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肌肉神经局解
面部深层解剖人体解剖.ppt

额神经 :眶上神经 滑车上神经
泪腺神经
鼻睫神经:滑车下神经 筛前、后神经 睫状长神经
额神经 泪腺神经
滑车上神经 眶上神经
鼻睫神经 睫状长神经
滑车下神经 筛前神经 筛后神经
返回
上颌神经 (maxillary nerve)
(感觉性神经)
① 眶下神经 ② 颧神经 ③ 翼腭神经 ④ 上牙槽神经:上牙槽前、中、后支
返回
下颌神经 (mandibular nerve) (混合性神经)
① 耳颞神经 ② 颊神经 ③ 舌神经 ④ 下牙槽神经→颏神经 ⑤ 咀嚼肌神经
下颌神经 (mandibular nerve) (混合性神经)
① 耳颞神经 ② 颊神经 ③ 舌神经 ④ 下牙槽神经→颏神经 ⑤ 咀嚼肌神经
VII 面神经〔Facial nerve)
1〕鼓索(含副交感节前纤维,味觉纤维)
上泌涎核
膝神经节 岩大神经
翼腭神经节
返回
① ②
③ ④ ⑤
面神经颅外分支
① 颞支 ② 颧支 ③ 颊支 ④ 下颌缘支 ⑤ 颈支
IX 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erve)
颈静脉孔 上神经节 下神经节
耳神经节
起始核:
疑核 下泌涎核
孤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起始核:
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孤束核
翼腭神经节 下颌下神经节
膝神经节
分布范围
面肌 泪腺 舌下腺,下颌下腺 舌前2/3味蕾
2.面神经
①鼓索 (含副交感节前纤维,内脏感觉纤维)
面神经管内分支 ②岩大神经
面
③镫骨肌神经神经分①颞支支
颅外分支
②颧支
(穿过腮腺) ③颊支
面部解剖简明图谱_完整版

面部解剖简明图谱_完整版本图谱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全面而详细的面部解剖图谱,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面部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图谱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详细的面部解剖结构描述和精美的插图。
第一部分:面部骨骼面部骨骼是构成面部的基本框架,它们决定了面部的形状和大小。
面部骨骼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骨、鼻骨、泪骨等。
上颌骨位于面部的中央,构成了口腔的上部,支撑着牙齿和鼻腔。
下颌骨位于上颌骨的下方,构成了口腔的下部,负责咀嚼食物。
颧骨位于面部的两侧,构成了面颊的骨架。
鼻骨位于上颌骨的上方,构成了鼻子的骨架。
泪骨位于眼窝的内部,保护着眼睛。
第二部分:面部肌肉面部肌肉是控制面部表情和咀嚼的重要组织。
面部肌肉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两大类。
表情肌负责产生各种面部表情,如微笑、皱眉等。
咀嚼肌负责咀嚼食物,包括咬肌、颞肌等。
咬肌位于面部的两侧,负责闭口和咀嚼。
颞肌位于颧骨的上方,负责咀嚼和提颌。
第三部分:面部神经面部神经是控制面部肌肉和感觉的重要神经。
面部神经包括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等。
三叉神经是面部的主要感觉神经,负责传递面部的感觉信号,如触觉、痛觉等。
面神经是面部的主要运动神经,负责控制面部肌肉的运动,如微笑、皱眉等。
舌咽神经是负责控制舌部和咽喉运动的神经。
第四部分:面部血管面部血管是负责面部血液供应的重要血管。
面部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两大类。
动脉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面部组织,静脉负责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从面部组织运回心脏。
面部的主要动脉包括面动脉、颞浅动脉等,面部的主要静脉包括面静脉、颞浅静脉等。
通过本图谱,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面部解剖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面部功能和解剖学知识。
希望本图谱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面部解剖简明图谱_完整版本图谱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全面而详细的面部解剖图谱,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面部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图谱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详细的面部解剖结构描述和精美的插图。
第五部分:面部皮肤面部皮肤是人体最引人注目的部位之一,它不仅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还反映了我们的健康状况和年龄。
面相学与神经系统面部肌肉与神经传导的关系

面相学与神经系统面部肌肉与神经传导的关系面相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旨在通过观察人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来了解他们的性格和健康状况。
神经系统则负责控制我们的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探讨面相学与神经系统面部肌肉与神经传导的关系。
一、面相学的基本原理面相学是一门通过观察人的面部特征来获取信息的学科。
在面相学中,人的面部被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额头、眼睛、鼻子、嘴巴等,并据此进行相应特征的判断。
例如,据说额头宽阔的人通常智商较高,而眼睛大而明亮的人往往具有开朗的性格。
