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说到现实走进神奇的海螺世界
神奇的海螺的读后感

神奇的海螺的读后感The Magic Conch Shell: ReflectionsThe story of "The Magic Conch Shell" left me fascinated and inspired. It's a tale that weaves together the threads of imagination, adventure, and transformation. The protagonist, a fisherman named Ah Fu Po, finds the magic of the conch, which opens a gateway to an incredible journey and his transformation into a Sea Dragon Palace Queen.The story is not just about magic and fantastical creatures; it's also a commentary on the human desire for more. Ah Fu Po's wife, Ah She Po, complains about their humble life, yearning for something more grand. The Magic Conch, with its limitless possibilities, offers her a chance to escape her reality. But what ensues is not just a journey of external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an internal one.The moral of the story is clear: be content with what you have and appreciate the simple pleasures of life. The magic conch shell represents the allure of the unknown and the promise of something better, but it's also a reminder that true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 come from within.The writing style is engaging, with a blend of the fantastical and the real. The characters are well-developed, and their emotions are captured beautifully. The story is a reminder that imagination is a powerful tool that can take us to incredible places.《神奇的海螺》这个故事让我着迷并深受启发。
海洋中的“活化石”——_鹦鹉螺

海洋中的“活化石”——鹦鹉螺撰文|以南四亿八千万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模样?广阔的浅海占据了大多数低纬度地带,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滋养着海洋中的生命,那段遥远的岁月,被定义为“奥陶纪”。
56 | Ocean World 2024Ocean World 贝壳天地OceanWorld 2024 | 57那是一个一天只有20.8小时的时期,而月亮和地球的距离,也要比现在近得多。
奥陶纪的初期,陆地上一片荒芜,二氧化碳浓度是现在的10倍以上,几乎看不到生命存在的迹象。
相比之下,奥陶纪的海洋却是一个精彩纷呈、丰富繁盛的世界。
海洋里最庞大的群体——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各种奇特、巨大的海洋生物演绎着地球生命进化史上的精彩篇章。
而称霸奥陶纪海洋的是一种名为“鹦鹉螺”的无脊椎动物,通常夜间活跃,白天则伏在海底的珊瑚礁或者岩石上休息。
鹦鹉螺的外壳美丽、坚硬、光滑,构造也颇具特色,呈螺旋形盘卷,形似鹦鹉嘴,这也正是其得名的由来。
除此之外,经历了数亿年时代更迭的鹦鹉螺还有很多头衔加身。
“活化石”鹦鹉螺被古生物学家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迈鱼”,拉蒂迈鱼是世界上仍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唯一现存的总鳍鱼类。
