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解析
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1~3小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
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2020年东北三省高三高考原创模拟卷(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东北三省高三高考原创模拟卷(三)语文试题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文章大国,中国散文更是源远流长,,在殷商时代初具特质,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国文学重要门类。
自由、开放、包容、博大,是中国散文的独特气质,它植根中国大地,元气蓬勃,。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散文喷薄的生产态势、磅礴的创作力量、多元的文化禀赋、厚重的文学积淀,是中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由此我们想到编选一套新世纪以来的优秀散文选集,并且以“观”与“天下”之间的动静、起承、转合,命名为《观天下·新世纪散文精品文存》。
观天下,其实亦是一种天下观。
江山盛文藻,风流亦吾师。
昔者,老子观道,张衡观天地,陆羽观茶茗,鬼谷子观兵势进退,司马迁观史海沉浮,徐霞客观山川纵横,曹雪芹观人情厚薄……但有如兰之心,如炬之眼,世间万物,莫不可观,每观一物,莫不有所得。
因此,中华文化时有天光迸射,奇绝突进——(),观天下事,察世间理,洞幽烛微,豁然开悟,由此写下篇章。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忽然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灵感驾临B.忽然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灵感驾临C.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忽然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驾临的灵感D.忽然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驾临的灵感2.与划线句子“……”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他说:“我……我不是你的……朋友”B.有春天的太阳,夏天的向日葵,还有……C.成岗说:“老许,你……”D.这个呢……呃……我也不太清楚。
3.文中填充面横线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浩浩汤汤淋漓酣畅呈现灿烂B.浩浩汤汤痛快淋漓展现灿烂C.熙熙攘攘淋漓酣畅呈现辉煌D.熙熙攘攘痛快淋漓展现辉煌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黑龙江省实验中学联盟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含答案和解析)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联盟校语文学科能力测试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U)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利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请按晏求用笔。
3.请按照题砂顺序在答题卡各题冃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淸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炎文本阅读(本題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哲学建构过程主要涉及哲学之“流”。
除“流”之外,哲学的发展还面临“源“的问题C与其他思想一样,哲学之''源”和它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C众所周知,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萌发和发展便与那个时代的变革,包括礼法之争,紧密相关。
作为中国哲学生成过程的延续,今天的哲学思考和建构同样与所处的时代无法分离。
从宽泛的层面看,现时代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资杠的影响C後本与审场相互联系,其影响无处不总•从知识、佶息到权力等C後本已泛化到各个领域,并从不同方面制约着人们的生活。
資本膨胀的结旻之一是人本身的商品化以及对金钱的崇拜,后老罟致金钱拜物教和商品产物教;这走马克思在校早时候已经指出的,这类现象在今天不仅没有终结,而目在一个更为内在的层面彰响着人们的言和行。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抑制资本的过度泛滥并避免金钱拜物教和商品幷物教的蔓延?这是当代哲学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次是权力问題。
权力古已有之,它包含着对人的多方面支配和控制。
从逻辑的角度看,权力具有公兵性,它本来应该是个体权利让渡的结果,但现在看到的却常常是权力对个体权利的消解和支配。
就权力与人的关系而言,权力的作用之一在于通过社会控制以担保社会秩序,然而,权力如果不适当地发展,其控制之维往往会压例秩序的方面,并由此形成所谓权力的傲慢。
精品解析:2020届黑龙江省绥化市全市普通高中高三模拟联考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届全市普通高中高三模拟联考质量检测试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当前,从国家多部门联合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到媒体呼吁根除我国科技领域中的“重物轻人”观念,再到企业高薪揽才被广泛认同,科技创新人才的话题日益受到关注。
前不久,华为公司对8名2019届顶尖学生实行年薪制、给予高薪,就引发了舆论热议。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学论文成果、发明专利、技术成果等科技产出持续增长,整体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王选等几代科学家带领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挥洒聪明才智、付出艰辛努力,推动我国科技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跨越,开创了“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局面。
