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在汉代如何成为正统思想

合集下载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过程:(1)先秦儒学: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原始儒家在先秦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是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显学”之一。

他们提倡的道德修养学说在“士”阶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们设计的理想政治制度和治国原则,则因其主要精神,即一统天下和礼义王道为上等,太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了,因而始终没有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

(2)两汉儒学: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凋敝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以恢复社会的生机。

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上则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学说。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才有所变化,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由于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所以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公元前136年,汉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前124年,汉武帝下诏,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合作探究: 回顾儒家正统思想发 展脉络。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 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 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先义后利” 的观点。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 的礼教为主。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刘邦
项羽 楚汉战争
汉初的经济状况
“高帝南过曲逆, 汉初,接秦之敝, 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 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大,曰:‘壮哉县!吾 大饥谨。凡米石五千, 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 人相食,死者过半。高 耳。’顾问御史曰: 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 ‘曲逆户口几何?’对 蜀、汉。天下既定,民 曰:‘始秦时三万余户, 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 间者兵数起,多亡匿, 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 今见五千户。’” 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史记·陈丞相世家》 ——《汉书.食货志》
巩固训练
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 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 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B
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主要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C
4、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连,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
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汉初:
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战国后期,xx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xx初年,逐渐复苏。
讲授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备课资料1】“无为而治”
无为:
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
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
《论语•xx》: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制度:察举制; 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贵族世袭为官。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2、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1)来源:以儒家为主干,融合阴阳、法、黄老之学。 (2)著作:《春秋繁露》

(3)主张: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美德。

A、中央集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B、君主专制:“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天谴论)
【解析】A




2.(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 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B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析】D C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9.(2013广东肇庆二模14)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 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③“天人感应” ④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7.(2011鞍山二模)下列“天”字,意思较为接近的是 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③天赋人权

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A.①②

8.(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 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 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请思考:(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2)上述思想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巩固政权,加强统治 ,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请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 是什么? 思想:三纲五常; 实质: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 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进一步强化
——察举制和科举制
自主学习:
①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选官制度?
②回顾必修一的相关内容,归纳察举制 、科举制的 主要特点
察举制 、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①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主要由地方州郡长官定期察举;科举 制是一种考试制度,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 ②察举制以取人为标准,德行、经术、吏能、文法等,都是被举 的标准,相对来说更为注重人的整体;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 把某一项具体的知识才能作为录用标准,考试成绩是能否得官的 关键。
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 更不能依靠暴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 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 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 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 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P11学习思考:《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 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 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背景

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背景

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背景儒、墨、道、法、名等学术思想在先秦都有一定有影响力,秦朝更是以法家作为指导思想。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迅猛发展,终在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称霸天下。

秦灭东方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法家的作用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然后秦的迅速灭亡,说明法家有明显的局限性。

“秦国统一六国,是在商鞅变法的那一天就注定了;然而,秦二世而亡,也是在那一天就决定了。

”法家理论把秦国锻造成为一个对内疯狂镇压,对外野蛮扩张的战争机器。

秦国家以法统一天下,但没有以法治理天下,失去民心,在短短的十五年时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刘邦在此基础上建立汉朝。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但为何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得从武帝说起。

汉初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但“七国之乱”的发生,说明诸候权力过大,足以与中央政权相抗衡,对汉室够成非常大的威胁。

武帝清晰的认识到,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

在景帝时代,景帝在立刘彻为太子时,封卫绾为太子太傅,卫绾虽尊崇黄老学说,但景帝吩咐卫绾教黄老学说的同时,教太子儒学。

武帝幼年就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且不随大流,发现黄老学说的不足,对儒学尤为尊崇。

经过“文景之治”,汉朝百姓安定,国家富强,国库里穿铜钱的草绳天长日久都风化断了。

而朝庭内部诸侯各自为尊,中央政权很难驾驭,而且对其统治是一种威胁;边境地区,匈奴屡犯边镜,虽采取“和亲”政策,金钱与女人拱手相送与匈奴,但其从未收敛,泱泱大国,没有一点尊严。

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武帝以忍无可忍,他不想再无为而治,急需寻找新的思想来替代黄老学说,从而加强其统治。

公元前141 年,汉武帝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元。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在汉代如何成为正统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的典型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他们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结合时代特点,有所创新,为儒家带来新的发展。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演化为“仁政”。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说的正是如此。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

”等观点。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

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主张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

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此外,荀子还主张以礼治国,这与孔子注重礼是相通的。

然而,战国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期。

在经济上,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从而导致井田制崩溃,孕育出小农经济这一封建经济,其伴生品为小农阶级和地主阶级。

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不断,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被中央集权制代替。

在思想上,“百家争鸣”进一步发展。

而战国时期本身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诸侯纷争,战乱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亟需一个统一的国家。

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才是他们所需要的,比如法家。

可惜的是,当时的儒学过于理想化,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不为统治者所接受,因而不能成为正统思想。

到了汉代,由于汉代前期采用的是郡国并行制,到了后期出现严重弊端——诸侯兼并。

而此时的统治者为汉武帝,他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拥有统一全国的野心。

与此同时,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董仲舒吸收法家等多家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摆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一系列思想,而这恰恰满足了汉武帝统一全国的需求,从而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

不难推测,思想上的统一往往能推动政治上的统一。

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董仲舒提出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建立学校,所教内容均为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也从儒生中挑选,在这些措施的拖动下掀起一股学儒风潮,儒家在社会中渐渐被接受,因此儒学成为了汉代的正统思想。

与战国时期相比,汉代的儒学更加与时俱进,更具有实践性。

虽然两者的核心都是“仁”,但是战国儒学更加纯正,而汉代儒学则是“外儒内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