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淋巴结分布及转移
腹部的淋巴结

腹部的淋巴结1. 腰淋巴结排列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收纳髂总淋巴结和腹腔成对脏器(肾、肾上腺、卵巢、睾丸等处)的淋巴,其输出管汇成左、右腰干,注入乳糜池。
[图示]2. 腹腔淋巴结位于腹腔干的周围,收纳腹腔干分布区的淋巴,其输出管参与肠干的组成。
[图示]3. 肠系膜上淋巴结位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收纳其同名动脉分布区的淋巴,其输出管参与组成肠干。
[图示]4. 肠系膜下淋巴结位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周围,收纳同名动脉分布区的淋巴,其输出管参与肠干的组成。
[图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常见,影像学检查在判断腹部淋巴结状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消化系统脏器众多,解剖及淋巴引流较复杂,掌握消化系统常见肿瘤淋巴引流、转移的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影像学方法在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时的判断标准、准确性、不足之处、影像学方面最新进展等,有助于正确进行影像学和临床分期,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指浸润的肿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淋巴液被带到汇流区淋巴结,并且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同样肿瘤的现象。
淋巴结转移,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第一站),然后依次在距离较远者(第二站、第三立的,当瘤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同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部分患者,也可循短路绕过途径中的淋巴结直接向较远一组淋巴结(第二站或第三站)转移。
临床上称这种转移方式为跳跃式转移。
如宫颈癌在盆腔腹膜后,纵隔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首先出现颈淋巴结转移。
另外还可出现逆淋巴汇流方向的转移,转移到离心侧的淋巴结,这可能是由于顺流方向的淋巴管已有阻塞的结果。
如宫颈癌转移到腹膜内淋巴结,胃癌转移到髓窝淋巴结或腹膜内淋巴结。
这些特点增加了肿瘤转移的复杂性,使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颈部淋巴结己证实转移癌,却最终也找不到原发病灶者,这是目前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案时颇为特殊的问题,有时会因寻找原发灶而拖延治疗时间,从而影响了患者治疗的预后。
(完整版)腹部淋巴结影像学解剖

胃癌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胃左淋巴结
左侧膈下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胃癌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胃右淋巴结
右结肠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大网膜淋巴结 脾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前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
• 胃大弯区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胃幽门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 胰腺和脾区
– 胰脾间隙淋巴结 – 胰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胃癌
大网膜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腹部淋巴结分布及转移

转移途径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主要通过 淋巴管进行,可进一步转移到
肝、肺等远处器官。
治疗方案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以 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和放
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案例三:肝癌淋巴结转移
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52岁,因右 上腹疼痛、食欲不振就 诊,CT检查发现肝右叶
占位性病变。
淋巴结分布
肝癌淋巴结转移常见于 肝门淋巴结、腹腔淋巴 结和肠系膜上淋巴结。
中医治疗
结合中医理论和方法,采用中药、针灸等手段辅助治疗,缓解症状 和改善生活质量。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胃癌淋巴结转移
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55岁,因上腹部疼 痛、食欲不振就诊,胃镜检查
发现胃窦部溃疡型肿物。
淋巴结分布
胃癌易通过淋巴结转移,常见的转 移部位包括腹腔淋巴结、胃左动脉 淋巴结和腹腔神经丛淋巴结。
转移途径
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通过腹腔 淋巴结进行,可进一步转移到 胸导管、胸腹腔等处。
治疗方案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以手术 切除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
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案例二: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01
02
03
04
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48岁,因大便习 惯改变、便血就诊,肠镜检查
发现直肠癌。
淋巴结分布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常见于肠 周淋巴结、系膜淋巴结和腹膜
淋巴结转移规律
近端转移
肿瘤首先转移到邻近的淋巴结。
跳跃式转移
肿瘤细胞可以不经过中间淋巴结,直接转移到远 端淋巴结。
肠系膜淋巴结转移
胃肠道肿瘤常转移到肠系膜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肿瘤类型
