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崔亮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明史》阅读答案附译文

《明史》阅读答案附译文《明史》阅读答案附译文李徜,字正言,平城人。
嘉靖三十五年进士。
授行人。
擢御史。
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
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
按行关隘,增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
录功,进右副都御史。
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徜拒不应。
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指劾之。
诏起官时,调南京用。
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
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
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
起应天府尹。
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饥。
徜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
徜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
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
”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
召拜刑部尚书。
徜以狱多滞囚,由公移③牵制。
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
寻奏,帝报从之。
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
帝称善,优诏褒纳。
自是刑狱大减。
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
徜奏捕,卒论戍。
改左都御史。
徜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
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徜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
而徜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
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
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
赠太保。
天启初,追谥恭介。
注: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
②言路:言官。
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B.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C.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D.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卿,隋唐之后沿之,此处指大理寺。
文言文阅读训练:《旧唐书崔信明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旧唐书•崔信明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材料一: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
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声清宛亮。
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日:“此儿殁文藻焕烂声名搔于木下灌形既少速住飨不商。
”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
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欲引用之。
信明族弟敬素为建德鸿胪卿,说信明日:“隋主无道,天下鼎沸,衣危礼乐,扫地无余。
兄遁迹下僚,不被收用。
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
此时不立功立事,岂是见几而作者乎?”信明日:“昔申胥海畔小者,尚能固其节,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
”遂逾城而遁,隐于太行山。
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势丞,年秦川令,卒。
信明颇蹇傲自伐,常耻学于师,自谓贤于李百药,时人多不嘉之。
又矜其门尊,轻侮四海上犁,由是为世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崔信明传》)材料二: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
高孝基语人日:“崔生才冠一时,但恨位不到耳。
”隋大业中,为尧城令。
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迂秦川令。
信明恃才蹇亢,常自矜其文。
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警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日:“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
