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的影像特征共75页
颈部淋巴结转移面面观

• 3、形态和数目 正常或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一般呈肾形,长
径与短径之比近似于2。而恶性肿瘤的转移淋巴结 多呈球形,长、短径相仿。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淋巴引流区有3个或 以上相邻的淋巴结,即使每个淋巴结的最小径较 小(介于5~8 mm之间),也应警惕有转移淋巴 结的可能。
• 头颈部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 图13、14示双颈中深组(13a、13b、14a、14b)及右侧 气管食管沟(14c)多发淋巴结肿大,右颈深组淋巴结明 显强化,淋巴结内有多个小结节状钙化。
• 图15示双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肿大,有明显强化(15a、15b); 图16示右侧纵隔内淋巴结肿大,边缘规则,明显强化,内部密度不均 匀(16a)。
• 2、密度和内部结构
肿瘤细胞取代淋巴结髓质正常结构或引起坏死, 在增强扫描时显示为皮质不规则强化,对比之下, 髓质内的不规则低密度区更为明显,皮质强化的 形态、大小、厚度不一,是诊断转移瘤的可靠指 征。对于已被确诊为头颈部鳞癌的患者,近期无 颈部手术、急性感染或结核史,其肿大淋巴结出 现边缘不规则强化、内部低密度坏死,可以明确 诊断为淋巴结转移。
床上应该注意进行鉴别。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 鼻咽癌为头颈部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常常发生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首诊时约
70%~80%的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图1~4)。转移淋巴结的部位与原发肿瘤的淋巴引流区域相 关,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多为双侧,常见于颈静脉链周围淋巴结。
咽后组、颈后三角区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征性部位,其中咽后组淋巴结是鼻咽引流的首站 淋巴结,因此当此组淋巴结肿大的时候,应首先考虑鼻咽癌的可能。颈上深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约为 88%,咽后组和颈中深组均约为70%,颈下深组约为45%,颈后三角区约为35%,锁骨上区约为 30%。另外,鼻咽癌可转移至颌下、腮腺内、颏下淋巴结,分别约为8%、3%、1.5%,在临床工作 中须注意观察。
颈部淋巴结分区示意图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
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上组。
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和后上的B区。
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上接Ⅱ区,下接Ⅳ区。
主要包括肩胛舌骨肌上腹以上的颈深淋巴结群中组。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
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下组。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
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
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Ⅲ、Ⅳ区分界)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上区)。
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Ⅰ区: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
ⅠA:颏下区,无临床重要性。
ⅠB:颌下区,为口腔肿瘤转移所在。
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二腹肌下,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ⅡA:颈内静脉淋巴结,为头颈肿瘤主要淋巴引流集中区域,是第1站前哨淋巴结。
ⅡB:位置在后上,被胸锁乳突肌覆盖,这部分淋巴结常常是鼻咽癌的转移处。
外科颈清扫术后复发也常在此处。
Ⅲ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
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Ⅱ区同。
Ⅳ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
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同。
Ⅴ区: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
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下界为锁骨。
颈部淋巴结分区示意图

颈部淋巴结分区示意图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 (颏下)和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
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上组。
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和后上的B 区。
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上接Ⅱ区,下接Ⅳ区。
主要包括肩胛舌骨肌上腹以上的颈深淋巴结群中组。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
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下组。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
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
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Ⅲ、Ⅳ区分界)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上区)。
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Ⅰ区: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
ⅠA:颏下区,无临床重要性。
ⅠB:颌下区,为口腔肿瘤转移所在。
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二腹肌下,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ⅡA:颈内静脉淋巴结,为头颈肿瘤主要淋巴引流集中区域,是第1站前哨淋巴结。
ⅡB:位置在后上,被胸锁乳突肌覆盖,这部分淋巴结常常是鼻咽癌的转移处。
外科颈清扫术后复发也常在此处。
Ⅲ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
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Ⅱ区同。
Ⅳ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
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同。
Ⅴ区: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分区PPT课件

