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精选27篇)

合集下载

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作文600字(通用28篇)

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作文600字(通用28篇)

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作文600字(通用28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作文600字(通用28篇),欢迎大家分享!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作文篇1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在端午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桌上摆的、街上卖的、人们谈的,几乎都是粽子。

粽子,似乎就是端午节的象征。

端午节吃粽子,是有来由的,有这样一个典故——在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楚国灭亡,悲愤不已,他忠贞不屈,含恨跳河自尽。

人们怕水里的鱼吃掉屈原的尸体,便将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粽叶包起来投入河中,希望鱼儿只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

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国农历上属“端午”之日,为纪念屈原,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忠君爱国。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自己动手包粽子,已变成传统文化新风尚。

可别小瞧包粽子,那也是一门技术活。

主要分三个步骤:首先,要准备粽叶,将其刮毛、洗净,堆放整齐备用;其次,要准备粽馅,主要是以米为主,将米用水浸泡半小时,再配些花生绿豆之类的豆类,再配些肉块或蛋黄,搅拌均匀,调好盐味即可;最后,才是包粽子,左手托着粽叶,将粽叶按45度角对折成漏斗状,右手舀粽馅导入粽叶卷成的漏斗里,再将粽叶卷起来包裹住粽馅,完全密封并裹紧,然后用绳子捆紧,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要蒸熟了才能吃。

蒸粽子是最让人难熬的,粽子在蒸的时候最香,粽叶的清新味、粽馅的米香豆香环绕着肉香,直钻你心里去,让人心痒痒的,光是闻闻,就令人垂涎三尺!吃粽子看龙舟赛,是我每年过端午节的最爱。

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看。

只听一声巨响,一条条龙舟箭似的飞射出去,一个个粽子皮齐刷刷地被剥开,选手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飞快划船,台下观众聚精会神地看着比赛——1号舟往前冲了,小朋友偷偷吃了一口粽子;2号选手超越了对手,大人们松了口气也停下来吃粽子,接着观察落后的3号舟,小朋友乘机也吃一块……舟冲,吃粽;舟停,吃粽;一口一个粽子,就在这惊心动魄的不经意间吃了个精光。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_禁忌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并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1.扒龙舟扒龙船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

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

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

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3.端午食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端午节的各种风俗

端午节的各种风俗

端午节的各种风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由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端午节这个日子,人们有着许多特殊的风俗,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些风俗。

一、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风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传统食品,相传是以前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而制作的。

有着不同的口味和形状,通常是以糯米为主料,加入各种馅料,然后用竹叶包裹起来,蒸或煮而成。

现在甜、咸两种口味的粽子都流行,很多地方还有特色口味的粽子。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运动。

它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农耕文化中,作为涉水娱乐和祭祀龙王的一种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体育竞技活动。

在端午节这个日子,各地还会举办龙舟赛事,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挂艾叶端午节又称为艾节,这是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会用艾草制成的蒸馏纯露来洒房、洒人、扫地、添水等,以驱蚊、驱邪、祛病、纳吉,同时挂上艾叶。

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习俗,据说是因为屈原死后,普天下的蛇精野鬼都纷纷来哭吊他,后来人们发现蛇精患上了疫病,于是用浸泡过艾草的酒或冷水涂抹在门上、窗户上、屋檐上、衣服上来预防疫病。

