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更新 10--11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更新 1.0--1.1发表者:郑伟生 (访问人次:1683)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 。
细胞毒化疗药是通过肿瘤缩小量来评价其抗肿瘤作用,1979年WHO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确定了实体瘤双径测量的疗效评价标准。
20多年来,这个标准被国内外的研究者和研究组普遍采用,但WHO的标准存在如下问题:(1)由WHO确定可评价的和可测量大小病灶的改变混为一体,疗效判断在各研究组间各不相同。
(2)最小病灶的大小及病灶的数量亦无明确的规定。
(3)PD的定义在涉及单个病灶还是全部肿瘤( 可测量肿瘤病灶的总和)不明确。
(4)新的诊断病变范围的影像学方法,如CT 和MRI己被广泛的应用。
因此,多年来造成了对于单个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及治疗方法各研究组之间的疗效评价存在差异而难以比较,往往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针对以上问题,1994年EORTC (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美国NCI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和加拿大NCI在回顾普遍使用的WHO疗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以后又相继的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和完成尚未解决的问题,直至1998年10月在包括学术界、企业、官方当局的会议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在WHO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采用简易精确的单径测量代替传统的双径测量方法,保留了WHO标准中的CR、PR、SD、PD。
RECIST首次在1999年美国的ASCO会议上介绍,并于同年的JNCI杂志上正式发表。
抗癌药物的疗效评价至少包括三个不同的目的:(1)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客观肿瘤疗效是试验药物或方案的预期目的,其结果是决定该药物或方案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体现在II期临床研究中。
肿瘤化疗新的疗效评价标准

Proportions of patients with PD by
different assessment methods
No. Of patients %
Total No. PD
234
100
PD by appearance of new lesions
118
50
PD by increase in pre-existing measurable disease 116
the same patients recruited in 14 different trials
No. Of patients
Response
Tumor site/type Criteria evaluated CR PR SD PD RR PD rate
Breast
WHO
531 50 102
29%
50
Same date of PD by WHO And RECIST criteria 215
91.9
Different date of PD
19
8.1
Earlier PD with WHO
17
7.3
Earlier PD with RECIST
2
0.9
NHL疗效评价标准
背景
• 借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 各NHL研究组有各自的疗效评价标准 • 各研究组间无法具有可比性 • 1987年Dixon提出NHL要用临床,实验室,
进行修正补充
修正的Ann Arbor分期
X :单个LN或数个融合LN最大直径10cm,腹
部巨大肿块是指单个LN或数个融合LN最大直 径在CT、MRI、淋巴造影、B超10cm,纵隔 巨大肿块是在后前位X片上T5/6水平上胸腔内 径1/3。
脑肿瘤化疗效果评价标准

脑肿瘤化疗效果评价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肿瘤是脑部发生的一种肿瘤性疾病,脑肿瘤的治疗方式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化疗。
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治疗癌症的一种方式,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来达到治疗目的。
脑肿瘤的化疗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化疗效果进行评价至关重要。
为了评价脑肿瘤化疗效果的标准化,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评价标准。
一、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 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2. 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超过50%,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3. 稳定病情(SD):不满足CR和PR的情况。
4. 疾病进展(PD):病情加重或新病灶的出现。
二、影像学评价标准1. MRI评估:通过MRI检查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界、水肿等特征来评估疗效。
2. CT评估:通过CT检查病灶的密度、增强、边界等特征来评估疗效。
三、生物学标志物评价标准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测定:FGF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
2. 细胞周期蛋白测定:细胞周期蛋白的水平可以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变化。
四、生活质量评估标准1. 生活质量评估量表:通过问卷调查患者的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评估生活质量。