鹦鹉螺和拉蒂迈鱼都是见证地球生命进化的“活化石”,在古生物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鹦鹉螺的直系祖先在奥陶纪时期大量爆发,曾经一度占据了远古海洋顶级掠食者的地位。
不过那时的鹦鹉螺无论在体型还是样貌上,都与现代的鹦鹉螺相差较大。
后来,又是几度沧海桑田,在中生代的三叠纪时期,也就是2亿多年前,鹦鹉螺这一类物种逐渐进化,并稳定到和现生鹦鹉螺近似。
如今,同为头足类的鹦鹉螺近亲们大都进化为乌贼、鱿鱼以及章鱼的样子。
乌贼是将身体外的壳转入身体内,鱿鱼仅仅是留下一层胶质的薄膜,章鱼的壳则已经完全消失了。
唯有鹦鹉螺,从遥远的奥陶纪、三叠纪、白垩纪、新生代一直到现代,始终披着自己的“铠甲”,在地球上所有的大灭绝事件中脱颖而出。
因此,鹦鹉螺在研究生物进化、古生物与古气候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海螺的外貌描写和特点

海螺的外貌描写和特点海螺啊,那可是大海孕育出的奇妙小生物。
你瞧它的外壳,就像一座迷你的螺旋城堡。
一圈一圈的纹路,像是城堡的楼层,那高耸的螺尖仿佛是城堡的尖顶,指向天空,感觉这小海螺随时都要发射出什么神秘信号似的。
它的颜色也是千奇百怪,有的像被夕阳染过色的沙滩,是那种暖烘烘的橙黄色;有的则像是大海深处的幽蓝,神秘得让人忍不住想窥探里面是不是藏着什么小秘密,就像一个蓝色的小宇宙被封印在这小小的壳里。
海螺的形状更是有趣极了。
如果把它放在耳边,就像握着一个来自海底的小听筒。
据说能听到大海的声音,哼,我看那声音啊,说不定是海螺在里面偷偷开派对呢,那些沙沙的声音,也许是小海螺们在跳着海洋版的迪斯科,碰撞着它们的小壳发出的欢快节奏。
海螺的大小也差异很大。
小的海螺就像一颗精致的小纽扣,你要是不小心把它掉在地上,估计都得找半天,还以为是哪个小仙女掉落的魔法小物件呢。
而大的海螺啊,那可不得了,捧在手里就像拿着一个大海的号角,感觉只要用力一吹,就能把海里的鱼儿都召唤过来,像是要组织一场海底大阅兵。
海螺的质地呢,摸着就像战士的铠甲,坚硬无比。
估计它在海底的时候,就靠着这一身硬壳,在那些柔软的珊瑚丛里横冲直撞,把珊瑚当成了它的游乐场,在里面钻来钻去,像个调皮的小探险家。
再看看海螺的开口,就像一张永远在惊讶的小嘴,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每次看到它的开口,我都想和它说:“嘿,小海螺,你是不是看到了海底美人鱼的大秘密呀?”而且啊,海螺还特别会伪装自己。
它静静地待在海底的时候,就跟周围的石头、沙子融为一体,就像一个海底的小忍者,要是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它呢。
这时候的海螺,就像是大海送给我们的一个小惊喜,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它的独特之处。
海螺在海洋里的生活也是充满了故事。
它可能跟着洋流到处旅行,像个小小的航海家。
也许它还会搭上海龟的便车,在海龟的背上享受着免费的海底观光之旅呢。
总之,海螺这个小小的海洋精灵,以它独特的外貌和有趣的特点,让我们对神秘的大海又多了一份好奇和喜爱。
神奇的海螺故事梳理

神奇的海螺故事梳理(实用版3篇)目录(篇1)1.神奇的海螺故事概述2.故事背景介绍3.故事情节梳理4.故事主题总结5.故事启示正文(篇1)一、故事概述神奇的海螺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在海滩上捡到了一只神奇的海螺,通过这只海螺,他与死去的爷爷小明和海螺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海螺赋予了小明与爷爷交流的能力,使他能够听到爷爷在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二、故事背景介绍神奇的海螺故事源于日本民间传说,最早出现在1979年日本漫画家藤本弘(笔名藤本树)的漫画作品《佐助》中。
后来,该故事被改编成动画电影,在中国也广为传播。
三、故事情节梳理小明是一个喜欢听爷爷讲故事的孩子。
一天,他在海滩上捡到了一只神奇的海螺。
海螺赋予了小明与死去的爷爷交流的能力,使他能够听到爷爷在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在爷爷的引导下,小明学会了如何使用海螺,并与爷爷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四、故事主题总结神奇的海螺故事通过讲述小明与死去的爷爷之间的联系,表达了珍惜亲情、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光的主题。
同时,该故事也提醒人们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五、故事启示神奇的海螺故事让我们明白,即使亲人已经离去,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心灵沟通的方式,与他们保持联系。
