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组方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综述_吴梅艳

7. 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是女性进入老年 期的过渡时期( 45 ~ 55 岁) ,包括绝经前期、绝经后 期。进入更 年 期 后,人 体 内 分 泌 系 统 逐 渐 衰 老、退 化、卵巢功能衰退,渐趋停止排卵,出现一系列症状 如潮热、汗出、急躁易怒等[26 - 27]。正如《素问 · 上 古天真论》所说: “女子七岁,肾气盛……七七,任脉 虚,太冲脉 衰 少,天 癸 竭,地 道 不 通,故 形 坏 而 无 子 也。”此为女 性 生 殖 生 理 出 现 自 然 衰 退 的 现 象。 本 病隶属于中医“绝经前后诸症”范畴,中医病机为肾 阴不足,心火失济,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全方共奏 滋补肝肾、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之功,故收到较好疗 效。另外,六味地黄丸能升高更年期患者雌二醇及 白细胞雌激素受体水平,改善更年期的神经系统与 循环系统功能,可使患者的相关症状得以减轻[28]。
6. 抗疲劳: 六味地黄丸能延长耐缺氧时间、抗疲 劳及提高机 体 活 力、反 应 力,对 机 体 多 系 统 都 具 有 良好的调节作用。
六味地黄丸的组方解读及研究进展2

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组成及研究进展20101378 张婷10级硕士7班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六味地黄丸的配方组成及特点,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今年来在化学成分检测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组方;药理研究;临床应用;化学成分六味地黄丸是著名方剂,经历代医家临床反复验证,组方严谨合理,功效显著,其后许多滋阴补肾的方剂由此方衍化而来。
多年来,除丸剂外,亦被改为汤剂、颗粒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片剂、口服液等用于临床,运用范围逐渐扩大,主治病证相应增多。
本文将就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及近几年内的临床研究应用进行概述。
1.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及药物配伍特点1.1 六味地黄丸始见于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原名地黄丸,是根据历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来。
钱乙将肾气丸中补火助阳的附子、肉桂去掉,易干地黄为熟地黄而成滋阴补肾的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复方主要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组成。
主治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小儿囟开不合之症,或虚火上炎而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1.2 六味地黄丸的方解及药物配伍特点本方为肾阴亏损,兼有虚火内扰之证而设。
故从滋阴补肾立法,体现了“壮水之主,以致阳光”的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肾藏有“先天之精”,为五脏六腑之本,生命之源,故有“先天之本”之称。
肾阴不足,则变生诸证。
本方组方科学,以肾、肝、脾三阴并补而重在补肾阴为主。
方中重用熟地黄,主入肾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辅以山茱萸,主入肝经,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主入脾经,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
三药配伍,滋补肝脾肾,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和山药两味之和,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此为“三补”。
泽泻配熟地黄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茱萸清泻肝火;茯苓配山药淡渗脾湿,三药相配为“三泻”。
六药相配,三补三泻,补泻并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滋补为主。
六味地黄丸临床新用途研究进展

途的基础2本文综述六味地黄丸在常见病的临床治疗新用途的一 丸 ’丸A>,早 晚 分 服,共 服 ’年,结 果 显 效 )例,有 效 ’$例,总 有
些进展2
效 率为 ’##B2一般服药 .个月潮热9出汗9心悸9焦虑9失眠等各
! 变应性鼻炎 变 应 性 鼻 炎 是 耳 鼻 喉 科 常 见 疾 病,属 ; 型 变 态 反 应,临 床 一
月后复查,甲9乙 "组 临 床 疗 效 维 持 较 好,丙 组 停 药 后 $: ’#>疗 "/-/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CH#-#/+5/62提示六味地黄丸适合
效 开 始 下 降5062
食管癌高发地区的人群服用作预防2
" 糖尿病
& 慢性肠炎
糖 尿 病 是 一 种 常 见 病 和 多 发 病,死 亡 率 居 各 种 疾 病 的 第 .
