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新亮剑高考题型分类突破课件非选择题主观题大题题型分类(8种类型全汇总)

高考化学分类解析化学计量及定律

高考化学分类解析(四)——化学计量及定律 ●考点阐释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涵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掌握物质的量与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涵义及有关推论。综合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和气体摩尔体积进行有关的计算。 ●试题类编 (一)选择题 1.(2002年春,8)设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氢的摩尔质量等于N A 个氯分子和N A 个氢分子的质量之和 B.常温常压下1 mol NO 2气体与水反应生成N A 个NO -3离子 C.121 g CCl 2F 2所含的氯原子个数为2N A D.62 g Na 2O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含有O -2离子数为N A 2.(2002年河南,15)1 mol X 气体跟a mol Y 气体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X(g)+a Y(g) b Z(g) 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X 的转化率为50%。而且,在同温同压下还测得反应前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后混合气体密度的3/4,则a 和b 的数值可能是 A.a =1,b =1 B.a =2,b =1 C.a =2,b =2 D.a =3,b =2 3.(2001年上海,16)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的22.4 L 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8N A B.18 g 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 A C.46 g 二氧化氮和46 g 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N A D.在1 L 2 mol ·L -1的硝酸镁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4N A 4.(2000年春,7)常温下,在密闭容器里分别充入两种气体各0.1 mol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温度时,压强降低为开始时的4 1。则原混合气体可能是 A.H 2和O 2 B.HCl 和NH 3 C.H 2和Cl 2 D.CO 和O 2 5.(2000年广东,10)同温同压下两个容积相等的贮气瓶,一个装有C 2H 4,另一个装有C 2H 2和C 2H 6的混合气体,两瓶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质量 B.原子总数 C.碳原子数 D.密度 6.(2000年广东,20)同温同压下,当反应物分解了8%时,总体积也增加8%的是 A.2NH 3(g) N 2(g)+3H 2(g) B.2NO(g) N 2(g)+O 2(g) C.2N 2O 5(g) 4NO 2(g)+O 2(g)

2018年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总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俗称试题

1 / 5 物质的分类-2物质的俗称 (2018北京)7.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俗称是 A.纯碱 B.烧碱 C.小苏打 D.熟石灰 (2018常州)5.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A.食盐:CaCl 2B.苛性钠:NaOH C.纯碱:NaHCO 3D.生石灰:Ca(OH) 2(2018重庆升学)12.下列各选项中物质的名称或俗名与括号内的化学式一致的是A.高锰酸钾(KMnO 4)B.熟石灰(CaO) C.硫酸铁(FeSO 4)D.烧碱(Na 2CO 3)(11泸州)7.下列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合的是(B)A.干冰CO 2B.生石灰Ca(OH) 2C.烧碱NaOH D.食盐NaCl (2018聊城)13.为了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光岳楼周边仿古建筑的重建需要大量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俗名是 A.火碱 B.纯碱 C.熟石灰 D.生石灰 (2018玉溪)11.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完全正确的是(B) A.NaOH、氢氧化钠、纯碱 2 / 5 C.CCl 4、甲烷、沼气B.NaCl、氯化钠、食盐

D.Na 2CO 3、碳酸钠、火碱 (2018湘潭)9.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其化学式不相符的—项是:A.干冰CO 2B.酒精C 2H 50H C.纯碱Na0H D.石灰石CaC18 (2018株洲毕业)9.下列物质的俗名和类别全部正确的是 选项 化学 式 俗名烧碱酒精熟石灰小苏打 酸 类别盐氧化物碱 (2018岳阳)4.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不一致的是 A.烧碱——NaOH 3 / 5 C.干冰——H 2OB.小苏打——NaHCO 3 D.生石灰——CaO A Na 2CO 3B C 2H 5OHC Ca(OH) 2D NaHCO 3 (2018泰安毕业)16.物质的化学式和相应的名称均正确的是A.O

(完整版)图表类选择题技巧(高考历史专项训练)