目录(篇2)1.介绍神奇的海螺故事的背景和主要角色2.描述海螺如何帮助小男孩克服困难3.阐述海螺的神秘力量以及小男孩的成长经历4.总结神奇的海螺故事的核心要点5.阐述神奇的海螺故事的教育意义正文(篇2)一、背景和主要角色神奇的海螺故事源自于中国民间传说,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神奇海螺之间的冒险故事。
故事中的小男孩通常被描绘成一个纯真、善良的孩子,而海螺则被赋予了神秘、神奇的力量。
二、海螺帮助小男孩克服困难在小男孩遇到困难时,神奇的海螺总能发挥其神奇的力量,帮助他度过难关。
例如,当小男孩迷失在荒岛上时,海螺引导他找到了水源;当他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时,海螺发出声音指引他找到避难所。
二年级神奇的海螺故事读后感

二年级神奇的海螺故事读后感那天黄昏,我去海边溜达。
大海前所未有的安静与乖巧,夕阳的余晖照在湛蓝的海平面上,海水被镀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远山、近树、遥远的海岸线,因为夕阳余照变得生动而富有诗意。
我沉浸在夕阳晚照的大海边……旁边不远的地方,有一群孩子在海滩上堆沙堡。
他们兴致很高,玩得很投入,精心打造自己理想中的“宫殿”。
夕阳的余晖给他们忙碌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色的轮廓,让人心中生出暖暖的感动。
一个年龄稍大的孩子不知在哪里捡到一只海螺,他把海螺举在手里,大声嚷嚷:“你听,你听,这只海螺好像在哭呢!”另外一个孩子把海螺接过去,放在耳朵边上认真地听了一会儿,皱着眉头叹气道:“这只海螺好像真的在哭呢!它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伤心事儿?”那年龄稍大的孩子说:“别瞎说了,海螺会有什么伤心事儿?分明是大海把它的忧伤传递给了海螺,我们听到的是大海的哭声。
”那只海螺很漂亮,质地坚硬厚实,灰白色,有金属的光泽,不知道是从世界的哪个角落,随着海水一路辗转颠簸,流落到孩子们的手里。
一个专心致志埋首在沙堡上的小男孩抬起头说:“拿来,我听听。
”那个年龄稍大的孩子把海螺递到小男孩的手上。
他把海螺放在耳边听了良久说:“谁说海螺哭了?这只海螺分明是在唱歌,你没有听见吗?那种‘呜呜’声有点像哭,但不是哭。
我爸爸说,风吹过海螺时,海螺会奏出美妙的音乐。
”海螺在孩子们的手里传递着,每个人听过之后,都会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大多数孩子都认为海螺低沉的呜咽声其实是一种哭泣的声音。
只有那个小男孩坚持自己的说法,他认为海螺是在唱歌。
他偏着头问那些孩子们,声音里有些委屈:“这只海螺明明在唱歌,你们为什么听不到?为什么听不到呢?”双方各持己见,僵持不下,都难以说服对方。
我有些吃惊这个小男孩对事物的想象力。
他是一个心底光明的孩子,他一直沿着明亮的方向往前走,所以他听到的是海螺在唱歌。
转眼之间,天黑下来,那些孩子们一轰而散,各自回家去了。
我弯下腰,把海螺捡起来,放在耳朵边。
“海螺仙子”的传说

“海螺仙子”的传说在南戴河旅游区的仙螺岛上,耸立着一坐汉白玉的“海螺仙子”立体雕像,这来源于一个传奇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南戴河只是一个小鱼村,村里几十户人家,一、二百口人,大部分以打鱼为生。
有一户姓单的,大号单良柱,靠下海捕鱼维持生活。
其人性情耿直,乐善好施,自家生活虽然拮据,仍常用卖海货的钱接济那些穷困的弟兄。
他有一独生子,小名“海娃”,大名“单刚”,从小就和父亲在海上迎风斗浪,撒网捕鱼,炼就一个强壮身体。
对父亲资助贫困人家,更是全力支持,从无怨言。
那时出海,没有天气预报,全靠渔民的经验,观天象断阴晴,观浪涌看海风,估谋着上船,每天凌晨就要出海,到次日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回来。
这一天,单良柱和爱子海娃,早早上船,来到渔场,撒下网具,就着咸菜、吃着干粮,等待鱼儿入网。
早晨日出那叫美!只见桔红的太阳,似火球在海平线上跳跃、升起,海面红光闪耀,染遍天空,渔船笼罩在红霞之下,似如仙境。
到上午十点左右,爷俩开始收网、拿鱼。
那年头,海里的鱼多得很,有带鱼、偏口鱼、鳎目鱼、黄花鱼、鲈鱼······。
带鱼有巴掌宽,别的鱼小也有一、二斤,大的甚至十几斤。
爷俩越收网越高兴,一对一口地唱起渔歌:鱼虾入了网渔民把歌唱鱼虾收满仓日子盼兴旺······父子俩边唱边干,足足忙活了三、四个小时,船舱里满满登登,诱人欢喜。
当爷俩收到网尾,只见一个粪箕大小的一个海螺挂在网上,少说也有三、四十斤重。
爸爸说:“娃儿,这么大的海螺为父我也头次见到,少说也有上百岁了!长这么大,太不容易了,咱们放了它吧!”海娃说:“爸,这么大的海螺实在稀罕,还是带回家去,让乡里乡亲们看看新鲜吧!”爸爸同意了海娃的意见,二人费了好大力气把海螺搬上船头,便摇橹归航了。
