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doc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五月初五。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法定的公休假日。
端午节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讲述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和传统。
一、屈原与自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屈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屈原是楚国贵族出身,深受楚怀王的器重。
然而,由于其他权臣的诽谤,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并将他贬斥到汨罗江边。
据传说,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者,深受楚国瓦解与腐败的困扰,他饱受政治打压,感到十分失望和绝望。
他写下了许多辛酸的诗歌,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愤怒。
最终,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选择了在汨罗江投江自尽。
二、屈原与粽子的传说除了屈原自杀的传说之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关于屈原与粽子的传说。
据传说,在屈原自尽后的那一天,当地的居民纷纷划船来救他,但已经无济于事。
为了防止鱼儿吃掉他的身体,人们便将糯米团捏成三角形,并用竹叶包裹起来,投入水中,从而将鱼儿引开。
人们还敲打船桨,以驱逐鱼儿。
据说,这就是粽子的起源。
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开始做粽子,并在水中游弋,以纪念屈原。
拜托了这个传说,粽子成为了端午节期间的主要食物,象征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
三、屈原与龙舟竞渡的传说与粽子传说相伴而生的,还有与屈原有关的龙舟竞渡传说。
在屈原自杀后,各种神灵感到震惊和伤心,纷纷下降到汨罗江寻找屈原的遗体。
为了保护他的尸体免受凶鱼的侵袭,神灵们纷纷驾驶龙舟在江上划行,将鱼儿引开。
此后,龙舟竞渡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风靡中国大陆的龙舟竞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得到复兴,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项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喜欢参与到龙舟竞渡的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弘扬民俗文化。
四、端午节的其他传统习俗除了龙舟竞渡和制作粽子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
比如,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喜欢在门上挂上艾草,用以驱除瘟疫和邪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端午节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相信这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个节日吧?可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估计大多数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子祠内新塑造的高达三米的屈原像(拍摄于1981年)。
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上,每年农历五初五“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纪念两千年前在这里怀沙自沉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新华社记者王平摄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 端午节介绍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图解端午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吗?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希望能给大家供应帮助,欢迎阅读阅读转发!书目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都有哪些名称端午节来历及传闻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吃粽子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袱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如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够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总的来说,粽子具有清热除烦、健脾开胃的作用,特殊适合初夏食用。
须要留意的是,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简单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行贪食,这里我共享了“端午节怎么包粽子”,体验亲自包的乐趣。
插艾悬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艾叶(也叫艾蒿)是芳香化浊类中药,具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
现代药理探讨表明,悬挂艾叶和菖蒲的确具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
另外,艾叶、菖蒲还具有驱蚊的作用,渐渐让其燃烧驱蚊效果更好。
中医以艾入药,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原料。
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
可见,古人插艾悬蒲是具有肯定的防病作用的。
那么端午节插艾悬蒲的习俗详细是怎么由来的,请看“端午习俗之悬艾叶菖蒲”。
涂雄黄酒端午前后,我国南方许多地区都已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
而雄黄是一味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
另外,还有许多人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这个雄黄酒又有哪些渊源,请看“端午话雄黄酒”。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赛艾(艾叶),因为它们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后来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民俗文化。
端午节活动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而这些传统习俗活动也有着对应的习俗寓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一、竞渡龙舟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活动就是竞渡龙舟了。
龙舟赛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赛金榜”,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举办的。
后来,这项运动渐渐演变成了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龙舟竞赛,成为了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文化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竞渡过程中,人们要紧密配合,把艇划得尽量快和稳,以此表现出团结、协作和勇敢的精神。
而龙舟所寓意的是“归航”,它代表着带领人们驶向彼岸的希望和留住人们心中的信念。
二、吃粽子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美食,由糯米、红枣、肉类和其他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而成,并用线紧紧扎起来,最后用水煮熟。
粽子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因为它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他为了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投江自尽。
当时,人们就用粽子投入江中,希望此举可以喂饱鱼虾,让他们不侵害屈原的遗体。
另外,吃粽子也是缅怀祖先,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意。
三、挂艾叶除了吃粽子和竞渡龙舟,还有一个传统的端午习俗就是挂艾叶。
艾叶是一种草本植物,是中国传统药材之一。
端午节期间,人们把艾叶挂在门口或房间里,以驱邪、辟瘟和恶病。
另外,人们还会用艾叶蘸水擦身,以保健身体,并有驱走蚊虫的效果。
而挂艾叶的寓意则是保佑身体健康和驱除邪恶。
四、佩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佩戴香囊。
香囊是一种用香料、草本植物和布料制成的小袋,可以装一些香料,以散发出清香。
佩戴香囊是为了祈求平安和驱逐邪恶,每当人们行走或者活动的时候,香囊中的清香能够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端午节主题PPT(详细)

目 录
一、端午节由来 二、端午节起源说 三、习俗活动 四、端午节诗词 五、端午节各地特色
六、端午节祝福
一、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
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 民俗大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起源于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 涵。
五、端午节各地特色
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习俗主要有煮粽水洗 身、熏黄烟、送鱼、唆啰嗹舞蹈、赛 龙舟、拴五色丝线、兰草水洗浴、采 草药作为午时茶、祭祖、水上捉鸭子, 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 燕等等。
江苏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 地。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 舟外,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 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有五 毒图、菖蒲艾叶、钟馗像、缠 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 衣、戴香包等。
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 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 地区的传统习俗,因为龙舟水寓意吉祥,龙舟水 及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 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 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 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 《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 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 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 可胜纪。”