”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日:“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O(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一》)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此儿必A文藻B焕烂C声名播于D天下E雀形F既小G禄位殆H不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渔”,文中指的是渔人、渔夫,与《赤壁赋》中的“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渔”意思不同。
B.“迁”,调动官职,多指升官,而“左迁”指降职,如《琵琶行•并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
C.“族”,文中是指门第、宗族,与《师说》中的“土大夫之族”中的“族”意思相同。
明史节选阅读附答案解析及翻译

明史节选阅读附答案解析及翻译金幼孜,名善,新淦人。
建文二年进士。
成祖即位,改翰林反省,与解缙同等直文渊阁,迁侍讲。
永乐五年,迁右谕德兼侍讲,因谕吏部,直内阁诸臣胡广、金幼孜等考满,勿改他任。
七年从幸北京。
明年北征,幼孜与广、荣扈行,驾驻清水源,有泉涌出。
幼孜献铭,荣献诗,皆劳以上尊。
帝重幼孜文学,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幼孜据鞍起草立就。
使自瓦剌来,帝召幼孜等傍舆行,言敌中事,亲倚甚。
尝与广、荣及侍郎金纯失道陷谷中。
是夜,帝遣使十余辈迹之,不获,比至,帝喜动色彩。
自后北征皆从,所撰有《北征前录》和《北征后录》。
二十二年从北征,中道兵疲。
帝以问群臣,莫敢对,惟幼孜言不宜深刻,不听。
次开平,帝谓荣、幼孜曰:“朕梦神人语上帝好生者再,是何祥也?”荣、幼孜对曰:“陛下此举,固在除暴安民。
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心。
”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
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是年十月,命幼孜、荣、士奇会录罪囚于承天门外。
诏法司,录重囚必会三学士,委寄益隆。
帝御西脚门阅廷臣制诰,顾三学士曰:“汝三人及蹇、夏二尚书,皆先帝旧臣,朕方倚以自辅。
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心腹,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
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杜口。
朕与卿等当深用为戒。
”幼孜等顿首称谢。
洪熙元年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学士如故,并给三俸。
寻乞归省母。
幼孜简易静默,宽裕有容。
眷遇虽隆,而自处益谦。
名其宴居之室曰“退庵”。
疾革时,家人嘱请身后恩,不听,曰:“此正人所耻也。
”(节选自《明史》)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份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B.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C.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D.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5、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高中文言文阅读之明史翟銮传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明史翟銮传阅读附答案附翻译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
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
六年春,廷推阁臣。
帝意在张孚敬,弗与。
命再推,乃及銮。
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
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
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
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
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
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
”帝心爱之。
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
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
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
”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
”銮曰:“陛下,即天也。
春生秋杀,何所不可。
”帝卒从重拟。
丁生母忧归。
服阕,久不召。
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
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
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
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
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
帝怒,下吏部、都察院。
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
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
銮初辅政,有修洁声。
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
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
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