胸段食管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与分布特征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胸段食管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转移 C T影像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方法 对 10 1 例经病理及影像随
诊证 实胸段食管癌转移性淋巴结的位 置、 大小 、 目、 数 形态及强化特征进行分析 。淋 巴结根据美 国胸科协会( ) A 的纵隔淋 巴结分组 标 准及颈腹部淋巴结分组标准分为 1 组 , 5 设定淋 巴结直径 大于 1 为转移 淋巴结 。 结果 .c 0m 10 1 例胸段食管癌 中 , 共观察到 21 3
3 Ls于 5 ~ 0 进行扫描。 .m / 0 , 06 S
1 临床资料 . 1
收稿 日期 :0 1 1— 0 修 回 日期 :0 1 1- 0 21— 11; 2 1— 1 3
作者简介 : 邵元伟 (91 )男 , 18一 , 山东省禹城市人 , 大学本科学历 , 主治 医师 , 从事医学影像诊 断工作。
范围 自 舌骨下至 胃 底层面 , 部分扫描至 L 椎体层面。 3 螺旋扫描模式 , 层厚 6 m, .m 准直 5 m, 0 .m 螺距 1 。 0 . 5 扫描前 2 i 0mn肌肉注射盐酸山莨菪碱 ,之后 口服 6%泛影葡胺 10m 。1 例增强扫描经右肘静 脉 0 0 L 8 高压注射器注射碘佛醇8~ 0 L 0 10 ,注射速率 2 ~ m . 5
枚 转移性淋 巴结 。 胸段食管癌淋 巴结转移以右下气管旁组 、 主肺动脉窗组 、 隆突下组最多 , 为右上气管旁组 、 其次 右锁骨上组、 左 动 胃 脉旁组及腹腔干旁组 。 中上段食管癌注意观察右上气管旁组及右锁骨上组 , 中下段食管癌 注意观察 胃左动脉旁组及腹腔干旁组。 结
超声诊断腹部淋巴结常见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分析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探讨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探讨*导读:在淋巴结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诊断技术已被认为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无放射性辐射、无需对比剂且比较经济实用的显像方法。
……在淋巴结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诊断技术已被认为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无放射性辐射、无需对比剂且比较经济实用的显像方法。
胆道感染、肝炎常引起肝十二指肠韧带处淋巴结肿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表现系膜上淋巴结肿大,阑尾炎引起回结肠淋巴结肿大,由于其固有的淋巴分布,超声可在相应的位置查寻,以上各病所致的淋巴结肿大特点:淋巴结数量少,体积小,无明显膨胀感,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内部回声尚均匀,淋巴结门部髓质增宽,皮质变薄,中央见髓质的线条状强回声,其周围组织结构清晰,间质回声无增多, CDF I示血供不明显。
转移性及恶性淋巴瘤的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的声像图与癌细胞浸润生物学行为相关性:肝癌、胃癌、恶性淋巴瘤等淋巴结特点:较早时期的转移淋巴结数量较少、体积小,也无明显膨胀感,与炎性淋巴结在图像上很难说出与炎性淋巴结的明显区别点。
转移性继续增大的淋巴结特点:体积增大饱满,回声增强,呈非对称性,宽径增大更明显,这与淋巴结受癌细胞浸润其结构改变有关; 淋巴结边缘分界清晰不规则,包膜增厚不完整,这与肿大淋巴结同周围组织的阻抗差增大有关,淋巴结向周围组织浸润有关; 淋巴结门部髓质变窄呈细线状或消失,皮质非均匀增宽,癌组织浸润门部导致淋巴结门被破坏变形消失。
淋巴结周围的间质组织明显增多, CDF I 示间质内血供丰富,这与淋巴结增大相应的营养供给有关。
腹腔及腹膜后恶性肿大淋巴结生长部位与原发灶及转移途径的相关性:胰腺、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大多来源于上腹部脏器,如胃、食道、肝、胰腺、胆囊内的原发癌灶; 髂血管附近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大多来源于下腹部,如前列腺、子宫附件的原发灶。
本组这种病例很少,所以在此不做详细分析。
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1) 在肝门区,右侧腹、脐周、右下腹发现淋巴结肿大,数量不多,体积不大,结合病史,一般可追踪随访,可指导临床医生免去不必要的损伤性检查; (2) 腹膜后的淋巴结肿大,应高度警惕恶性可能,患者该做仔细检查,查找原发病灶的来源、性质、部位; (3) 已知原发灶,可了解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临床上最有用的观察肿瘤转移的指标; (4) 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提供有力的影像学证据; (5) 决定治疗方案:让临床医生了解腹腔及腹膜后的情况,给医生提供决定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的依据; (6) 定期复查,判定原发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情况。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巫北海第三军医大学一院放射科400038一、传统非活体解剖学观察(一)相互沟通虽然腹腔的淋巴结可以人为地划分成许多组,但实际上各组、各淋巴结间是相互沟通的,而且,总的淋巴流向是从前向后、从下到上,即腹腔脏器的淋巴向腹腔大血管根部淋巴结集中,然后汇入壁侧(后腹膜)淋巴结。
下肢、盆腔的淋巴也流入后腹膜淋巴结。
(二)腹膜后淋巴结的分组腹部壁侧淋巴结群,也称做腹膜后淋巴结,根据尸体解剖研究,腹膜后每侧约有25-30个淋巴结,分布在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周围,自横膈延伸至主动脉分叉处,分为主动脉旁及下腔静脉旁组。
自主动脉分叉向下延续为髂总、髂内及髂外组,分布在相应的动脉周围。
此外,肾动脉旁为肾组淋巴结;腹腔动脉旁为腹腔淋巴结;胰动脉旁为胰组淋巴结;脾静脉旁为脾门淋巴结;肠系膜根部开始,沿肠系膜血管分布为肠系膜淋巴结。
换言之,腹膜后淋巴结甚为丰富,从腹股沟韧带到横膈,形成淋巴结链。
许多淋巴结和淋巴管成群地围绕着脏器的大血管干周围,连结着来自于下肢、盆腔、腹部和纵隔的淋巴结链。
它也可分为两群:①髂淋巴结,成群地围绕着髂外血管、髂总血管,收集几乎所有盆腔内容、腹股沟区、腹股沟下引流的下肢的淋巴;②腰-主动脉淋巴结,可再分为前组与后组,围绕着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收集肠和肠系膜的淋巴,汇入乳糜池。
二、主动脉外侧淋巴结的非活体观察(一)最小值与最大值主动脉外侧淋巴结引流内脏和其它结构主动脉外侧支和背侧支供应者,收集来自于大的伴随于髂动脉的边远群。
