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技术贸易(第二版) 第四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理论

三、后发优势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第一个提出“后发 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理论。
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相对于他国落后程度越高,其 后的工业化进展反而越快,往往以突变的方式出现。
假设条件为: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国家已经开发出来的 技术,同时采用当代“最优做法”,这使得落后性具有了相 对积极作用,替代了先进国家开始工业时必须具备的某些先 决条件。
“后发优势”理论从理论高度展示了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进 程中赶超先进国家的可能性。
四为若干个梯度,技术转移是按梯度依次进行的。
跳跃论则认为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第三梯度)的国家可 以根据其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先进国家的尖端技术(第一梯 度),即进行跳跃式技术引进。
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 ,从而形成或扩大了他与技术落后国家间的技术差距, 进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 优势。
技术是由领先国家向落后国家转移的。
波斯纳:
人力资本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而技术 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
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情况和技术革 新发展情况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的技术资源也就有所不 同。这就是技术先进国与技术落后国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 的原因。
有人认为不同的年代适用的理论不同。
也有人认为,发达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属于跳跃式转移, 而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只可能是梯度式转移。
二、学习曲线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飞机生产数量的递增与单位 产品的平均直接工时成反比,即当累计产量较小的 时候,平均直接工时较大,累计产量较大时,平均 直接工时较小,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学习效应” ,用学习曲线来表示。
第一章 国际技术贸易导论 (2)

2.技术的特征 (1)技术是商品 交易的特殊性----多次转让使用权转让 价格确定方式具特殊性 使用价值具特殊性----有些需较长时 间才能吸收
(2)技术是一种系统、无形的可传授的知识 (3)技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效益越大,价格 越高 (4)技术具有不可计量性,一般的计量单位无 法衡量其大小。主要是看实施后的经济效益
(3)按在生产中的地位和角色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和高附加值 的具竞争力的技术 一般技术----核心技术之外的技术,一般是 核心技术的支撑技术 (4)按技术的形态 软件技术----非物化技术,如计划、计算机 程序等 硬件技术-----物化技术,包含在产品和硬件 中
二、国际技术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和发展 古代的自然传播扩散(梯度式传播) 18世纪英国的专利制度的确立促使技术有偿转让 世界范围内专利制度的建立促成国际技术贸易
2.当代技术贸易发展的原因 技术资源丰富 需求旺盛 技术更新周期缩短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增强 跨国公司的发展 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
如专利技术信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为专利文 献的检索提供快速的服务 世界著名的德温特专利情报出版公司定期出版 《世界专利索引》(包括微缩胶卷和磁带),及 时向世界各地传播其收集的最新专利技术信息。 我国的一些中介机构经常采用举办技术交易会、 利用新闻媒介传播技术信息或在交易场所展示技 术说明书和技术产品样品等手段来推销技术商品
第一节 技术和技术市场
一、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1.什么是技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1977 年出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 易手册》中所下的定义是:“技术是指制 造一种产品、应用一项工艺或提供一项服 务的系统知识”。这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 比较完整的定义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欧盟
欧盟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并制定了多项政策来促进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欧盟还通过“Horizon 2020”等计划为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机会。
05
国际技术贸易的实践案例
1
国际技术贸易的成功案例
2
3
IBM和Lenovo的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案例一
Apple和Qualcomm的专利诉讼和解
古典贸易理论
主张基于比较优势进行贸易,认为国家之间通过贸易可以使得双方都获得更大的利益。
现代贸易理论
引入了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等概念,解释了产业内和公司内贸易的出现。
国际贸易理论
技术转移理论
技术从高技术水平国家向低技术水平国家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技术传播
技术转让
技术引进
技术溢出
通过契约或其他形式,技术从技术供应方转移到技术需求方。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2023-11-07
CATALOGUE
目录
国际技术贸易概述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框架国际技术贸易的种类与模式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法规国际技术贸易的实践案例国际技术贸易的前景展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国际技术贸易概述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技术转让和交易活动,包括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许可和转让。
定义
国际技术贸易与其他国际贸易形式相比,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收益等特点,对参与者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
特点
定义与特点