【图表类选择题】 一、地图 如何读地图,就是要先看图例,通过图例来了解和寻找地图内容,这是我们看地图的角度。许多考试用地图选用局部,这第一要高度重视城市地名等标注,第二要高度重视箭头领域范围等线条,这是引导我们发现特点的关键之处。 1、(2010年安徽卷)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 与此对应 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 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二、漫画 历史漫画往往凸出重大历史事件中各方力量之间关系的焦点冲突。 处理漫画要注意充分挖掘所有信息,以利于更准确表达,从而形成全局认识。要避免只见局部不看全局的错误。 7、(2010年全国Ⅱ卷)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 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 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11、(2010年安徽卷)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 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三、图片 含大量照片在内的图片是考试常用材料,用以考察对历史特征 的判断。 处理该类材料要注意:①通过上面的文字信息判断相关的历史 事件;②通过图形风格推敲历史时间;③通过其中人物事物判 断历史归属;④通过画面场景理解相关历史;等等。 12、(2010年安徽卷)邓小平曾将 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 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 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 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019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8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 (解析版)

专题18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 1.[2019新课标Ⅰ]在普通铝中加入少量Cu和Mg后,形成一种称为拉维斯相的MgCu2微小晶粒,其分散在Al中可使得铝材的硬度增加、延展性减小,形成所谓“坚铝”,是制造飞机的主要村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状态的镁中,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最大的是 (填标号 )。 A.B.C.D. (2)乙二胺(H2NCH2CH2NH2)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氮、碳的杂化类型分别 是、。乙二胺能与Mg2+、Cu2+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环状离子,其原因是,其中与乙二胺形成的化合物稳定性相对较高的是(填“Mg2+”或“Cu2+”)。 (3)一些氧化物的熔点如下表所示: 氧化物Li2O MgO P4O6SO2 熔点/°C 1570 2800 23.8 ?75.5 解释表中氧化物之间熔点差异的原因。 (4)图(a)是MgCu2的拉维斯结构,Mg以金刚石方式堆积,八面体空隙和半数的四面体空隙中,填入以四面体方式排列的Cu。图(b)是沿立方格子对角面取得的截图。可见,Cu原子之间最短距离= pm,Mg原子之间最短距离y= pm。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则MgCu2的密度是 g·cm?3(列出计算表达式)。 【答案】(1)A (2)sp3sp3乙二胺的两个N提供孤对电子给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Cu2+ (3)Li2O、MgO为离子晶体,P4O6、SO2为分子晶体。晶格能MgO>Li2O。分子间力(分子量)P4O6>SO2 (4 23 330 A 824+1664 10 N a- ?? ? 【解析】(1)A.[Ne]3s1属于基态的Mg+,由于Mg的第二电离能高于其第一电离能,故其再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能量较高; B. [Ne] 3s2属于基态Mg原子,其失去一个电子变为基态Mg+; C. [Ne] 3s13p1属于激发态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 史学常识 名题分解 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 一、选择题 1.(2011·天津文综·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2.(2011·福建文综·13)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解析】A 本题的时代背景是土尔其凯末尔革命中的政教分离。从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遭遇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同时“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反映了人们依旧可以进行作礼拜祷告,是传统的体现,故选A项。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项。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项。D项中所谓的信仰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3.(2011·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2017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13个专题)及5套高考试卷烃

专题9 有机化合物 Ⅰ—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1.(2017?北京-7)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A.瓷器B.丝绸C.茶叶D.中草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有机物大多数能够燃烧,且多数难溶于水;无机 物指的是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机物多数不能燃烧,据此分析。 A、瓷器是硅酸盐产品,不含碳元素,不是有机物,是无机物,故A正确; B、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是有机物,故B错误; C、茶叶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故C错误; D、中草药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故D错误。 【考点】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硅及其化合物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物质的分类专题 【点评】本题依托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考查了化学知识与生活中物质的联系,难度不大,应注意有机物中一定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却不一定是有机物。 Ⅱ—有机结构认识 2.(2017?北京-10)我国在CO2催化加氢制取汽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CO2转化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的产物中含有水 B.反应②中只有碳碳键形式