下颌下腺的后缘 颈内静脉的后缘
胸锁乳突肌后缘
IV 环状软骨下缘 Va 舌骨上缘
胸锁关节上 2cm
胸锁乳突肌前内缘 胸锁乳突肌后缘
环状软骨上缘 胸锁乳突肌后缘 斜方肌前内缘
外侧界
内侧界
颈内动脉内 侧缘
颈深肌群
颈内动脉内 侧缘,颈深 肌群
颈内动脉内 缘,脊柱旁 肌
脊柱旁肌
Vb VI 咽后
环状软骨下缘 甲状腺上缘 颅底
法。 ➢ 1999年Nowak等提出了“鹿特丹(Rotterdam)准则”,在三维方向上描述了选择
性颈部照射的靶体积。 ➢ 1999年wijers等简化了鹿特丹准则,大大节约了靶区勾画的时间。 ➢ 2000年Gregoire等发表了“布鲁塞尔准则”,认为将Ⅱ区分为Ⅱa和Ⅱ b,将V
区分为Va和Vb,有其临床意义。 ➢ 2003年RTOG联合欧洲和北美放射治疗组提出了颈部淋巴结分区及相应CTV勾
1)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 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副神经淋巴结 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2)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斜角肌淋巴结 左侧斜角肌淋巴结 (Virchow淋巴结) 咽后淋巴结
第11页/共85页
2003-RTOG颈淋巴结各区界定
第12页/共85页
下颌骨
舌骨
颈内静脉
胸锁乳突肌后缘
1cm
椎体后缘/横突 斜方肌前缘/
/肋骨
肺/肋骨前缘
椎骨
外 ⅠA:下颌联合, ⅠB:颌骨/颈 翼内肌/腮腺/胸 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颈 斜方肌前缘/ 颈动脉板
侧 腮腺内缘,二腹 阔肌/皮肤内缘 锁乳突肌/颈阔 颈阔肌/皮肤 阔肌/皮肤外侧 锁骨内缘/颈 /甲状腺
颈部淋巴结分区图-绿皮-2014

Grégoire V, et al.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2014, 110:172-181
颈部浅淋巴结转移分区
VIII 区(腮腺内浅面) XI 区(颧弓) XI 区(颊部) XI 区(面部) Ia 区(颏下)
VIa 区(颈静脉前)
VIII 区(耳前) Xa 区(乳突)
II VIIa VIIb VIII IX Xb
Ia和Ib区LN区的边界
边界 Ia区(颏下组)
Ib区(下颌腺下组)
上界 下界 前界
下颌舌骨肌
颌下腺上缘,前面是下颌舌骨肌
舌骨下缘平面/下颌骨下缘/颌下腺 颈阔肌(二腹肌前腹下缘)
下缘
下颌骨前联合
下颌骨前联合
后界 舌骨体/下颌舌骨肌 上:颌下腺后缘;下:二腹肌后腹
Ia Ib III V VIa
III V VIa
IVa(颈深下组)和IVb(锁骨上区内侧组)区LN区的边界
边界 IVa区(颈深下组)
IVb区(锁骨上内侧组)
上界 环状软骨下缘
IVa区下缘(胸骨柄上2cm)
下界 前界
胸骨柄上2c 胸锁乳突肌前缘(上)或体部(下)
后界 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后缘
外侧界 胸乳肌内缘(上方)/外缘(下方)
皮下组织的表浅肌肉腱膜
内侧界 茎突和茎突肌肉
颊肌
Grégoire V, et al.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2014:110: 172-181
Xa区和Xb区LN区的边界
边界 Xa区(耳后LN)
Xb区(枕LN)
上界 外耳道上缘
枕外粗隆
下界 乳突尖
V区上缘
前界 乳突前缘(下)/外耳道后缘(上) 胸乳肌后缘
最新颈部淋巴结分区示意图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
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上组。
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和后上的B区。
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上接Ⅱ区,下接Ⅳ区。
主要包括肩胛舌骨肌上腹以上的颈深淋巴结群中组。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
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下组。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
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
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Ⅲ、Ⅳ区分界)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上区)。
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Ⅰ区: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
ⅠA:颏下区,无临床重要性。
ⅠB:颌下区,为口腔肿瘤转移所在。
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二腹肌下,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ⅡA:颈内静脉淋巴结,为头颈肿瘤主要淋巴引流集中区域,是第1站前哨淋巴结。
ⅡB:位置在后上,被胸锁乳突肌覆盖,这部分淋巴结常常是鼻咽癌的转移处。
外科颈清扫术后复发也常在此处。
Ⅲ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
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Ⅱ区同。
Ⅳ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
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同。
Ⅴ区: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
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下界为锁骨。
颈部淋巴结转移CT影像学表现