床 症 状 消 失 ,空 腹 血 糖 小 于 &-&??FGAG,尿 糖 转 阴5/,):’#62
尿 次 数 增 多9排 尿 困 难9小 便 时 间 延 长9滴 沥 不 净,伴 有 程 度 不 同
# 类风湿关节炎
的神疲乏力9目涩9耳鸣9头晕9腰膝酸软,直肠指诊前列腺 侧 叶 增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人体 大,中 央 沟 变 浅 或 消 失2予 六 味 地 黄 丸 *浓 缩 丸 +1丸A次,<=>,连 可动关节,大部分患者在病情反复发作和加重的过程中出现关节 服 .个月后2结果 1#例中 $.例显效*小便正 常,伴 随 症 状 消 失,
时珍国医国药 .**@年第 )/卷第 ).
!丸"次#$%&’对 照 组 口 服 维 生 素 (片 )**+,"次#$%&#维 生 素 -. 突然#患者头发迅速成片脱落#呈圆形或不规则形0中医认为此系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34期121投稿邮箱:zuixinyixue@·药物研究·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符艳丽(儋州市妇幼保健院,海南 儋州 571700)0 引言六味地黄丸属于中成药,其以显著的滋阴补肾和健脾益胃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肝肾阴虚治疗中,有效改善了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和五心烦热等症状。
本文选取了83例肝肾阴虚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六味地黄丸治疗,分析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的83例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肝肾阴虚患者,并将之分为了三组,Ⅰ组为慢性肾炎患者25例,Ⅱ组为糖尿病患者30例,Ⅲ组为高血压患者28例。
患者年龄均在30-79岁,平均(48.62±5.42)岁,病程在1-20年,平均(7.95±3.56)年。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接受六味地黄丸治疗,六味地黄丸主要成分包括牡丹皮60 g 、山药80 g 、熟地黄160 g 、泽泻60 g 、山茱萸80 g 和茯苓60 g [1]。
根据各组患者的病症指数加减调配使用量,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一个疗程。
2 结果2.1 Ⅰ组治疗结果。
Ⅰ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尿检显示存在红白细胞,其他患者尿检均显示无异常,16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临床疗效较高。
2.2 Ⅱ组治疗结果。
Ⅱ组患者中在治疗后,空腹血糖平均值为(5.93±1.54)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为(6.11±1.09)%,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值为(8.78±2.17)mmol/L ,20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临床疗效较高。
2.3 Ⅲ组治疗结果。
Ⅲ组患者在治疗后,收缩压平均值为(122.49±5.38)mmHg ,舒张压平均值(78.93±8.69)mmHg ,21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临床疗效较高。
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综述

素氮下 降 ( P<0 0 ) 且 治 疗 组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 0 .5 , P< . 0) 5 。郑丽 霞 将糖尿病性 肾病 分 为肝 肾阴虚 、 阴阳两 虚及 阳虚水 泛 3型 , 在用六 味地黄 丸 的基 础上 , 加胰 岛素或 化学 降糖药 控制血糖 , 水肿重 者加 用呋 噻米 , 血压严 重者 加用 高
1 糖尿病
文平 凡 … 将 4 0例 随 机分 为两 组 , 照 组 用 常 规 治疗 对
( 格列 吡嗪 、 阿卡波 糖 、 卡托 普 利 ) 治 疗 组在常 规 治疗 基 础 ;
靳风烁等 ” 克罗 米 芬 和六 味 地黄 丸 治 疗男 性 不 育 用
14例 , 7 3个月后 复查 , 果血清 T L 精子计数 、 结 、 H、 精子活 率 、
指标均 下降 , 治疗 组更 显 著 。认 为六 味 地黄 丸 治疗 早 期 但
的变 化。结果不仅 呼气 峰流速 ( E R 均 值上 升 , PF ) 而且 痰液 中的嗜酸粒细 胞 明显 低于 治疗 前 , 实 滋补 肾 阴法 治疗 支 证
气 管哮喘有 良效 。
7 老年病
糖尿病 肾病 有较好疗效 。
2 牙周炎
崔 晓光 ]杜元 喜 在牙 周基 础 治疗 的同 时加 服六 味 , 地黄 丸治疗慢性 成 人 牙周 炎 , 果 六味 地 黄丸 对症 状 的改 结 善 和疗 效的维持有很 好的辅助作 用。
3 高血压
台湾学者研 究发 现 , 味 地黄 丸 对健 忘症 具 有 预 防效 六
果 , 别对神经 衰 弱 、 特 易忘 事 和学 习 能力 差者 有 效 , 给药 且
时间越长药 效越 明显。药 理研 究 表 明 , 味地 黄丸 能 对抗 六 自由基 , 具有显著 的抗 衰老作用
六味地黄丸在肾脏病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概况

张 氏 将 9 3例 D N患 者 分 为 3组 , 组 3 每 1例 , 别 服 用 维 分
组 的基 础 上 加 用 六 味 地 黄 丸 口服 。 治 疗 组 的 总 有 效 率 为 8 . 0
胡 氏 观察 了六味地黄丸对糖 皮质激素 治疗 肾病综 合症 的 减毒增效作用 。将 9 2例 原发 性 肾病 综合 症 随机 分为 实验 组 和
对 照 组 。 对 照 组 给 予 规 范 的 激 素 治 疗 , 时 在 治 疗 开 始 到 激 素 同
1 2 原 发 性 肾 病 综合 征 .
