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常见鱼类
大连黄海繸鳚年龄与生长

大连黄海繸鳚年龄与生长作者:陈冰崔前进付旭杨博学陈飞姜志强来源:《河北渔业》2017年第09期摘要:为了研究大连黄海繸鳚(Azuma emmnion)年龄与生长,为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逐月在大连黄海共采集繸鳚样本350尾,结果表明,脊椎骨为繸鳚最佳年龄鉴定材料,所采集的繸鳚样品共有8个年龄组,其中优势年龄组为2~4龄,共占渔获物的78.11%;体长与脊椎骨轮径为线性关系,表达式为L=122.1 R+4.576 (R2=0.997,N=338);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08 L3.130(R2=0.982,N=338)。
关键词:繸鳚(Azuma emmnion);年龄;生长;大连黄海繸鳚(Azuma emmnion),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线鳚科(Stichaeidae),繸鳚属(Azuma),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等海域,国外主要见于朝鲜、日本,俗名蝴蝶爷鱼、花鱼[1-2]。
其味道鲜美,口感细腻,是大连黄海较为常见的经济鱼类。
大连黄海鱼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由于近些年环境污染,高速的经济建设和不合适的捕捞工具及手段,已经导致渔获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并且捕捞个体规格也逐年减小,这些都为大连地区的渔业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后果,渔业资源岌岌可危。
繸鳚作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因此,通过研究大连黄海繸鳚的年龄与生长,得出其最适宜捕捞的规格,可为大连黄海繸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研究所用的繸鳚样本为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逐月在大连黄海采集,共350尾。
测量所有样本的体长和体重,体长精确至0.1 cm,体重精确至0.1 g。
由于繸鳚的鳞片细小,难以采集且不易观察,耳石易碎,打磨困难,而脊椎骨上年轮特征清楚、规律,故本研究以繸鳚脊椎骨为判断年龄的材料。
选取第5至第10枚脊椎骨,煮沸3~5 min,去除表面的肌肉和结缔组织,再用无水乙醇脱脂30 min,待晾干后在解剖镜下观察并拍照。
大连淡水鱼

一、海洋鱼类大连沿海共有海洋鱼类近220种,分隶于162属95科25目2纲。
软骨鱼类约占大连海产鱼类总数的12%,硬骨鱼类约占88%。
以近海温水性鱼类为主,约占大连海产鱼类总数的62%,暖水性鱼类约占25%,冷水性鱼类仅占13%。
经济价值大的鱼类占本海区鱼类的3/5;药用鱼类约87种,占40%。
按近海温水性、暖水性、冷水性分类分述如下:(一)近海温水性鱼类大连地区近海温水性鱼类约130种。
主要经济种类有:1. 小黄鱼,地方名黄花鱼、花鱼、小黄花。
系温水性中、下层洄游性鱼类。
大连沿海的小黄鱼属北方群系,喜栖息于软泥或泥沙底海区,越冬场在黄海南部。
3月中旬开始向北作生殖洄游,5月中旬进入黄海北部和辽东湾产卵场产卵。
辽东湾产卵场的鱼群产卵后至9月,都分散在长兴岛至山海关连线以北的海区索饵;10月随水温逐渐下降而向南作越冬洄游;11月分布于海洋岛至成山头一带水域;12月游向越冬渔场。
无论在产卵场、索饵场或越冬场,鱼群均有明显地垂直移动现象,黄昏上升,黎明下降,白天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
2龄鱼开始性成熟,3龄鱼全部性成熟。