四、佩香囊佩香囊是中国传统习俗,每年端午节期间,民间都会制作香囊。

香囊是用花布绢、红绸缎、玻璃绣等材料制成,内盛龙眼、百合、艾叶等香草,或放入香料、药物等物品,再用各种线绳装扣做成点穴佩戴品。

由于其香味清幽,有清热、祛邪、驱蚊等功效,所以通常用来佩戴在衣服上,用来保平安、祛病、招财。

五、穿五色线端午节期间,穿五色线也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之一。

穿五色线是指穿上红、黄、绿、青、紫五种颜色的丝线,这五色线既是为了美化节日气氛,也有避邪防病的寓意。

传说这五色线赋有五行的五种力量,人们佩戴这些线,意在消灾祈福、远离疾病以及安康平安。

六、赶赛狗端午节赶赛狗是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充满竞争和热烈的气氛。

据传说,屈原的忠犬“黄贝”为了守护主人的尸身墨玉水中,曾经绕着赛龙舟的船跑了三天三夜,于夏历五月初五溺死,为了纪念这只忠犬,人们在这一天赶的是贝犬,一犬一犬的竞速比试,赛出第一名还有奖金和荣誉。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1、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2、拴五色丝线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3、佩香囊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

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

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

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

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

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5、悬艾叶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女儿节,其历史由来已久,从我国古代就已有过端午的习惯。

让我们先通过这篇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来了解一下节日的起源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_中国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欢迎阅读!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1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已流传两千多年。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看到这个习俗,你是不是跟一样,很好奇呢,让我们根据这篇为什么端午节要赛龙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想不想知道这一习俗的由来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戴香包习俗的由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3.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栓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清晨。

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是不是也和一样对栓五彩线很好奇啊,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为什么带五彩绳可以加深我们的了解哦。

端午节的古老习俗

端午节的古老习俗

端午节的古老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始于先秦时期,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

这些习俗既有祭祀先祖、驱瘟避邪的风俗,也有民间娱乐、游戏、饮食等传统活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古老习俗。

1.包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制作粽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包粽子的风俗常见于南方,特别是江浙沪一带。

包粽子需要准备糯米、糯米叶、五花肉、咸蛋黄、豆沙等材料,将材料蒸煮后,再用糯米叶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的形状,然后再放到开水中煮一个小时左右。

包粽子不仅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也是老少皆宜、口感美味的美食。

2.插艾叶端午节也被称为“艾草节”,在传统习俗中,插艾叶是一种避邪驱瘟的仪式。

艾叶是一种中草药,能够驱虫除湿,对于消除湿气、增强体质很有帮助。

端午节这一天,许多人会将艾叶插在门前、窗前或枕头下,来保护自己免受疾病的侵扰。

3.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一,历史悠久,一直流传至今。

据说,龙舟竞渡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吴越两国因越王勾践迁都到吴之后与吴王夫差结为兄弟,心意不同,吴王想要讨伐勾践,于是派人往江边放龙舟做样子,引诱勾践乘船上观,然后再趁机抓住勾践,结果却导致勾践胸怀大志,火烧战船,愤然归国,发动了著名的“吴越之战”。

现在,龙舟竞渡已成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每年端午节时,许多城市和乡村都会举办龙舟竞渡比赛,吸引着众多游客和观众。

4.挂菖蒲挂菖蒲是端午节另一个重要的传统风俗,据传能够辟邪驱瘟,为人们带来平安。

菖蒲是一种绿叶植物,有润肝熄风的效果,据说放在床头可除毒气,祛风暴瘟。

端午节当天,许多人会将菖蒲和其他花卉、香料挂在门前,屋内,或置于案头,来驱赶邪气,保护自身平安。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古老习俗极为丰富多彩,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

端午节的文化风俗

端午节的文化风俗

端午节的文化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文化风俗丰富多样。

1. 赛龙舟: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通常在江河湖海等水域举行。

赛龙舟祈祷丰收和平安,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牺牲。

2. 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粳米、豆子、枣等馅料包裹在竹叶中,以粽子形状蒸煮而成。

吃粽子象征着驱邪避病、祈求平安健康。

3. 佩香囊:香囊是用香料、布料等材料制成的小袋,通常挂在颈间或挂在门窗上。

佩香囊可以驱邪避邪、祈求平安,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4. 贴艾叶:端午节还有一项传统习俗是贴艾叶。

人们将艾叶捆成束或制成卷,贴在门窗上,相信能辟邪驱瘟,保家平安。

5. 赛百步蛇:一些地方会举办赛百步蛇的活动,参赛者将蛇藏在竹管中,比赛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蛇放出来,寓意驱除瘟疫。