C.汽油主要是C5~C11的烃类混合物 D.图中a的名称是2﹣甲基丁烷 【答案】B 【解析】A.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判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反应为CO2+H2=CO+H2O,则产物中含有水,故A正确; B.反应②生成烃类物质,含有C﹣C键、C﹣H键,故B错误; C.汽油所含烃类物质常温下为液态,易挥发,主要是C5~C11的烃类混合物,故C正确;D.图中a烃含有5个C,且有一个甲基,应为2﹣甲基丁烷,故D正确。 【考点】碳族元素简介;有机物的结构;汽油的成分;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菁优网版权【专题】碳族元素;观察能力、自学能力。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碳循环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握化 学反应的特点,把握物质的组成以及有机物的结构和命名,难度不大。 C H, 3.(2017?新课标Ⅰ-9)化合物(b)、(d)、(p)的分子式均为6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 B. 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C. b、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D. 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答案】D 【解析】A.(b)的同分异构体不止两种,如,故A错误 B.(d)的二氯化物有、、、、、, 故B错误 KMnO溶液反应,故C错误 C.(b)与(p)不与酸性4 D.(d)2与5号碳为饱和碳,故1,2,3不在同一平面,4,5,6亦不在同 一平面,(p)为立体结构,故D正确。 【考点】有机化学基础:健线式;同分异构体;稀烃的性质;原子共面。 【专题】有机化学基础;同分异构体的类型及其判定。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 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以及空间构型的判断,难度不大。 Ⅲ—脂肪烃

高考化学分类解析(十五)——碱金属

高考化学分类解析(十五)——碱金属 ●考点阐释 1.以钠为例,了解典型碱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ⅠA族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以Na2O2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4.掌握钠的几种最重要的化合物(NaOH、Na2CO3、NaHCO3等)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类编 (一)选择题 1.(2002年春上海,19)在烧杯中加水和苯(密度:0.88 g/cm3)各50 mL。将一小粒金属钠(密度:0.97 g/cm3)投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 B.钠停留在苯层中不发生反应 C.钠在苯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钠在苯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作上、下跳动 2.(2001年全国理综,13)将a g含NaOH样品溶解在b mL 0.1 mol·L-1的硫酸中,再加入c mL 0.1 mol·L-1的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后所得溶液恰好呈中性,则样品中NaOH的纯度是(NaOH相对分子质量为40) A.[(b-c)/125a]×100% B.[(b-2c)/125a]×100% C.[(b-c)/250a]×100% D.[(8b-8c)/a]×100% 3.(2001年上海,11)碱金属与卤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具有的性质是 ①高沸点②能溶于水③水溶液能导电④低熔点⑤熔融状态不导电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4.(2001年上海,5)下列科学家中,为我国化学工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邓稼先 B.李四光 C.华罗庚 D.侯德榜 5.(2000年春,25)用1 L 1.0 mol·L-1 NaOH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CO-2 3的浓度之比约是 和HCO- 3 A.1∶3 B.1∶2 C.2∶3 D.3∶2 6.(1999年上海,6)下列俗称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A.苏打、小苏打 B.胆矾、绿矾 C.三硝酸甘油酯、硝化甘油 D.纯碱、烧碱 7.(1998年上海,23)已知酸性强弱顺序为H2CO3>下列化学 方程式正确的是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各类题型全汇总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各类题型全汇总 内容措施型 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 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 1. 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 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2. 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3. 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 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 1.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 1. 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2. 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背景原因型 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 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

最新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 (15)