面相学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被广泛运用于人事招聘、婚姻匹配等方面。
二、神经系统与面部肌肉运动神经系统是我们身体的控制中枢,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各种机能。
在面部肌肉运动方面,神经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们的大脑通过运动神经传导指令到面部肌肉,使我们能够表达各种表情,如微笑、皱眉等。
这些表情传递了我们的情感和意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面相学与面部肌肉与神经传导的关系面相学所观察的面部特征和表情往往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面相学中认为,眼神明亮和灵活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神经系统功能,而神经系统功能较差的人则可能表现为面色暗淡、无神或面部表情僵硬。
这些面部特征和表情往往可以反映出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
此外,一些面部特征还可能与神经系统的疾病相关。
例如,面貌憔悴、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某些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
面相学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来提前了解个体的健康问题,并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四、面相学的科学性和局限性尽管面相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神经系统与面部肌肉传导的关系,但它仍然是一门争议较多的学科。
一方面,面相学缺乏科学的验证和统计依据,其判断往往基于个别案例或经验总结。
另一方面,面相学无法提供明确的因果关系,仅能作为参考依据而非决策依据。
因此,在运用面相学时,我们应该持有审慎和客观的态度,将其作为其他科学方法的辅助手段。
面部肌肉解剖基础

面部肌肉解剖基础生活中,我们常人听见一句话“知人知面就知心”,其实就是说我们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及语言都是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所表现出的,而这些表情的变化都是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所产生的,所以要了解表情的变化,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面部的肌肉的构成,明白哪些面部肌肉的运动会产生我们常见的各种表情。
下面是我们的一张面部的肌肉和血管神经图。
如图1所示的头部肌肉构成及肌肉的运动方向。
人们面部的表情肌肉有42块,大家可以参照我们这个图片分析面部主要肌肉对面部表情的影响。
在头部肌肉中,有超过二十六块以上的肌肉对人物的面部表情产生影响。
图1表情肌:又称为面肌。
为扁薄的皮肌,位置浅表,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同时,牵动面部皮肤,显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
人类面肌较其他动物发达,这与人类大脑皮质的高度发展、思维和语言活动有关,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面肌包括:额肌、枕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颧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颊肌①颅顶肌颅顶肌阔而薄,左右各有一块枕额肌,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
帽状腱膜很坚韧,连于两肌腹,并于头皮紧密结合,而与深部的骨膜则隔以疏松的结缔组织。
枕腹起自枕骨,额腹止于眉部皮肤。
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②眼轮匝肌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呈扁圆形。
能使眼裂闭合。
由于少量肌束附着于泪囊后面,当收缩闭眼时,可同时扩张泪囊,促使泪液经鼻泪管流向鼻腔。
③口周围肌口周围肌位于口裂周围,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
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
在面颊深部有一对颊肌,此肌紧贴口腔侧壁,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以外拉口角。
面部浅层图谱

面部浅层图谱*导读:面部血管有面动脉facialartery及其分支和面静脉facialvein及其属支,二者于口角外侧进入颊间隙,并迂曲向内上走行。
……(一)皮肤薄而软富于弹性,血管较丰富及含大量的毛囊、皮脂腺和汗腺,三个特点很突出。
(二)浅筋膜即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血管、神经、大量的表情肌。
1、疏松结缔组织内含不等量脂肪,并可因个体及机体状况差异较大及敏感地发生变化。
在颊部脂肪含量较多并形成团状的颊脂体,充填颊间隙内及腮腺管周围,有利于咀嚼运动。
在睑部脂肪含量最少极为疏松,适于眼睑轻微的活动,但对体液的反应十分敏感。
2、表情肌围绕面部裂孔环绕和放射状分布。
大体可分为三群,眼周围肌、鼻周围肌和口周围肌,完成面部裂孔的开大和关闭。
口周围肌的运动幅度较大,肌间有丰富的疏松结缔组织并形成面部间隙即眶下间隙和颊间隙。
颊间隙位于颊肌的浅面,有腮腺导管、面动脉和面静脉及面神经的颊支通过,其间充满颊脂体。
由颊间隙向内上即进入眶下间隙,位于上唇方肌深面,面动脉和面前静脉由颊间隙过渡到眶下间隙。
眶下间隙深面即上颌骨,由眶下孔出入的血管神经进入此间隙,此处骨壁也较薄,是处理上颌窦的良好进路。