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遂逾次用之逾:按照。
B.銮皆谨事之事:服事。
C.銮留独秉政者两月秉:执掌。
D.所拟不中律中:符合。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翟銮受人赞誉,得到皇帝的重用。
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2部分 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 word版含答案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时间:45分钟分值:53分)题组一基础题一、(·湖北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15分)吴德基传[明]宋濂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
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
德基乃更以宽化之。
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
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
一民逸去,命卒笞之。
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
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
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
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
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
居潍二年,召还。
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
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
《李昭亮传》阅读练习

《李昭亮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昭亮,字晦之,明德太后兄继隆子也。
四岁,补东头供奉官,许出入禁中。
继隆北征契丹,遣昭亮持诏军中。
问方略及营阵众寡之势,昭亮年虽少,还奏称旨。
累迁西上阁门使。
出为潞州兵马钤辖,徙领麟府路军马事,寻为管勾军头引见司兼三司衙司。
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
领高州刺史,知代州。
以四方馆使复领麟府路军马事。
累迁真定路都总管。
保州兵叛,杀官吏,诏遣王果招降之,叛者乘埤呼曰:“得李步军来,我降矣。
”于是遣昭亮,昭亮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叩城门呼城上曰:“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
不尔,几无噍类矣。
”卒稍稍缒城下。
明日,相率开城门降。
改淮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复知定州。
敕使存劳,赐黄金三百两,给节度使奉,以褒其功。
都转运使欧阳修言:“昭亮入保州,以叛卒女口分隶诸军。
”置不问。
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万胜、龙猛军蒲博争胜负,彻屋椽相击,士皆惶骇,昭亮捕斩之,杖其主者,诸军为之股栗。
帝祠南郊,有骑卒亡所挟弓,会赦,当释去。
昭亮曰:“宿卫不谨,不可贷。
”卒配隶下军,禁兵自是顿肃。
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
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仁宗以涂金纹罗书曰:“李昭亮亲贤勋旧。
”命其子惟贤持以赐。
徙定州,改天平、彰信、泰宁军节度使。
在定州数言老疾不任边事,愿还京师,乃以为景灵宫使,又改昭德军节度使。
卒,赠中书令,谥良僖。
(节选自《宋史•李昭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B.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C.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D.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答案】C【解析】正确断句: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南京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1)

南京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1)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神庆传•崔神庆,贝州武城人也。
明经举,则天①时,累迁莱州刺史。
因入朝,待制于亿岁殿,奏事称旨。
则天以神庆历职皆有美政,又其父尝有翊赞之勋,甚赏慰之,擢拜并州长史。
因谓曰:“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
前后长史,皆从尚书为之,以其委重,所以授卿也。
”因自为按行图,择日而遣之。
②神庆到州,有豪富伪作改钱文敕,文书下州,谷麦踊贵,百姓惊扰。
神庆执奏,以为不便,则天下制褒赏之。
先是,并州有东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每岁省防御兵数千人,边州甚以为便。
③寻而兄神基下狱当死,神庆驰赴都告事,得召见。
则天出神基推状以示之,神庆据状申理,神基竟得减死。
神庆亦缘坐贬授歙州司马。
④长安中,累转礼部侍郎,数上疏陈时政利害,则天每嘉纳之。
转太子右庶子。
⑤时有突厥使入朝。
准仪注②:太子合预朝参,先降敕书。
神庆上疏曰:“伏以五品已上所以佩龟者,比为别敕征召,恐有诈妄,内出龟合,然后应命。
况太子元良国本,万方所瞻,古来征召皆用玉契,此诚重慎之极,防萌之虑。
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合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