新课标三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氧化还原反应1.(2021模拟年山东理综·15)一定体积的KMnO4溶液恰好能氧化一定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若用0.1000mol·L-1的NaOH溶液中和相同质量的 KHC2O4·H2C2O4·2H2O,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恰好为KMnO4溶液的3倍,则KMnO4溶液的浓度(mol·L-1)为 提示:①H2C2O4是二元弱酸 ②10KHC2O4·H2C2O4+8KMnO4+17H2SO4=8MnSO4+9K2SO4+40CO2↑+32H2O A.0.02021模拟889 B.0.2021模拟000 C.0.1200 D.0.2400 答案:B 解析:此题类型属于信息给予题,据题意并结合提示,H2C2O4为二元弱酸,可写出氢氧化钠与KHC2O4·H2C2O4·2H2O反应的方程式: 6NaOH+2KHC2O4·H2C2O4·2H2O=3Na2C2O4+K2C2O4+8H2O; 10[KHC2O4·H2C2O4]+8KMnO4+ 17H2SO4=8MnSO4+9K2SO4+40CO2+32H2O 。可得关系式:6NaOH~2KHC2O4·H2C2O4·2H2O,10[KHC2O4·H2C2O4]~8KMnO4 ;综合以上两式可得: 15NaOH ~ 4KMnO4 , 结合题意:V(NaOH)=3V(KMnO4)可得出关系: 15NaOH ~ 4KMnO4 15 4 3V(KMnO4)×0.1000mol·L-1V(KMnO4)×c(KMnO4) 列式得:15×V(KMnO4)×c(KMnO4)=4×3V(KMnO4)×0.1000mol·L-1,整理得:0.2021模拟000mol·L-1,答案选B。 2.(2021模拟年广东化学·5)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利用反应在3Cl2+2NH3 =N2+6HCl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若管道漏气遇氨就会产生白烟 B.该反应利用了Cl2的强氧化性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生成1molN2有6mol电子转移 答案:C 解析:本题原理大多同学已在平时练习中接触过,2021模拟年高考题实验题21题⑵考到:

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总 图像试题试题

图像试题 (2011烟台毕业)19.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①②③④ (A)①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C)③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④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人硝酸钾晶体 (2011潍坊毕业)16.下图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像,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像对应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将稀H2SO4滴入一定量的BaCl2溶液中 C.将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充分加热 D.向pH=13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 (2011南宁)19.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完全吻合的是 A.①往一定量的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B.②将一定量的不饱和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 C.③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④用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甲加少量MnO2) (2011遂宁)32.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或治疗)过程,其中图象能正确表示对

应操作(或治疗)的是 A B C D A .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份,直至有少量晶体析出 B .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C .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D .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疗胃酸过多 (2011绥化)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pH=3的硫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B.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C.向盛有相同质量的镁和氧化镁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D.将一定量的木炭放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至燃烧 (2011黑龙江龙东地区)1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 ) A.向pH=3的溶液中不断加水 B.向锌粒中逐渐加入稀硫酸 C.向H 2SO 4和CuSO 4混合液中滴加NaOH 溶液 加水的量/g A 反应时间/s B NaOH 溶液质量/g C 反应时间/s D A B C D

高考历史选择题易错类型集锦:“表明”“说明”类选择题(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高考历史选择题易错类型集锦:“表明”“说明”类选 择题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 1、题型特点: "表明"、"说明"类试题也是现象-本质题中的本质题。"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 从历年全国卷高考试题来看,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需要具 体试题具体分析。 2、解题思路: 对此类题目的选项应该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确切的来说,"表明"题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关系(现象-本质关系)。不过,全国卷大多数"表明"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的。此外,"表明"是对事物本身的清楚表达,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分析或影响分析基本上不是正确答案。

高考试题中"反映""表明"是有一定的区别。用命题教师的话来说,"反映"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具体要看题的要求。 "表明"一般指的是表象,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具体的也要根据题意决定,不是僵化的。 这些年的高考题来看(全国卷),"反映"的考察力度还是比较准的,基本是上面的说法,但是"表明"就不太一样了,有的接近"反映",有的是表象。所以,对待高考试题,一定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 实战演练 1.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后,材料无法推断出关税主权是否丧失,故 A 项错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

