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小粒子与大世界(1)走进微观教案、课堂训练、课后作业及参考答案
初中物理《小粒子与大宇宙》知识点总结含习题(精华版)

第十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一节 走进微观1、原子结构: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电力作用下,在核外绕核运动。
原子的这种结构称为核式结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m 10-10来度量。
⎪⎩⎪⎨⎧⎩⎨⎧绕原子核高速运转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没有中子中子(不带电)注:氢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带正电)原子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 分子之间有间隙。
B 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两瓶气体(液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当分子间的距离d =分子间平衡距离r ,引力=斥力。
(2)r d <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3)r d >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4)当r d ⋅>10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5)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知识点应用:1.下列粒子不带电的是:A .质子B .中子C .电子D .原子核2.中国古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古诗,其中反映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事实的一句是:A.绿树荫浓夏日长B.楼台倒映入池塘C.水晶帘动微风起D.满架蔷薇一院香3.以下是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①湿的衣服晾晒一段时间后会变干;②打开白酒瓶或醋瓶,可闻到酒香或酸味;③走过面包房,可闻到面包香味;④将红墨水滴入水中,水会变红。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1节走进微观导学案

第1节 走进微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历程。
【本节重点】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本节难点】1.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
2.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本节知识概览图走进微观⎪⎪⎪⎪⎪⎪⎪⎪⎩⎪⎪⎪⎪⎪⎪⎪⎪⎨⎧⎪⎪⎪⎩⎪⎪⎪⎨⎧⎪⎪⎩⎪⎪⎨⎧个下夸克组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带正电质子个上夸克组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不带电中子带正电的原子核动绕原子中心的原子核运带负电的电子原子结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新课导引如图所示,科学家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各种疾病病毒,通过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宋研究物质的性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教材精华知识点1 自然的尺度尘土、树木、水、火焰、空气、星辰,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物质.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1)浩瀚的星空是由物质组成的;(2)我们周围的山水、各种动植物、嬉闹的人群等都是由物质组成的;(3)人们不能看到的细胞、病毒、分子、原子……也是由物质组成的.知识点2 物质的组成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1)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水、火、土、气组成,称为“四无素说”;(2)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称为“五行说”;(3)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把构成物质的颗粒命名为“分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那么一般的分子直径只有几百亿分之几米,也就是说分子的直径是用1010米来量度的.由于分子很小,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通常是很多的.例如: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强下,1 cm3的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现代大型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00亿(1010)次.如果人数数的速度也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把l cm3空气中的分子一个个数完,需要用80多年呢!知识点3 微观粒子微观粒子的发现历程:原子的发现: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做“多原子分子”.例如:水分子是多原子分子,它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电子的发现:19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对气体放电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阴极射线.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这种粒子就是“电子”.原子结构的发现:1909年,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原子核结构的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质子带正电的电荷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荷量相等,质子的质量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质子和中子的组成: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的.人们借助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K介子、Λ超子、∑超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新课导引解读: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B.原子中心的叫原子核,原子核体积大,密度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C.带正电的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D.原子核带的电是负电2下列关于物体尺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符合实际的是( )A.电子、原子核、原子B.银河系、太阳系、地球C.原子核、电子、原子D.地球、太阳系、银河系3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中的放射现象和电子的先后发现,不仅将人们的视线引入到了原子的内部,而且更进一步地促使人类积极探索原子核的内部组成.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讨论中,有以下四种说法:①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②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下列组合中,说法都正确的是( )A.①② B. ②④C.①③D.③④4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科学家们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通过学习,你认为原子结构与下列事物结构最接近的是图10—1中的哪一个( )5通常情况下,一个氢分子的质量为2.3×10-27kg,1 cm3氢气中有多少个氢分子?(常温下氢气的密度为0.09 kg/m3)6古人云“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棒,每天截断分割一半,永远也分割不完.那么木棒是由什么组成的?最后分割的细小粒子是什么?7如图l0—2所示是水分子模型,由图可知,水分子是(填“单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它是由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组成的.体验中考1(09·上海)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绕核高速旋转的粒子是( )A.电子B.质子C.中子D.原子2(09·广东)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3(09·广州)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周围有电子绕核运动,如图10—2所示是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中信息可知 ()A .质子、电子所带的电荷不等B .所有原子的中子数都与质子数相等C .中性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D .所有原子都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4 (08·梅州)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 )A .氢原子和电子组成的B .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D .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5 (08·无锡)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B .分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C .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D .分子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学后反思附: 课堂检测及体验中考答案课堂检测1 答案为A .2 答案为D .3 答案为A .4 答案为D .5 解:1 cm 3氢气的质量是:m =ρV =0.09 kg /m 3×1×10 -6 m 3=9×10-8kg . 氢分子的个数:kg103.3kg 1092780--⨯⨯==m m n ≈2.7×1019个,所以1 cm 3氢气中有2.7 ×1019个氢分子.6 答案:木棒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我们把它们叫做分子,分子又是由更小的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探索与创新题7答案:多原子分子两一体验中考1 答案为A2.答案:电子中子(质子) 质子(中子) 3答案为C4 答案为C.5 答案为C.。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教案_17