六味地黄丸治疗尿病 肾病患者 3个月后 ,O S D水平亦有所 升高 , 但不显著。然而 , 与维生 素 E联 用后 , 血清 S D值 上升极 为显 O 著, 治疗前后有非常显 著性差异 ( 0 0 ) P< . 1 。张氏 运 用六 味地 黄丸治疗 D 将 8 N, O例随机分为治 疗组和对 照组 , 每组各 4 o例。 对照组给予糖尿病的基础治疗 和控制 血压 、 血糖 , 治疗组 在对照
为维持量时 , 配合藻 酸双 醋钠 口服 。实 验组 在对 照组 的基 础上 加用六味地黄丸 。两组 总体疗 效的 比较 , 实验组 优 于对照 组 ( P < . 1 。阴虚火旺积分值分析 , 00 ) 实验组 下降 幅度显著大 于对照
组 ( < . 1 。 在尿 蛋 白定 含 量 血 脂 方 面 , 验 组 的均 较 对 照 组 P 00 ) 实
尿、 血淋等病。王 氏 将 符 合标 准的 的 16例泌 尿系 结石 结石 0 ( 最大 1 8 m ×1 2 m, 小 0 3 e ×0 2 m, 均 0 8m × .e .e 最 . m .e 平 .e 06 m) . c 。患者全部采用 以六味地 黄汤加 减 , 愈 7 治 8例 , 有效 2 3 例, 总有效率为 9 .8 5 2 %。陈 氏L 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 1m及 6 e
六味地黄丸异病同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六味地黄丸异病同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1. 本文概述本文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973”课题)关于“异病同治方剂六味地黄丸的研究”的子课题,主要从文献和临床的角度对六味地黄丸(汤)“异病同治”的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六味地黄丸源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异病同治”的代表方剂之一。
历代医家对六味地黄丸(汤)的功效主治及适应证的认识虽有差异,但主要归纳为五大类:滋补肾阴、滋补肝肾、三阴并补、滋阴降火和统治痰火。
其主要用于肾阴不足引起的多种病证这一点是统一的。
通过研究1949年至2002年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各类医学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六味地黄丸(汤)临床应用的3012篇文章,发现该方剂可以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等20多个科别的435种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多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调节紊乱有关,从而建立了六味地黄丸(汤)、肾阴虚证与NEI网络之间的联系。
本文认为六味地黄丸(汤)能够“异病同治”的关键在于抓住了肾阴虚这一主要病机,即使疾病不同,但中医的“证”却是相同的,这可能与NEI网络系统的调节紊乱有关。
机体保持阴阳平衡实际上就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保持功能平衡,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NEI网络调节正常是机体保持内稳态的重要条件相一致。
本文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对六味地黄丸(汤)的“异病同治”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六味地黄丸的组成与药效学分析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茯苓、泽泻以及山药。
这些成分在药效学上具有不同的作用,共同发挥滋阴补肾、养血安神、祛斑美容等功效。
滋阴补肾:酒萸肉、山药和熟地黄等成分具有滋养和补充肾阴的作用,能够平衡肾脏功能,缓解耳鸣、腰酸腿软、头晕等症状。
养血安神:芪苓、当归、茯苓等药物能够补益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气血功能,从而缓解失眠、健忘、心悸等不适。
六味地黄丸及其衍生方剂的临床应用

地黄丸出自钱仲阳之《小儿药证直决·卷下》,由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衍化而来。
它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6味中药组成,故称为六味地黄丸。
此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疗效确切,成为滋阴补肾的经典名方。
历代医家经过反复实践,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创制了许多新的方剂,如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使地黄丸家族成员具有了养肝明目、养肝润肺、涩精止遗等功效。
本文着重对六味地黄丸及其衍生方剂的组成、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10种地黄丸组成、功能主治的异同这10种地黄丸中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方,其余9种通过加入不同功效的中药使其功能主治有所不同,见表1。