高考化学stse题型分类

化学与STSE 一、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行为中不符合“促进低碳经济”宗旨的是A.发展水电,开发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 B.限制化学发展,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 C.推广煤的干馏、气化、液化技术,提供清洁、高效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挖掘使用价值 D.推广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制成沼气以替代液化石油气2.化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B.烟、云、雾在阳光照射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C.“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 D.高纯度的硅单质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的过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B.往淡水中加入NaCl等配成人造海水,可用于海产品的长途运输

C.赤潮主要是由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引起沿海水域的富营养化而造成的D.海洋经济专属区的资源开发可获得Fe、Co、K、Au、Mg、B等金属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裂解、煤的气化、海水制镁等过程中都包含化学变化 B.可电解熔融MgCl 2来制取金属镁,也能电解熔融AlCl 3 来制取铝 C.铝热剂、盐酸、水玻璃、过氧化氢、明矾均为混合物 D.Na 2O 2 、MgCl 2 、NaOH、NH 4 Cl均为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 5.海藻中含有丰富的、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碘元素。下图是实验室从海藻里提取碘的流程中的一部分。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步骤①③的操作分别是过滤、萃取 B.可用淀粉溶液检验步骤②的反应是否进行完全 C.步骤③中加入的有机溶剂是裂化汽油或乙醇 D.步骤④的操作是过滤 二、化学与生活 1.下列有关水处理方法不正确 ...的是

2019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化学计量与化学计算(解析版)

专题02 化学计量与化学计算 1.[2019新课标Ⅱ] 已知N A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3 g 3He 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B .1 L 0.1 mol·L ?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4PO - 数目为0.1N A C .1 mol K 2Cr 2O 7被还原为Cr 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 .48 g 正丁烷和10 g 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答案】B 【解析】A .3He 的中子数为3-2=1,则3g 3He 的中子数为3g 3g/mol A N ?=N A ,A 项正确; B .磷酸钠为强碱弱酸盐,磷酸根离子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水解,则1L 0.1mol/L 的磷酸钠溶液中磷 酸根离子的个数小于1L× 0.1mol/L×N A mol -1 =0.1N A ,B 项错误; C .重铬酸钾被还原为铬离子时,铬元素从+6降低到+3, 1mol 重铬酸钾转移的电子数为3mol×2×N A mol -1 =6N A ,C 项正确; D .正丁烷与异丁烷的分子式相同,1个分子内所含共价键数目均为13个,则48g 正丁烷与10g 异丁烷所得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48g+10g 58g/mol ×13×N A mol -1 =13N A ,D 项正确; 答案选B 。 2.[2019新课标Ⅲ] 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关于常温下pH=2的H 3PO 4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每升溶液中的H +数目为0.02N A B .c (H +)= c (42H PO -)+2c (24HPO -)+3c (34PO - )+ c (OH ?) C .加水稀释使电离度增大,溶液pH 减小 D .加入NaH 2PO 4固体,溶液酸性增强 【答案】B 【解析】A 、常温下pH =2,则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是0.01mol/L ,因此每升溶液中H +数目为0.01N A , A 错误; B 、根据电荷守恒可知选项B 正确; C 、加水稀释促进电离,电离度增大,但氢离子浓度减小,pH 增大,C 错误; D 、加入NaH 2PO 4固体,H 2PO 4-浓度增大,抑制磷酸的电离,溶液的酸性减弱,D 错误;

2018年高考化学分类题库 (17)