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技术贸易使得技术创新和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1.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
一种产品从其创新投产开始,到大规模生产, 一种产品从其创新投产开始,到大规模生产,直到停止生 产的整个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间存在技术差距和市场断层, 国际间存在技术差距和市场断层, 一种产品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 间的转移, 间的转移, 呈明显梯度性, 呈明显梯度性, 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会在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转移。 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转移。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 家或地区就充分利用 了产品生命周期, 了产品生命周期, 从美、日等发达国 从美、 引进中间技术。 家,引进中间技术。
第二节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又称技术差距模型 ),又称 ),又称技术差距模型 (Technological Gap Model),是把技 ),是把技 ), 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 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 影响的理论。 影响的理论。由于技术变动包含了时间因 技术差距理论被看成是对H-O理论的动 素,技术差距理论被看成是对 理论的动 态扩展。 态扩展。
(四)主要观点
1.除了实际GDP及其增长率之外的因素决 .除了实际 及其增长率之外的因素决 定人口增长。 定人口增长。 2.技术变革率影响经济增长率, 2.技术变革率影响经济增长率,但经济增 长率不影响技术变革速度。 长率不影响技术变革速度。 3.经济繁荣将持续下去是因为不存在引起 . 工资下降的古典人口增长。 工资下降的古典人口增长。 4.如果实际利率高于目标利率,资本供给 .如果实际利率高于目标利率, 将增加。 将增加。
3.产出与劳动 .
Y = zN
dY dN = z dt dt
第二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案例

素、市场规模、社会文化、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等现
状进行综合考虑,力争获得最佳引进效果。 适用技术既包括适用的先进技术,也包括适用的中间技术 甚至基础技术。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时应追求三个目标:
一是环境目标。
二是社会目标。 三是经济目标。
选择技术的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是指根据引进技术对引进方来说目前所处的技术生命周期和 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先进性的要求出发选择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 (二)经济性原则 是指以最小的成本投入使引进技术在使用后获得最大的经济 效益。 (三)适用性原则 是指在技术转让中,引进方必须考虑生产要素、市场规模、 劳动就业、社会文化、消化吸收能力等诸多要素,只有选择符合 条件的技术,才能实现技术引进的效果。 (四)带动性原则 是指技术引进方应自觉利用引进技术的带动性效应,通过技 术引进促进企业和有关部门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 口总额)中的比重。
在不同的产品周期阶段,由于各国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 创新国跨国公司有对外投资的动力,对外投资客观上又带来 了技术的扩散,从而使技术发明国丧失了在某种产品生产上 拥有的技术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移给其他国家,导致贸易
此会阻碍该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斋藤优指出,解决NR关系不适
应性的途径有两个: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 因此,可以看出,NR关系的不适应性是促进技术开发、技术 革新的动力,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
三、后发优势论
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 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第一个在他的论文《经济落后的历史
第2章(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机器设备)
技术进步的类型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节约了更多的资本要素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节约了更多的劳动要素 中性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节约相同,即资本/
劳动比率不变
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 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 技术进步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达国家
次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梯度式技术转移与跳跃式技术转移
5.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
(1) 一国将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了该国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 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 (2) 信息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受到限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特征经过
一段时间后是会发生变化的。
(3) 生产过程呈现规模经济特征,这一特征与市场特征(如消费者爱好) 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再引进尖端技术,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进行。
4.2 跳跃论
跳跃论则认为技术的引进不一定必须按梯度进 行,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第三梯度)的国家可以根 据其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先进国家的尖端技术(第一
梯度),即进行跳跃式技术引进。
技术水平
梯度式 尖端技术 跳跃式
第一梯度 中间技术 第二梯度
基础技术 第三梯度
0
4.1 梯度理论
梯度论的观点是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水平,将 技术划分为若干个梯度,技术转移是按梯度依次进 行的。至于到底应该将技术划分为几个梯度,有人 认为可分为尖端技术、中间技术、基础技术三个梯 度。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的国家,即大多数发展中国 家,只能先引进技术先进国家(一般指发达国家)
的基础技术或中间技术,随着其技术水平的发展,
好与廉价,以及厨房的电器一般操作简单!