6. 悬挂五色线:五色线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绳子编织而成,人们会将五色线绑在手腕上或挂在门窗上,以驱邪辟邪,祈求吉祥。

以上的文化风俗只是端午节习俗中的一部分,各地的端午节习俗还有一些地方特有的,如垒层屋、制作草人、舞龙舞狮等。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和健康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传统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国土上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习俗。

这篇文档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大全,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节日。

1.吃粽子端午节最著名的习俗莫过于吃粽子了。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传统食品,通常是用竹子或草叶制成三角形状。

各地的粽子口味不尽相同,有咸的、甜的、辣的等等,但是不管口味怎样,吃粽子都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赛龙舟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龙舟是一种长形的船,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比赛。

多数情况下,每艘龙舟上都会有20人以上的队员,大声喊着口号,用力划桨,争取比赛的胜利。

3.挂艾叶、雄黄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把艾叶和雄黄挂在门口或房间里,这是为了驱除疫病和恶鬼。

艾叶和雄黄都具有辟邪保平安的作用,也是中药材之一。

4.喝雄黄酒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喝雄黄酒,这也是为了辟邪驱鬼。

雄黄酒是将雄黄粉和酒混合而成的,具有祛病驱邪的功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雄黄毒性较大,不宜过量饮用。

5.佩香囊佩香囊是一种装有香料的小袋子,人们会在端午节佩戴香囊。

香囊不仅能驱邪护身,还可以散发清香。

不同地区的香囊种类和制作方法也不同,但是香囊在端午节中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6.系五色线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把五色丝绳系在手腕上,这是为了驱邪。

五色丝绳是用五色丝线编织而成的,不仅美观,也具有很好的驱邪辟邪作用。

7.煮艾叶汤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会用滚水和艾叶泡浴。

艾叶汤浴有发汗祛寒的作用,人们相信如果在端午节这一天泡浴,可以驱除病邪,保持健康。

8.插艾叶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在门前或门把手上插上艾叶,这也是为了驱邪辟病。

艾叶本身具有祛病护身的作用,所以是端午节重要的习俗之一。

9.祭五毒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庙宇或家中祭祀五毒神。

五毒神代表五种毒虫,包括蝎子、蛇、蜈蚣、蟾蜍和壁虎,人们相信通过祭祀五毒神可以避免这些毒虫的伤害。

10.点龙燃点龙燃是一种特殊的燃料,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点燃龙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精选27篇)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1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一个节日,而在这一天,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会吃上一个大大的裹蒸粽,而在我的家乡,最兴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个清晨,雾还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胧的。

而符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忙活了,每一户人家都抬出一个差不多一个大人身高的大铁锅,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望着这么个大铁锅,都张大着嘴,发出“哇”的一声,而过了几年这样的端午节,我们也就不惊奇了。

大人们在屋里忙里忙外的,厨房的灶放着几个大圆盆,都是一些红豆和糯米之类的。

开始包裹蒸粽了,大人们把些冬也先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红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间再放一块甘香可口的猪肉,表面再铺多一层糯米就已经完成了一半,而最后呢,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包扎这些可爱的金字塔壮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么在煮的时候,裹蒸粽就会散掉,走失了里面的精华,那就不好吃了,大人们拿出一条草绳,紧紧地捆绑着裹蒸粽,在最后,也要再紧紧地打上一个死结。

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往刚刚的大铁锅倒,而我们这些小孩,也都来帮忙,提着小一点的桶,很快,大铁锅就已经装了一半水了,开始往里面刚裹蒸粽,每个人都从屋里拿出一张小木凳,在大铁锅面前,这一刻,是最为温馨的,这一蒸,即使十多小时,而且不时要往锅里倒水,以免干水,大家在铁锅前有说有笑的,火光中满是大家欢乐的笑声,等待着这些裹蒸粽的我们,或许享受的即使这一刻,这一个过程,而不时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开大铁锅的盖,那种香味真是无法言语,从村头飘到村尾,整条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美味是外面买来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2“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每当我读起这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时,就会想起端阳节的故事。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

