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中亚》复习训练题

合集下载

中亚试题

中亚试题

中亚练习题11、下列图中直线示意国界,正确的是(2014四川)下图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A.①B.②C.③D.④3.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A.草地>荒地>林地B.耕地>林地>荒地C.荒地>草地>耕地D.林地>耕地>草地4.有关中亚地区的论述,正确的是()①在古代是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②该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③中亚农业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灌溉水源主要靠本地区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④中亚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有色金属含量占世界重要地位,但缺少煤、石油、天然气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位于中亚地区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读图完成5、6两题。

5.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

该问题的实质是()A.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B.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C.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D.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6.里海及其东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A.处于大高加索山脉的雨影区B.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C.大量引用流入该湖泊的河水灌溉土地D.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7、有人形容说:“中亚干旱地区,一年只有两季:西伯利亚的冬季和撒哈拉的夏季。

”这反映了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具有A.气温的日较差大B. 气温的年际变化大C. 气温的年较差大D.气候干燥,降水稀少8.下列有关中亚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亚棉花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B.本区的采矿、冶金和军事工业比较落后C.中亚森林资源丰富,造纸业发达D.中亚棉毛纺织工业、地毯编织较发达9.中亚地区的草原、荒漠带体现了自然带的哪一种分布规律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经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的地域分异规律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亚习题复习(精品).docx

中亚习题复习(精品).docx

中亚习题复习一.选择题1 .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及其首都是()A.哈萨克斯坦,塔什干B.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C.蒙古,乌兰巴托D.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2.流经中亚地区的外流河是()A.锡尔河B.乌拉尔河C.阿姆河D.额尔齐斯河3.中亚濒临世界最大的湖泊是()A.黑海B.里海C.咸海D.死海4.下列农矿产品中,不属于中亚的是()A.椰枣B.棉花C.羔皮D.有色金属5.中亚居民多数信仰的宗教为()A.天主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佛教6.有关中亚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B.地处西风带,深受湿润的西风影响,气候温湿C.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D.境内多内流河、内流湖7.下列“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不与我国接壤的是()A.哈萨克斯坦C.吉尔吉斯斯坦B.乌幺幺别克斯坦D.塔吉克斯坦8.图中A山脉是亚欧两大洲的重要分界线,其形成的主要成因是()A.板块张裂,岩浆喷发而成B.板块挤压,地壳隆起而成C.地壳运动,岩层断裂错开而成D.亚欧板块和欧洲板块相撞而成9.下列关于里海两侧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畜牧业发达读里海地区略图,判断8~9题。

B.降水量丰富,适于水稻生长c.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适于棉花生产D.影响本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国家政策读图,回答10~ 11题10.①f②一③f④四地植被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A.亚寒带山地针叶林一温带草甸草原一温带典型草原一温带荒漠化草原B.温带草甸草原一温带荒漠化草原一温带典型草原一亚寒带山地针叶林C.温带草甸草原一温带典型草原一温带荒漠化草原一亚寒带山地针叶林D.温带典型草原一温带荒漠化草原一亚寒带山地针叶林一温带草甸草原11.有关②③所在的国家,叙述错误的是()A.国民经济中畜牧业占重要地位B.河流水量小,结冰期长C.地形以高原为主D.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二.综合题12.读中亚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中亚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是。

高考世界区域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中亚

高考世界区域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中亚

高考世界区域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中亚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剧克斯坦。

地处亚欧大陆中邮(地理范围:35°N~55°N,50°E~85°E),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薄弱。

下图示意中亚五国1992~2015年水体、耕地、草地、城镇的覆盖面积变化。

读图,完成1~3题。

1. 图中代表城镇的是A① B.② C.③ D.①2. 据统计,图示时间内中亚五国的裸地减少了约4万平方千米面积下降态势。

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其主要转变为A.草地、耕地B.城镇、耕地C.水体、耕地D.林地、草地8.当地土地覆盖而积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蒸腾量增加B.蒸腾量减少C. 沙生天气减少D.水资源增加位于中亚的咸海原为世界第四大湖,湖水主要来自两大内流河——锡尔河和阿姆河。

