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的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端午节民俗调查报告

端午节民俗调查报告

端午节民俗调查报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人物事迹、学习资料、教学资源、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haracter stories, learn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source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端午节民俗调查报告端午节民俗调查报告模板5篇关于端午的来源,人们有许多说法,但其中流传最远、史书也有明确记载的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调查报告(通用4篇)

端午节的调查报告(通用4篇)

端午节的调查报告(通用4篇)端午节的篇1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端午节调查报告6篇

端午节调查报告6篇

端午节调查报告端午节调查报告6篇在生活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调查报告1一.问题的提出眼看着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我们家也不例外,面对着端午节的各种各样的习俗,我不由得起了好奇心,于是我们对端午节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1,查阅有关端午节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端午节的历史。

3,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端午节的习俗。

三.人员分工第一小组调查端午节的由来第二小组调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第三小组参与端午节的活动第四小组寻找中国文人写下有关端午节的诗词老师整理,汇编各种资料第一小组调查端午节的由来第二小组调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第三小组参与端午节的活动第四小组寻找中国文人写下有关端午节的诗词老师整理,汇编各种资料四.结论1.端午节的介绍: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Festival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1]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端午节的规定: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五年级下册研究报告端午节

五年级下册研究报告端午节

五年级下册研究报告端午节五年级下册研究报告:端午节引言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节日。

本文将为你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传统习俗以及现代庆祝方式。

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楚国。

相传,楚国的居民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他投江自尽的那天——农历五月初五,大家撒下粽子和五色丝线,以避免鱼虾侵蚀屈原的尸体。

后来,这些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独特风俗。

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

它是用糯米包裹在竹叶中蒸制而成的。

常见的粽子有蛋黄肉粽、豆沙粽和咸肉粽等。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保佑身体健康,祈求平安。

2. 赛龙舟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会划龙舟竞赛。

龙舟由竹子制成,有头有尾,舟上塑有龙的形象。

参赛的人们会一起奋力划桨,让龙舟在水上快速前进。

3. 系五色丝线人们还习惯在端午节系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大家会将五色丝线系在手腕上或者挂在门口,以祈求好运和祝福。

4. 饮雄黄酒雄黄酒又称为艾酒,是一种通过烧制芳香蒸馏的米酒。

人们相信喝雄黄酒可以驱邪和瘟疫,保护身体健康。

因此,在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饮用雄黄酒。

三、现代庆祝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于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 主题活动在各地社区和学校,通常会举办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来庆祝端午节。

如艺术展示、表演比赛和传统手工制作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们了解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并且能够亲身体验端午节的乐趣。

2. 网络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端午节的信息传播变得更为方便和快速。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和短视频等形式,了解和分享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和庆祝方式。

这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端午节的文化。

3. 创新节目一些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会制作与端午节相关的特别节目。

这些节目包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美食等内容。

通过媒体的力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端午节的庆祝中。

关于端午节调查研究报告5篇

关于端午节调查研究报告5篇

关于端午节调查研究报告5篇关于端午节调查研究报告5篇通过调查报告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调查情况,可以正确认识调查后的优缺点。

那么应该怎么写调查报告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调查研究报告,希望能够帮到你哟!端午节调查研究报告精选篇1“五月五,过端午”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

我校积极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一、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少先队大队部要求各中队在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之前,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学校还利用演讲、校园广播、宣传栏、少队课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

二、开展了“端午节、怀古”等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利用学校例会、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队)会,举行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

通过开展诵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把诵读活动变成了一次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三、“我手绘我心”组织学生制作手抄报同学们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询,了解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并配以插图、剪贴画,制作了一张张美观、新颖,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四、开展了重安全、讲卫生活动临近盛夏,我校在晨会、各班(队)会广泛开展了安全、卫生健康知识宣传,要求家长在节假日注意学生校外安全及个人卫生。

另外还普及了日常卫生保健知识,从科学角度为全校学生讲解了悬艾草等端午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五、发动家长力量进行“包粽子”、“观看赛龙舟”等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也增进了与亲人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时时刻刻心怀感恩之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端午节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过传统节日的意义,更加认同、喜爱传统节日,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感,提高了科学文明素养,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端午节历史文化研究报告

端午节历史文化研究报告

端午节历史文化研究报告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探索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一、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起源传说有多种版本,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据传,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和忠臣,他因忧国忧民,担心楚国被侵略而陷入危机,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当知道屈原投江后,人们纷纷划船来搜寻他的尸体,还有传说中的龙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惜放水肆虐,救援屈原的人民也患上了瘟疫。

为了避免瘟疫的蔓延,人们撒下艾草等草药,并划龙舟以驱逐瘟疫的龙,从而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和艾草的习俗。

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之一。

这项活动通常在水域进行,人们组织成队划龙舟,比赛速度和力量。

龙舟上还会有鼓手和舵手,鼓手的节奏和舵手的掌舵技巧能够影响整艘龙舟的前进速度和方向。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竞技活动,更是人们向屈原致敬和祈福的方式。