他富国强兵,因遭到贵族子兰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撤职,赶出都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怀沙》之后投江而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照样去做。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

后来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眼看端午节就要到了,超市里的粽子、艾叶、香囊、大蒜头……都开始热销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所需要的东西。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3“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一听到这首童谣,大家眼前肯定会浮现出一个画面,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重午节、端阳节、午日节、艾节、浴兰节。

每当到了这一天,许多习俗都跟“五”这个数字有关:在大街上,小朋友们的脖子上肯定会戴着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系的“长命缕”;有些小朋友的头上,可能还画着用雄黄写的“王”字,像小老虎一样,可神气了;各家都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还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粽、雄黄酒。

当然,孩子们念念不忘的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相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不让世间的污秽来沾辱他纯洁的品格;所以他吟完“怀沙”后,便跳入奔流的江水中。

人们把粽子扔进河中是为了把鱼、虾的肚子填饱,不去吃屈原的尸体,而赛龙舟则是去寻找跳入江中的屈原。

“一二——一二”的声音不断传来,是那么短促、有力、充满生机。

一条条神气活现的龙舟在江中游着,它们一条比一条游得快,一条比一条游得稳。

啊,又到了一年粽子飘香的时候……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4旧俗在端阳这天要“祝飨”,即祭祖,这与每年的清明祝飨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其他例如吃粽子,熏艾蓬草,插菖蒲剑,饮雄黄酒,吃煨大蒜头、咸鸭蛋,挂钟馗像,洗百草裕等等。

小孩额上要用雄黄写“王”字,穿老虎皮或者五毒衣——绣有五毒的衣服,意为避邪防毒。

这些习俗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大都是一种蛆虫消毒的措施。

从端阳开始,气温会逐渐升高,疫病开始逐渐流行,此时采取一些防虫消毒措施是很必要的。

无锡端午习俗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即划龙舟。

无锡地区的划龙舟是很有讲究的,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称之为“蓉湖竞渡”。

竞渡的地点选在北塘黄埠墩一带,因为这里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较其他河道开阔,距离北门也不远。

正式的竞渡需要几年才举行一次,正式比赛所用的龙船共有13只半。

这13只半的龙船代表了无锡城乡14所神庙。

他们分别是梨花庄的延圣殿,东门外延寿司殿,南门外南水仙庙,西水关外西水仙庙,南门外的张元庵,北门外府城隍庙,南门小南海,西门四大天王庙,江尖上关帝庙,船厂里三大老爷庙,以及其他泗堡桥,大小河上,北水关,惠山浜的四所神庙。

由于惠山浜的龙船有时参加有时缺席,所以称参赛龙船为“13只半”。

龙船在每年比赛之后都将船底凿穿,沉放在相应的河道中,只将龙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赛时再捞起修理。

沉放龙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专用河道,统称为“龙船浜”,在无锡这样的龙船浜有14条,例如:大窑路龙船浜,沉放南水仙庙龙船;日晖桥龙船浜,沉放张元庵龙船;船厂里龙船浜,沉放三大老爷龙船;迎龙桥龙船浜,沉放西水仙庙龙船,等等。

每只龙船的颜色都不相同,如:张元庵的石灰龙;南水仙庙的乌金龙;西水仙庙的太保龙;三大老爷庙的绿龙,等等。

每只龙船都有三四层高,顶用青布作幔,树立彩旗,五彩缤纷,中央设有神龛,供奉各庙神像。

因为竞渡最先是纪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悬挂有绣着“楚国遗风”的锦旗。

在正式比赛之前的四月末旬,各路人员就要在龙船浜附近进行水上操练,每船一般都有二十名左右水手,比赛之前他们都要在神像前盟誓,如果比赛中有人坠水,一律不予营救。

正式比赛那天全城沸腾,人们争相前往北塘观看。

《锡山景物略》载:“往看者无大小,无贵贱,无男女,无城乡,水路并发。

路则演塘摆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层,有面无身;水则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击撞,水为不流,龙舟亦挤入各船帮至不得伸缩。

