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定位及学情分析:《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

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

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

”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

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

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

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

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方案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方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兰亭集序》教案设计方案年级学科:高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安排:5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3)能够运用《兰亭集序》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3)运用《兰亭集序》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书法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2)简介王羲之的背景和书法艺术成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言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文中的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书法欣赏:(1)展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比较。

(2)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引导学生感受和评价。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模仿《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兰亭集序》。

2. 收集其他书法家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3. 根据《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小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2. 书法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书法欣赏中的感受表达和书写作品的规范性。

3. 写作练习评价: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构思、表达和文言文运用能力。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兰亭集序语文教案通用5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下面给大家分享兰亭集序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兰亭集序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的重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我们如何看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

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

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

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

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1,作者简介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九篇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九篇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九篇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九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案篇1【复习目标】1、复习本课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及翻译重点句子。

2、记诵全文。

【复习流程】一注音(5分)癸(ɡuǐ)丑会(kuài)稽修楔(xì) 激湍(tuān)流觞(shāng) 管弦(xián)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晤(wù)言一室之内趣(qū)舍万殊一死生为虚诞(dàn) 曾(cēng)不知老之将至若合一契(qì)放浪形骸(hái)嗟(jiē)悼(dào)感慨系(xì)之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10分)1、群贤毕至(全)2、少长咸集(都)3、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4、亦足以畅叙幽情(深藏的感情)5、是日也,天朗气清(代词,这)6、信可乐也(诚,确实)7、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交好)(低头仰头,比喻很短的时间)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依,随着) 9、虽趣舍万殊(进取与退让)(不同)10、感既系之矣(附着) 11、不能喻之于怀(晓,懂得)1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原因)13、列坐其次(排列) 14、列叙时人(一个个地)1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通“故”所以,因此)(看作一样)(是)16、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17、或取诸怀抱(之于)18、晤言一室之内(对面谈话) 19、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20、向之所欣(向来) 21、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着)三、一词多义(15分)次:(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次一等)(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有序的排列)(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5)余船以次俱进(次序)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到达,最后所达到的结果)(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5)肃宣权旨,致殷勤之意。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案

【一】【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記誦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特點,體會行文之妙。

3.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無常、終歸於盡之慨,感歎中含積極之情。

【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須加強誦讀。

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抓住序的特點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要點:介紹有關常識,整體感知文意。

一.導語。

人們早就開始了對生死的思考。

司馬遷: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一代書聖王羲之也為我們獻上了對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紹。

王羲之,書聖,行草《蘭亭集序》譽為行書第一。

其人曾一度為官,積極用世,後辭官歸田,娛情山水,胸懷曠達。

序,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文字。

多介紹成書經過,意旨,作者情況等,亦可評論。

古人宴集,常一同賦詩,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聽錄音。

正音。

guǐ癸xì禊shāng觴chěng騁shāng殤2.初步品味本文駢散的特徵。

3.對照書序,感知內容。

:作詩緣由(修禊事而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情形(一觴一詠)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意義(後之覽者,將有感於斯文)借題發揮(論生死)——這是不同於一般序文之處形成以下情況1。

記盛況2.抒感慨3.交代作序目的四.學生對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決練習。

積累文言知識。

五.作業。

翻譯全文。

【二】內容:分析與誦讀一。

復習。

誦讀。

二.分析。

1.學習第一節。

l如何記敘盛況?時間:永和九年,暮春地點:蘭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賢少長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氣:惠風和暢活動:流觴曲水感受:信可樂也l“信可樂也”到底有幾樂?(良辰1樂;美景2樂;賞心3樂;樂事4樂;人賢5樂)l結合上述內容誦讀。

l鑒賞:體會作者狀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想像這一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遊人如織的快樂之景)l用清新明快的調子朗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案
【导语】高二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

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

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

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

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

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

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

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绍。

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

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

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

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

正音。

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 殇
2.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征。

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情形(一觞一咏)
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
形成以下情况1。

记盛况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

积累文言知识。

五.作业。

翻译全文。

【二】
内容:分析与诵读
一。

复习。

诵读。

二.分析。

1.学习第一节。

l如何记叙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气:惠风和畅
活动: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
l“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
l结合上述内容诵读。

l鉴赏: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想象这一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游人如织的快乐之景)
l用清新明快的调子朗读。

2.学习第二节。

l这节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如何展开逐步?
承接上文之“乐”而来,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现今人们相处,处世各异,静躁不同,但忧患之源相同。

A永不满足的内在*,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

向之所欣,转眼之间以成陈迹C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故死生亦大矣。

欣于所遇及所之既倦
叹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结:本段以议论为主,探讨人生哲理,朗读宜用和缓语气读之。

3.研习第三节。

理清文脉:昔人兴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于生死
批评:一生死,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记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l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兴感说起,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这样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后人串连起来,巧妙交代了编集之由。

l谈对一生死,齐彭殇的看法:把生死等同,长短等同是错误的。

不同的人生死不同。

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或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所以应该珍惜生命,
活着有价值。

l对作者生死观的认识:作者不为言谈家的论调所蒙蔽,借题发挥,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显其旷达性格;但他毕竟生于国力衰微的东晋前期,意志消沉,不求进取的风气也影响之。

分析——积极的一面,从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乐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第二段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之情;从第三段中,批评虚无主义,对玄风盛行的批评也有积极的意义。

四.拓展。

人生苦短,人之共叹。

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

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

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

*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小结。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文笔简练,行文高妙的美文。

既有语言的隔阂也有理解的难度。

选准切入口很重要。

作为一篇序文,不妨从序文特点入手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作为一篇千古名篇,当自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那边是它借题发挥,独树一帜。

一篇文笔优美、哲理深奥的散文。

自然要细读细品,方能悟出其
行文之妙;对生死哲理,必须重锤敲打,纵横联系以期让学生弄懂。

--------------------文章说明---------------------
本文是经过精选整理后的精品文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下载后可对文档进行重新编辑,可按您的想法稍作修改直接套用,标题或正文中所有带()处可自行修改为需要字词,以便更好的为您所用!
精挑精选精加工的精品文档,感谢您下载使用,希望使您的学习办公更便捷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