打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中国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 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很明显是来 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马球,是骑 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唐〕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初五,⼜称端阳节、午⽇节、五⽉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之⼀,并已被列⼊世界⾮物质⽂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忧考整理如下: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化、⼲⽀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古⼈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套完整深奥的观星⽂化。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知⽆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五纬⼀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以定⽇⽉度。
”上古时代⼈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星⾠的运⾏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宿”,按东南西北四⽅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的“⾓、亢、氐、房、⼼、尾、箕”组成⼀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年四时周期相⼀致。
在传统⽂化中,⽅位和时间以及⼋卦是联系在⼀起的。
先天⼋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卦的乾位,即为“天”。
仲夏午⽉午⽇,苍龙七宿运⾏⾄正南中(乾)⽅位,是龙升天的⽇⼦。
苍龙群星⼀年四时的运⾏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正南中天⽅位,对应乾卦第五⽘“飞龙在天”。
在《易经》中,以⼋卦为基础⼜两两重合⽽构成六⼗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组成;⽘是要从下往上数,⽽阳⽘⼜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称“九五”;九五之⽘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既“得中”⼜“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吉之位。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得正”,为⼤吉⼤利之象。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棕⼦⾹,⾹厨房。
艾叶⾹,⾹满堂。
桃枝插在⼤门上,出门⼀望麦⼉黄。
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端午节。
农历五⽉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端五节、端阳节、午⽇节、重五节、重午节、五⽉节、⼥⼉节,天中节、地腊、诗⼈节、龙⽇、夏节、菖节、蒲节、龙⾈节、浴兰节、粽⼦节等等。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中叫法最多,达⼆⼗多个,堪称节⽇别名之最。
总体上说,各地⼈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异的。
端阳节据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顺阳在上,五⽉正是仲夏,它的第⼀个午⽇正是登⾼顺阳天⽓好的⽇⼦,故称五⽉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农历五⽉为午⽉,五、午同⾳,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也叫“五⽉节”。
天中节古⼈认为,五⽉五⽇时,阳重⼊中天,故称这⼀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肤病多发季节,古⼈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戴礼》云:“午⽇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端午吃棕时,有⽐较各⼈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
⼥⼉节明代沈榜在记述北京地区风俗的《宛署杂记》⼀书称:“五⽉⼥⼉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五⽉初⼀⾄初五⽇,饰⼩闺⼥,尽态极妍。
出嫁⼥亦各归宁。
因呼为⼥⼉节。
”清代富察敦祟《帝京景物略》云:“五⽉⼀⽇⾄五⽇,家家妍饰⼩闺⼥,簪以榴花,⽈‘⼥⼉节’。
”菖蒲节古⼈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诗⼈节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位⾼产诗⼈,在国破家亡之⽇于五⽉五⽇投汨罗江⾃尽,后⼈选择在这⼀⽇纪念屈原,并吟诗作赋抒发情怀,故有诗⼈节之谓。
龙⾈节屈原投汨罗江⾃尽后,百姓闻讯后⽴即沿江划船搜救,进⼊洞庭湖仍⽆果⽽终,后来却逐渐演变为龙⾈⽐赛的节⽇。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节日由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屈原与伍子胥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另外一种说法,学者闻一多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
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
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去。
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
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1939 年,抗日战争烽火正燃之际,重庆文艺界抗敌协会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议定每年端午节屈原逝世之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习俗人们在端午节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殷尧藩《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梅尧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诗云:“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
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喝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殷尧藩《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梅尧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诗云:“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
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喝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纪念屈原的意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
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古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
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有些人会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又有午时立蛋之俗,传说中如在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到。
在江南地带,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端午节是一个潮湿酷热的季节,这时百种毒虫开始滋生,也依照汉方的角度,吃雄黄酒来避疫病。
闽南俗谚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形容过了端午节才进入夏季的炎热,才正式将大衣收起,进入夏季。
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吃馏米,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在贵州地区盛行游百病。
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在台湾,端午赛龙舟是年度大事,早从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便有龙舟竞渡,古称“斗船”;当时台湾府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发展至今,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固有“五月锣鼓响半天,阮卜看龙船行河边!”的典故。
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便在道士引领下,划龙舟、打龙鼓至水边“请水神”,再决定炉主、头家、龙船会;端午当日,选手必须先祭拜龙船,将香火插在船上。
竞赛结束后,待到农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龙船,期待来年再战,知名的龙舟赛会场有新北市碧潭、宜兰冬山河、彰化鹿港吉安水道、台南运河与高雄爱河等。
端午节民俗活动
悬菖蒲挂白艾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恶魔鬼神附于人体所致,故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
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
船花。
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
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驱五毒
古代人们将蛇、蝎子、壁虎、蜈蚣或蜘蛛称为五毒。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挂钟馗象
此习俗在中国的江浙一带比较普遍。
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
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
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
根据近人考证,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
古
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了。
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
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
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香袋和兰草汤沐浴
古时端午节,姑娘们不仅爱佩戴"五瑞之一"的石榴花为装饰,还要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
此外,每到端午清晨,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热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滚来滚去,然后剥去蛋壳给小孩子吃的习俗,据说这样做日后小孩子就不会肚子痛。
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有的地方更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