3、血管面部血管有面动脉 facial artery 及其分支和面静脉 facial vein及其属支,二者于口角外侧进入颊间隙,并迂曲向内上走行。
在鼻的外侧,又通过眶下间隙达内眦,移行为内眦动静脉。
面动脉位置较深,居面静脉内侧,沿途发出较大的上、下唇动脉,并与对侧相互吻合形成口周围血管环。
面前静脉较表浅,定位于内眦至下颌角之间,该血管一般无瓣膜,通过内眦静脉和翼丛与颅内海绵窦相通,故两侧面静脉间区域称为面部的“危险三角”区。
4、面部神经面部是人类对外交流感情的窗口,神经系统的配布也适于该功能的需要,该局部有感觉、运动和植物性三条神经专线,即三叉神经、面神经和交感神经。
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分布于面部浅层的属感觉性,有三条终末支于面部同一垂线的三个骨孔穿出后,分布于面部由眼裂、口裂划分的三个区域内。
局解面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面部解剖结构,包括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等。
2. 掌握面部各结构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3. 培养解剖学思维,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器材1. 面部解剖模型2. 面部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模型3. 显微镜4. 解剖刀、解剖剪、镊子等解剖工具5. 实验记录本五、实验步骤1. 观察面部骨骼模型,了解颅骨、面部骨骼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1)颅骨:观察颅骨的整体结构,了解颅骨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2)面部骨骼:观察上颌骨、颧骨、鼻骨、颞骨、下颌骨等面部骨骼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2. 观察面部肌肉模型,了解面部肌肉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1)表情肌:观察眼轮匝肌、皱眉肌、颧大肌、颧小肌、笑肌、口轮匝肌等表情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2)咀嚼肌:观察咬肌、颞肌、翼内肌等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3. 观察面部血管模型,了解面部血管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1)动脉:观察颞浅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等动脉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2)静脉:观察面静脉、颞浅静脉、上颌静脉等静脉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4. 观察面部神经模型,了解面部神经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1)感觉神经:观察三叉神经、面神经等感觉神经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2)运动神经:观察面神经、颞神经等运动神经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5. 结合实物进行解剖实验,验证上述知识。
(1)观察面部骨骼:使用解剖刀、解剖剪等工具,对面部骨骼进行解剖,观察骨骼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2)观察面部肌肉:使用解剖刀、解剖剪等工具,对面部肌肉进行解剖,观察肌肉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3)观察面部血管:使用解剖刀、解剖剪等工具,对面部血管进行解剖,观察血管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4)观察面部神经:使用解剖刀、解剖剪等工具,对面部神经进行解剖,观察神经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观察面部骨骼模型,了解到颅骨、面部骨骼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最新局部解剖学-头颈部课件ppt

3. 翼静脉丛
位于颞下窝内, 翼内肌、翼外肌和 颞肌之间。 组成: 与上颌动脉分支 伴行的静脉均参与 组成翼静脉丛。
交通:
经眼下静脉和面 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 并经卵圆孔及破裂孔 到血管与海绵窦交通, 故口、鼻、咽等部的 感染,可沿上述途径 蔓延到颅内。
的“危险区”
颈部
一、概述 三、颈部深筋膜 五、胸锁乳突肌区 七、颈侧区
二、浅层结构 四、颈前区 六、颈根部
一、概述
境界: 内容:
颈部分区:
项部 固有颈部(颈部)
颈前区 胸锁乳突肌区 颈侧区
颈前区:
舌骨上区: 下颌下三角 颏下三角
舌骨下区: 颈动脉三角 肌三角
胸锁乳突肌区 颈侧区:
枕三角 锁骨上大窝
局部解剖学-头颈部
头部
面部
额顶枕区
面部
一、肌肉 二、面部的血管神经 三、面侧区
二、面部的血管神经
1. 血管 面部血供丰富,吻合丰富。 面浅层
动脉主要是面动脉。
2.面部神经分布
面部皮肤: 三叉神经
表情肌: 面神经
咀嚼肌: 三叉神经
三、面侧区
腮腺咬肌区 面侧深区
(一)腮腺parotid gland 咬肌区
(2)颞区浅筋膜
含脂肪组织较 少,上方连颅顶浅 筋膜,下方续面部 浅筋膜,
浅筋膜内的血管神 经可分为耳前和耳后 两组: 耳前组:
颞浅动、静脉 耳颞神经 分布于颞区和额顶区
耳后组: 耳后动、静脉 枕小神经 主要分布于 耳后和枕外侧部。
(3)颞筋膜temporal fascia
较致密,上方附于 上颞线,向下分为 浅、深两层,浅层 附于颧弓上缘的外 面,深层附于颧弓 上缘的内面。
面瘫(面神经炎)PPT课件

02
病因和病理机制
病因
病毒感染
如带状疱疹病毒、流感 病毒等,可引起面神经
