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知识
戏曲的相关知识

6.戏曲的历史和地位:戏曲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戏曲在中国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念、做、打、舞五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下面是戏曲的一些相关知识:
1.戏曲的分类:中国戏曲主要分为京剧、豫剧、黄梅戏、昆曲、评剧、河南坠子等多种类型。
2.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表演时需要进行唱、念、做、打、舞五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其中唱指的是唱腔,念指的是念白,做指的是角色的表演和动作,打指的是音乐的演奏和打击乐器,舞指的是角色的舞蹈动作。
3.戏曲的角色类型:戏曲的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几种类型。其中生角色通常扮演男性角色,旦角色通常扮演女性角色,净角色通常扮演武将或官员等,末角色通常扮演小角色,丑角色则是戏曲中的喜剧角色。
4.戏曲的服装和化妆:戏曲的服装和化妆非常精美,通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准备。不同类型的戏曲角色有不同的服装和化妆要求,比如京剧中的花脸、老生等。
戏曲的知识

戏曲的知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1. 分类:戏曲大致可以分为京剧、豫剧、越剧、粤剧、昆曲等多个剧种。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起源:戏曲起源于民间,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经过演化、发展,戏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表演形式:戏曲是综合艺术,包含了音乐、舞蹈、唱腔、表演、器乐、戏服等元素。
演员以唱念做打的方式表演剧情,通过特殊的音乐和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
4. 传承与发展:戏曲一直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剧种和流派。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戏曲,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了对戏曲的扶持和保护力度。
5. 著名剧目:戏曲有许多经典剧目,如《红楼梦》、《西游记》、《白蛇传》、《桃花扇》等。
这些剧目在戏曲演出中被广泛传唱和演绎。
6.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戏曲在表演方式、唱腔和曲调上都有各自的特色。
如京剧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而越剧则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
总之,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元素,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文化。
戏曲手写知识点总结大全

戏曲手写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戏曲基本概念
1、戏曲的定义及特点
2、戏曲的分类和流派
3、戏曲的表演形式和传统
4、戏曲的艺术表达和特色
二、戏曲的历史发展
1、中国戏曲的起源和演变
2、戏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阶段
3、戏曲的影响和传播
三、戏曲的基本功法
1、唱腔的表演技巧和特点
2、表演动作和身段的基本动作
3、表演台词和声音的技巧
4、舞台表演和布景的要求
四、京剧、越剧、评剧等主要剧种的演出特点和表演技巧
1、京剧的特点和魅力
2、越剧的表演艺术和传统
3、评剧的表演传承和流派
4、湘剧、黄梅戏等其他重要戏曲剧种的特色
五、名家剧目的解读和分析
1、名家演员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2、经典剧目的故事情节和演出特色
3、名家演出的经典唱段和表演技巧
4、名家角色扮演的表演技法和形象塑造
六、戏曲的传承和创新
1、戏曲的非遗文化保护和传统传承
2、戏曲的现代演艺市场和表演形式
3、戏曲的新媒体传播和推广模式
4、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方向
七、戏曲的相关知识
1、戏曲的音乐和乐器
2、戏曲的服饰和化妆
3、戏曲的表演道具和舞美
4、戏曲的文学创作和曲艺变化
八、戏曲与现代社会
1、戏曲艺术与当代文化
2、戏曲剧目在当代社会的表演意义
3、戏曲表演在当代市场的推广和接受程度
4、戏曲艺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以上是戏曲手写知识点总结,涵盖了戏曲艺术的方方面面,包括戏曲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基本功法和主要剧种的演出特点、名家剧目的解读和分析、戏曲的传承和创新、戏曲的相关知识以及戏曲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戏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戏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以下是戏曲重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戏曲的分类戏曲可以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京剧、昆曲、越剧、评剧、黄梅戏、沪剧、粤剧等。