2. 食粽子: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粽子。

粽子是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包裹而成,外层通常是由竹叶或者莲叶包裹而成的四角形或者三角形。

粽子的种类有很多,不同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口味,比如蜜枣粽、豆沙粽等。

粽子的吃法也因地域差异而不同,有些地方喜欢蘸糖吃,有些地方喜欢蘸蜂蜜。

3. 插艾草: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在门上或者屋内插艾草。

艾草通常是制成束状后插在门梁上或者门前,传说可以驱避恶灵和瘟疫,保佑身体健康。

在小孩子身上或者门口放一串艾草,也有辟邪驱鬼的作用。

三、端午节的现代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代社会,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逐渐丰富多样。

除了传统的赛龙舟、食粽子和插艾草等活动外,现在还有更多的创意和现代元素加入其中。

1. 端午文化展览:一些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会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端午文化展览,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和相关知识,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文化。

关于端午节研究报告

关于端午节研究报告

关于端午节研究报告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始于战国时期,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汨罗江投身江中的痛苦和跳舞的传说,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舞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活动。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端午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和现代演变。

一、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人们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的战国时期,屈原是楚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但由于受到旁人的种种排斥和诽谤,屈原被流放到南方。

在流放期间,他对国家的疾苦和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写下了一系列代表中国文化艺术上古时期文学成就的祭词和楚辞。

但是,由于他始终不能让国家和百姓高枕无忧,心力憔悴且忧虑重重,最终选择以身殉国。

而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人们就在每年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放龙舟、吃“粽”,挂菖蒲香草和艾叶赶走瘟疫,并拜祭屈原和祖先,以表达对诗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

传说中,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族英雄屈原,由于反对与秦国勾结而被贬谪到岳麓山。

在此期间,他为爱国操心,希望化悲愤而为力量。

他写下了《离骚》、《天问》等经典诗篇。

后来,屈原跳入汨罗江自尽,以斗争和牺牲,为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此后,人们从此每年在五月初五追念屈原,风靡全国,成为传统习俗。

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大传统活动。

传说中,当时居住在江边的百姓们听说屈大夫死在了江中,并为了屈大夫这个百姓的领袖的去世而开始划船去搜寻他的尸体。

他们用米饭定型成巧做出龙形,船头模仿龙首,做龙角、龙鳞和龙尾,然后在船上放鞭炮,以示悼念。

慢悠悠的龙舟划行在江中,好像是在搜寻着屈大夫的身影,最终,美丽的汨罗江中,上百条小龙相互竞赛打水,跳上高空,竞逐锋芒,并一再叫嚷。

2.吃粽子粽是由糯米和各种腌肉、蛋黄、花生等馅料包裹而成的,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关于端午节的研究报告

关于端午节的研究报告

关于端午节的研究报告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并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和习俗。

本文将对端午节进行研究,探究其起源、发展和意义。

一、起源与发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78年左右。

最早的端午节与屈原有关,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相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忠臣和诗人,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

为了防止鲤鱼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投入江中盛饭等食物,同时在江中放龙舟击浆,驱赶走鱼虾。

这就是端午节最早的起源。

随着历史的发展,端午节逐渐成为传统民俗的一部分。

在唐朝时期,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民间举行龙舟竞渡、佩带香囊和艾草等习俗。

宋朝时期,端午节更是被正式纳入官方假日,并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在元代,端午节又融入了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中的“驱邪避疫”观念,在端午节期间采集草药、制作艾包,用于驱除瘟疫。

明清时期,端午节的习俗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划龙舟、赛龙舟、贴菖蒲、食粽子等。

二、传说故事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密切相关。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了劝谏君王,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流亡。

最终,楚国被侵略,屈原在绝望中投江自尽。

为了阻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百姓们纷纷划船扬浆,撒下米饭和菖蒲草,希望鱼虾能够吃它们而不是屈原的身体。

此后,人们在端午节期间划龙舟、吃粽子、戴艾草的香囊等,以表达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之情。

三、习俗和庆祝活动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因地域和民族差异而有所不同。

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是划龙舟和吃粽子。

划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庆祝活动,人们在节日当天举行龙舟竞赛,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加强了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

吃粽子则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粽子的形状和食材都有所区别,不仅增加了节日的味道,也代表了丰收和团圆。

此外,端午节还有其他许多特色的习俗,如佩带艾草香囊、采艾草、翻船、贴菖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农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我们一家人坐在在电视机前,看到电视里人们吃着粽子,嚼着咸鸭蛋。

还有赛龙舟。

”我心里犯嘀咕了:端午节到底有哪些些奇怪的习俗呢?它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于是,我和两个孩子决定对端午节进行一次简单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
1、查阅书籍,了解端午的由来。

2、上网浏览,了解有关端午的信息。

3、向长辈请教端午节的传说。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
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楚国大夫屈原听到亡国消息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

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

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

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

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


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四、结论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现在国家很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还特地全国放假一天,让全国各地同胞们轻松过节。

可惜的是,我国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竟被韩国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