它们构成了末梢群,为肾上腺、肾、输尿管、睾丸、卵巢、盆腔脏器(部分为肠)和后腹壁。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的左侧,故也称主动脉左侧淋巴结,在标本上观察共有2-14个淋巴结,平均6-7个,有淋巴管相连形成纵行的淋巴结链,其下端在腹主动脉分叉处,与左侧髂总淋巴结连续,上端可达膈的主动脉裂孔。
从淋巴结的数目统计可说明一个问题,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范围相当大,因为是标本观察的统计,无从了解标本生前患病情况,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最小值者为正常健康人的可能性较大。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分类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分类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可以根据其位置和解剖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位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可以分为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和腹主动脉分叉淋巴结。
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干和肝动脉之间,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干和肾动脉之间,而腹主动脉分叉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干的分叉处。
根据解剖特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可以进一步分为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和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前方,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后方,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的侧面。
这些分类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准确地定位和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些分类也有助于深入了解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生理和病理特征,促进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中结肠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下腔静脉后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下腔静脉前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淋巴结的命名原则:
– 淋巴引流(淋巴结)相伴随的血管(动静脉 – 与局部器官的直接关系
• 目前普遍认可的腹部淋巴结正常大小为短 径在5mm和10mm之间
• 淋巴结大小作为鉴别良恶性的指标存在很 多争议
– 恶性淋巴结大小可以位于正常值范围
– 增大的淋巴结未必是肿瘤性的
• 淋巴结与肿瘤播散路径的邻近程度,及其 影像学特征(例如PET/CT或者增强MRI), 对鉴别恶性淋巴结还是反应性增大的价值 更大
腹部淋巴结
• 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有关于腹部器官 正常淋巴引流的详尽描述,在影像诊断报 告工作中,了解腹部常见淋巴结引流的位 置及其描述术语是非常必要的
• 本幻灯片主要介绍淋巴结位置,大多数常 见腹部肿瘤的局部淋巴结位置及其命名
• 识别淋巴结位置,了解可能的播散位置, 对于评价一个淋巴结是否为转移瘤是非常 必要的
肠系膜下淋巴结 小肠旁淋巴结
回结肠后淋巴结 回结肠前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小肠旁淋巴结 髂总内侧淋巴结
髂总外侧淋巴结
盲肠前淋巴结 盲肠后淋巴结
髂总外侧淋巴结
骶岬前淋巴结
肠系膜下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直肠上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肾细胞癌
• 肾细胞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 • 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常常发生于40岁到
下腔静脉前淋巴结 主动脉前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下腔静脉旁淋巴结 下腔静脉后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肝细胞癌
中结肠淋巴结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
– 腔静脉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11 肝动脉淋巴结
胃大弯 淋巴结
胃小弯 淋巴结
• 肝细胞癌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 – 腔静脉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胰前淋巴结 脾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胃幽门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 胰腺和脾区
– 胰脾间隙淋巴结 – 胰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胃癌
大网膜淋巴结
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结直肠癌
• 结直肠腺癌是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第三大癌症杀手。50 岁以上的比例占90%以上。大多数病变起自于腺瘤样息肉。 与个人或者家族性的结直肠癌、息肉、炎性肠病有相关性。 其它的危险因素有低纤维、高脂、高动物蛋白饮食、肥胖、 石棉工人、社会经济状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常常进 行术前放化疗。预后取决于病变分期。Ⅰ期五年生存率可 以达到90%,Ⅳ期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则为零。