产浮性卵,受精卵在14~15℃下经3~4天孵化。
幼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等小型浮游甲壳动物、箭虫和鱼、虾幼体。
随鱼体生长,饵料生物向大型化转换,成鱼饵料主要为底栖甲壳类和小型鱼类。
小黄鱼曾是大连沿海的重要经济鱼类,50年代是海洋渔业最主要的捕捞对象,海洋岛渔场最高年产量曾达近万吨;辽东湾渔场最高年产量曾达7925吨(1959年)。
60年代初产量显著下降。
70年代产量进一步下降,全市沿海年产量仅数百吨。
近年资源继续衰减,渔获多为幼鱼。
渔具以底拖网为主,流刺网和其他定置渔具亦可兼捕。
小黄鱼2. 棘头梅童鱼,地方名大头宝,为温水性中、下层鱼类。
无长距离洄游现象,终年生活在沿岸水域,仅冬季向相对深水区移。
产卵期在4月,产卵后分散索饵,以小型鱼、虾为食。
个体小,寿命短,但数量较多,大连沿海年产量一般可达2000~3000吨。
大连常见鱼类

鱼类花鲈(俗名:鲈子鱼)习性:终年栖息于近海水域,不作远距离洄游。
冬季栖息于较深的水域越冬,自早春开始,逐渐游向近岸和河口区索饵。
繁殖:性成熟年龄在2-4龄,繁殖季节为秋季。
大泷六线鱼(俗名:黄鱼)习性:近海冷温性底栖鱼类,全年生活在沿岸及岛屿的岩礁附近,一般水深50m以内。
该鱼有护卵习性,雄鱼或雌鱼守护卵子孵化。
繁殖:2-3龄性成熟,秋季产卵。
蓝点马鲛(俗名:鲅鱼)习性:夏秋季结群向近海洄游,一部分进入渤海产卵,秋汛常成群索饵于沿岸岛屿及岩礁附近。
繁殖:盛渔期在5至6月份。
大头鳕(俗名:大头鱼)习性:为冷水性底层栖息鱼类,通常栖息在大陆棚、大陆坡、水深50-80m的海区。
半滑舌鳎(俗名:鳎板鱼)习性: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喜栖泥沙底质海区。
随季节变化在近岸浅水和离岸深水之间移动,5-10月多栖于沿海近岸,11月游向越冬场,笠年3月下旬再游向近岸摄食。
繁殖:性成熟年龄在2-3龄,产卵期为8-10月。
牙鲆(俗名:偏口、牙片)习性:冷温性底层海水鱼类,喜栖泥沙底海域,一般白天卧伏于海底,少活动,夜间游动觅食,有结群洄游习性。
繁殖:繁殖能力高,渤海区绝对繁殖力为46万-230万粒。
方氏云鳚(俗名:面条鱼、萝卜丝(幼鱼)、高亮叶(成鱼))习性:一般生活于近海,栖息于近岸沙泥底质水域底层,常在岩礁附近的海藻丛中活动。
幼鱼喜集群,成鱼较分散。
繁殖:1龄可达性成熟。
生殖期为9—11月。
棘头梅童鱼(俗名:大头宝)习性:暖温性鱼类,喜欢栖息在沙泥底质中下层水域。
无长距离洄游习性,仅冬季向相对深水区移动。
繁殖:1龄可达性成熟。
生殖期在4月。
真鲷(俗名:加吉鱼、红加吉)习性:常栖息于水深30-90米、温度较高、底质为礁石、沙泥、沙砾或具藻类丛生的海区,喜欢结群,游速较快。
繁殖:一般2-3龄成熟,黄、渤海区的产卵期为5-7月。
玉筋鱼(俗名:面条鱼、银针鱼)习性:趋光性强,喜集群,具有钻沙习性。
冬末春初随沿岸水温的上升,分批成群游向沿岸沙底质水域产卵,亲体产卵后逐渐死亡。
最新 大连黄海燧鲥年龄与生长-精品

大连黄海燧鲥年龄与生长繸鳚(Azuma emmnion),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线鳚科(Stichaeidae),繸鳚属(Azuma),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等海域,国外主要见于朝鲜、日本,俗名蝴蝶爷鱼、花鱼[1-2]。
其味道鲜美,口感细腻,是大连黄海较为常见的经济鱼类。
大连黄海鱼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由于近些年环境污染,高速的经济建设和不合适的捕捞工具及手段,已经导致渔获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并且捕捞个体规格也逐年减小,这些都为大连地区的渔业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后果,渔业资源岌岌可危。