上岸后,爷俩卖掉了鱼,用筐抬着海螺回到家里,海娃妈一看这么大的海螺抬进了家。
海螺的故事

海螺的故事海螺的故事背景:一天,戴丽萍带来了几只漂亮的海螺壳,大家见了就议论开了:“这些海螺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海螺有各种各样的呢?”“海螺里面躲的是什么呢?”孩子们好奇地观察着这些海螺,寻找着它们的小秘密。
实录:1、海螺的歌调皮的恺恺把海螺套在了耳朵上,仔细地听了起来,突然他大叫起来:“你们快来听啊,海螺会唱歌的,我听见大海的声音了。
”大家也都学样把海螺套在了耳朵上安静地听海螺唱歌了:“我听到了海风的声音;”“我听到了海浪的声音”------“哇!海螺怎么那么奇怪呢?为什么海轮壳里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呢?”大家充满了好奇。
孩子们仔细地研究起了海螺。
“会不会是以前这里面的小动物会唱歌呢?”“那它们去哪儿了呢?”“这些硬硬的圆圆的贝壳为什么那么奇怪呢?”聪明的小计想了一下说:“我知道是空气的作用,空气钻进了海螺壳里就会发出声音了,风越大声音就越大。
”为了证明小计的解释,我们一起来到天台上去实验风的大小对海螺发出声音的影响,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能让海螺唱歌的是风啊,真是太奇妙了。
2、漂亮的海螺制品随着孩子们对海螺的探索兴趣,这几天孩子们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海螺制品,有海螺项链,海螺手链,还有用海螺做成的装饰品,大家在一起就互相交流介绍各种各样的海螺。
“为什么海螺壳上面有漂亮的颜色呢?它上面的花纹是怎么来的呢?”家依仔细观察了海螺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是不是妈妈生出来就这样的呢?”“可我以前吃过的海螺好象都是黑黑的啊,为什么现在海螺壳都变的那么漂亮呢?”孩子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鼓励孩子们把这个问题带回家,积极去寻找答案。
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寻找答案,发现原来漂亮的海螺贝壳好多都是通过后来工人加工后才变的这么漂亮的,人们把海螺制成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大家都很喜欢。
有了这样的发现,孩子们也想自己动手试试了:有的用橡皮泥和海螺捏在一起变成了一只小动物;有的自己制作贝壳项链;还有的用贝壳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龙年说“龙”——_龙宫翁戎螺

龙宫翁戎螺 供图:尉鹏特丹自然博物馆中。
非常奇怪的是,这种大型海贝在被命名后的近60年中,世界上竟再也没有发现新的个体,直到1936年才由贝壳收藏家河村良介在日本的高知县外海发现了第二枚标本。
时间一晃来到1942年,日本贝类学家大山桂在一次去我国台湾出差的时候,在一位藏家手中发现了世界上第三枚龙宫翁戎螺,并将其带回国,据资料记载,这枚标本出水于1937年,由台湾当地渔船捕获。
非常遗憾的是,这两枚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
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龙宫翁戎螺再度销声匿迹,直到1968年台湾渔船丰宁1、2号又捕捞到一枚活体标本,后来这颗螺几经转手,最终被日本鸟羽水族馆以10000美元的天价收入囊中,如果按照当时的物价来计算的话,这笔钱在台北能够买下一栋楼。
由此,龙宫翁戎螺也得到了“百万富翁螺”的美誉。
鸟羽水族馆在得到这枚标本之后,于次年春天在东京百货公司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展览会,社会媒体争相报道,吸引了数万人前来参观,包括当时还是太子的明仁天皇都前去捧场。
1969年5月,台湾集丰1号拖网渔船在我国钓鱼岛海域又捕捞到3枚龙宫翁戎螺活体,其中两枚被送到台湾省立博物馆饲养,并面向全社会公开展览,这一举动直接掀起了台湾民众对于龙宫翁戎螺的追捧和贝壳收藏的热潮,展览期间有数十万人前去参观,台湾贝类学会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如今,随着捕捞技术的逐渐提高和新产地不断被发现,龙宫翁戎螺几乎每年都有几十到上百颗的出水量,但传统的拖网作业方式已严重破坏了它们的栖息环境和种群结构,例如作为其主要产地之一的东海,现如今所捕获的个体主要以幼体和亚成体为主,大尺寸的成年个体已越来越难见到了。
