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一、赛龙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寓意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
民间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佩香囊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六、游百病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
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
八、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九、吃鸡鸭鹅蛋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
十、驱五毒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
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拓展】端午节其他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并且遵循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
1.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制成的食物,通常用竹叶裹成三角形。
包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传说中,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将食物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
而粽子则是用来代替这些食物的。
包粽子的过程十分有趣,首先准备好糯米、馅料和竹叶,将糯米泡水后蒸熟,再将竹叶用开水烫软,接着将一片竹叶摊平,放上适量的糯米和馅料,然后折叠成三角形,并用棉线绑住。
包好的粽子要用绳子捆成串,然后用锅煮熟即可。
包粽子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人们亲手制作美食的方式,体现了家庭之间的温馨和团结。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习俗,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龙舟是一种长条形的舟艇,外形呈龙状,由船身、船头、船尾和船身两侧的龙头和龙尾组成。
赛龙舟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故事,当时人们为了悼念屈原,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他的尸体,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划龙舟比赛的传统活动。
赛龙舟的比赛通常在江河湖海等水域进行,参赛的队伍要配合船头鼓手的指挥,齐心协力地划动桨。
同时,龙舟比赛也有丰富多样的仪式、音乐和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项活动既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一种团队合作的体验,融合了体育竞技和文化艺术。
3.佩戴艾草和挂菖蒲艾草和菖蒲都是端午节的特殊植物,人们在这一天会佩戴艾草和挂菖蒲,有着驱邪辟邪的寓意。
根据传统,人们会将艾草捆成束,挂在门口或悬挂在室内,以驱除邪气和疾病。
同时,人们还会将菖蒲插在鬼门关或门前,用来驱走邪恶的力量。
艾草和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具有清香和辟邪的效果。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通过佩戴和挂菖蒲的方式来祈求平安祥和,预防疾病和灾祸的发生。
这种习俗既是保护自身和家庭的方式,也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一种传承。
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

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法定节假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除了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外,节日礼仪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包括传统祭祀、佩戴五彩丝线、挂艾草、贴对联等。
1. 传统祭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因此祭祀是这个节日的核心活动之一。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家中或公共场所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主要包括摆放祭品、焚香、默祷等环节。
在祭祀桌上,人们会摆放丰盛的饭菜、水果等祭品,用来供奉屈原和祖先。
同时,还会摆放一些象征吉祥和平安的小物件,如草绳、白芷等。
2. 佩戴五彩丝线五彩丝线是端午节的一个特色饰品,代表着吉祥和避邪。
这些五彩丝线一般是用丝线编织而成,有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佩戴五彩丝线,一般系在手腕上或挂在身上。
佩戴五彩丝线的含义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健康,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
3. 挂艾草挂艾草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艾草有驱邪、避瘟疫的作用,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驱邪的符咒。
因此,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艾草捆成束,挂在屋檐、门口等地方。
挂艾草的传统意义是为了辟邪、驱瘟疫,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艾草的香味也能够驱走蚊虫,起到驱蚊的作用。
4. 贴对联贴对联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对联一般由两句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包含吉祥和祝福的寓意。
人们会将对联贴在门上、墙上或窗户上,以增加节日气氛和喜庆。
对联内容可以是祝福、吉祥的话语,如“万事如意”、“合家幸福”等。
贴对联不仅能装饰家居,还能为节日带来吉利和好运。
总结: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是这个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部分。
传统祭祀、佩戴五彩丝线、挂艾草、贴对联等活动都是人们在这一天庆祝端午节时的常见举措。
这些节日礼仪承载着祈福和祝福的寓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区中,人们都会积极参与并传承这些传统的节日礼仪,使得端午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扒龙舟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
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
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的各种风俗

端午节的各种风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由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端午节这个日子,人们有着许多特殊的风俗,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些风俗。
一、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风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传统食品,相传是以前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而制作的。