繸鳚作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因此,通过研究大连黄海繸鳚的年龄与生长,得出其最适宜捕捞的规格,可为大连黄海繸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研究所用的繸鳚样本为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逐月在大连黄海采集,共350尾。
测量所有样本的体长和体重,体长精确至0.1 cm,体重精确至0.1 g。
由于繸鳚的鳞片细小,难以采集且不易观察,耳石易碎,打磨困难,而脊椎骨上年轮特征清楚、规律,故本研究以繸鳚脊椎骨为判断年龄的材料。
选取第5至第10枚脊椎骨,煮沸3~5 min,去除表面的肌肉和结缔组织,再用无水乙醇脱脂30 min,待晾干后在解剖镜下观察并拍照。
采用Rosa Lee公式进行生长退算:L=a+bR,式中L为体长,R 为脊椎骨轮径,采用幂函数方程拟合繸鳚的体长—体重关系:W=aLb。
2结果2.1年轮特征大连地区繸鳚脊椎骨为双凹型,经观察发现第6~10枚轮纹清晰,适宜作为年龄鉴定材料。
将脊椎骨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椎体中央斜凹面有宽带的亮纹和窄带的暗纹交替排列,呈同心圆状(见图1)。
2.2体长、体重和年龄分布繸鳚的渔获物的体长范围为11.49~35.83 cm,优势体长为13~27 cm(见图2),占渔获物的89.41%。
体重范围为16.29~592.00 g,优势体重为0~200 g,占渔获物的86.47%。
大连地区船钓黑黄鱼的基本用具和技法

以上是我在垂钓黄黑鱼多年总结出个人和前人的经验,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这个时期抛锚垂钓黑鱼一般都在较深、较远的海域,由于水深、流急,钓组的铅坠、主线在重量和强度上一般较大。主线一般选择6号大力马,铅坠根据流水的大小,在400克~750克之间选择。天平双刀长度一般不低于800MM,单刀长度不小于500MM。子线线径在6号以上,长度要根据流水的大小在1米~2米之间,个别情况下,有钓友为获取个体较大的黑鱼,使用2米以上子线。鱼钩的大小一般选择24~26号即可。
2,深海抛锚钓法
首先,深远海垂钓黄鱼不可能只是单一的品种,间或会遭遇大头、黑鱼,因此无论你是漂钓也好,定点抛锚钓也罢,钓具、钓组基本一致。漂钓是在运动中施钓,定点钓法是在相对静止中垂钓。漂钓要求钓鱼人心随眼动、手随心动,也就是竿头一动,立即扬竿。这样既可以及时扬竿中鱼,又可以减少钓组刮底。 定点垂钓黄鱼时最好将钓组稍稍提离水底,这样做,既可以使饵料随流水飘动达到诱鱼的目的,又可以及时体察鱼是否中钩,还可以减少钓组挂底的可能性。除个别情况外,垂钓黄鱼一般是将钓组尽可能的贴近海底,提离海底的高度要根据流水的大小、海底障碍物的多寡而定,钓棚的高低就是在折中中选择最好的结果——既不刮底、少刮底,又要有清晰鱼讯。
垂钓黑鱼的主要鱼饵是:海兔、高粱叶子鱼、鱿鱼条、黄鱼皮、沙蚕等。其中我们把海兔叫做万能饵。
大连海域黑鲷攻略

大连海域黑鲷攻略"北方明珠"大连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市区三面环海,710余座岛礁星罗棋布于所辖海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越的钓场环境,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使之成为国内着名的游钓胜地.近年来,随着浮游矶钓钓技的传人,热衷于矶钓黑鲷的钓友日益增多.春秋"黄金季节",海边人欢鱼跃,构成了独特的海钓风景线.但是.由于多数海钓者对大连海域钓场自然状况及黑鲷的洄游,栖息,繁殖和摄食习性都缺乏认识和了解,而熟练掌握浮游矶钓技法者也是寥寥无几,在此,笔者简述大连沿岸浮游矶钓垂钓技法,以期与广大钓友交流商榷.一,大连浮游矶钓与南方沿海地区的差别其一,大连地处长江以北,水温低于南方海区.浮游矶钓大黑鲷,大连和温州均从4月份开始,但两地气温和水温差别很大.