今天,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人才培养和科技事业相互成就。
统计表明,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雄厚的智力储备,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中国科技爬坡过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底气。
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9b34e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f.png)
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2020届黑龙江哈尔滨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0届黑龙江哈尔滨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哈尔滨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的思想家尽管趋向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划界和对峙,但在其观念的深层,依然与传统无法分离。
这里可以具体考察“五四”的核心观念与儒学的核心观念之间的关系。
“五四”以科学与民主为其核心观念,传统儒学的核心观念则表现为仁与礼,二者呈现相分而又相融的关系。
在政治的视域中,建立政治秩序,实现社会有效合理的运行,这是五四时期的民主观念和儒学的“礼”的观念都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秩序、以什么方式进行政治治理这一问题上,五四时期所接受的民主观念和儒学所肯定的礼制却呈现了重要的差异。
按照荀子的阐释,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乃是基于“度量分界”。
所谓“度量分罪”,也就是以礼为核心,将社会区分为一定的等级结构,并为等级结构中的不同成员规定与其地位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基于“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通过个体在政治、伦理等方面各自承担好相关角色,进一步建构不同层面的社会秩序。
作为“礼”之延伸的纲常,则一方面内含对社会秩序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将社会关系单向化,由此形成的秩序,更多地呈现等级之分。
与之相对,“五四”所倡导的民主,以超越等级差别为前提,它所追求的是肯定权利平等前提下的政治秩序。
在这里,平等之序与差等之序,形成了重要的分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0年高考语文仿真预测模拟试卷(解析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20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化的定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这实际上折射出文化研究的某种困境。
文化内容无比丰富,研究者不能被动地湮没于其中,而应注重系统和层次,从以简驭繁的实际必要出发,宏观把握文化,归纳是非得失背后的文化理念。
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
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
这是通过肯定文化主流目标的积极性对文化作出某种界定。
一方面,文化模式通过社会的文化遗传在一代代文化之间传承,每个特殊人群围绕着文化传统而生活,形成独特的文化群体,另一方面,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人类总体上都在致力于美好和谐的不懈追求,有着共通的崇高文化理想。
因此,文化模式在不同层次,上体现人的共同文化心理,文化在总体上对人类起到了强大的凝聚作用。
文化传统在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文化传统是累积的,它在文化模式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它是文化进行不断整合的依据。
继承文化传统,是发展文化的前提。
有效把握文化传统,有助于温故知新。
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各个文化领域结晶出来的形式,而形式本质上代表了人们共同认定的文化内容。
累积和叠加的文化传统以文化模式、形式、程序的表象存在并发挥作用。
形式都是各种事物的大方向的、大轮廓的外在的一种表现,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开端。
如果不从形式入手去触摸文化,那就很难再有其它更方便的依据。
由形式再推进一步,就是“程序”。
“程序”在戏剧、书法、绘画等文化领域的运用充分证明:文化内涵必须依托一定的形式才能呈现。
在社会关系领域,人和人相处的关系问题,有一些不可改变的法则和规律,中国古代概括为“纲常”,具体体现为社会生活中形成风俗习惯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也就是“礼”。
人与人关系状态的关键不在于等级的存在,而是在于等级设定的合不合理。
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

2020 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 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离骚》中楚王的荒唐行径以及“ ______ ,______ ”这种同僚挑拨离间、排挤打击的做法,使得屈原虽有美好品德却遭罢黜。
《劝学》中用“ ______ ,______ ”两处设喻,推论出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一结论。