技术进步的类型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节约了更多的资本要素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节约了更多的劳动要素 中性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节约相同,即资本/
劳动比率不变
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 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 技术进步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达国家
次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梯度式技术转移与跳跃式技术转移
5.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
(1) 一国将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了该国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 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 (2) 信息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受到限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特征经过
一段时间后是会发生变化的。
(3) 生产过程呈现规模经济特征,这一特征与市场特征(如消费者爱好) 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再引进尖端技术,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进行。
4.2 跳跃论
跳跃论则认为技术的引进不一定必须按梯度进 行,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第三梯度)的国家可以根 据其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先进国家的尖端技术(第一
梯度),即进行跳跃式技术引进。
技术水平
梯度式 尖端技术 跳跃式
第一梯度 中间技术 第二梯度
基础技术 第三梯度
0
4.1 梯度理论
梯度论的观点是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水平,将 技术划分为若干个梯度,技术转移是按梯度依次进 行的。至于到底应该将技术划分为几个梯度,有人 认为可分为尖端技术、中间技术、基础技术三个梯 度。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的国家,即大多数发展中国 家,只能先引进技术先进国家(一般指发达国家)
的基础技术或中间技术,随着其技术水平的发展,
好与廉价,以及厨房的电器一般操作简单!
02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4)初始投资少。 (5)见效快。
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 重工业不发达,国内的生产 设备价格高昂、质量低下。
比较简单、容易模仿; 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5. 劳动密集型技术与高新技术的联系
(1)相互联系。
劳动密集型技术,最终走向高新技术前沿 的必经之路。 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本 国的市场相适应,与资源存量相适应。 如果盲目发展高新技术,可能成为缺乏关 联效应的“飞地”经济。
发展中国家应 该集中精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追赶西方发达国 家?
3. 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介于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中间技术的特点:
先进技术适应先进国家的条件; 如高工资、资本充裕、技术熟练等。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存在这些条件。
(1)技术原理简单,容易掌握。 (2)生产设备简便,投资节约。 (3)市场适应性强,产品销路好。 (4)原料依赖性小,生产成本低。 (5)组织管理简单,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低管理水平。
技术创新能影响或促进制度创新
良好的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和激励
3.技术创新理论的意义
讨论了技术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强调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企业家群体的存在,
是促进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技术传播理论
技术传播是一个社会系统内的个体或组织 成员,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特定的渠道传 递技术创新知识并采用新技术的过程。
适用技术论 Appropriate Technology
1. 适用技术: 适合一国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
是一个动态概念。 不一定是国际上最新的技术; 但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新的。
第二章 技术贸易理论

20
( 2 ) “模仿时滞”的存在 :在某一国家一种现 行产品或新产品中引入新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在其他 国家被采用之间有时间上的滞后(Time Lag)
①需求滞后(Demand
lag)
指从创新国开始生产到其他国家出现对该商品的需
求并开始进口的这段时间。这种时滞的长短取决于: 其他国家的市场容量; 创新国与模仿国之间在收入水平方面的差距。
18
第四节 Gap)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y
一、理论的提出
技术差距论源于美国学者波斯纳( Posner )与哈
夫·鲍威尔(20世纪60年代)。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李嘉图模型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波—哈的技术差距理论
19
二、波-哈技术差距论的基本观点
( 1 )世界各国由于科技力量,经济实力的强 弱不同,在技术发展上也就参差不齐。这种 在一定时期内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可在 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由高到低、具有一定顺 序的技术梯级差距。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理论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扩散理论 技术差距论 关于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选择
1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Concept of Technology Progress
广义:全部生产要素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
13
第三节
技术扩散理论
一、技术扩散(Technology Diffusion)的概念