表110种地黄丸组成、功能主治之异同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耳聋左慈丸组成熟地、山茱萸(制)、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熟地、山茱萸(制)、山药、知母、黄柏、茯苓、泽泻、丹皮熟地、山茱萸(制)、山药、麦冬、丹皮、茯苓、泽泻、五味子(制)熟地、当归、白芍(酒)、山茱萸(制)、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熟地、山茱萸(制)、山药、枸杞子、菊花、茯苓、泽泻、丹皮熟地、山茱萸(制)、枸杞子、山药、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丹皮、茯苓、泽泻、菊花肉桂、附子(制)、熟地、山茱萸(制)、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肉桂、附子(制)、牛膝、熟地、山茱萸(制)、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丹皮熟地、五味子(制)、山茱萸(制)、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熟地、山茱萸(制)、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竹叶柴胡、磁石(煅)功能滋阴补肾滋阴降火滋肾养肺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滋肾养肝滋肾、养肝、明目温补肾阳温肾化气、利水消肿补肾纳气、涩精止遗滋肾平肝主治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软、消渴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膝痛、足跟疼痛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肾阳不足、腰膝冷痛、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酸重,小便不利,痰饮喘咳肾不纳气所致的喘促、胸闷、久咳、气短、咽干、遗精、盗汗、小便频数阴虚阳亢、耳鸣耳聋、头晕目眩210种地黄丸的临床应用2.1六味地黄丸本方源自宋代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决·卷下》,原治疗小儿发育不良,表现为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味地黄丸组方的临床应用及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笔者从方剂溯源、古代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角度、结合现代疾病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疾病谱的范围,通过寻找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确定六味地黄丸研究的多系统靶点,明确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理作用方向及有效成份。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疾病谱;临床应用;综述Abstract: It explores the disease range of Liuwei Dihuang Pill from formulae source,ancient clinical application,modern study and application angles,combining with modern diseases,to define its multi system targets,main pharmaceutical function and effective components by seeking for common mechanism.Key words:Liuwei Dihuang Pill; disease spectrum; clinical application; review六味地黄丸是著名方剂,经历代医家临床反复验证,组方严谨合理,功效显著,其后许多滋阴补肾的方剂由此方衍化而来。
多年来,除丸剂外,亦被改为汤剂、颗粒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片剂、口服液等用于临床,运用范围逐渐扩大,主治病证相应增多,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方剂的溯源1.1 六味地黄丸方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条。
方中药物六味: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原书用以治疗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气不足、目白睛多、面色晄白以及肾疳、骨疳、筋疳及肝疳等证。
1.2 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为君药,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大补真阴的功效;用补肝养肾而涩精的山萸肉和健脾固肾而固精的山药为臣药,三味补药相配伍有滋肾、养肝、益脾的作用,称为三阴并补,故为“三补”。
佐以泽泻利水渗湿,泻肾水、防熟地之滋腻恋邪,丹皮清泄相火,凉肝而泻阴中伏火,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渗湿健脾,既助山药补脾,又助泽泻利水,且防熟地滋腻有碍运化,故称“三泻”。
全方为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