下图示意咸海不同时期的湖岸线。

据此完成4~6题。

4. 下列各地,湖岸坡度最大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5. 咸海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A.地下水和淡水湖泊水B.季节性积雪和地下水C.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D.湖泊水和跨区域调水6. 随着咸海面积的变化,受影响最大的是A.水产捕捞业B.船舶制造业C.棉花种植业D.石油开采业咸海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水位每年降低20厘米,1987年分成了南咸海和北咸海两片水域,2007年水域面积已萎缩至原来的10%,对此,相关人员提出了多项拯救举措设想,其中“北水南调”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下图为咸海“北水南调”输水线路图。

据此完成7~8题。

7. 若实施“北水南调”工程,面临的主要困难有①地形崎岖,施工困难②穿过板块边界,多地震③投资巨大,工期长④跨国工程,协调难度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 除补给咸海水量外,“北水南调”工程带来的影响还有A.咸海流域作物生长期明显变长B.西西伯利亚生物多样性增加C.沿线地区粮食产量明显提高D.中亚地区年降水量急剧减少阿姆河上游流域东南部为高海拔山区,海拔约800~6100m,平均约3600m。

中亚练习题1

中亚练习题1

世界地理练习题—中亚局部知识储藏:中亚1、中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 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即成为各民族迁徙、征战和融合之地,也是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

(2)古代的“丝绸之路〞:东起我国长安〔今西安〕,经中亚,西抵欧洲黑海、地中海沿岸。

(3) “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现在中国新疆境内的铁路——北疆线在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通,在中国太平洋沿岸的连云港,经中亚,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鹿特丹之间架起了“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2、中亚的地形特征?(1)特征:中亚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2)分布:①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地势高峻.海拔5 000米左右,以高山气候为主,多山地冰川和高山湖泊、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②东部:天山山脉山体高大,绵延到我国新疆境内;④北部:为丘陵(哈萨克丘陵);3、中亚的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1)特征:中亚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2)分布••大局部地区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气候。

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南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为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

4、中亚主要河流湖泊?(1)水系水文特征:中亚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内流湖〔成水湖〕,大局部地区为内流区或无流区,地表径流少,河水流量小。

(2)著名的河流:有①额尔齐斯河〔外流河〕、②锡尔河、③阿姆河、④伊犁河等。

(3)著名的湖泊:主要的湖泊有①里海、②成海、③巴尔喀什湖。

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湖。

5、中亚的农业特征?有分布面积广阔的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①中部和南部的畜牧业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本区降水稀少,温带荒漠、草原面积广阔,中部和南部牧场辽阔。

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②北部和西部平原的耕作业以小麦为主耕地面积广阔,为开展种植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由于气候干旱,农业主要分布在降水比较多的北哈萨克和灌溉条件比较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同步训练:中亚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同步训练:中亚

2021高考区域地理复习同步训练:中亚一、选择题下图中的巴尔喀什湖,以湖水东部咸西部淡著称于世。

读图完成1~3题。

1. 不属于巴尔喀什湖对该地区起的作用是A. 提供较为丰富的鱼类产品B. 缩小周边地区的气温变化C. 阻碍沙漠扩展的重要屏障D. 东部农业发展的重要灌溉水源2. 甲河入湖口的三角洲比乙河入湖口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A. 乙河下游地势平坦B. 甲河流量更大C. 乙河沿途植被覆盖良好D. 甲河入湖口较深3. 图中沙漠的成因是A.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 常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干冷气流影响C. 地处内陆,海洋水汽难以进入D. 人类过度垦殖的恶果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

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读下图,完成4—5题。

4.图中平原地带种植业规模的扩大,对L湖产生的影响是A.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湖岸线后退B.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严重C.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湖泊淤积严重,面积萎缩D.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萎缩5.“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包括①土壤表层积聚的盐分②湖泊萎缩露出的湖底中的盐分③盐矿生产中产生的盐尘④强风所带来的北冰洋中的盐分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群山环抱的费尔干纳盆地在天山西侧,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所共有,国界线犬牙交错,是中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安格连设立了工业特区,2016年6月,中乌合作,连接费尔干纳盆地、中亚最长的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下图中S处的虚线段)贯通通车。

据此完成6—8题。

6.费尔干纳盆地人口众多的原因是A.水源充足,物产丰富B.降水丰沛,气候温暖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交通便利,经济发达7.导致费尔干纳盆地地区国界线复杂的因素是A.地形B.河流C.历史D.气候8.安格连一帕普铁路隧道通车后A.塔什干城市职能改变B.安格连城市等级提升C.吉扎克服务人口增多D.帕普城市服务范围缩小哈萨克斯坦大部分耕地种植春小麦,而锡尔河沿岸是重要的棉花基地。