黑鲷就饵在矶钓界公认的起始水温是15℃,而大连4月份水温尚达不到lO℃,但黑鲷的就饵欲望同样非常强烈.这种现象表明大连海域黑鲷在栖息摄食习性上独具地方特色.其二,大连海域沿岸深水钓场每年夏季都有大批钓友前去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只有极少数钓友能与小海鲋斗智斗勇,但秋季初冬则可钓到大批小海鲋.与之相反,在浅水钓场的垂钓效果却十分理想.由此证明,大连海域黑鲷种群非常适应低水温. 其三,浅场海底环境和深场迥然不同.深场更容易找到标点,而浅场由于近矶际暗礁众多,水流紊乱,实际操作时就不能照搬南方经验. 二,钓场,钓位及钓点选择科学合理地选择钓场,钓位,钓点是海钓重要基本功,浮游矶钓黑鲷亦不例外,必须遵循海钓选点通则.上佳钓场,钓位,钓点必须符合下列要求:1.海床上附着的藻类繁茂,种类呈多样性,小鱼,小虾和贝类混迹其中,食物丰富,这对黑鲷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2.海底地貌以礓质为主,暗礁密布,可供黑鲷栖息,藏身,猎食.3.大潮不会枯底,水下原始风貌未遭严重破坏.符合黑鲷生存要求条件.4.矶际与海面呈陡立状:5.朝向要求涨潮钓北向,退潮钓南向.在实际垂钓过程中,上述条件只要具备两三条即为理想的钓场,钓位,不过,即使上述条件具备,也不能决定钓获量,还应结合其他因素.如气温,气压,阴晴天,降雨,风力,风向,潮汐大小,流水大小及方向,此外还有季节因素,在不同季节黑鲷的活动范围和觅食强度亦会有所不同.上述不利或有利因素可以以任意一种组合出现,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钓位,钓点,这就是浮游矶钓能够使参与者着迷的魅力所在.2005年5月20日,笔者本想光临某着名钓场,到达码头时发现风向转为偏j匕,而该钓场面向西j匕,正好迎风,并且只有两个好钓位,其中一个还会被潮水淹没.我毅然决定另选钓场登礁之后,根据实际情况,我选定面向正西的一个钓位,该钓位在内湾的左嘴位,右边是该岛的最高峰.可以避免侧风袭击,在操竿控线上省去了诸多麻烦.到达钓位后我仔细观察,将钓点定在左前方一竿半距离外的暗礁侧面.当时缓流水由右向左,诱饵投下十几分钟就开始中鱼,三十分钟内我连中四尾,最大一尾体长51 厘米.如果不是因为竿号小子线细,怕跑鱼而长时间遛鱼引起炸窝,成绩应该更好.而当天去一号钓场的钓友则集体打龟.2005年7月18日,酷暑难耐,水温偏高,还在这个钓场,由于当天大潮,内湾位无法立足,只好退而求其次,选定内湾边嘴位一钓位.当时亲鱼已过产卵期,远离岸边觅食,我将钓点定在三竿之外,钓棚设在5.5米以上.同行两位钓友在附近钓近点,钓棚设在4.5~5米左右,结果都没找到大黑鲷的踪影= 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成功将一尾体长42厘米的黑鲷擒获上岸.综上所述足以证明,正确选择钓场,钓位,钓点,是浮游矶钓黑鲷技术环节中的第一要素.三,诱饵的施打在浮游矶钓活动当中,经常见到一些钓友到达现场之后不对现场的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也不理会水流方向,拎起诱饵勺乒乒乓乓地一阵猛打,浪费自不必说,直接影响到本人和邻位钓友的获鱼量所以,大家对施打诱饵应予以足够重视:对于浮游矶钓的主攻目标鱼——大黑鲷,打诱饵直接关系到能否把黑鲷从藏身之地引诱Ⅲ来.这是浮游矶钓黑鲷非常关键的技术环节.能否享受与大物搏斗的乐趣,与诱饵投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施打诱饵的目的在于诱钓同步,这是困惑矶钓人的难题:即使在同一钓点, 流水形式,大小,风力,潮汐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应对策略也应适时变化.那么,如何实现诱钓同步?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方面.诱饵的打法:j二矶后第一勺诱饵怎么打,往哪打?