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创伤和手术
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糖 尿病等,可导致面神经
炎。
面部创伤、手术等也可 引起面神经炎。
其他原因
如遗传、代谢性疾病、 药物反应等,也可能导
致面神经炎。
病理机制
01
02
03
04
面神经炎症
病毒感染或免疫反应导致面神 经炎症,使神经纤维肿胀、压
流口水
由于面神经受损,导致咀嚼肌 无力,无法正常吞咽,容易流 口水。
味觉障碍
由于面神经受损,导致味觉减 退或消失,无法感知食物的味
道。
诊断标准和方法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合病史 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为 面瘫。
需要与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等其 他面部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治 疗方案。
诊断方法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患 者的面部肌肉运动、感觉和反射情况, 了解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 断是否为面瘫。
04
治疗方法和护理
药物治疗
皮质类固醇
如泼尼松,可以减轻面部水肿和炎症。
神经营养药物
如维生素B12,有助于促进神经再生。
抗病毒药物
对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炎,可以使用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进行治疗。
05
预防和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 舒畅,增强免疫力。
注意面部保暖
避免冷风、冷水等刺激,尤其是在冬季和春 季,应加强面部保暖。
保持口腔卫生
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清洁牙齿,避免牙周炎 等口腔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颞下颌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作用
关节盘的运动: 转动运动关节盘不动;滑动运动关节盘前移同时向 后转动。 翼外肌的作用: 当大开颌运动时,翼外肌上头是松弛的;当闭颌运 动时,翼外肌上头收缩,呈紧张状态。 关节间隙的变化: 当咀嚼食物时—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内压力降低, 此时,翼外肌上头收缩。 当食物咬碎时—关节间隙复原,关节内负压转为正 压,此时翼外肌上头松弛。
颞下颌关节紊乱
张口度改变 牙合关系紊乱 疼痛 弹响 下颌运动异常
关节前脱位
第三节 肌
一、表情肌
共同特点 1.起自颅骨,止于皮肤; 2.薄,收缩力弱,且多在上颌; 3.参与表情; 4.参与口腔功能; 5.位于自然孔裂周围; 6.两种排列方式:环行排列和放射状排列。
4.颊肌:呈四边形,参与口轮匝肌的组成。 功能:牵拉口角向后,使颊部靠近上下牙列,从而 参与咀嚼和吮吸
二. 咀嚼肌
狭义: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广义:还包括舌骨上肌群 咬肌 颞肌 翼内肌 翼外肌 舌骨上肌群:1.二腹肌2.下颌舌骨肌 3.颏舌骨肌4.茎突舌骨肌
三. 颈部肌
,
颞骨关节面
1.关节窝:似三角形,顶部有脑膜中动脉通过,后方 与外耳道、中耳相邻。 2.关节结节:位于关节窝的前方,颧弓根部 分前斜面、后斜面
关节盘
位于关节窝和髁突之间,呈 卵圆形,内径较大,前后径 小,关节盘的厚度不一,覆 盖着滑膜。
前带形成前伸部 中间带最薄 后带最厚 双板区富含血管神经, 易破裂穿孔
2.闭颌运动开颌运动的反方向运动
前后运动中的颞下颌运动
1.前伸运动:活动发生在关节上腔,覆牙合时,下颌 先做小开颌运动,打开闭锁,然后滑动。 2.后退运动:循前伸运动的相反方向。 侧方运动中的颞下颌关节运动 1.工作侧:髁头转动,运动轴心为髁状突—下颌支后 缘的垂直轴。 2.非工作侧:髁头沿关节后斜面向前下内做滑动。
二 颞下颌关节运动
下颌运动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功能运动,即开闭运动、 前后运动、侧方运动。 开闭运动中的颞下颌关节运动 1.开颌运动
关节盘 不动 前移 后转
下降幅度 运动形式 轴心 活动范围 小开颌 <2cm 转动运动 髁突 下腔 大开颌 >2cm 转动和滑动 髁突下颌孔 上下腔 最大开颌 打呵欠 转动 髁突 下腔
关节囊和关节间隙
关节囊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形成韧性很强的纤维囊,松 而薄,没有外力即可脱位, 而关节囊不撕裂。 关节盘四周与关节囊相连将 关节间隙分为两个互不相通 的上、下腔。 1.上腔:大而松,滑动关节, 盘—颞关节。 2.下腔:小而窄,转动关节又 称铰链关节,盘—颌关节。
关节韧带Βιβλιοθήκη 1.颞下颌韧带 2.蝶下颌韧带 3.茎突下颌韧带
提口角肌
上颌骨尖牙窝
口角皮肤
上提口角
2.口周围肌下群
起点 下颌骨外斜线 下颌骨外斜线 止点 口角皮肤和口轮 匝肌 下唇皮肤和粘膜 颏部皮肤 功能 降口角 降下唇
名称 降口角肌 降下唇肌 颏肌
下颌骨侧切牙根 尖处骨面
使下唇靠近牙龈 及下唇前伸
3.口轮匝肌 浅层(是口轮匝肌的固有纤维) 中层(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 肌、 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 深层(颊肌)。 功能:闭唇并参与咀嚼、发音。
第四章 口腔颌面 局部系统解剖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
一、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髁状突、颞骨关节面,居 于二者之间的关节盘、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 关节韧带所组成.