《出师表》中,诸葛亮明确君臣职责,向刘禅提出应自行谋划,“ _______ ,_____ ”,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的殷切期望。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 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答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②,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沧州:滨海的地方。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步。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感伤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其情谊真挚。
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 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①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于周五发布,引起了全球的强烈反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解析1. (3分) C(A.混淆说法,“被边缘化”不等于“全面否定”; B过于绝对,前提条件是“辨证准确”“用对了药”; D.与文意不符,历史上中西医的称谓是存在价值判断的。
)2. (3分)C(解读错误,选项表述仅仅是客观事实,但不是规律。
规律应是:科学性和有效性决定了文化交流的世界性。
3.(3分)D(材料三的观点是“中西医之争的过程和结局遵循文化交流发展的一般规律”。
D.通过实例证明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中医能够被世界认可,符合观点;A.强调的是中医要善于借鉴;B.谈中西医的融合;C.强调治病的根源问题。
)4. (5分)总分结构。
(2分)①首段提出观点“中西医之争的过程和结局遵循文化交流发展的一般规律”;(1分)②第二段从竞争过程的角度,(通过中西医发展的对比)论证中西医竞争主要取决于各自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分)③第三段从竞争结局的角度,(通过例证、引证等)论证中西医成果一旦拥有了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具有了世界性意义。
(1分)5. (5 分)①加强中医研究,提升防病治病效果,进而提升中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②多发挥公共卫生功能,提供性价比更优的服务。
③好理性、科学判断,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中西医之争,加强中西医的碰撞融。
③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及其实际疗效。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6.(3分)C7.(3分)A8.(5分)①拟人修辞②渲染了家庭氛围的温馨和谐③烘托了奶奶带领一家人包粽子时的其乐融融。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勤劳能干:早起割艾草;端午节操劳不得闲;包粽子又快又好。
②善良慈爱:疼爱孩子;荒年给邻居家送粽子,帮助彭奶奶一家。
③从容智慧:深谙自然之法,熟悉艾草的妙用;施恩却不图回报。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6分)10.D [解析]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句意,结合关键词、句式特点及词语间搭配关系等判断。
原文标点为:卢多逊贬崖州也,符白普日:“珠崖虽远在海中,而水土颇善。
春州稍近,瘴气甚毒,至者必死,愿徙多逊处之。
”11.C [解析] 典章制度归礼部掌管。
12.D [解析] “因此触怒太宗,遂将李符贬到春州”不正确,根据原文"帝忍其朋党,徙符岭表,普移符知春州”可知,太宗是将李符感到“岭表(岭外,即岭南地区)",后赵普调移李符到春州。
13. (1)赵廷美在西洛不合适,恐怕有其他变故,应该迁移到偏远州郡,以便断绝他的威望。
("便”“变”“人望”各1分,句意2分)(2)李符没有文才,有做官的才干,喜欢迎合皇上的昏意来求得提拔任用,终究因此败落。
(“文学”“人、主”“希”各 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李符,字德昌,是大名内黄人。
后汉乾佑年间,郭从叉在京兆讨伐赵思增,征召李符到幕府,上表推荐他为京兆府户曹的属官。
(李符)历任邓县主薄、保艾军节度推官。
母亲去世,他服丧期满后,调任汝州防御判官,代理州事。
右庶于杨恪推荐他为大理正。
乾德年间,(李符)担任归州转运司制置。
他回到朝延,由于京西各州的钱帛没有上缴,因此被挑选担任京西南面转运事。
他上奏一百多条可便宜而行的事,总共四十八件事,皇帝命令写成法令,赐排鱼。
他因为回答皇帝的提问符合旨意,开为起居郎。
后来荆湖转运使许仲宣随军讨伐南唐,下诏李符赴荆湖调发粮草,李符率领数千艘船只顺流而下。
事情完成,赐金紫。
争符又建议凿通横江河用来疏通漕运,征发和州三县的壮丁作劳役。
太租想到西京去,在南郊祭祀。
李符上书陈述八大困难,皇帝没有听从。
礼仪完毕后回到京城,李符改任比部员外郎、判刑部。
太平兴国初年,李符改为驾部员外郎,转任祠部郎中,为广州知州兼转远使。
太平兴国二年,李符绘制海外各城以及岭外的花木图各一种进献。
在任期间有善政,百姓为他立生相。
太平兴国五年,他被召入朝廷任右谏议大夫、判史部铨兼大理寺理。
三司制使范旻犯罪,朝廷任命李符代替他。
赏赐李符白金三千两。
皇帝到大名,李符兼任行在三司。
不久,李符因与属吏竞争政绩之最而获罩,被罢职守本官。
太平兴国七年春,开封府尹秦王赵延美出守西京,让李符担任开封府知府。
赵廷美事情败露,太宗明李符回家反省过錯。
赵普命李符进言:“赵延美在西落不合适,恐怕有其他变故,应该迁移到偏远州郡,以便断绝他的威望。
”子是有房陵之贬。
越普恐怕泄露消息,以李符用刑不当,贬他为宁国军行军司马。
点多逊贬通崖员时,李符对越量说:“珠崖虽然选在海中,然而水土很好。
泰州植最近些,瘦气很奏,烈的人必定死麦,看望将点多没速放到这个地方。
“赵普没有回答。
此前。
太宗为京兆尹时,李符通过宋琪推荐弭德超事奉太宗王府。
李符被贬谪时,弭德超为枢密制使,多次声称李符冤屈。
恰逢弭德超因事被贬谪,皇帝增恨他们结为朋党,迁李符到岭外,赵普调移李符为春州知州。
(李符)到郡一年多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李符没有文才,有做官的才干,喜欢迎合皇上的旨意来求得提拔任用,终究因此败落。
至道二年,南郊祭祀,追任为右谅议大夫。
14.D [解析] “满地与摧颓”不是对比。
15.含意:迎来繁花送走落花,我心中别有意绪:谁肯留恋这株辛夷花,为它逗留片刻? (2分)表达了诗人对辛夷花绽放的喜悦与沉醉,对辛夷花凋谢的惆怅与不舍;(2分)同时借物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被闲置东都无人赏识的抑郁与怨愤。