诸药合用,滋而不寒,温而不燥,三补治本,三泻治标,标本兼顾,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实乃滋阴补肾之名药。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所用计量为:熟地黄160g,山茱萸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粉碎成细粉,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制成水蜜丸,或者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
小蜜丸和大蜜丸每次口服9g。
六味地黄颗粒用熟地黄320g,山茱萸160g,牡丹皮120g,山药160g,茯苓120g,泽泻120g,加工成颗粒1000g,每次口服5g。
2 古代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该方的主要功效是滋阴补肾,主治一切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肾阴亏损,或肝肾不足,或兼见阴虚火旺之证。
表现为腰膝酸软,小便淋漓,牙齿松动,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健忘多梦,盗汗遗精,手足心热,病后低热,消渴引饮,骨蒸潮热,舌燥咽痛,以及小儿囟开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一系列症状。
如前所述,在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六味地黄丸主要运用于多种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在宋·刘昉所撰《幼幼新书》里,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鹤节、慢惊风以及虚寒等多种儿科疾病。
2.1 至元代,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已经超越了儿科的范围。
在朱震亨的门人及其私淑者所辑《丹溪心法》一书中,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咳嗽、小便不禁、虚损、淋证以及消渴等多种内科疾病。
在杜思敬所辑《济生拔粹》一书中,已经提到肾脏虚损,久病之后身体羸弱不堪,虚烦盗汗,骨蒸发热,肢体痿软,诸般血证,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
2.2 至明代,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又较以前有了进步的拓展。
虞抟《医学正传·卷之三·虚损》六味地黄丸的主治功效记载:“治肾经虚损,久新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证”。
2.3 迨至清代,使用六味地黄丸(汤)的医家越来越多,其主治范围也越来越广。
如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方汇·卷上》中,记载六味地黄汤可以治疗“肝肾不足,真阴亏损,舌燥喉痛,虚火牙痛,牙漏,牙宣等证。
”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使用六味地黄丸(汤)治疗的疾病多达十余种,包括类中风、虚劳、头痛、痰饮、三消、小便不禁、咽喉(口、舌、齿、唇)疾病、耳病、腰痛、产后喘促以及发背(对心发、肾俞发、搭背、手发、足发)等。
在顾松园所撰《顾氏医镜》中,六味地黄丸(汤)应用于治疗中风、噎、膈、虚劳、健忘、怔忡、惊悸、头痛、眩晕、腰痛、浊、产后以及遗精等十余种不同的疾病。
从宋迄清,六味地黄丸的主治病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儿科范围,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真正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
如内科的消渴、淋浊、咳嗽、喘促、眩晕、自汗、盗汗、便血及其他诸种血证、血虚发热、呕吐、痿证、骨蒸、健忘、惊悸、怔忡、头痛、腰痛、遗精、中风、类中风、隔、虚劳、痰饮、足跟痛……外科的下部疮疡、发背……妇科的不孕症……儿科的囟门不合、解颅、五迟五软、小儿年长不能行走……五官科的虚火牙痛、失音、舌燥、喉痛、耳鸣、耳聋、眼花、齿牙不固、肝疳、白膜遮睛、目中白睛多……都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
3 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3.1 药理作用3.1.1 调节免疫作用:文献报道,本方100%煎剂和水剂醇提取液能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对淋巴细胞转化具激发作用,能对抗环磷酰所致胸腺,脾脏重量减轻,使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本方尚可抑制地塞米松所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低下和血液中淋巴细胞降低,增强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促进干扰素的产生[1]。
3.1.2 抗肿瘤及抗突变作用:实验表明,本方对致癌物诱发的动物肿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六味地黄汤能抑制N硝基氨酸乙酯和氨基甲酸乙酯的诱发作用,有助于荷瘤机体的单核吞噬系统吞噬功能,促进骨髓干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
六味地黄丸有增强丝裂霉素的抗癌作用,能显著延长生存期。
有关报道,实验证明,六味地黄汤可提高小鼠宫颈癌细胞内cAMP的含量,对DNA合成无明显抑制效应。