颈部淋巴结转移CT影像学表现2019-10-15【摘要】⽬的探讨颈动脉淋巴结CT影像征象,以提⾼诊断率。
⽅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瘤CT影像表现,总结其影像特点及特征性征象。
结果孤⽴及散在淋巴结45枚,融合淋巴结灶4个;增强呈环形强化淋巴结38例,结节直径⼤于5mm;均匀明显强化灶7例,直径均⼩于8-10mm;融合淋巴结灶呈花环状、⽹格状强化。
结论颈部转移瘤多为环形强化,早期以孤⽴或散在结节表现为主,晚期结节融合呈环状或块状。
【关键词】转移瘤;淋巴结;CT/X线计算机颈部淋巴结临床表现多发结节或团块状占位,触诊可以了解结节的疼痛感及活动度。
通过CT检查可以进⼀步了解病变的分布、⼤⼩及强化情况,本⽂旨在通过总结转移淋巴结结节的CT影像增强表现,尽早明确诊断,以利于进⼀步积极寻找原发灶,提⾼患者⽣存率及⽣存质量。
1 材料与⽅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经⼿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瘤15例CT影像资料。
15资料中,男性11例,⼥性4例,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58岁。
临床表现为病变结节、肿块;活动度差;轻压痛6例,9例⽆明显压痛。
1.2 检查⽅法均为SEMENSE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15例均为⼆期增强扫描,均有MIP、冠状、⽮状位重建图像。
层厚、层间距2mm;矩阵512X512。
2 结果15例病例共发现孤⽴或散在淋巴结结节45枚,融合淋巴结灶8个;孤⽴或散在淋巴结结节中增强呈环形强化者38例,环厚薄不均,结节直径⼤于5mm;均匀明显强化结节灶7例,直径均⼩于8-10mm;淋巴结融合灶4例,均呈花环状、⽹格状不均匀强化。
3 讨论3.1 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判断淋巴结肿⼤标准:影像上常以淋巴结⼤⼩、形状、内部结构以及分布来判断淋巴结是否有异常。
淋巴结最⼩径线在颈内静脉⼆腹肌淋巴结(2区)⼩于11mm,其他淋巴结⼩于8-10mm,⼤于此数值提⽰异常。
在原发肿瘤淋巴结引流区域见到3个或3个以上淋巴结(2区淋巴结最⼤径线8-15mm,其他区域8-9mm)也应视为异常。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和鉴别诊疗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CT扫描要点
扫描范围:自颅底至上纵隔气管分叉 水平。
平扫加增强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CT扫描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CT能发现触诊所无法检查的淋巴结。 CT能发现颈部隐匿的转移性淋巴结(触诊阴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强化表现: 1)均质软组织密度,轻、中强化。 2)血管样强化。 3)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密度。 4) 囊性变及囊壁明显强化结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钙化:CT扫描发现钙化的敏感性很高。常 表现为颗粒状、斑片状钙化。有系列研究 表明,除治疗后的淋巴瘤外,42%的颈部 淋巴结钙化为转移性甲状腺癌。甲状腺癌 病人CT检查要求平扫+增强,避免直接增 强时掩盖了钙化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大小和形态:以淋巴结大小作为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 径线标准不一,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异。径线大小不能作 为诊断淋巴结转移唯一可靠的方法。长短径之比大于2, 多为炎性反应,而转移淋巴结其长短径之比小于2。故 近似球形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在原发灶淋巴引流 区3个或以上相邻的淋巴结,即使不大,也应警惕有转 移淋巴结可能。罗德红等以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8mm 为标准,甲状腺癌的转移淋巴结最小径≧5mm,CT扫 描发现气管食管旁沟淋巴结即视为转移。
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明显强化,部位特殊,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叉角增大,颈内外 动脉分叉夹着一个血供丰富的肿物,颈内外 动脉受压移位。血管样强化的甲状腺转移性 淋巴结,颈总动脉分叉角无增大,血管受压 向内或内后移位,以多发多见,密度可不均 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的影像特征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