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1.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起源于北京地区,流行于北方地区。
京剧以唱功、功夫为主要表演方式,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
京剧的表演服饰、化妆和音乐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2.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
昆曲以唱腔为主要表演方式,强调唱腔的表现力和唱腔技巧,以及角色的精神内核。
3. 越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之一,流行于浙江地区。
越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形式,以其细腻的唱腔、灵动的表演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4. 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剧种之一,以说唱、打击乐器等表演形式著称。
评剧的表演特点是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5. 黄梅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湖北黄梅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域。
黄梅戏以唱腔为主要表演方式,音乐节奏明快,富有地方特色。
6. 沪剧:是中国上海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以说唱、念白为主要表演形式。
沪剧的表演特点是语言清晰,表演技巧独特。
7. 粤剧:是中国广东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以粤语为演唱语言,表演形式以唱、说、做、打为主要。
二、戏曲的表演艺术戏曲的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核心,演员在表演中需要通过动作、声音、表情等多种方式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
1. 唱:唱是戏曲表演的重要形式之一,演员需要掌握不同的唱腔和音乐技巧,通过歌唱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不同的戏曲剧种有不同的唱腔形式,演员需要根据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变化来选择合适的唱腔进行表演。
2. 念:念是戏曲表演中的朗诵形式,演员需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音调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念白也是戏曲表演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戏曲的知识点归纳

戏曲的知识点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戏曲的知识点归纳戏曲一般指中国戏曲。
戏曲的基本知识大全

戏曲的基本知识大全1. 中国曲艺中国曲艺,又称民间曲艺,是中国文化符号,指在中华大地上演唱、演奏的由民间传承而来的文艺活动,又称为民间音乐,古老而高雅,是传承自古今的、最为普遍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
它的传承源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关抒情婉转、心情多变的滋味,流传至今。
2. 京剧京剧,即京戏。
它属于中国表演艺术的顶端,也是话剧的主流剧种,始于1644年明末清初,也就是明末“宣德元年”(也就是1644年),至今已有370多年历史。
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并结合当地方言演出形式而形成的一种集歌舞、器乐、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的文剧形式,集曲艺、杂剧、话剧、武术于一体,并吸收古代汉剧和杂剧的精华,形成具有特色的独特表演形式。
3. 清代鼓曲清代鼓曲,同京剧一样是出自明末清初,不同的是它更多使用鼓乐演奏,整套曲调更为激情昂扬。
据考证,清代鼓曲是由宋朝传入江南地区,发展壮大,历经以后到明末清初才进入北方多地。
清代鼓曲不仅集元中乐、西安乐、邹乐等多种本地乐种之大成,更是交融着当地民歌、业州调、秦腔的独特表现能力,加之节奏较为明快,易于吸引观众情感,早已成为地方上的表演艺术完美结合体。
4. 越剧越剧是中国古老戏剧之一,起源于明朝,最初发展于浙江沿海地区,因出自越国而得名。
越剧融合了大量汉越文化元素,把汉族湘口腔、文字、音乐、歌剧,以及黄梅戏、豫剧、京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武艺术新风格,并迅速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表演艺术之一。
5. 民歌民歌,是由广大劳动群众所创作的现代民间音乐,又称歌舞,原先随着歌声演唱,后者也善于演奏。
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活泼节奏以及鲜活的话语,把所有民间文化历史经验集中表现出来,入乡随俗,散漫于各地,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民歌文化,也是广大群众最直接、最机敏的表达方式。
6. 童谣童谣,也叫作童谣歌,是一种最早发源于古代民间的多声部歌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
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