先往脚下打i勺,再往钓点打一勺是常见的方式而实践证明,这种疗式在大连海域是大可不必的.因为本地不像南方那样满海闹小鱼,所以可把诱小鱼的诱饵省下,直接打往钓点. 如果确实不清楚当天钓位前的流水情况. 可以先把钓组投人海里,用水中和阿波来阅读,待得到结果再有目标地施打诱饵.个别钓友喜欢往标上打诱饵,其实这是打诱饵的大忌.因为钓组入海后是随着流水在移动的,如果你追着浮标施打诱饵,只会让钓点不确定,会把鱼群越诱越远.另外还有一种打诱饵的方法, 那就是不管流水如何,坚持往一个点打诱饵(但要注意必须往流水的上游打),然后不断调整钓组的配置,钓棚的深浅和钓组的投入点:这种笨法适合本地浮游矶钓老手,他们对部分钓场,钓位,钓点的海底情况了如指掌,对会在哪个钓点出鱼成竹在胸,更加节省饵料.诱饵的用量:因为大连海域浮游矶钓大黑鲷少有小鱼盗饵,故与南方不同, 可以节省为小鱼准备的诱饵量是诱钓目标鱼的三四倍,甚至更多.一人一天两块南极虾砖,两袋诱饵粉足够.诱饵投出之后,在没有黑鲷就饵时,基本也没杂鱼盗抢,偶尔有杂鱼来吃饵,只要根据鱼种适当地调整钓棚便可解决问题. 如果有小海鲋吃饵,表明大黑鲷正在附近虎视眈眈!小海鲋吃饵引来大黑鲷抢夺,更容易确定伏击大物的标点.一次, 笔者同钓友登礁鹿岛某钓位,由于水流复杂,很长时间没找准小海鲋的位置,自然无法对大黑鲷下手.上午l0时左右,潮水涨二分,流水流向稳定,笔者抓住机会把窝做好,钓组刚入水就被小海鲋拖动,心中窃喜,调整钓组再投,第三竿就中了一尾50厘米的大黑鲷. 诱饵的分配:少数钓友打诱饵的时候.要么半天不打,要么一下十几,二十几勺狂投,这是错误的做法.矶钓中打诱饵和淡水钓"做窝"的目的异曲同:E,都是为了集鱼,诱鱼.两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浮游矶钓当中由于海水有流.打下去的诱饵很快会被流水冲走,所以应该经常地补充诱饵以保持其"味" 的连续性,不能中断.如果长时间中断诱饵补充,鱼群就会离开窝点,另选觅食场所则前功尽弃,势必造成浪费.正确的打饵方法应该是:少,频,准,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诱饵带,将藏在附近礁石洞穴中的大鱼引诱至钓点,方可达到诱钓同步的目的:四,钓组的应用前文已述,大连海域少有小鱼闹钩,而且钓场水深一般不会超过7米,所以, 钓组基本都是轻配置(3B阿波,一3B水中,G4咬铅)如果风大浪急,使用5B配置足够.亦可不更换钓组,而只通过咬铅大小,位置,钓棚深浅等方面的调整即可达到目的.所以钓组使用较南方相对简单.钓组的使用与调整同样需要根据钓位,钓点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影响钓组使用的主要因素不外乎风力,风向,流水的形态,方向,大小等,不同情况所使用钓组如果一成不变的话,对于获鱼非常不利.2005年6月21日,笔者同两位钓友在鹿岛一个老钓位下竿.此处位于内湾左侧的一个嘴位,水下暗礁犬牙交错,水流复杂多变,东北老客曾在此点试竿钓获一尾1500克大黑鲷.由于没有更好的位置可去,笔者只好在此安家.当时流水较缓,而且背风,于是决定使用轻钓组.3B阿波配视认性,乘流行较好的一3B大水中,不久就频繁出现咬钩的讯号.同行钓友固执己见,一味使用快刀钓组:0.8号阿波配0.8号水中,加G1 咬铅,用以对付乱流,在我频频上鱼的时候他的钓组却无任何信号.更换钓组后,他最终钓获一条大黑鲷.另一位始终使用一套轻钓组,但由于所用水中的乘流性不好.频繁锚钩挂底.最后打龟不算,钓组还折戟沉沙,损失惨重.是实才勤水岛位波的低得水了的接转多了。
大连河豚,不吃不知鱼之味

大连河豚,不吃不知鱼之味作者:摩尔来源:《品牌与标准化》2015年第10期河豚,学名河鲀,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的唧唧声而得名。
也有地方叫它气泡鱼,因为当河豚受到威胁时,能够快速地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在短时间内膨胀成数倍大小,吓退掠食者。