2. 生活质量指数评估:通过指标对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五、不良反应评价标准1. 血常规监测:定期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2. 肝肾功能监测: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重要指标,避免化疗药物对肝肾造成伤害。
在评价脑肿瘤化疗效果时,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疗效、影像学表现、生物学标志物、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
评价标准的制定和使用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
希望通过全面的评价标准,可以更好地指导脑肿瘤化疗的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第二篇示例:脑肿瘤是在脑组织内形成的一种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脑肿瘤和转移性脑肿瘤。
肿瘤疗效评价新标准

修正的Ann Arbor分期
X :单个LN或数个融合LN最大直径10cm,腹
部巨大肿块是指单个LN或数个融合LN最大直 径在CT、MRI、淋巴造影、B超10cm,纵隔 巨大肿块是在后前位X片上T5/6水平上胸腔内 径1/3。
E:局限的结外病变是由有病变LN直接有限的播
散至横膈同侧邻近的LN外组织。
肿瘤化疗新的疗效评价标准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 RECIST )
背景
1979年WHO标准 (双径测量) 存在如下问题: • 没有区分可评价和可测量病灶
• 没有明确规定最小病灶的大小及病灶的 数量
• 没有明确PD是涉及单病灶还是全部肿瘤 (可测量肿瘤病灶的总和)
• CT、MRI等新的诊断病变范围的影像学 方法广泛应用
• 多年来造成各研究组之间疗效评价存在 差异难以比较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背景
• 1994年起EORTC、美国NCI和加拿大NCI 在回顾WHO标准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的 讨论交流。
• 1998年取得一致意见:RECIST采用单径 测量代替双径测量,但保留WHO标准中 的CR、PR、SD、PD。
• 1999年在ASCO和JNCI上发表
RECIST 24
0 4 19 1 17% 4%
Colon
WHO
31
1 6 15 9 23% 29%
RECIST 31
1 5 16 9 21% 29%
Sarcoma
WHO
28
1 4 13 10 18% 36%
RECIST 28
1 5 17 5 21% 18%
Ovary
WHO
45
0 7 19 19 16% 42%
• 肝侵犯:至少二个成像技术证实既不是襄性病 变也不是血管病变
肺新辅助化疗评估标准

肺新辅助化疗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反应评估:这是新辅助化疗后的主要评估标准,主要关注肿瘤细胞的
消退、坏死和间质改变,以及纤维化和炎性病变等情况。
这些病理学特征可以有效预测患者的生存期。
2.肿瘤大小评估: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的大小也是评估疗效的重要指标。
一
般来说,肿瘤的最大直径小于3厘米是比较理想的效果。
3.肿瘤病理分期评估:通过新辅助化疗,部分患者的病理分期可能得到改善,
这也是评估新辅助化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4.患者生存期评估:新辅助化疗后患者的生存期是评估新辅助化疗效果的最
重要指标。
通过对比新辅助化疗前后的生存期,可以全面评价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在实际操作中,具体的评估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研究机构和临床试验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肺新辅助化疗评估时,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研究机构,以获取最准确和适用的评估标准。
肿瘤化疗疗效评估标准

肿瘤化疗疗效评估标准肿瘤化疗疗效的评估是通过多种方法来确定患者对化疗治疗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肿瘤化疗疗效评估标准:1.肿瘤体积变化: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PET-CT 等),评估肿瘤体积的变化。
通常,肿瘤体积的缩小被认为是对化疗治疗的正面反应。
2.肿瘤生物标志物:一些特定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如血清肿瘤标记物(如CA-125、PSA等),在化疗治疗期间的变化可以用于评估疗效。
降低生物标志物水平可能表示治疗效果良好。
3.症状缓解: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有明显改善,如疼痛减轻、食欲增加等。
症状的缓解可能是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
4.临床评估:临床医生通过患者的体检和症状评估来判断治疗的效果。
例如,肿瘤的可触及性和硬度等特征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
5.影像学反应评估标准:使用特定的评估标准,如RECIST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来评估肿瘤的缩小、稳定或增大。
这些标准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法,用于评估肿瘤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
6.PET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提供关于肿瘤活性和代谢的信息,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帮助。
7.细胞学和组织学评估:对治疗前后的肿瘤样本进行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评估细胞形态、分裂活性等指标,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变化。