考点4 氧化还原反应 一、选择题 1.(2018·北京高考·9)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实验基本操作,意在考查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的能力。 【解析】选C。A项,将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随后变为红褐色,发生的反应有Fe 2++2OH -Fe(OH)2↓, 4Fe(OH)2+O2+2H2O4Fe(OH)3,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B项,将石蕊溶液滴入氯水中,溶液变红,随后迅速褪色,是因为Cl2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HClO,石蕊溶液遇酸变红,同时HClO因强氧化性而具有漂白性,能使溶液迅速褪色,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C项,Na2S 溶液滴入 AgCl 浊液中,发生沉淀转化,生成更难溶的Ag2S沉淀,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D项,热铜丝插入稀硝酸中,产生无色气体,随后变为红棕色,发生的反应有3Cu+8HNO3(稀)2NO↑+3Cu(NO3)2+4H2O,2NO+O22NO2,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 2.(2018·江苏高考·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反应4Fe(s)+3O2(g)2Fe2O3(s)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3 mol H2与1 mol N2混合反应生成NH3,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6×6.02×1023 D.在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中,温度越高淀粉水解速率越快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能量转化、反应自发性、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等知识,较易。 【解析】选C。A项,能量在转化中不可能仅以一种形式转化,电池放电除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外,还有热能、光能等,错误;B项,该反应的气体被消耗,熵减少,但是能自发,故一定属于放热反应,错误;C项,N2与H2合成NH3属于可逆反应,1 mol N2生成2 mol NH3的过程中,由于N2不可以完全转化,故转移电子数小于6 mol,正确;D项,酶在高温下会发生变性而失去催化活性,在高温下,淀粉水解速率反而变小,错误。 二、非选择题 3.(2018·北京高考·28)实验小组制备高铁酸钾(K2FeO4)并探究其性质。 资料:K2FeO4为紫色固体,微溶于KOH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快速产生O2,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 (1)制备K2FeO4(夹持装置略) ①A为氯气发生装置。A中反应方程式是(锰被还原为Mn2+)。 ②将除杂装置B补充完整并标明所用试剂。 ③C中得到紫色固体和溶液。C中Cl 2发生的反应有3Cl2+2Fe(OH)3+10KOH 2K2FeO4+6KCl+8H2O,另外还有。

9招“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

9招“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 如何迅速准确的完成历史选择题,是现在高三冲刺阶段学生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秒杀”历史选择题的几个方法。 首先呈现“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9项神技。 1、优先关注“阿拉伯”(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 历史选择题的阅读,快速准确提取信息是最重要的能力。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是很容易看到的信息。在一大堆汉字里面找到找到阿拉伯数字还是是很容易的。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大家知道在汉语言的表达中,标点符号占重要地位。这里的“穿衣”就是指括号和书名号。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已经告诉。材料的出处了解了,材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戴帽”这里指的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在材料中运用标点符号的知识,进行快速解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 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 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 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 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 8、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 9、看见什么不选什么(题目考察历史本质、规律、特点)

这9大技巧其实反映了高考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是高度关注历史问题的时空定位的,历史高考是特别强调历史学科概念和体系结构的,历史学科高考特别关注学生历史思维逻辑的培养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高考历史试题。对每一个题目做一个简单的解析,大家一起体会一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本题首先要优先关注“穿衣戴帽“的关键考点“雅言”。“雅言”就是西周的普通话。然后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逻辑推理能力。“雅言”可能最早起源来自何处? 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题目还是有一定的迷惑度的。这时古代文明起源的知识越多越可能形成解题的障碍。就是心理学上的“前摄效应”。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范围传播。应该说中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就是听说过一些名词,不可能作深入的研究和分类能不要强调原始文化的地理分布。所以老师对题目的讲解不要从复原历史,传播文化的角度,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让学生推理就行。一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今天的普通话与首都北京有密切的关系,“雅言”也应该当时的首都镐京(近西安)有关系,得出答案C。这是最简单的做题方法。高考历史命题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历史学习的对接。一是学生看到了西周想到教材上的分封制,分封其实就包含着文化的传播。谁来分封?周天子。周天子在哪里分封?陕西。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讲题方法是一些学生在高三历史成绩在经过刻苦努力学习之后不升反降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老师在分析试题的时候一定引导学生,按照中学生应该有的逻辑思考问题。 2.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

训练历史评价影响类 1.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钱穆评价某一朝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此现象() A.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B.促进民族融合高潮到来 C.促使庶族地主开始崛起 D.使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 3.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A.孔孟的仁义之道B.老子的辨证思想C.韩非的重刑理论D.墨子的非攻主张 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5.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2017高考化学分类汇编 (18)