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
况太子至重,不可不深为诫慎。
以臣愚见,太子既与陛下异宫,伏望每召太子,预报来日,非朔望朝参,应须别唤,望降墨敕及玉契。
”则天甚然之。
寻令神庆与詹事祝钦明更日于东宫侍读。
⑥俄历司刑、司礼二卿。
神庆尝受诏推张昌宗,而竟宽其罪。
神龙初,昌宗等伏诛,神庆坐流于钦州。
寻卒,年七十余。
明年,敬晖等得罪,缘昌宗被流贬者例皆雪免,赠神庆幽州都督。
⑦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
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
开元、天宝间,中外族属无缌麻之丧,其福履昌盛如此。
东都私第门,琳与弟太子詹事珪、光禄卿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
琳位终太子少保。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检测:文言文阅读(二)(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李昭亮,字晦之,明德太后兄继隆子也。
四岁,补东头供奉官,许出入禁中..。
继隆北征契丹,遣昭亮持诏军中。
问方略及营阵众寡之势,昭亮年虽少,还奏称旨。
累迁西上阁门使。
出为潞州兵马钤辖,徙领.麟府路军马事,寻为管勾军头引见司兼三司衙司。
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
领高州刺史,知代州。
以四方馆使复领麟府路军马事。
累迁真定路.都总管。
保州兵叛,杀官吏,诏遣王果招降之,叛者乘埤呼曰:“得李步军来,我降矣。
”于是遣昭亮,昭亮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叩城门呼城上曰:“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
不尔,几无噍类矣。
”卒稍稍缒城下。
明日,相率开城门降。
改淮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复知定州。
敕使存劳,赐黄金三百两,给节度使奉,以褒其功。
都转运使欧阳修言:“昭亮入保州,以叛卒女口分隶诸军。
”置不问。
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万胜、龙猛军蒲博争胜负,彻屋椽相击,士皆惶骇,昭亮捕斩之,杖其主者,诸军为之股栗。
帝祠南郊..,有骑卒亡所挟弓,会赦,当释去。
昭亮曰:“宿卫不谨,不可贷。
”卒配隶下军,禁兵自是顿肃。
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
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仁宗以涂金纹罗书曰:“李昭亮亲贤勋旧。
”命其子惟贤持以赐。
徙定州,改天平、彰信、泰宁军节度使。
在定州数言老疾不任边事,愿还京师,乃以为景灵宫使,又改昭德军节度使。
卒,赠中书令,谥良僖。
(节选自《宋史·李昭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B.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C.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D.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解析:“将士多因循乐纵弛”语意相连,主语是“将士”,谓语是“纵弛”,中间是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昭亮本将家子”意思完整,不可断开,排除B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崔亮,字宝明,藁成人。
元浙江行省掾。
明师至旧馆,亮降,授中书省礼曹主事。
迁济南知府。
以母忧归。
洪武..元年冬,礼部尚书钱用壬请告去,起亮代之。
初,亮居礼曹时,即位,大祀诸礼皆其所条画,丞相善长上之朝,由是知名。
及为尚书,一切礼制用壬先所议行者,亮皆援引故实,以定其议。
考证详确,逾于用壬。
二年,议上仁祖陵曰“英陵”,复请行祭告礼。
太常博士孙吾与以汉、唐未有行者,驳之。
亮曰:“汉光武加先陵曰‘昌’。
宋太祖亦加高祖陵曰‘钦’。
曾祖陵曰‘康',祖陵曰‘定’,考.陵曰‘安’,盖创业之君尊其祖考,则亦尊崇其陵,既尊其陵,自亦祭告,礼固缘人情而起者也。
”廷议是亮。
帝尝谓亮:“先贤有言:‘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今祭祀省牲于神坛甚迩,心殊未安。
”亮乃奏考古省牲之仪,远神坛二百步。
帝大喜。
帝虑郊社诸祭坛而不屋或骤雨沾服亮引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于太尉厅望祭及元《经世大典)坛垣内外建屋理避风雨故事奏之遂诏:建殿于坛南,遇雨则望祭。
而灵星诸祠亦皆因亮言建坛屋焉。
时仁祖已配南北郊,而郊祀礼成后,复诣太庙恭谢。
帝以日中有黑子,疑祭天不顺所致,欲增郊坛从祀之神。
亮执奏:汉、唐烦渎,不宜取法,乃止。
帝一日问亮曰:“朕郊祀天地,拜位正中,而百官朝参则班列东西,何也?”亮对曰:“天子祭天,升自午陛,北向,答阳之义也;祭社,升自子陛,南向,答阴之义也。
若群臣朝参,当避君上之尊,故升降皆由卯陛.,朝班分列东西,以避驰道,其义不同。
”亮仓卒占对。
必傅经义,多此类。
自郊庙祭祀外,朝贺山呼、百司笺奏、上下冠服、殿上坐墩诸仪及大射军礼,皆亮所酌定。
帝以灾异所系尤重,命有司..驿闻,与亮议异焉。
三年九月。
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崔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虑郊社诸祭坛/而不屋/或骤雨沾服/亮引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于太尉厅/望祭/及元《经世大典》坛垣内外建屋/避风雨故事/奏之/B帝虑郊社诸祭坛/而不屋/或驟雨沾服/亮引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于太尉厅望祭/及元《经世大典》坛垣内外建屋避风雨故事/奏之/C.帝虑郊杜诸祭/坛面不屋/或骤雨沾服/亮引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于太尉厅望祭/及元《经世大典》坛垣内外建屋避风雨故事/奏之/D.帝虑郊社诸祭/坛而不屋/或骤雨沾服/亮引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于太尉厅/望祭/及元《经世大典》坛垣内外建屋避风雨故事/奏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洪武,年号名。