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以下是一些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1.戏曲的起源和历史: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八百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在发展过程中,戏曲受到了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戏曲的种类: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其中,京剧、豫剧、越剧等是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
3.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表演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
戏曲表演中有四个基本行当:生、旦、净、丑,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和技巧。
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4.戏曲的音乐和唱腔:戏曲的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
声乐部分主要是演员的唱腔和念白,器乐部分则包括各种乐器的演奏。
不同的戏曲剧种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唱腔特点,这也是区分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之一。
5.戏曲的服装和道具:戏曲的服装和道具也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戏曲服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也与戏曲的表演内容紧密相关。
而道具则用来辅助演员的表演,营造出更加逼真的舞台效果。
6.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戏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传播途径,吸引更多的观众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通过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戏曲知识点总结

戏曲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戏曲是一种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演艺形式。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最早的戏曲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不同的戏曲剧种在不同地区逐渐形成。
1、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之一,起源于清代,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中国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黄梅戏:黄梅戏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由湖北省黄冈地区的地方戏发展而来。
黄梅戏以其柔和、细腻的表现方式,以及温婉典雅的唱腔而著称,被称为“江南第一声”。
3、越剧:越剧是中国戏曲的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上海地区,以其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和细腻婉转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越剧以其浓厚的地方文化风格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被誉为“东方曼妙之声”。
4、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粤剧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音乐特色而著称,被誉为“南国昆曲”。
5、豫剧: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清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豫剧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形式和浑厚、深沉的唱腔而著称,被誉为“中原昆曲”。
6、秦腔、沪剧、晋剧、川剧、湘剧、闽剧、滇剧等,各地戏曲剧种在不同地区形成并发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戏曲文化。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中,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演艺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戏曲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瑰宝。
二、戏曲的表演形式1、唱、念、做、打:唱指由主要角色演员用唱腔来表演,念指对白的念白表演,做指角色的身段动作表演,打指表演中使用的击打动作,包括武打和打击乐器。
这四种表演形式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也是戏曲艺术的核心。