• 大部分为导管腺癌(95%起自于外分泌导管上皮)。如果 不是胰腺癌靠近胆管导致胆管梗阻,早期一般没有症状。 三分之二的病例位于胰头,约30%的病例与吸烟有关,20 %的病例与高脂饮食有关。如果病人存在肥胖、慢性胰腺 炎、胃手术史、糖尿病、肝硬化,或者辐射、化学毒物曝 露史时,胰腺癌发病风险也增加。具有临床表现时,只有 近10%的病例具有手术机会。局部肿瘤的可切除性取决于 大血管受累情况(注意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 及大静脉受累或者阻塞长度(注意事肠系膜上静脉)。评 估淋巴结情况比较困难,无论是CT还是MRI,准确性均有 限。不治疗时,生存期约为5月,手术结合化疗病例,生 存期约8-14月。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肝动脉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胃大弯 淋巴结
胃小弯 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胃幽门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肝细胞癌
• 最常见的实质脏器原发性恶性肿瘤 • 男性多发,男女比例约为5:1 • 就诊年龄多在60-70岁 • 起自于肝细胞,具有脂性和纤维性成分 •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肝硬化(酒精性、乙
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 • 平均生存期为10月。对于早期病变进行积
• 肾细胞癌
– 肾门淋巴结 – 腔静脉旁淋巴结 – 主动脉弓旁淋巴结 – 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 腹膜后淋巴结
小肠旁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肾门淋巴结
肾细胞癌
• 肾门淋巴结 • 腔静脉旁淋巴结 • 主动脉弓旁淋巴结 • 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 腹膜后淋巴结
腹部淋巴结位置简图
肝动脉
胃食管移行部
肝
十
二
指
肠
韧
脾
带
胃
胃左
大 网
膜
腹部淋巴结位置简图
食管旁淋 巴结
膈淋巴结
腹腔干 淋巴结
胃小弯 淋巴结
胃左淋 巴结
腹部淋巴结位置简图 腹腔
干淋
胃左淋
巴结
巴结
肝动脉 淋巴结
胃十二指 肠淋巴结
肠系膜上 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 巴结 中结肠淋 巴结 右结肠淋巴结
结肠旁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胃癌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胃左淋巴结
左侧膈下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胃癌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肝动脉淋巴结
胃小弯 淋巴结
• 胰腺癌
– 胰周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 腹腔干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前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大网膜淋巴结 脾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 胰腺癌
– 胰周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 腹腔干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极治疗,生存期可以超过5年。
肝细胞癌淋巴结分期
• 肝细胞癌
–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 N0 没有淋巴结转移 – N1 局部淋巴结转移
• 肝细胞癌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 – 腔静脉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肝总动脉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淋巴结
• 肝细胞癌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 – 腔静脉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 吸烟,亚硝酸盐类、恶性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绒 毛状息肉
• 治疗性手术切除
– 五年生存率为30~50%(Ⅱ期) – Ⅲ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0%~25% – 病人需要进行联合治疗。
胃癌
• 淋巴结分期:
–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 N0 没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 N1 1-6区淋巴结转移 – N2 7-15区淋巴结转移 – N3 淋巴结转移大于15个区
巴结17
肝总动脉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小弯区
– 胃小弯淋巴结 – 小网膜淋巴结 – 胃左淋巴结 – 心食管间隙淋巴结 – 肝总动脉淋巴结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
巴结
下腔静脉后淋巴结
小肠旁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中结肠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胰腺癌
• 第二大胃肠道恶性肿瘤,第五大肿瘤杀手。
肠系膜下淋 巴结
乙状结肠淋 巴结
左结肠 淋巴结
下腔静脉前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左侧主动脉旁淋巴结 髂总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
胃癌
• 第三大常见胃肠道恶性肿瘤 • 第六大常见肿瘤死亡原因 • 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是腺癌(95%) • 最常见于胃小弯:60% • 相关的危险因素
回盲肠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图7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21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图2
胃右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右结肠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结直肠癌
中结肠淋巴结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主动脉前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