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文帝开始的。
B.考,指父亲,又指已故的父亲;妣,指母亲,又指死去的母亲。
已故父母合称“考妣”。
C.陛,意为台阶,又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一词的尊称与“殿前阶下”有关。
D.有司,泛指官吏。
在古代朝廷中设官分职,官员有具体的职务,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亮任职期间能力强,名声响。
因丞相李善长举荐而出名,他曾筹办重大祭祀活动以古礼上奏改迁省牲与神坛的距离,支持修建祭祀宫殿与房屋。
B.崔亮为官勤勉,恪尽职守。
他担任礼部尚书后,对钱用壬先前考虑施行的一切礼仪制度都进行了详细的考查验证。
考查验证详细准确,堪比钱用壬。
C.崔亮精通礼制,贡献巨大。
他不但在开国之初的郊庙祭祀活动及场所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祭祀形式、朝贺山呼等力面也做出了独特贡献。
D.崔亮学识渊博,对答如流。
即使在仓促间应对太祖祭祀天地时太祖位置居中而百官上朝却分别于东西内侧的问题时,他也能引经据典.对答如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盖创业之君尊其祖考,则亦尊崇其陵,既尊其陵,自应祭告,礼固缘人情而起者也。
(2)天子祭天,升自午陛,北向,答阳之义也;祭社,升自子陛,南向,答阴之义也14.崔亮深得太祖的赏识,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3分)参考答案:10 C此句句意:太祖忧虑祭祀天地等祭祀活动时,祭坛没有屋檐遮盖,有时突然下雨会淋湿衣服。
崔亮引用宋祥符九年(1016)南郊遇雨,在太尉厅望祭,元《经世大典》上说坛垣内外兴建房屋用以避风雨的典故,上奏。
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首先,“虑”的宾语是“郊社诸祭”,故“帝虑郊社诸祭”是一个完整句子,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依据语境,如果“亮引宋祥符九年南郊遇雨于太尉厅”断开的话,语意是“崔亮引用宋祥符九年(1016)南郊遇雨在太尉厅”,这样的理解显然不合逻辑且不合文意,故“于太尉厅”作“望祭”的状语,和“于太尉厅望祭”构成一完整句意,应断开,据此排除D。
故选C。
11 A“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文帝开始的”表述有误。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12 B“对钱用壬先前考虑施行的一切礼仪制度都进行了详细的考查验证。
考查验证详细准确,堪比钱用壬”理解有误。
依据原文文句“及为尚书,一切礼制用壬先所议行者,亮皆援引故实,以定其议。
考证详确,逾于用壬”的分析得知,此句的意思是“到他担任尚书后,钱用壬制订实行的一切礼制,崔亮都授引了典故,以制定其议。
考证详细准确,超过了用壬”,不是“对钱用壬先前考虑施行的一切礼仪制度都进行了详细的考查验证”,是“钱用壬制订实行的一切礼制,崔亮都授引了典故”;另外,原文文意是“超过了……”,不是“堪比……”。
13.(1)大概创业的君主尊崇他们的祖先,也尊崇他们的陵墓,既然尊崇他们的陵墓,自然应该祭告,礼本来就是因为人情而产生的。
( “盖”“祖考”“固”各1分,句意1分)(2)天子祭祀天神,从午位的台阶登上祭祀的位置,面向北面,这是报答上天的恩情;祭祀土地神,从子位的台阶登上祭祀的位置,面向南面,这是报答大地的恩情。
( “北向”“社”各1分,“答阴之义也"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14.①太祖任用崔亮筹划操办登基及祭祀天地、宗庙等活动。
②太祖想增加祭祀天地时附祭的神灵,因崔亮进谏而停止。
③朝廷各种礼仪都由崔亮酌情裁定。
④如果遇到异常的自然灾害,君主想命令驿站传达消息,与崔亮共同商议。
(每点1 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崔亮,字宗明,是藁城人。
元浙江行省掾。
明朝军队到达旧馆,崔亮投降,授予中书省礼曹主事。
晋升为济南知府。
因母亲忧虑而归。
洪武元年(1368)冬,礼部尚书钱用壬请求辞职,起用崔亮取代。
最初,崔亮居礼曹时,即位、大祀诸礼都由他条划,丞相李善长将他举荐给朝廷,因此知名。
到他担任尚书后,钱用壬制订实行的一切礼制,崔亮都授引了典故,以制定其议。
考证详细准确,超过了用壬。
二年(1369),商议仁祖陵为英陵,又请求行祭告礼。
太常博士孙吾与因汉、唐没有执行此礼,而加以驳斥。
崔亮说:“汉光武帝加封先陵名为昌,宋太祖也加封高祖陵名为钦,曾祖陵为康,祖陵名为定,父亲的陵名为安,创业君主都尊崇他们的祖先,也尊崇他们的陵墓。
既然尊崇他们的陵墓,则自然应该祭告。
礼是因为人情而来的。
”朝廷议论崔亮是对的。
太祖曾对崔亮说“:先贤有这种说法‘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现祭祀把牲畜放在神坛附近,心里不安。
”亮于是考据省牲之礼,远离神坛二百步。
太祖大喜。
太祖忧虑郊社诸祭,坛没有屋檐遮盖,有时突然下雨会淋湿衣服。
崔亮引用宋祥符九年(1016)南郊遇雨,在太尉厅望祭,元《经世大典》上说坛垣内外兴建房屋用以避风雨的典故,上奏。
于是诏令兴建殿于坛南,遇雨则望祭。
而灵星诸祠也因崔亮所说而兴建了坛屋。
当时仁祖已配祭南北郊,而郊祀礼兴起在后,又到太庙恭谢。
崔亮说应予取消,惟先祭三日,到太庙以配享告。
诏令认可。
太祖认为太阳中有黑子,怀疑是祭天不顺所导致的,想增郊坛从祀之神。
崔亮上奏汉、唐代祀仪繁琐、轻漫,不宜效法,于是停止。
太祖有一天问崔亮说:“我郊祀天地,拜位在正中,而百官朝参则班列东西,这是为什么?”崔亮回答说:“天子祭天,升自午陛,面向北,是答阳之义。
祭社,升自子陛,面向南,是答阴之义。
如群臣朝参,就应当回避君上之尊,故升降皆由卯陛,朝班分列东西,以避开驰道,这意义就不同了。
”崔亮仓促回答,也引经据典,不厌其烦。
自郊庙祭祀外,朝贺山呼、百司笺奏、上下冠服、殿上坐墩诸仪及大射军礼,都由崔亮酌定。
唯独大祀帝亲省牲,中祀、小祀之牲当遣官代,皇上命令亲祭者皆亲省。
又请求依照唐制,命令郡国奏祥瑞。
太祖认为差异关系甚大,命令有关部门用驿站传闻,与崔亮共同商议。
三年(1370)九月死于官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