当品尝美食成为一种冒险,你是否愿意去尝试?河豚被誉为“鱼中之王”,美味堪称世间极品但毒性极高,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品尝,很多惜命的食客退避三舍,然而很多人对于它的美味流连忘返、趋之若鹜,搏命食河豚,到有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感觉。
河豚的美味,也正是由于有了生命的考验,变得愈发的充满魔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食客慕名而来。
人工养殖,营养丰富,无毒可靠大连河豚为东方鲀属,是在规范区域特定的自然环境下,采用人工育苗、深水网箱及工厂化越冬养殖而成的红鳍东方鲀。
得天独厚的大连海水环境孕育出了花纹显著、色泽鲜艳、品质优良、口感鲜美的大连河豚,其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材,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目前,大连河豚养殖均已实现高效、健康模式,养殖区是国家农业部指定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符合生态养殖、环境友好和节约资源的要求。
大连河豚采用的是先进的大规格深水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可抗风浪、耐流,可在离岸数公里外的海水中进行养殖,养殖环境接近于天然野生河豚栖息地,而且养殖空间大、水体交换好,水质优良,不受江河或雨季影响,因此,养殖的大连河豚活力充沛,体质绝佳。
在养殖过程中,经过种质改良和控毒养殖技术,大连河豚体内毒素分布部位非常明确,只是肝脏、血、卵巢有毒,且含量甚微,属无毒级别。
因此,以养殖的大连河豚可食用部分作为食品进行食用无任何风险,再经过专业的加工处理,更加安全可靠。
大连河豚历史悠久我国食用河豚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食用河豚鱼的记载。
《山海经》中记录“多肺肺之鱼,食之杀人”,“肺肺”即指河豚鱼。
春秋战国时,人们品尝河豚时,不知该何以表达其美味,有人联想到越国美女西施,于是“西施乳”的说法就流传下来。
鱼类(活鲜)

鱼类(活鲜)大黄鱼大黄鱼,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
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
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
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
1.形态特征体侧扁,尾柄长约为高的3倍余。
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
下颌稍突出。
侧线鳞56~58,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鳞8~9枚。
背鳍具9~11鳍棘,27~38(一般为31~33)鳍条。
臀鳍具2鳍棘,7~10鳍条,第2鳍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径。
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
唇橘红色。
鳔较大,前端圆形,具侧肢31~33对,每一侧肢最后分出的前小枝和后小枝等长。
头颅内有2块白色矢耳石。
椎骨26~27个,有时25个。
2.食材图片3.生活习性大黄鱼为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主要栖息于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
产卵鱼群怕强光,喜逆流,好透明度较小的混浊水域。