高中地理《中亚》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经典全套

高中地理《中亚》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经典全套
4.中哈输油管道建设中本区域要防止的问题是( A ) A.土地荒漠化 B.次生盐碱化 C.水土流失 D.酸雨

5.关于甲地区著名经济作物生产的区位条件,不正 确的是( B ) A.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 B.深居内陆,自然灾害少 C.灌溉水源充足 D.平原地形,地势平坦
【高考经典】(02全国卷) 甲地年均降水量为680mm,丙河年径流总量为118亿立方 米(黄河年径流总量为575亿立方米)。回答: 1)丙河的汛期在 夏 季。其主要补给水源为 冰雪融水 、 雨水 。 2)甲地降水的水 汽来源于 大西洋 、 北冰洋 ,其降水量 较多的原因是 。
1.下列湖泊中盐度最大的是( B )
3.河流湖泊:多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
二、区域自然特征 3.河流湖泊:
正在消失的湖-咸海
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人们大量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 河水灌溉土地,流入咸海的水量却日趋减少。加上气候 干旱,蒸发强烈,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高。
3.河流湖泊:多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于2005年11月14 哈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实现了跨国对接.
在中
1.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 B ) A.帕米尔高原 B.里海沿岸 C.图兰平原 D.哈萨克丘陵
2.影响中哈石油管道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D ) A.科技 B.政治 C.地形 D.经济
3.中哈输油管道线路经过阿拉山口的主要因素是 ( C ) A、气候 B、土壤 C、地形 D、水源
小麦 棉花,水稻(少量)
世界第三大产棉基地
(2)畜牧业
分布: 中部和南部(气候干旱、牧场广阔)
【活动】读下图:描绘中亚的三种土地利用类型。 北部为小麦种植区;东南部有山地畜牧区;其它为广 阔的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区。

高二区域地理中亚练习题

高二区域地理中亚练习题

中亚练习1(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有关中亚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五国全为内陆国②古代东西方陆路骆队商人和“丝绸之路”均经过这里③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连云港~鹿特丹)从中亚腹地通过④中亚有4国同我国相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 下图中表示中亚某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是()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等六国聚集上海,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回答3~5题。

3、.中亚五国中,不与我国接壤但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是()A.塔吉克斯坦B.哈萨克斯坦C.土库曼斯坦D.乌兹别克斯坦4、“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或宗旨是()A.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B.国际性军事组织C.政治一体化组织D.反对恐怖主义、打击犯罪和分裂主义5、符合哈萨克斯坦等国所在的中亚地区的是()A.地处西风带,气候湿润B.近年阿姆河与锡尔河水量增多,咸海面积增大C.主要的农产品有棉花、小麦和畜产品D.主要矿产有白金、金刚石等读“沿40°N亚洲地形剖面图”,回答6~8题。

6、有关E、F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E地自然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B. E地所在国家是伊拉克C. F地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铁矿资源D. F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可以大力发展种植业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地湿地面积广大B.制约H地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是旱涝、盐碱和风沙C. G地为帕米尔高原D. I河上游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雨水补给8、J半岛地势特点是()A.南高北低B.北高南低C.西高东低D.东高西低(二).综合题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水域与乙水域相比,有哪些主要特征?(2)B城市主要工业部门是什么?影响该城市工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3)C国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受此气候影响,该国农业主要部门是什么?(4)甲水域及其周围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5)长期以来,甲所在地区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热点的原因是什么?。

世界地理分区系列练习试题练习(七)中亚

世界地理分区系列练习试题练习(七)中亚

练习 (七)中亚1.中亚地区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分别是( )A.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B.哈萨克斯坦和蒙古C.哈萨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D.乌兹别克斯坦和蒙古2.下列关于中亚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印度洋B.中亚地区的河流多为外流河C.中亚地区的湖水均为咸水D.从西欧到中亚自然带变化为:温带落林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关于里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处欧亚两大洲分界线上B.从成因上看,属内陆湖C.世界最大的湖泊D.伏尔加河注入里海4.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其根源是() A.湖海名称问题 B.水资源问题 C.丰富的油气资源问题 D.湖区生态保护问题5.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是(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A. 土壤、水源B. 光热、降水C. 风向、地势D. 地形、河流7.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甲乙丙A. 水土流失B. 沙尘暴C. 土地盐碱化D. 洪涝灾害8.图示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