下颌骨髁状突:(conclylar process) 两侧髁突的水平轴成145°~160 ° 从侧面观分前斜面(功能面)、后斜面 从后面观分内斜面、外斜面
名称
笑肌 颧大肌 颧小肌
1.口周围肌上群
起点
腮腺咬肌 颧骨颧颞缝前方 颧颌缝 上颌骨眶下缘
止点
咬肌筋膜 口角前方
功能
拉口角向外上 拉口角向外上
口角内侧的上唇皮 拉口角向外上 肤 上唇外侧的皮肤 拉上唇向上
提上唇肌 提上唇鼻翼肌
上颌骨额突,分内 内侧束止与鼻大翼,拉鼻翼和口角向上 外两束 外侧束止于口轮匝 肌
(一)颈浅肌群 1.颈阔肌:降下颌骨,牵拉下唇与口角向下。 2.胸锁乳突肌:有两头;胸骨头起自胸骨柄前面的上 部,锁骨头起自锁骨的胸骨端,两头汇合向后上方止 于颞骨乳突。 功能: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一侧收缩使头向对 侧倾斜。 (二)舌骨上下肌群
四.腭咽部肌
(一)腭部肌
起点 止点 功能
(二)咽部肌 1.咽缩肌2.咽提肌
五.口颌系统的肌链及其临床意义
(一)口颌系统的肌链 1.水平肌链:从前向后呈环行排列由口轮匝肌、颊 肌、咽上缩肌组成,和舌肌相对抗。 2.垂直肌链:从上向下呈垂直排列,由腭帆张肌、 腭帆提肌、腭垂肌、腭咽肌、腭舌肌。 3.姿态肌链:由头部背侧的颈后部肌肉通过帽状筋 膜绕过头顶,连接颞肌、咬肌和舌骨上下肌群组成 (二)口颌系统肌链的临床意义
名称
腭帆提肌
咽鼓管软骨和膜部
前份:腭腱膜 中份:提腭吊带 后份:腭垂肌
腭腱膜 腭腱膜 腭腱膜和硬腭后缘 腭垂粘膜下
腭咽闭合
腭帆张肌 腭舌肌 腭咽肌 腭垂肌
翼内板基部 舌侧缘 甲状软骨后缘及咽侧壁 腭骨鼻后棘及腭腱膜
拉紧软腭,口咽开大 上提舌根,下降腭帆及 缩小咽门 上提咽喉,形成腭咽弓 牵拉腭垂向上
四 颞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特点
1.不仅具有转动而且具有滑动。 转动发生在关节下腔。盘—颌关节(铰链关节)。 滑动发生在关节上腔。盘—颞关节(滑动关节)。 2.具有多个运动轴心。 小开颌:两侧髁突的水平轴。 大开颌:两侧下颌孔附近、髁头。 侧方运动:工作侧是髁突—下颌支后缘的垂直轴(转动), 非工作侧是滑动。 咀嚼食物时:工作侧以髁头为轴心,非工作侧以上下运动。 3.颞下颌关节是一个左右联动关节。 4.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与牙合关系密切。
第四节 唾液腺
一、 腮腺
(一)位置、形态和毗邻
腮腺位于颜面两侧, 颧弓下方, 外耳道前下方, 下颌支后外方。
1.浅叶 上达颧弓, 下至下颌角, 前至咬肌后1/3浅面, 后续腺体的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