有着不同的口味和形状,通常是以糯米为主料,加入各种馅料,然后用竹叶包裹起来,蒸或煮而成。
现在甜、咸两种口味的粽子都流行,很多地方还有特色口味的粽子。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运动。
它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农耕文化中,作为涉水娱乐和祭祀龙王的一种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体育竞技活动。
在端午节这个日子,各地还会举办龙舟赛事,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挂艾叶端午节又称为艾节,这是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会用艾草制成的蒸馏纯露来洒房、洒人、扫地、添水等,以驱蚊、驱邪、祛病、纳吉,同时挂上艾叶。
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习俗,据说是因为屈原死后,普天下的蛇精野鬼都纷纷来哭吊他,后来人们发现蛇精患上了疫病,于是用浸泡过艾草的酒或冷水涂抹在门上、窗户上、屋檐上、衣服上来预防疫病。
四、佩香囊佩香囊是中国传统习俗,每年端午节期间,民间都会制作香囊。
香囊是用花布绢、红绸缎、玻璃绣等材料制成,内盛龙眼、百合、艾叶等香草,或放入香料、药物等物品,再用各种线绳装扣做成点穴佩戴品。
由于其香味清幽,有清热、祛邪、驱蚊等功效,所以通常用来佩戴在衣服上,用来保平安、祛病、招财。
五、穿五色线端午节期间,穿五色线也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之一。
穿五色线是指穿上红、黄、绿、青、紫五种颜色的丝线,这五色线既是为了美化节日气氛,也有避邪防病的寓意。
传说这五色线赋有五行的五种力量,人们佩戴这些线,意在消灾祈福、远离疾病以及安康平安。
六、赶赛狗端午节赶赛狗是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充满竞争和热烈的气氛。
据传说,屈原的忠犬“黄贝”为了守护主人的尸身墨玉水中,曾经绕着赛龙舟的船跑了三天三夜,于夏历五月初五溺死,为了纪念这只忠犬,人们在这一天赶的是贝犬,一犬一犬的竞速比试,赛出第一名还有奖金和荣誉。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1、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2、拴五色丝线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3、佩香囊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
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
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
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
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
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5、悬艾叶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中国,端午节已有2500年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
端午节期间,人们遵循各种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饾馨香、佩香囊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一起来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习俗吧。
一、吃粽子在中国,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豆沙、蛋黄、瘦肉、花生、枣等馅料包裹在箬叶或者竹叶里的传统美食。
吃粽子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因为传统认为屈原的魂灵被投入江中后,当地的百姓向江中投食糯米饭,以确保屈原不被鱼虾啃食。
在此之后,人们将这种饮食形式转化为粽子的现代形式,以纪念这段历史传说。
二、挂艾草和穿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不仅仅要吃甜的、咸的粽子,还要挂艾草和佩香囊。
艾草是一种象征吉祥的草药,在端午节期间将艾草挂在门前或床头,以驱赶邪恶。
人们还喜欢穿着香囊,香囊通常由香料制成,香气四溢,代表着平安。
挂艾草,佩香囊成为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三、饮雄黄酒雄黄酒又称为雄黄酒囊,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料,被使用在端午节等重要日子。
雄黄酒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传统上认为饮雄黄酒可以预防疾病、驱鬼、驱邪等,其药用的效果让人们认为是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
四、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中最令人兴奋的活动之一。
赛龙舟源自中国南部一个古老传统,现在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盛大比赛。
龙舟是一种长而窄的木船,前面有一个头雕成为龙的样子,身上斜向翘起,并且服饰华丽。
靠手划动龙船以达到赛比赛目的的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五、饾馨香饾馨香或“豆馅糕”在南方地区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据说上古时代,饾馨香是一种赛前补充能量的重要食品,而现在,它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一种文化遗产。
饾馨香由糯米粉和豆沙或蜜枣馅制成,然后放入模具,制成各种花色和形状。
饾馨香非常好吃,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总之,端午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的各种名称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
“端午节”由来已久。
分大端午和小端午。
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逢五。
端午节又叫“龙舟节”“诗人节”“灯节”。
说起这些节日,还有一段悲凉凄美的故事呢!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周围的人纷纷走到江边划船打捞。
人们争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
打捞了很久以后,人们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江中的鱼、虾、蟹、阄等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了。
粽子一般用黄米和糯米做成。
把黄米或者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
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个角放上大枣或花生,为的是不让米溢出来。
粽子包好后,连同鸡蛋一起放到大锅里,慢火煮一下午。
粽子煮好后,打开锅,芳香四溢,竹叶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鸡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用艾子叶驱蚊。
以前医疗不发达,有些体弱残疾的人被蚊虫叮咬后会死亡,把艾叶放在门上有一种避邪的作用。
人们还在端午节这天绑许多五彩的小扫帚。
小扫帚是用麻线做成的。
人们用各种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线。
绑制成1厘米长的小扫帚,再用一些小果壳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中间有一个小孔,将七彩线把小果壳穿在一起,绑在孩子们的手脚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这不是迷信,而是传统习俗。
我们应该去尊重它、保护它。
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和谐,为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