指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与 技术创新、技术发明存在根本不同。技术 扩散在技术进步中至关重要。
14
美国经济学家格里列希斯在所著《杂交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国际技术转让理论
技术差距论
学习曲线效应
后发优势论
梯度论与跳跃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又称技术间隔论,是把技术作 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 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 的理论。
(一)理论的提出
需求时滞(t0 t1):需求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乙国
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市场容量。
反应时滞(t0t2):反应时滞的长短,又主要取决于
企业家的创新、风险意识和该项技术产品的规模效益以 及关税、运输成本、市场容量、居民收入水平和需求弹 性等因素;
掌握时滞(t2t3):掌握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乙国
消化、吸收和掌握该项技术的能力。
二、学习曲线效应
学习曲线反映这样一个过程:随着生产产 量的增加,企业掌握的技术经验日益丰富, 从而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单位平均 成本C C3 C1 C2 β
α
O
Q1
Q2
产量Q
三、后发优势论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1、理论的提出 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 克龙(Alexander Gerschenkron)第一个在他 的论文《经济落后的历史回顾》中提出了 “后发优势”理论。
2、 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技术变革的基础上进 行的创新。 过程创新是指在生产加工工艺变革的基础 上的创新。
(四)技术创新的模式及比较
(1)技术推动模式
(2)市场需求拉动模式 (3)综合作用模式
☺ 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
(1)技术推动模式
科学技术 技术发明 创新组织 寻找市场 商业化
(4)初始投资少。 (5)见效快。
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 重工业不发达,国内的生产 设备价格高昂、质量低下。
比较简单、容易模仿; 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5. 劳动密集型技术与高新技术的联系
(1)相互联系。
劳动密集型技术,最终走向高新技术前沿 的必经之路。 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本 国的市场相适应,与资源存量相适应。 如果盲目发展高新技术,可能成为缺乏关 联效应的“飞地”经济。
技术创新能影响或促进制度创新
良好的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和激励
3.技术创新理论的意义
讨论了技术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强调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企业家群体的存在,
是促进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技术传播理论
技术传播是一个社会系统内的个体或组织 成员,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特定的渠道传 递技术创新知识并采用新技术的过程。
(3)提供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消除发展的不均衡。
2. 适用技术的本土性优势
适用技术将本国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 收技术创新的能力等统筹考虑,实现最佳效益。 适用技术必须具有本土性: (1)人民自主参与。而不是政府或国外机构强行推广。 (2)与自然和社会条件适应。充分利用资源。 (3)价值观念方面的适应,与当地人民的基本认识、知识 水平和价值观念相融合。 (4)将来发展的适应,应该是环境亲和、可持续性的。
技术创新理论
1.基本内容
熊彼特认为:
经济发展是打破原有均衡、实现新的均衡的
过程,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内部力量就是创新。
市 场 需 求
新 设 想 产 生
研 开 究 发
中 试
批 量 生 产
市 场 营 销
扩 散
技术创新的阶段图
2.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熊彼特之后,经济学家把创新分为技术创新 和制度创新。 两者互相影响: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第一节 国内技术转让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传播理论
第二节 国际技术转让理论
技术差距论
学习曲线效应 后发优势论 梯度论与跳跃论
本章学习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技术创新及其特点; 熟悉技术创新的类型与模式;掌握包括技术传 播理论、技术差距理论、学习曲线理论、后发 优势论以及梯度论与跳跃论等在内的国际技术 贸易相关理论。
梯度式
尖端技术
第一梯度 中间技术 第二梯度
跳跃式
基础技术 第三梯度 O 发达国家 次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 选择理论
一、中间技术论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和技术差距,纷纷采取”赶超”战略,但存在一些缺点: (1)引进技术资本劳动比高,会降低本国就业机会; (2)与相关产业技术不配套;
技术传播一般包含四个主要因素:
技术发明 交流渠道 社会系统 时间
曼斯菲尔德模型
用于描述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 的扩散过程,类似于疾病的传染过程,又 被称作传染病模型。
该模型表明,技术扩散过程呈S形曲线。
N(t) N
A
o
• 曼斯费尔德技术扩散模型
t
美国经济学家格里列希斯在所著《杂交玉 米和创新经济学》(1972)中,以杂交玉 米的推广过程为例,分析了技术扩散呈阶 段性演进的各种因素。 扩散速度由慢到快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和经 济因素共同决定。
2.1
0.6
3.4
1.1
62
83
表2: 部分国家R&D经费来源
企业 政府 其他国内来源 国外
1981
日本 北美 67.7 48.4
1993
73.4 57.6 53.2 58.8
1981
24.9 49.3 46.7 45.0
1993
19.6 39.6 39.7 36.2
1981
7.3 2.0 1.1 2.4
适用技术论 Appropriate Technology
1. 适用技术: 适合一国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
是一个动态概念。 不一定是国际上最新的技术; 但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新的。
适用技术的特征。 印度的雷迪(Reddy,A.)认为:
(1)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满足人多方面的需要,工作与传统文化交融。
发展中国家应 该集中精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追赶西方发达国 家?