(2分)16.(1)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2)裨补阙漏有所广益(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每空1分,有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17.A [解析] “暴发”与“爆发”都有”突然发生”的意思,但前者用于洪水、传染病等,而后者用于火山战争、重大事件等。
故选“暴发”。
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漫延:形容像水滋出来-一样的向外散开。
前者使用范围广泛,后者专用于水。
此处形容病毒,故用“蔓延”。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化外之地:指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不受外界影响,脱离现实社会的地方。
前者强调美好,而后者强调落后。
根据语境,应选“世外桃源”。
可乘之机:可以利用的机会。
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
前者是名词性的,后者为动词性的。
横线上的词语在句中作宾语,故选“可乘之机”。
18.C [解析]画模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句式杂糅,改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或“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二是“新冠肺炎全球死亡病例"语序不当,改为“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综上,C项修改最恰当。
19.B [解析] 从句式看,先说“在地球上”,接下来应说“在太空中”;从逻辑关系看,应是先“转变为致病微生物”,后才能“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以“造成威胁”收尾和后文“严重时”构成递进关系。
故最恰当的是B项。
20.水在宇宙中是比较稀缺的资源太阳系从一开始就拥有大量的水其表面有大量固态或液态的水(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21.关键信息:北京一些高校对2020年艺术类专业考试进行调整;大多数艺术类专业考试转入“云端”进.行,并对视频拍摄作出相关规定;部分专业直接按高考文化成绩录取。
(3分)22. [写作指导]审题要点:审题过程中一定要善于筛选关键信息,把关键字词句抽出来。
本则材料应该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肯定“善良”之正面性,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弘扬;其二是反向的看法,现实社会中一部分的有失偏僻的认识,即不认同“过分的”、“毫无保留”的善良、“过分的小心”会让我们变得软弱。
在这个矛盾的情境中解决关于是否该“善良”取舍的问题。
立意要点:把要点筛选过后,不难发现此题旨在让同学们就现代人对于善良的认识及其与传统道德文化冲突引发的思考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既然是“思考”,那文体更为趋向于议论文,这样更易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材料及要求来看,可以有如下立意角度:善良的价值和意义、对待善良的态度、对待善良者的态度、善良的必要性和意义等。
参考立意:1.弘上善之天性,守为善之限度。
2.以善良星光,亮茫茫夜空。
3.莫让善良之光,沦为人性之殇。
4.心怀善良,行有底止。
5.让善良之花开遍华夏。
6、把握善良尺度,提升社会温度文本结构:材料所设置的写作情景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实道德认识的冲突,所以.写作中考生须针对三种人对“善良”的看法做出分析。
可以由此加以思考论述,论述从古至今崇尚善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重要组成部分.并闹述这一传统美德世世代代在人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以善为本,从我做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肯定善良的作用,继承和弘扬善良的美德。
范文展示:莫让善良之光,沦为人性之殇“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天性。
心地善良,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放眼当下,有些人不大认可这些传统观念,甚至对行善的人妄加揣测或横加指责。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在我看来:莫让善良之光,沦为人性之殇。
有人说:“过分的善良,只会让自己吃亏。
”难道善良真的会让自己吃亏吗?回答明显是“不”。
善良会使我们焕发人性光辉,得到他人的善待。
就拿黄文秀来说,正是因为心存善念,她才放弃从事高薪工作,毅然致力于家乡的脱贫事业。
在她日夜奔波、碌碌艰辛的日子里,她善意的举止换来的不是吃亏,而是全村纷纷脱贫致富,走向小康。
虽然她不幸去世,但她始终是百色大山里最美的朝霞,是脱贫战场上最醒目的黄花。
善良彰显了人性之美,它一直都是可歌可泣的传统美德,它不会使任何人吃亏,只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有人说:“毫无保留的善良,只会让人得寸进尺。
”俗话说:“善是万物的本源。
”倘若人人善良,又如何得寸进尺?善良会为我们博得尊重,使我们得到他人的善报。
我想起了《灰姑娘》中的场景,正是因为灰姑娘的过分善良,使得她遭受继母和姐姐们的欺负和嘲笑,但仅能凭这一段来反驳善良吗?不,只有继续善良方能破茧成蝶。
后来,灰姑娘不正是因为自己的善良而获得真爱,过上了幸福生活吗?而那邪恶的继母和姐姐们不是也遭到了应有的惩罚吗?回归生活,唯有善良常伴,它不会让人得寸进尺,只会使整个社会春暖花开。
也有人说:“你小心翼翼维护的善良,最终却变成你最大的懦弱。
”难道善良也代表着自己懦弱吗?不,善良代表人更能坚定地走下去。
俗话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人人与善同行,一路繁花似锦。
无论是回望过去,还是放眼当下,抑或是展望未来,无数善良人士感动中国,难道他们懦弱吗?像专于研究超级稻的袁隆平院士、抗击疫情的钟南山院士,他们都怀有一颗善良为他人、奉献无畏的心,但是他们并没有因困难而害怕,他们敢于逆行,敢于追风,是时代的最美奋斗者。
可见善良之力无穷矣!步入新时代,善良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善良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也是每一个国人应具备的品质,愿那些误解之人拨开浓雾,用真心去领悟善之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