8.复发与进展: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新的肿瘤病灶或原有病灶的进展,以及是否发生了复发。
以上这些评估标准通常结合使用,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以全面评估肿瘤化疗治疗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疗效评估应由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肿瘤化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肿瘤的方法,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抑制或杀死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化疗药物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和不同患者的疗效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来对化疗的疗效进行评估。
一、临床症状和体征。
在化疗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体温、体重变化、贫血程度等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化疗的疗效。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评价肿瘤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CT、MRI、PET-CT等检查。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坏死情况等变化,从而评估化疗的疗效。
三、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一些特定的蛋白质或其他物质,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通过监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可以对化疗的疗效进行评估。
四、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标本来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长方式,从而评估化疗的疗效。
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肿瘤细胞的变化,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是评价化疗疗效的最终指标。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的变化,可以全面评价化疗的疗效。
综上所述,肿瘤化疗的疗效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病理学检查以及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等多方面的指标来进行评估。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指标,才能准确评价化疗的疗效,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希望本文所述的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能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完整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中文

(完整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中文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1 背景1.1 RECIST标准的历史评价肿瘤负荷的改变是癌症治疗的临床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
肿瘤缩小(客观反应)和疾病进展的时间都是癌症临床试验中的重要端点。
为了筛查新的抗肿瘤药物,肿瘤缩小作为II期试验端点被多年研究的证据所支持。
这些研究提示对于多种实体肿瘤来说,促使部分病人肿瘤缩小的药物以后都有可能(尽管不完美)被证实可提高病人的总体生存期或在随机Ⅲ期试验中有进入事件评价的其他机会。
目前在Ⅱ期筛查试验中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中,客观反应比任何其他生物标记更可靠。
而且,在Ⅱ和Ⅲ期药物试验中,进展期疾病中的临床试验正越来越利用疾病进展的时间(无进展生存)作为得出有治疗效果结论的端点,而这些也是建立在肿瘤大小的基础上。
然而这些肿瘤端点、客观反应和疾病进展时间,只有建立在以肿瘤负荷解剖学基础上的广泛接受和容易使用的标准准则上才有价值。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出版了肿瘤反应标准,主要用于肿瘤反应是主要终点的试验中。
WHO标准通过测量病变二维大小并进行合计介绍了肿瘤负荷总体评价的概念,通过评价治疗期间基线的改变而判断治疗的反应。
然而,在该标准出版后的十几年中,使用该标准的协作组和制药公司通常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的技术或在原始文献中提出了不清楚的地方,这就导致了试验结果解释的混乱。
事实上,各种反应标准的应用导致同一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大相径庭。
对这些问题的反应是国际工作组于19世纪中期形成,并对反应标准进行了标准化和简化。
新的标准,也称为RECIST(实体肿瘤的反应评价标准)于2000年出版。
最初的TECIST关键特征包括病变最小大小的确定、对随访病变数目的建议(最多10个;每个器官最大5个)、一维而不是二维的使用、肿瘤负荷的总体评价。
这些标准后来被学术团体、协作组和制药工业广泛采用,而该标准的最初端点就是客观反应或疾病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评价,不可测量病灶
➢ CR:所有可见病灶消失至少持续4周以上。
➢ PR:肿瘤大小估计缩小(治疗总量估计(Estimate) 减少)50%以上,至少维持4周以上。
➢ NC:至少经2周期(6周)治疗后,病灶无明显改 变(No Significant Change),包括病灶稳定、或 估计肿瘤缩小减少<50%或增大未超过25 %。
精选课件
7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