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或小潮时下沉。
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虾、蟹、虾蛄类)。
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着降低;生殖结束后摄食强度增加。
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燐虾等浮游动物。
4.分布范围大黄鱼分布于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的中国大陆近海及朝鲜西海岸。
雷州半岛以西也偶有发现。
中国沿海的大黄鱼可分为3个种群:①东海北部、中部群。
分布于黄海南部至东海中部,包括吕泗洋、岱衢洋、猫头洋、洞头洋至福建嵛山岛附近。
②闽、粤东群。
主要分布在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嵛山岛以南至珠江口)。
这一种群又分为北部和南部两大群体。
③粤西群。
主要分布于珠江口以西至琼州海峡的南海区。
5.营养价值1.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2.黄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
6.食疗作用黄鱼味甘咸、性平,入肝、肾二经中医认为,黄鱼有和胃止血、益肾补虚、健脾开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
花鲈(俗名:鲈子鱼)
习性:终年栖息于近海水域,不作远距离洄游。
冬季栖息于较深的水域越冬,自早春开始,逐渐游向近岸和河口区索饵。
繁殖:性成熟年龄在2-4龄,繁殖季节为秋季。
大泷六线鱼(俗名:黄鱼)
习性:近海冷温性底栖鱼类,全年生活在沿岸及岛屿的岩礁附近,一般水深50m以内。
该鱼有护卵习性,雄鱼或雌鱼守护卵子孵化。
繁殖:2-3龄性成熟,秋季产卵。
蓝点马鲛(俗名:鲅鱼)
习性:夏秋季结群向近海洄游,一部分进入渤海产卵,秋汛常成群索饵于沿岸岛屿及岩礁附近。
繁殖:盛渔期在5至6月份。
大头鳕(俗名:大头鱼)
习性:为冷水性底层栖息鱼类,通常栖息在大陆棚、大陆坡、水深50-80m的海区。
半滑舌鳎(俗名:鳎板鱼)
习性: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喜栖泥沙底质海区。
随季节变化在近岸浅水和离岸深水之间移动,5-10月多栖于沿海近岸,11月游向越冬场,笠年3月下旬再游向近岸摄食。
繁殖:性成熟年龄在2-3龄,产卵期为8-10月。
牙鲆(俗名:偏口、牙片)
习性:冷温性底层海水鱼类,喜栖泥沙底海域,一般白天卧伏于海底,少活动,夜间游动觅食,有结群洄游习性。
繁殖:繁殖能力高,渤海区绝对繁殖力为46万-230万粒。
方氏云鳚(俗名:面条鱼、萝卜丝(幼鱼)、高亮叶(成鱼))
习性:一般生活于近海,栖息于近岸沙泥底质水域底层,常在岩礁附近的海藻丛中活动。
幼鱼喜集群,成鱼较分散。
繁殖:1龄可达性成熟。
生殖期为9—11月。
棘头梅童鱼(俗名:大头宝)
习性:暖温性鱼类,喜欢栖息在沙泥底质中下层水域。
无长距离洄游习性,仅冬季向相对深水区移动。
繁殖:1龄可达性成熟。
生殖期在4月。
真鲷(俗名:加吉鱼、红加吉)
习性:常栖息于水深30-90米、温度较高、底质为礁石、沙泥、沙砾或具藻类丛生的海区,喜欢结群,游速较快。
繁殖:一般2-3龄成熟,黄、渤海区的产卵期为5-7月。
玉筋鱼(俗名:面条鱼、银针鱼)
习性:趋光性强,喜集群,具有钻沙习性。
冬末春初随沿岸水温的上升,分批成群游向沿岸沙底质水域产卵,亲体产卵后逐渐死亡。
繁殖:1龄可达性成熟。
生殖期在2—3月。
(俗名:蛤蟆鱼)
习性:喜栖息于近海较深水域的岩礁附近或沙泥底质底层。
游泳能力差,无追逐食物能力,常逆流潜伏不动,以第1棘的摆动诱捕食物。
繁殖:2龄可达性成熟。
生殖期在4—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