3. 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介于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中间技术的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先进技术适应先进国家的条件; 如高工资、资本充裕、技术熟练等。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存在这些条件。
(1)技术原理简单,容易掌握。 (2)生产设备简便,投资节约。 (3)市场适应性强,产品销路好。 (4)原料依赖性小,生产成本低。 (5)组织管理简单,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低管理水平。
(3)本土化问题;
(4)需要大量现金和外汇投入. 英国经济学者舒马赫(E.F.Schumacher)在其著作 《小的是美好的》一文提出了这一理论。
1. 高新技术 广义上的高新技术:各个行业内,最高级别、最具有创新性 的技术。
狭义上的高新技术: (1)生物工程技术。 (2)医学技术。
(3)光电技术。 (4)精密机械技术。 (5)超级能源技术。
1993
7.0 2.3 1.4 2.9
1981
0.1
1993
0.1
欧盟15国 48.7 OECD成 员国 51.2
3.5
5.7
(三)技术创新的类型
1、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是一种不断进行着的累积性质的改 进,它既可以是产品的变型,也可以是生产工 艺的改进。
根本性创新,也称突破性创新,是技术上有重 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其结果将导致产品性能或 者生产工艺发生质的变化,而这种突破可能会 改变整个行业的特征。
劳动密集型技术的的重要作用
(1)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2)避免技术不熟练缺陷。 (3)低工资水平优势。
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 力资源,不用是负担。 促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化。 通过干中学、学徒模式提高 个人的技术水平。 提高管理,积累市场经验, 改善本国的科学环境。
劳动力工资低,产品具有国际 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鸟巢
鸟巢也叫国家体育场,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育场。 由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等人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完 成。因为设计新颖超前等优势而中标。 最初的预算造价超过35亿元人民币。然而,在工程开工后 发现,实际造价可能超过预算很多。这引起了国内很多专 家和官员对鸟巢开始重新审视。 有专家认为,“外国设计家是根本不考虑你的成本,他就 要求他的新颖性,他的新奇性。也就是说,有些东西他在 国内不可能做到的,他拿到你这做,因为他是花你的钱。”
多 快 好 省
4. 中间技术论
舒马赫 Schumacher,E.F. Small is beautiful
认为:小的是美好的。
中间技术论: 发展中国家必须开发适合自己
的中间技术、小型技术; 为穷人创造就业机会。
劳动力整体素质差; 即使使用先进技术,产品质量也可能较差。
(2)劳动密
集型技术与经 济增长方式并 不对立。
“飞地”经济(Enclave Economy): 与本国其他产业没有多少关系和积极带动作用的
产业。
(3)劳动密
集型最终过渡 到高新技术。
劳动密集型逐渐过渡到高新技术是一个大 趋势,但需要一个过程。
2、主要观点
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相对于他国落 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工业化进程反而越快, 往往以突变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