考点18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 一、选择题 1.(2017·天津高考·2)汉黄芩素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 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下列有关汉黄芩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黄芩素的分子式为C16H13O5 B.该物质遇FeCl3溶液显色 C.1 mol该物质与溴水反应,最多消耗1 mol Br2 D.与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后,该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减少1种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简单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以选修5的内容为主,是很常见的有机化学选择题考查形式,意在考查学生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解析】选B。汉黄岑素的分子式为C16H12O5, A错误;该物质中含有酚羟基,所以遇FeCl3溶液能发生显色反应,B正确;1 mol该物质与溴水反应时,酚羟基的邻位需要1 mol Br2发生取代反应,分子中的双键需要1 mol Br2发生加成反应,所以共需要2 mol Br2,C错误;与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后,该分子中的双键和羰基均能发生加成反应,官能团的种类减少2种,D错误。 【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C。主要原因是不能分清该有机物中存在的官能团,尤其是不能看到该分子中存在碳碳双键而导致错误。 2.(2017·江苏高考·11)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关于下列萜类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和b都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B. a和c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 C. a、b和c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b和c均能与新制的Cu(OH)2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辨析能力以及对官能团性质的掌握程度。 【解析】选C。A项,a中没有苯环,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错误;B项,a和c分子中都存在着,且与碳原子相连,为四面体构型,所以a、c分子中不可能所有的碳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错误;C项,a中的碳碳双键,b中的羟基以及与苯环相连的甲基,c中的醛基均可以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正确;D项,与新制Cu(OH)2反应的官能团为醛基,只有c可以与其反应,而b不能,错误。 二、非选择题 3. (2017·天津高考·8)2-氨基-3-氯苯甲酸(F)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其制备流程图如下: A B C D E F 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 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共有________种,共面原子数目最多为 ________。

高考化学试卷,分类汇总(概念题)

高考化学试卷分类汇总(概念题) 2000年 四、(本题共28分) 23.KClO3和浓盐酸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会生成绿黄色的易爆物二氧化氯。其变化可个表述为:_____KClO3+___HCl(浓)?→___KCl+___ClO2↑+___Cl2↑+___ _____ (1)请完成该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未知物化学式和系数填入横线上)。 (2)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_____ ①只有还原性②还原性和酸性③只有氧化性④氧化性和酸性 (3)产生0.1 mol Cl2,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是为_____mol。 (4)ClO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因此,常被用作消毒剂,其消毒的效率(以单位质量得到的电子数表示)是Cl2的_____倍。 24.不同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设其 为E)如右图所示。试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图中曲线 的变化特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主族内不同元素的E值变化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主族中E值的这种变化特点体现了元素性质的__________变化规 律。 (2)同周期内,随原子序数增大,E值增大。但个别元素的E值出 现反常现试预测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_____ A.198个 B.199个 C.200个 D.201个 ① E(砷)>E(硒) ② E(砷)<E(硒) ③ E(溴)>E(硒) ④ E(溴)<E(硒) (3)估计1 mol气态Ca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E值的范围:____<E<____ (4)10号元素E值较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5.有效地利用现有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可用改进汽油组成的办法来改善汽油的燃烧性能。例如,加入CH3OC(CH3)3来生产“无铅汽油”。(1)CH3OC(CH3)3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 (2)天然气的燃烧产物无毒、热值高、管道输送方便,将成为我国西部开发的重点之一开然气常和石油伴生,其主要的成分是_____。能说明它是正四面体而非正方形平面结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80年我国首次制成一辆燃氢汽车,乘员12人,以50公里/小时行驶了40公里。为了有效发展民用氢能源,首先必须制得廉价的氢气,下列可供开发又较经济的制氢方法是_____ ①电解水②锌和稀硫酸反应③光解海水 其次,制得纯氢气后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及各类题型全汇总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及各类题型全汇总 内容措施型 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 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 1.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 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2.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3.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 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 1.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2.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背景原因型 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 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三.原因型试题的分类 原因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带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