能提高肿瘤动物血清蛋白/球蛋白的比值,降低荷瘤动物的血清极谱值[2]。
3.1.3 降血脂作用:六味地黄汤煎剂10ml/lkg(2次/d)能明显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的总胆固醇和脂肪含量,还能明显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HDL—C/TC比值。
对高脂饮料喂养的小鼠,在饮料加本药提取物每日 0.4g/kg,自由饮用12个月,本药可使肝脏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降低,肝总胆固醇含量也有降低倾向[3]。
3.1.4 抗缺氧、抗疲劳:文献报道,六味地黄汤剂口服高,低剂量(24,29ml/kg)能明显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耐缺氧能力,延长其存活时间,但本方作用比普奈洛尔弱。
李氏介绍本方能显著延长雄性小鼠的持续游泳时间,连续给药1周后,对照组游泳时间(11.5±4.5)min,给药组为(14.9±1.7)min,差异显著[4]。
3.1.5 抗心律失常:据研究证明六味地黄汤口服1g/kg,1次/d,连续5d,能显著对抗大鼠心脏低灌注—再灌注诱发的心律失常,降低室颤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且能明显抑制甲状腺素引起心脏肥厚,并降低心脏对心律失常易损性的增加[5]。
3.1.6 降血压作用:据研究本方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大鼠经十二指肠给药(2ml/kg和10ml/kg)于给药后15min血压明显下降,但对心率、Ⅱ导心电图和心肌收缩力均无明显影响,表明该药降压作用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来实现。
3.1.7 保肝及改善肾功能作用,实验证明,本方煎剂灌胃3d,能明显对抗大鼠由于左冠脉结扎而引起的心肌中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降低及丙二醛的含量的增加,对大鼠肾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文献报道,本方汤剂能改善肾功能,对大鼠masugi型肾炎有治疗作用,促进肾脏对体内代谢产物尿素的排泄。
3.1.8 延缓衰老的作用:任光友等用甲状腺素和利血平建立阴虚动物模型,并用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
实验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对阴虚动物能明显增加体重,降低体温,降低痛反映,以及增强抗疲劳,耐低温和耐缺氧能力。
以小鼠活体骨髓细胞微核(M N)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为指标,对滋阴补肾,延绶衰老的六味地黄丸进行了抗DNA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具有良好的抗DNA损伤作用。
3.1.9 对肾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服六味地黄丸的大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用透射电镜技术、电脑像分析技术和立体学方法定量计算溶酶体的形态参数后发现:服用六味地黄丸后细胞生成溶酶体的速度明显加快,溶酶体的个数比对照组增多57%单位细胞体积内溶酶体的表面积比增大。
3.1.10 对全血化学发光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文献报道用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了六味地黄丸等4个方剂对全血化学发光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
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对体外全血化学发光有抑制抗氧化作用。
从抗氧化总值看,六味地黄丸的抗氧化能力较强[6]。
4 临床应用4.1 高血压病在应用抗高血压西药的同时服用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型的高血压病患者,对改善临床症状和保护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
文献报道用本方口服作用全身治疗,结合现代方法治疗鼻出血合并高血压病190例,全部治愈。
应用本汤方加味治疗高血压病60例发现,其不仅有降压效果,而且表现出一定的降血脂和明显改善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的作用,其降压降脂效果无别差异[7]。
4.2 糖尿病应用降血糖西药治疗的同时加服六味地黄汤,除能增强降血糖、尿糖的效果外,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等症状。
文献报道治疗65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用本汤方加味,1剂/d,水煎,1月为1疗程,显效30例,有效28例,无效7例,体会主药熟地用量宜大,可用至60g,以补阴止渴。
4.3 肿瘤经常服用六味地黄丸有一定预防肿瘤的作用,特别对食道癌、胃癌的预防作用较好。
癌症患者在放疗、化疗前后服用六味地黄丸可以减轻化放疗副反应。
文献报告观察102例恶性肿瘤化疗反应,患者口服本方药,自化疗第一天开始,每次10ml,3次/d,连服20d,其中胃癌23例,肠癌15例,恶性淋巴瘤24例,肺癌21例,乳腺癌19例,结果:化疗药物的药效增强,毒副反应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