2、唱段、念白、大面、小面:唱段是戏曲中由主要角色演员演唱的乐曲,念白是角色之间的对白表演,大面是全体演员演出的大型场面,小面是由少数演员演出的小型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知识第一部分戏曲行当1.生戏曲行当。
扮演男性人物的角色。
始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及地方声腔剧种中都沿用。
一般指青壮年男子,且为剧中主角。
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根据人物年龄及身份,又生发出支系,有小生、正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等。
昆剧小生又可细分巾生、穷生(鞋皮生)、雉尾生(鸡毛生)、官生(冠生)。
京剧老生亦可细分安工老生(唱功老生)、做功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文武老生。
汉剧的生行则专演壮年男子。
2.旦中国传统戏曲脚色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惟一表现女性人物的行当。
其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古写作“妲”;宋杂剧称“装旦”或“引戏”。
宋元南戏中,旦泛指女主角。
元杂剧中,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有正旦、小旦、搽旦等之分,其中正旦是同正末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到昆山腔时,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支系。
其后,明清传奇以至近代各种地方戏曲又有所发展,通常按照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表演特点,分化出众多专行,大致可分为老旦、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彩旦七个支系。
京剧中的旦行又叫占行,分类与此大致相同。
小旦:越剧(及昆曲)行当中的一类。
主要是女性角色。
越剧(及昆曲)中的小旦分为悲旦、花旦、闺门旦、正旦、武旦、泼旦几类。
悲旦,京剧中称为青衣,扮演身世悲苦的青年女子,例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秦香莲》中的秦香莲。
花旦扮演天真、活泼的少女,例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
闺门旦主要扮演官宦人家的小姐,比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梁祝》中的祝英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正旦扮演中年妇女,比如《碧玉簪》中的李夫人、《梁祝》中的师母。
泼旦一般扮演性格比较泼辣的女子,比如《宋江剌惜》中的阎婆惜。
武旦扮演的是有武艺的女子,比如《十一郎》中的徐凤珠、《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花旦角色比较轻角色性格泼唱腔婉转妩媚形象装扮娇俏艳丽等都区别于旦(称青衣唱功见角色形象性唱腔凄苦寒素)武旦(性武打角色唱词打戏服装紧衣箭袖身背武器武旦刀马旦类型---代表性行身披甲胄背插靠旗)旦(性角色奶奶级别角色配角背景物)3.净戏曲行当。
也名“花脸”“花面”。
由宋杂剧副净演变而来,在宋元南戏及元杂剧中,成为主要角色。
各地方剧种均有净的行当。
有两类不同表演风格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喜剧性的,表演上带有浓厚的滑稽调笑成分,正面如《荆钗记》中的邓谦,反面如《小孙屠》中的朱令史;一类是正剧性的,很少插科打诨,人物性格较特殊,正面为个性刚烈、气魄恢宏,如张飞、李逵、尉迟恭;反面为诡谲奸诈、凶残暴戾,如曹操、严嵩、秦桧。
重唱、做,唱曲用宽音或假嗓,声音响亮,如春雷轰鸣,做功讲究架势,“振臂登场,龙跳虎跃”。
根据人物身份、性格、气质,又可分大花脸(大净)、二花脸(二净、副净)、三花脸(三净、小丑)。
大花脸根据脸谱化妆色彩分红、黑、白脸,红脸有关公、宋太祖、汉钟离,黑脸有张飞、钟馗、李逵,白脸有曹操、严嵩。
昆剧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三和尚为白脸,皆为大花脸角色。
京剧黑头即为黑脸,大多以唱功为主,有包拯、尉迟恭等;红生即为红脸,主要饰关公;铜锤花脸也属大花脸,登场时手捧御赐铜锤,重唱功,如徐延昭。
4.丑传统戏曲脚色名。
最早见于宋元南戏。
对其来源说法不一。
明徐渭《南词叙录》:“丑,以墨粉涂面,其形甚醜。
今省文作丑。
”一说是从宋杂剧、金院本的副净分化而来。
南戏的“丑”扮人物甚杂,多为插科打诨的次要人物。
元杂剧无“丑”,喜剧人物由净扮演,明刊本元杂剧中有丑,元明之际杂剧中也有丑,当受南戏影响。
明代戏曲中“丑”逐渐脱离单纯的插科打诨而重视性格刻画。
明末清初,“丑”在剧中往往性格鲜明,语言动作别具一格,其地位几乎与“生”“旦”并重。
清中叶昆山腔中,净发展为正净称大面,“丑”形成了二面(付或副)和三面(丑)两个分支。
在地方戏中,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文丑中又有袍带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和老丑等若干分支。
5.软末泥元杂剧角色名。
末泥即末,杂剧中之男性角色。
所谓软末泥,大约是末泥角色中性格软弱、带有悲剧色彩者。
朱有燉《香囊怨》第一折【天下乐】:“做一个泣树的田真是软末泥。
”夏庭芝《青楼集·珠帘秀》:“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
”6.细旦、粗旦宋元戏曲脚色名。
宋周密《武林旧事》记民间“舞队”名目有“细旦”“粗旦”,将“旦”分别粗、细两种类型。
细旦即是小旦,俊扮之旦色;粗旦为丑扮之喜剧角色。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宵”记傀儡戏亦有戴花朵“细旦”:“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元明杂剧仍用细旦之名,如佚名《女学士明讲春秋》剧有“正旦领细旦、净旦上”。
7.江湖十二角色清中叶昆山腔脚色行当体制。