所以,如何调整渔业结构,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我们亟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我们携手努力,保护我们的海洋,让龙宫翁戎螺这一珍奇的物种在这片海洋中继续繁衍生息下去。
60 | OceanWorld 2024 | 6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说到现实走进神奇的海螺世界
在中国,从福建的东海之滨到海南三亚的黎族村庄,都流传着海螺姑娘的传说。
1955年,著名作家和诗人阮章竞根据民间传说创作了童话诗《金色的海螺》。
196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
精美的画面和悠扬的配乐,使这部同名剪纸动画片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今天,我们就从这段美丽的传说开始,给大家讲讲惊奇瑰丽的四大名螺。
海螺姑娘的传说
《金色的海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大海边住着一个勤劳的青年,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早晨,无论大海涨潮退潮,他都要出海打渔。
有一天,他在海中打到一只金色的海螺,便把海螺带回家养在水缸里。
每当他出海时,海螺就化作一位美丽的少女,帮他烧火做饭、缝补衣裳。
这位海螺姑娘其实是海中珊瑚仙岛上的蓝海仙女,从前是被打渔少年救过的小金鱼。
为了报答救命恩人,她变作海螺姑娘陪在青年身边,每天一起劳动、歌唱。
三年之后,海螺姑娘的母亲海神娘娘发现了她的踪迹,并威胁青年离开海螺姑娘,否则就水淹人间。
面对威逼和利
诱,青年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敢和真诚,最终打动了海神娘娘。
从此,他和海螺姑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螺女传说的由来
其实在中国民间,类似海螺姑娘这样的传说并不少见,比如田螺姑娘就是相似的故事版本,只不过将海螺变成了田螺。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相似的“螺女”传说呢?
一方面,这说明了螺与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螺”其实并不是专业的生物分类名称,它通常是腹足纲中具有螺旋形外壳的所有水生种类的统称。
在海洋中生活的螺类被称为海螺,在淡水中生活的则常被称为田螺或螺蛳。
无论是海螺还是田螺,都是普通百姓喜爱的美食。
另一方面,螺的外形是女性的象征。
许多女性会用螺的外壳作为装饰品,或是模仿螺壳形状梳理自己的头发―这种发型被称为螺髻。
在民间文化中,螺还具有占卜、预言的功能,某些种类的螺壳还是重要的宗教法器和身份象征。
此外,有些海螺还曾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比如宝贝科的货贝就曾经在许多国家被作为原始货币。
四大名螺
四大名螺指的是法螺、鹦鹉螺、唐冠螺和万宝螺这四种极具观赏性的海螺。
从古至今,这四种海螺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深受许多爱好者的追捧。
下面,笔者将带领大家走进美丽而神奇的海螺世界,认识这四种珍稀海螺。
法螺海螺是普通百姓喜爱的美食之一(供图/上青摄友会)
法螺又被称为大法螺、凤尾螺,是一种分布范围很广的大型海螺。
法螺是珊瑚礁中体型最大的软体动物之一,壳长可以达到60厘米。
磨去壳顶后,法螺可以被制成号角。
在佛教中,法螺是一个重要的法器。
在重要的宗教仪式中,声音往往被作为时空界限的标志,这其中就包括钟声、鼓声和螺声等。
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法螺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它是少数几个能摄食长棘海星的物种之一。
长棘海星是一种体型庞大、破坏性极强的海洋生物。
据报道,这种海星已经对大堡礁和西太平洋珊瑚礁的珊瑚造成了巨大损害。
而法螺具有灵敏的嗅觉系统,当追踪到长棘海星后,它会迅速靠近,利用身体重量和强有力的腹足包裹住长棘海星的身体,接着将它像锉刀一样的齿舌伸入长棘海星的中央体盘,并分泌酸性消化液。
经过大约1小时,长棘海星的肉质部分就基本被法螺吃掉,礁石上只留下长棘海星软塌塌的残骸。
近年来长棘海星的爆发是否与法螺等天敌的数量下降有关,目前还存在争议。
但毫无疑问的是,法螺对控制长棘海星的肆虐有着重要作用。
法螺对水体环境要求很高,而且生长缓慢,如今存活的大型个体已经越来越少见。
在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国家,法螺已经得到了法律保护,但在世界上
许多地方,法螺依然可以被合法买卖。
鹦鹉螺