”比赛结束之后还有许多余兴节目,如由官绅或名妓,将活鸭、酒坛等扔入水中,由水手抢夺,抢到者就可以去官绅或名妓处领赏。

蓉湖竞渡直到民国仍十分热闹,且规模甚至超过前代。

这是由于清末民国时期无锡地方商人势力崛起,而各神庙此时基本都成了各行业的公所,如延寿司殿为酒业公所,延圣殿为木业公所等等,蓉湖竞渡也就成了他们展示财力的大好机会。

无锡解放后,无锡端午习俗这些活动统统停止,只在1958年,“绿龙”还进行过一次竞渡,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蓉湖竞渡连同其他端阳习俗一起,渐行渐远,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5端午节来啦,来告诉大家我知道的端午节习俗吧!习俗一:包粽子。

包粽子少不了这三样东西——粽叶、糯米、绳子,先把鲜粽叶在锅里用水煮软,捞起用凉水冲洗干净,展平,放上泡好的糯米,包成三角形状,用绳子捆好,这样粽子就包好了,煮熟就能吃了。

如果你想吃的更丰富,可以在里面包上红枣、花生、百合,甚至还可以包上肉或者咸鸭蛋黄。

习俗二:赛龙舟。

赛龙舟时,二十三个人先坐在一条装饰有龙头龙尾的长船上,他们中二十人是运动员,一个舵手,一个锣手,一个鼓手。

舵手在船头控制龙舟前进中的方向,比赛开始后,大伙按着锣手和鼓手敲出的节奏用力地向前划。

习俗三:戴香包。

香包是用薰衣草和玫瑰的干花瓣或者艾叶、丁香等中草药用鲜艳颜色的布缝成各种各样好看的形状,再装饰上绳扣和各种小摆件。

香包可以避邪、祈福,还可以驱蚊,现在我们买香包主要是用来当着小礼物送给别人。

这些就是我所知道的端午节习俗。

虽然我没有参加赛龙舟,但是我包了粽子还戴了香包,还是觉得这个端午节过得很充实。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6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端午节”的“端”和“初”的意思相同,“午”是“五”的意思,“端午”就是“初五”。

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抱石投汨罗江自杀。

当时人们划船去寻救屈原,演变成了现在的赛龙舟。

因为没找到屈原的尸体,人们就把竹筒里的米撒到江里,让鱼虾吃,它们就不会咬屈原了。

现在成了吃粽子的风俗。

端午节的风俗南北不同。

我们北方虽然没有赛龙舟的风俗,但也有我们的习惯。

就拿我们家来说吧,今天一大早老爷就从河里提回来一桶水,让我们洗头洗脸,说是可以消灾祛病。

姥姥煮了鸡蛋和蒜,妈妈买了粽子和糖糕。

爸爸在门上插了一束艾叶,他说这样可以辟邪。

姥姥还给我戴上了她做的香囊和五彩手链。

我们一家人边吃饭边看电视。

电视上介绍各地过端午节风俗的节目,使我大开眼界。

看来,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7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有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

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的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成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酒,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五月五日,端午节到了,我们一家吃着粽子,唱着歌曲:“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真好听!妈妈和奶奶包的粽子味道不一样,有甜的、咸的,真好吃!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8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不过,也有人说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

听妈妈说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联系在一起。

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我想应该是让那些儿童长命百岁吧!各家还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我们南方那儿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在我们家乡,过端午节的时候奶奶会用五色毛线系成一张网,里面装一个青皮鸭蛋,让小孩子挂在胸前,听说是辟邪用的。

有一个儿歌说得形象: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嗨!端午节的习俗真是数不胜数。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9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