李斗《扬州画舫录》:“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
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脚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打诨一人,谓之杂。
此江湖十二脚色。
”参照同书的其他记载,可知正生即小生;小旦即闺门旦,贴旦谓之风月旦,又称作旦,与近代戏曲中的花旦相近,兼跳打者称武小旦;大面中又有红面、黑面和白面之分;二面即副净,简称副或付,为丑的一支,是介乎丑、净之间的脚色。
《扬州画舫录》有作者写于乾隆六十年十二月的自序,并记有清初至乾隆年间活跃在扬州的各名班主要演员的事迹多处。
据此可以推断:江湖十二脚色基本上反映了自清初至清中叶昆山腔脚色行当的发展成果,是研究昆山腔表演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二部分表演程式1.起霸戏曲表演程式。
戏曲演员基本功之一。
相传在明传奇《千金记·起霸》一出中,楚霸王开始使用这种成套连续的舞蹈动作,后因称为“起霸”。
有“男霸”“女霸”之分。
男霸由提甲出场式亮相、云手、踢腿、弓箭步、骑马蹲裆式、跨腿、整袖、正冠、紧甲等基本动作连贯组成;女霸由出场式亮相、云手、塌步、鹞子翻身、整袖、云手、掏翎、紧甲等基本动作连贯组成。
表现古代武将整盔束甲、准备上阵的情景,用以表现人物的威武气概和昂扬斗志,烘托舞台上的战斗气氛。
单人表演起霸,全套的叫“整霸”或“全霸”,大多用于剧中主要脚色;背向观众倒退出场的叫“倒霸”;只用半套的叫“半霸”。
凡四将或八将起霸上场时,头一个出场的,惯例起全霸,以后出场的则起半霸。
双人表演的起霸;各从两边分上、同时起霸的叫“双起霸”;从上场门出场的起“正霸”,从下场门出场的起“反霸”,单人先起一遍正霸,念词后,归到下场门再起一遍反霸的,称为“蝴蝶霸”。
起霸表现的虽是同样的生活内容,根据不同的人物、剧情,又可表现不同的性格、情景。
起霸在不同剧种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表现了各自的风格特色。
2.趟马戏曲中表现策马疾行的表演程式。
一称“马趟子”,是戏曲演员必修的基本功之一。
主要由圆场、转身、勒马、挥鞭、高低亮相和三打马等动作组合而成;女脚色有时还有鹞子翻身、卧鱼、掏翎等动作。
可繁可简,因剧而异。
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
趟马时通用全堂锣鼓伴奏。
3.打出手戏曲名词。
又名踢出手,戏曲表演程式。
以一个角色(称上把)为中心,另有几个抛扔兵器的角色(称下把),相互配合,作抛、掷、踢、接兵器的动作。
有拍枪、挑枪、踢枪、虎跳踢枪、前桥踢枪、后桥踢枪、乌龙绞柱踢枪等名目。
锣鼓伴奏,烘托气氛。
人数视剧情及演员多寡而定。
主要用于武旦和刀马旦与神怪斗法场面。
京剧《盗仙草》《破洪州》《无底洞》中均有打出手表演。
4.打背躬戏曲常用表演手法。
一作“打背供”。
指剧情发展中有二人以上同时在场,其中一人在暗自思考或评价对方言行时,用来表达其内心活动的唱、念或表情、身段。
打背躬时,通常平举一手,以衣袖从旁遮住脸部,面向观众进行表述,假设同台其他人物未曾听见,近似于西方古典戏剧的旁白。
背躬唱,如京剧《捉放曹·行路》中陈宫的一段[西皮慢板];背躬念,如京剧《武家坡》中王宝钏见薛平贵后的“哎呀且住!想我夫妻分别一十八载……”一段白;武打中的“对枪”(俗称“枪架子”),双方各自伸出大拇指表示赞佩对方的武艺或仪表时的身段(俗称“夸将”),也属背躬。
5.抄过场戏曲舞台调度程式,俗称“抄过儿”。
在戏剧情节不中断的情况下,另用两组戏剧人物各从上、下场门分头出场,自舞台两侧经台口交叉疾走,再同时分头下场,叫做“抄过场”。
剧本上常标以“分上,过场下”等舞台提示,多用于追赶、包围或搜寻等场合以渲染紧张的戏剧气氛,演出时常用[急急风]锣鼓配合。
如京剧《二堂舍子》中,王桂英刚一答应放沉香去逃生,台前就有秦府校尉的“抄过场”,表示秦府人马已在搜捕沉香。
抄过场是戏曲舞台上运用多重空间以激化戏剧冲突的常用手法之一。
6.亮相戏曲表演程式动作。
指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动作结束时的短暂停顿,通过形体造型,集中而突出地显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
亮相有单人、双人或多人等各种形式,根据不同的人物和剧情,以及人物在剧中所处的或主或从、或胜或败、或褒或贬的地位,又有高短、正偏、快慢之分。
亮相除要求姿势稳健、优美之外,还要求表达出人物的感情。
亮相时大多伴以节奏强烈的打击乐,一般是“四击头”锣鼓,习称“四击头亮相”。
亮相要求做到静中有动,气韵连贯,画面美观。
7.龙套上下场龙套上场的程式、走场的程式、下场的程式都非常丰富。
上场的程式主要有:站门、大摆队、小摆队、大八字站门、一字上(一条鞭上、一条边上)、双一字上、斜一字上(扎犄角上)、斜门上、挖门上、倒挖门上(反挖门上)、两边上、圆场上、二龙出水上(两边冲上、碰头)、两边抄上、双进门、骨牌队上(骨牌对上)、倒脱靴上、搭轿上(拾轿上)、夹饽饽上、正一字上、跑过追过走过上、擒住上、救回上。
走场调度的程式主要有:归里、归正、合龙口、太极图、领起圆场、归后正一字、归一条边、归小边斜一字、归大边斜一字、一翻两番、正领里挖门、倒领里挖门、扯四门、扯斜门、鹞儿头会阵、龙摆尾、推磨斜胡同、斜门归一字、领起反圆场、十字花(十字靠)、走蛇褪皮、亮顺风旗。
第三部分戏曲俗称1.砌末“砌末”是戏曲舞台上各种道具和简单布景的统称。
戏曲主要是依靠演员的歌舞表演来写景状物的,但是也需要适当的道具来帮助演出,这些道具主要的作用便是帮助演员来完成动作。
戏曲舞台总是尽量使道具能成为舞具,与演员的歌舞手段很好地协调起来。
“砌末”可以是指马鞭、船桨、灯笼、烛台、文房四宝、大帐、小帐、云片等,也可以是台上最常见的一桌二椅。
砌末在舞台上是被活用的,马鞭、船桨代表的并非道具自身,而是代表马和船,像京剧《秦琼卖马》里,秦琼手拿黄色须子的马鞭,表示他牵着是黄色的马,《秋江》里艄公拿船桨舞动,脚步慢慢移动,说明他开着船走了。
而一桌二椅通过不同的摆法,可以表现很多情景。
在一般戏里头,桌椅就表示生活用具,在《玉堂春》里,这个桌椅表示衙门里的大堂。
《三岔口》中桌子用来表现床。
而《长坂坡》中,一把“空椅”(没有椅披、椅垫)表现的却是一口井,演员要在椅子上做高难度的“倒插虎”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