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是。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3)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9.自中亚各国独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读甲、乙两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C三地年降水量的多少,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8分)(2)中国已成为甲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试从地理角度分析甲国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8分)(3)乙国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产棉国和原棉出口国,被誉为“白金之国”。

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说明乙国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6分)中亚练习题(七)一CDBCA BC二、1.(1)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气温(温度)(2)风力侵蚀作用(3)“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亚》复习训练题(2015上海十八)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读图回答问题。

(14分)43.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北京卷)40.(24分)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图12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

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2)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12分)(2014四川)图3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8.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A.草地>荒地>林地B.耕地>林地>荒地C.荒地>草地>耕地D.林地>耕地>草地(04全国卷一)36.(36分)图6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

因沙尘中古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2004浙江卷)(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_______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

(6分)(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___。

(3分)(3)20世纪50年代,在L 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6分)(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

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9分)(5)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 湖产生什么影响?(6分)(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6分)(10年全国卷文综Ⅱ)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

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100图3100300400500500500300400699300400300100400300300100④①③② 808476100等高线及高山峰及高程时令河湖泊河流材料一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

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

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

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

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材料二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工农业较发达,主要有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

2007年以来,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和输出国。

2009年12月14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见图5)通气仪式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该天然气管道开通前,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管道开通后,不仅缩短了天然气的运输距离,而且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中亚各国在能源战略上,希望实现出口的多元化。

同时,中亚各国能源企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引进国(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哈萨克斯坦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16分)(3)图5中所示天然气管道长度约为(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4 分)(提示:sin45°≌ 0.71)A. 1 300 kmB. 1 800 kmC. 1 000kmD. 2 100km(2008全国卷1)39.(60分)根据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771年1月17日,渥巴锡率领近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

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

7月8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

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

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剩6万余人。

⑴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谷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

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12分)⑶土尔扈特在回归途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8分)(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

完成26~27题。

26. 从水循环的过程中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A . ①②④B . ①③⑤C . ②③⑤D . ②④⑤ 27. 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A . 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B . 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C . 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D . 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1:位于哈萨克与乌兹别克交界的咸海曾为世界第4大湖,面积6.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英格兰大,但过去50年来水量已减少90%。

2010年4月5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巡视过咸海后,形容是“最震撼的环境灾难之一”,呼吁中亚各国领导人合作解决问题。

材料2:卫星图像显示咸海面积不断萎缩。

材料3: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每年都要发生几十次的“白风暴”(因沙尘中含有大量盐尘)使咸海附近的环境“白色荒漠化”,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图7 土尔扈特回归路线示意图 莫斯科 伏 鄂木斯克 顿 河 第比利斯 巴库 0 塔什干土尔扈特汗国 喀什 咸海 乌鲁木齐尔 加 河 乌 拉 尔 河 额尔齐 斯河巴 加 河 木 里 塔 河 犁 伊湖 什 喀 尔 河 尔河伏 姆 阿 锡 尔 河30° 40° 50° 60° 70° 80° 90°50° 40° 里 海 380km(1)分析咸海面积缩小、水量急剧减少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4分)(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分)(3)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4分)(2015海南)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

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

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5.据图中信息判断,该湖泊A.湖面少风浪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C.冬季不结冰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16.在该湖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A.①B.②C.③D.④17.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C.入湖河水量减少D.出湖河水量增大1.如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

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

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5)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2. (2002年全国文综)读图,甲地年均降水量为680mm,丙河年径流量为118亿立方米(黄河年径流量为575亿立方米)。

回答下列问题。

(1)丙河的汛期在季。

其主要补给水源为。

(2)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

(3)乙湖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填“东部”或“西部,’)盐度较高,是因为;另一部分盐度较低,是因为。

(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答案】2015上海(十八)(本题14分)43、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

该区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

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300mm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mm以上。

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

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

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

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

这是因为该地区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2015北京卷)40.(24分)(2)甲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

乙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

(2014四川)7 C 8 C(04全国卷一)36.(1)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气温(温度)(2)风(风力)(3)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4)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5)(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

(6)“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解析】(1)根据此区东南部为高原、山地,为河流源头,判断河流补给类型及影响流量变化因素。

(2)图示平原地处中亚干旱地区,主要外力作用应为风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