❖ 可测量病灶 ➢ NC(无变化): ✓ 双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两垂直径乘积之
总和增大<25%或减少<50%,并于至少4周 后复核证实。
精选课件
8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
❖ 可测量病灶 ➢ NC(无变化): ✓ 单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直径之和(总和)
增大<25%或减少<50%,并于至少4周后复 核证实. ✓ 注意:判定NC,必须无新病灶出现。判定 NC,至少须经2周期(6周)治疗。
少≥20mm×10mm)
精选课件
2
一 、肿瘤病灶的分类
❖ 1.可测量病灶: ➢ (2.)单径可测病灶,仅可测量一个径者。
例如 : ✓ 肺内病灶,仅可测一个径者。 ✓ 可们及的腹块或软组织块,仅可测一个径
者。
精选课件
3
一 、肿瘤病灶的分类
❖ 1.(3.)可评价、不可测量病灶:
➢ 微小病灶无法测径者(如肺内粟粒或点片状 病灶或溶骨性病灶)
不可测病灶 疗效
PD
任何
任何
PD
任何
PD
任何
PD
NC
除PD外任 除PD外任 NC
PR
何
何
PR
CR
除PD外任 除PD外任 CR
CR
何
何
PR
任何
CR
CR
PD
除PD外任 除PD外任
何
何 精选课件
16
三、患者有不同类病灶时 总体疗效的评价:
❖ 有单径可测病灶,无双径可测病灶双径可测 病灶时:
精选课件
17
单径可测病 可评价不可 不可评价病 总评疗效 灶的疗效 量测疗效 灶疗效
精选课件
4
一 、肿瘤病灶的分类
❖ 1.(4.)不可评价病灶包括 ➢ 成骨性转移 ➢ 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腔隙性积液 ➢ 过去曾经放射的病灶且无进展者,但原放射
野内如出现新病灶,可以被认为可测或可评 价,但不得作为唯一可测病灶 ➢ 皮肤或肺内的癌性淋巴管炎
精选课件
5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 疗效评价方法
➢ PD:出现新病灶,或估计肿瘤增加超过25 %。
精选课件
12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
❖ 溶骨性病灶(可评价,不可测量)
➢ CR:溶骨性病灶消失,骨扫描恢复正常至少维持 4周以上。
➢ PR:肿瘤大小估计缩小50%以上,至少维持4周。
➢ NC:病灶无明显变化,(溶骨病灶缩小及部分重 钙化。因骨病灶改变缓慢,)故至少须开始治疗8 周以上,方可评为NC。
➢ PD:经X线,CT、MR或骨扫描发现新病灶,或 原有溶骨病灶明显进展增大,但出现骨压、缩病
理性骨折或骨质愈合不作为治疗疗效的唯一依据。
精选课件
13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
❖ 不可评价病灶
➢ CR:所有可见病灶完全消失至少持续4周以上, 在成骨性病灶,骨扫描亦须恢复正常至少4周。
➢ NC:病变无明显改变持续至少4周(成骨性病灶, 不变持续8周以上)。病灶稳定,估计不变或肿瘤 减少<50%或增加<25%。
PD
任何
任何
PD
任何
PD
任何
PD
NC
除PD外任 除PD外任 NC
PR
何
何
PR
CR
除PD外任 除PD外任 CR
CR
何
何
PR
任何
CR
CR
PD
除PD外任 除PD外任
何
何 精选课件
18
三、患者有不同类病灶时 总体疗效的评价:
❖ 仅有可评价不可测量病灶时:
精选课件
19
可评价不可 溶骨性病灶 不可评价病 总评疗效
➢ PD:出现任何新病灶或原有肿瘤病灶估计增加25 %以上。在腔内积液时,如不伴有其他病灶进展 (PD ),只是单纯积液多不能评价为PD。
精选课件
14
三、患者有不同类病灶时 总体疗效的评价:
❖ 有双径可测病灶时:
精选课件
15
双径可测病 单径可测病 不可评价病 总评疗效 灶的疗效 灶及可评价 灶疗效
精选课件
9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
❖ 可测量病灶
➢ PD(进展):
✓ 至少有一个病灶,双径乘积或(在单径可测 病灶)单径增大25%以上(即一个或多个病 灶增大超过25% ),或出现新病灶。
✓ 新出现胸、腹水,且细胞呈阳性,亦判定为 PD,新出现保病理性骨折或骨折压缩,不一 定是PD。
精选课件
10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
❖ 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6医院肿瘤科房艳星初稿
精选课件
1
一 、肿瘤病灶的分类
❖ 1.可测量病灶: ➢ (1.)临床或影像学可测双径的病灶。 ✓ 包括皮肤结节、浅表淋巴结、肺内病灶、肝内
占位病灶等 ✓ 对大小的要求:影像学可测量的肺内病灶: ✓ (X-ray至少≥10mm×10mm,或, ✓ CT至少≥20mm×10mm ) ✓ 肝内占位病灶:( CT或BUS(B超)测量的至
测量病灶的 疗效
灶疗效
疗效
PD
任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任何
PD
任何
PD
任何
PD
NC
除PD外任 除PD外任 NC
PR
何
何
PR
CR
除PD外任 除PD外任 CR
CR
何
何
PR
任何
CR
CR
PD
除PD外任 除PD外任
何
何 精选课件
➢ 单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50 %以上至 少维持4周。
精选课件
6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
✓ 单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50% 以上,并在至少4周后复测证实。
✓ 在多病灶时,PR 的标准以上述“总和”的消 退为标准,并不要求所有病灶均缩小50%。
✓ 但任何病灶不得增大,也不得出现新病灶, 否则不能评为PR。
❖ 可测量病灶
➢ PD:
➢ 判定PD,必须经6周以上的治疗。如在6周 以上前出现的进展,则称为“早期进展” (Early Progression)。
➢ 如新出现脑转移症,即使其他部位病灶有 所消退,也应认为系治疗进展的表现。但 研究者也可能根据其他病灶有效而选择继 续用药。
精选课件
11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
❖ (1.)可测量病灶
➢ CR(完全缓解):所有可见病灶均消失,并在至少 4周后复测证实即至少维持4周。
➢ PR(部分缓解):双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两垂直 径之乘积之和(取病灶最大径,及与其垂直的径线, 两者长度相乘,得到最大垂径乘积,再将各病灶最 大垂径乘积相加)(总和)减少50%以上,并在至 少4周后复测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