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手抄报内容.doc
中国传统民俗手抄报内容字

中国传统民俗手抄报内容字1、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2、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4、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5、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6、七夕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民族风情手抄报内容

民族风情手抄报内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申报材料、规章制度、计划方案、条据书信、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application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schemes, doctrine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民族风情手抄报内容民族风情手抄报内容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手抄报吧,手抄报要求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
民俗民风手抄报内容

民俗民风手抄报内容民俗民风手抄报。
民俗民风,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代代相传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它们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世界各地有趣的民俗民风。
首先,让我们来到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中国的民俗民风博大精深,各地的习俗各具特色。
比如,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人们会在春节期间挂起红灯笼,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这些都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
此外,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会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而北方地区则有吃饺子、贴福字等习俗。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接下来,让我们来到印度。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因此民俗民风也是多姿多彩。
在印度,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比如排灯节、色彩节等。
在排灯节,人们会点亮彩灯,燃放烟花,庆祝光明战胜黑暗;而在色彩节,人们会相互泼洒各色彩粉,象征着欢乐和友谊。
此外,印度的婚礼习俗也是非常有趣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比如南印度的婚礼上,新郎会戴着花环,新娘会戴着特别的饰物,而北印度的婚礼上,则有丰富多彩的仪式和舞蹈表演。
这些民俗民风都展现了印度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再来看看日本。
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民俗民风也是引人入胜。
比如,在日本的樱花季节,人们会举行赏樱活动,穿着和服,品尝美食,感受樱花的美丽。
此外,日本的盆栽艺术、茶道、武士道等传统文化也是日本民俗民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文化凝聚着日本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展现出了日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最后,让我们来到非洲。
非洲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陆,其民俗民风也是多姿多彩。
比如,在非洲的一些部落,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部落节日,进行歌舞表演,举行仪式祈祷,庆祝丰收和生育。
此外,非洲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木雕、织布、编篮等。
壮族三月三习俗手抄报

壮族三月三习俗手抄报壮族三月三习俗手抄报壮族三月三的习俗和传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
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染成的五色糯米饭,还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
对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知识性的盘歌、斗智的蛮歌和情歌等。
内容则是天文地理、文学、社会、伦理道德等无所不包。
其中情歌又分为见面歌、邀请歌、爱慕歌等等。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
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
男女青年通过对歌,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歌声像条红线,牵着两颗爱心,若姑娘中意小伙子,便趁旁人不注意,将手中绣球赠与他,“他”则回赠手帕、毛巾等物。
民风民俗手抄报和内容

民风民俗手抄报和内容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下面是带来的是,希望对您有帮助。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
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假设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
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
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桔祥、幸福、安康。
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根底,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
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精巧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
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

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传统文化“剪纸” (一)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积厚流光,丰富多彩。
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但是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敬羡不已,啧啧夸赞。
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味。
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
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式。
每逢过年过节或好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 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幽默呀。
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找寻着周围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
但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幽默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绘声绘色,绘声绘色。
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
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广博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良了!它表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干的显现,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
我也想像民间艺人相同剪出一副精良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认识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论语十则(二)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准时复习它,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认识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道德崇敬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可否是尽心全力呢?跟朋友交往可否是诚挚,诚实呢?老师教授的知识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民族风俗手抄报内容(范本)

民族风俗手抄报内容民族风俗手抄报内容1、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延久积而成的喜好、风俗、习惯和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等方面。
它具有社会性、规范性、地域性、稳定性、敏感性等特点。
2、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在伊斯兰教节日期间放假的规定开斋节期间,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和企业单位的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公民均放假一天,工资照发。
企事业单位如因生产、工作需要自愿加班者,应给加班的少数民族职工发放加班工资或调休。
古尔邦节、圣纪节两个节日不放假,但允许请假过节,请假按事假处理。
3、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饮食禁忌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饮食禁忌来源于伊斯兰教。
《古兰经》规定:死动物(包括因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及酒禁止食用。
这些规定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安全。
动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为衰老,或为中毒;血液乃动物所需各种养分的输送渠道,往往残存有害物质;猪形态不佳,不择食物,性情懒惰,因而均不可食。
至于禁食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是因当时多神教徒宰杀牲畜时,必诵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字,伊斯兰教为了从思想上消除一切形式和意义上的多神崇拜,遂禁止食用诵偶像之名而宰的牲畜,要求信徒宰牲时应诵安拉(真主)的名字,以示区别。
至于酒,在伊斯兰教初期仅限制用量,以不醉为限,后因有人酒醉出现贻误正事、影响团结的行为,遂宣布为禁物。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规定逐渐演变成为民族的饮食习惯。
4、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伙食补助的规定凡是回族等10个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职工较多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应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伙食;对没有清真食堂的少数民族职工,每人每月发给副食品和肉价补贴。
民族风情手抄报内容

民族风情手抄报内容手抄报是一种以图片、文字、图表等形式来展示和传达信息的艺术作品。
在这篇手抄报中,我们将聚焦于民族风情,从多个方面介绍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风俗。
第一部分:中国民族风情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风俗文化。
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展示中国不同民族的特色。
1.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是汉服。
我们可以使用图片展示汉族人民穿着华丽的汉服,以及他们独特的饮食文化如饺子、面条等。
2. 藏族: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高原地区。
我们可以使用图片展示藏族人民穿着传统的藏袍,以及他们的特色建筑如布达拉宫和拉萨大昭寺。
3. 哈尼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省,他们以栽植水稻而闻名。
我们可以使用图片展示哈尼族人民手工编织的彩色节衣和他们在梯田上劳作的场景。
第二部分:世界各地的民族风情不仅中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世界各地也有许多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介绍世界各地的几个民族。
1. 印度的印度教民族风情: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其中印度教文化是最为独特的。
我们可以使用图片展示印度人民穿着华丽的传统服饰,如萨里和库尔塔。
2. 日本的和服文化: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是世界闻名的。
我们可以使用图片展示日本人民穿着不同款式的和服,以及他们的传统房屋建筑如寺庙和城堡。
3. 非洲的马赛文化:马赛人是非洲肯尼亚的一个民族,他们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如歌舞、编制手工艺品等。
我们可以使用图片展示马赛人民的舞蹈和手工艺品。
第三部分:保护和传承民族风情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风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的努力。
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方式。
1. 学习和了解:了解各民族的风俗文化是保护和传承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学习资源,如书籍、电影和博物馆。
2. 参与传统活动:参加各民族的传统活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文化,如庆祝活动、手工艺品工作坊等。
3. 传承给下一代:我们可以鼓励下一代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如教育他们学习乐器、舞蹈和传统手工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风俗手抄报内容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
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
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
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
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
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
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
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
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
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
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
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
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
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
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
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
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
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
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
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
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
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
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
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
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
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
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
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
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
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
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
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
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
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
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
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