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

合集下载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公开课教案 (5)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公开课教案 (5)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味先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起学生探索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谈话,单元整组导入。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

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

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 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板书课题)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顾2.教师引导学生环绕关键词质疑。

(学生质疑:谁回顾?回顾谁?回顾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顾?)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书籍抽屉严峻瞅了瞅披散散步勉强待了一会儿)(2)整体感知。

师: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 1943 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 16 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 1927 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顾》。

那末课文主要回顾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事 ? 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军阀、恐怖、含糊、尖锐、僻静、沉着、从容、局势、牺牲、沉着、祭奠"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受感动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大钊同志为革命事业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2.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学习李大钊同志面对困境时的沉着、从容和坚定。

三、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李大钊同志为革命事业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李大钊同志的图片及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与李大钊同志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李大钊同志的图片,介绍其历史背景。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李大钊同志的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

你们对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了解呢?这篇文章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李大钊同志在局势严重的情况下是怎样对待工作和家人的?(2)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3)李大钊同志被捕后,他是怎样与敌人作斗争的?2.小组讨论,交流答案。

3.全班交流,教师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深入探究,感悟精神1.小组讨论: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这种精神和品质?2.全班交流,教师随即引导,让学生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1《语文课程规范》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

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

同学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

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

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

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自身便是一种发明历史的力量。

”综上所述,对话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

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

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

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

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同学、文本在平等地位上发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同学发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语文教学必定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保守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

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

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生长的一局部。

2023最新-《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

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

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

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agrave;n)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

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精选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精选十六年前的回忆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
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 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 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 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 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他的朋友劝告他离开北京,
母亲也几次劝告。父亲坚决地对 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 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 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 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的脸 )的匪徒 )的头发 )的力量
谢谢观看
请指导
被捕时的父
亲是一位临危不 惧的革命者。
法庭上: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 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灰 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 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 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找出描写父亲外表和神情的词 语,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 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 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 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 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 脸。
体会到了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 依旧坚强,依旧对亲人充满爱。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
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 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 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 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 命事业的信心。
法庭上的父亲
是一位坚定沉着的 革命者 。
(将生死置之度外)
父亲是一位忠于革命
事业、临危不惧、将生死 置之度外的革命者 。
《十六年前的回忆》
执教教师:XXX
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日子得益于曾
经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先烈为 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自己,从而 解救了苦难的中国人民,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换来了我们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 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 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排比、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排比、比喻等;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革命先烈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关于革命先烈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

2. 自学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 交流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学会正确读写。

4. 深入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排比、比喻等。

(2)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五、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准备一台电脑和投影仪,用于播放视频和展示课件。

2. 课件制作: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表达方式等,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教学材料:准备一些关于革命先烈的故事书、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联系相关资料,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

3.拓展练笔,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传承革命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联系相关资料,在多元信息的关联中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提升思维水平。

借助资料,加深对李大钊同志人物形象的理解,人物品质的感悟。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讨论法,创设情境,朗读指导。

教学准备PPT ,搜集李大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回忆了父亲(),()()()()这四件事。

2.明确:是李星华回忆李大钊的,是女儿回忆父亲的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

二、自主学习1.自主探究:在女儿的回忆中,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2.要求: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3.自学提示:1.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神态描写。

2.借助相关资料。

三、探究交流(一)聚焦慈祥研读一:父亲一向慈祥,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2. 男女生分读。

(关注前后态度对比)3. 引导:如果这一次耐心地回答,会是什么后果?从而在“含糊"中体会父爱。

4. 指导朗读研读二:“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1. 学生谈理解。

2. 将自己的理解加上提示语再读读。

3.明确:看来给语言加上合适的提示语,我们一下子就把人物读活了,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研读三: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公开课教案 (7)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公开课教案 (7)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教学目标1.会读写课文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体会光荣的革命传统。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请同学们看图片。

画面上都有什么?(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英雄纪念碑)谁能告诉老师,人名英雄纪念碑上刻着什么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人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人民英雄李大钊。

引入课题。

3 李大钊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讲了四件事: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难后。

3.师小结: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

你还想起,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三、深入文本,自主探究1自主阅读文本,从文中画出感受最深的语段,做上标记,写上体会。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神态等描写中体会和感受李大钊的形象。

如: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最后通过反复阅读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学习“被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 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 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 业的信心。
缅怀先烈之——李大钊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 事业,对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 革命前途无限忠诚。 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 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 无畏的献身精神,永 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 辉典范。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 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 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 革命事业的信心。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 “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 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 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 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 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 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 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 件。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 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 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 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 什么了。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写于1943年
01
默读课文:李大钊的哪 些所说所做深深的打动 着你?画出相关语句做 上批注并谈谈自己的感 受。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 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 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 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 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 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 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