许多人第一次听说鹦鹉螺,或许是在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书中出现的潜艇就被称为鹦鹉螺号。
巧合的是,在这本书出版近半个世纪后,世界上第一艘实际服役的核动力潜艇也被命名为鹦鹉螺号(这个名称承继自1803年服役的一艘美国海军多桅纵帆船,以及之后沿袭此名的两艘常规动力潜艇)。
鹦鹉螺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海螺。
首先,它不像其他绝大多数海螺一样属于腹足纲,而是?儆谕纷愀伲?与章鱼、墨鱼和鱿鱼的关系更近。
其次,它们是现生头足纲动物中唯一具有外壳的种类。
它们的外壳薄而轻,以螺旋形盘卷起来,形似鹦鹉的嘴,因此得名“鹦鹉螺”。
说到鹦鹉螺的外壳,就不得不提到等角螺线。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笛卡尔于1638年发现了等角螺线,之后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对其重新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了许多特性。
将鹦鹉螺的外壳纵切后,切面呈现出优美的等角螺线,而等角螺线本身又与黄金分割密切相关,这不禁让人感叹生命的神奇。
切开鹦鹉螺的外壳后,可以看到其内部被隔板分隔而成的30余个壳室。
鹦鹉螺的身体居住在最后一个大壳室中,其余壳室则充满气体(主要为氮气)。
随着鹦鹉螺的成长,
壳室会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外套膜后方则分泌出碳酸钙和有机物质,形成新的隔板。
在各个壳室之间有一根贯穿的细管,可以输送气体。
鹦鹉螺通过调节气体来控制上浮、下沉和水平移动,这种方式与潜艇的原理十分相似。
鹦鹉螺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其主要产地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还把它作为国徽的主要图案。
目前,这些在地球上存在了数亿年,外形、习性却变化极少的活化石已经数量稀少。
由于对生活环境有数个大气压的水压要求,它们也很难进行人工饲养。
2016年,所有鹦鹉螺科物种都被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又被称为华盛顿公约)的附录Ⅱ。
在我国,鹦鹉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唐冠螺
唐冠螺又称为冠螺,顾名思义,它的外形酷似唐代的冠帽。
无独有偶,唐冠螺在英文中被称为“horned helmet”,意思是角盔―古代维京人头上戴的有两只尖角的头盔。
唐冠螺也是一种珍贵的大型海螺,螺壳又大又厚,长5~41厘米,高可达30厘米。
唐冠螺壳面呈灰白色到浅橙色,具有金属光泽,上方长有许多较大的角状突起。
在狭长的壳口周围,具有很厚的片状突起,并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平面,呈鲜艳的橙色。
独特的形状和颜色,使唐冠螺成为许多人喜
爱的观赏螺类。
唐冠螺主要分布于温暖海域,包括我国台湾、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域,以及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
它们通常在珊瑚礁附近沙质或碎珊瑚底质的浅海中活动,以海胆等棘皮动物为食。
由于唐冠螺也能捕食长棘海星,因此它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受到严格的保护。
在我国,唐冠螺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万宝螺
四大名螺的最后一个成员是万宝螺,属于唐冠螺科,与唐冠螺在分类学上比较接近。
万宝螺也是一种大型海螺,主要分布在热带印度―太平洋海域。
它的螺壳又厚又沉,壳体长度可达17厘米。
万宝螺壳面颜色鲜艳,深浅不一的白色和橙红色纵横交错,并且富有光泽。
和唐冠螺一样,万宝螺也主要栖息在靠近珊瑚礁的沙质海底,是海胆的重要捕食者。
四大名螺只是海螺世界中的一小部分,大海中还生活着无数同样美丽的海螺,比如色彩斑斓如同虎皮的虎斑宝贝(又名黑星宝螺,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超过100根棘刺、如同一把精美梳子的维纳斯骨螺,以及有粗壮纵肋的大竖琴螺等。
所有这些,都是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海洋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欣赏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