2. 教师提问:分子的体积很小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那么原子就比分子更小,到底有多小?原子非常小,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约1015个微小的原子。
直观的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H,He,Li,Be的原子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带正电)和中子(不带电)组成的。
而质子和中子也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夸克。
3. 教师总结整理物质的组成结构:夸克是最小的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会更深入地认识世界。
(四)三态的微观模型:固态、液态、气态1. 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的体积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水除外),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水:1700倍;乙醚:250倍)。
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3. 分析推理: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类比探究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分子的结构(每个同学相当于一个分子)。
课堂上听课:同学们在固定的位置,不能自由移动,座位排列整齐,结构稳定。
相当于固态分子排列规则,结构稳定,所以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课间在教室里活动:同学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结构不稳定。
相当于液态分子排列不规则,分子没有固定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而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的质量与一个中子质量基本相等,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
而质子和中子是(填是、不)可分的。
2. 填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结构及宏观特征。
3. 如图,看了或做了下列实验能得出什么规律?答: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板书设计:11.1 宇宙和微观世界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一节走进微观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一节走进微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第一节《走进微观》。
本节主要介绍了原子的构成、电子的发现以及原子核的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1.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电子的发现: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3.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构成,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理解电子云模型。
3.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理解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构成,电子的发现,原子核的组成。
难点:电子云模型的理解,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原子的构成。
2. 知识讲解:(1) 讲解原子的构成,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讲解电子的发现过程,引入电子云模型。
(3)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 + 电子原子核:质子 + 中子电子的发现:汤姆生 + 电子云模型原子核的组成:质子 + 中子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原子的构成,并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2. 解释电子的发现过程,并说明电子云模型的意义。
3. 描述原子核的组成,并解释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答案:1.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 + 电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电子的发现: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了电子云模型,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
3.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原子的构成。
八年级物理全册小粒子与大宇宙走进微观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1节走进微观【教课目标】知识与技术:1.经过各种图片展现,使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是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2.经过演示一些现象使学生认识到不一样的物质拥有不一样性质,分子是可以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过程与方法:指引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经过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解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团联合作精神;培育学生勇于怀疑的勇气。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课难点:1.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看法的建立。
2.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导学过程】【创建情形,引入新课】宇宙万物,变化无端,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构成,引起了我们人类无限的瑕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忘餐废寝的观察和研究。
那么,我们这灿烂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此刻就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商讨。
【自主预习案】1、我们四周的全部都是由构成的。
2、目前,人类能观察到的空间最远已达到m 的宇宙深处。
最小,科学家的研究已深入到了m 的微观领域。
3、1811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发现了,提出物质是由构成的。
4、此刻广泛以为物质是由或构成的。
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
5、分子是由构成的,包含分子和分子。
6、 1909 年卢瑟福成功地进行了α 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模型。
7、原子构成⑴原子核:在原子的地点,由和构成。
①质子带电荷,由 2 个和 1 个构成。
②中子电荷。
由 2 个和 1 个构成。
⑵电子①电子是英国物理学家②电子带电荷,绕【课堂研究案】发现的。
高速运动。
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问题一:我们四周的全部都是物质展现几幅微粒子的片。
学生感觉微粒子的存在。
小:从微世界到无垠的宇宙,存在着各种各的物。
二:物是由什么成的第一指学生看自学,认识人微世界的程,如希腊人的“四元素” ,我先人的“五行” ,再到阿伏加德的“保持物的化学性不的粒”即分子。
2018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1节《走进微观》教案

2018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1节《走进微观》教案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们能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微观粒子的一些基本性质。
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等方法,来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如原子、分子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能够分析微观粒子的行为和性质。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物理的欲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规律。
一、导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三、实验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规律。
在课后,我会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如阅读相关的书籍,做相关的实验等,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总的来说,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是本节课的两个主要难点。
对于第一个难点,我计划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们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我会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模型原子等,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规律。
八年级物理下册小粒子和大宇宙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小粒子和大宇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组成,掌握质子、中子的性质。
3.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放射性,知道放射性的应用。
4. 使学生掌握电子的发现和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5.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
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
3. 放射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电子的发现和原子结构。
三、教学难点1. 原子核内部的组成。
2. 放射性的计算和应用。
3. 电子与原子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
2. 教学内容:(1)分子的概念:讲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原子的概念:讲解原子的结构,质子、中子的性质。
(3)离子的概念:讲解离子是由于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
3.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判断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
4. 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掌握物质的组成。
六、第六章:原子核的放射性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核放射性的概念。
使学生掌握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过程。
培养学生对放射性应用的兴趣。
2. 教学重点放射性的概念。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过程。
放射性的应用。
3. 教学难点放射性衰变的计算。
放射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通过实验演示,增强学生对放射性的直观理解。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放射性应用实例,引出放射性的概念。
教学内容:放射性的定义和性质。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过程:α衰变、β衰变、γ射线。
放射性的应用:核电站、放射性同位素、医疗应用等。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放射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1节走进微观 精品导学案 沪科版1

第一节走进微观【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学习重点】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学习难点】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对于分子的两点认识:1.分子很小,用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组成的最小微粒,如果再次分,它就将失去这种性质。
2.不同物质的分子其大小是不同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自然的尺度自主阅读教材P214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水分子的直径大约是4×10-10 m,1 cm3的水中有__3.34×1022__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10-26 kg。
其实,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__百亿分之几米__,通常以__纳米__作单位来量度。
2.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最远的距离和最小的尺度各是多少?答:人类能观测到的空间最远已达到1026 m的宇宙深处,最小的尺度已深入到了10-15 m的微观领域。
3.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它们的运动与组成,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观察和研究,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答:我们周围的一切,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
根据完成情况挑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教师选择两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方案一、二,小组同学互相点评。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知识板块二物质的组成阅读教材P215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1、知道宇宙万物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引导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及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重点: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课堂训练
1.图中与原子结构模型最为接近的是
2.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坚持不懈的过程,电子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在电子发现的过程中做出主要贡献的是( )
A.卢瑟福B.汤姆孙 C.法拉第D.道尔顿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
家长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