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湘教版小学科学总复习

合集下载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总复习及答案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总复习及答案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总复习及答案班级:姓名:一、填空题。

(共20分)1、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________,这是这________变化。

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物体的________。

3、物体必须制成________,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普通的垃圾填埋的方法,会污染________和________。

5、电动机是一种用________产生________的机器。

6、物质的变化是________,有些是________,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7、轮轴的轮越大,轴越小,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能越_______。

8、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_________、_________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_________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形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9、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_______电荷,头发带正电荷,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_________的现象。

10、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_________万倍。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方法中,()不能防止和减缓铁钉生锈。

A.将铁钉放入盐水中 B.在铁钉上抹油C.在铁钉上刷油漆2、发电机发出的电力大小和()无关。

A.转动速度B.转动方向C.发电机大小3、猴多生活在炎热的丛林;鱼只能生活在水里等事实说明()。

A.猴的生存本领差 B.鱼的生活空间小C.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4、激光可以打孔或者切割材料,是因为激光()。

A.具有能量B.很硬C.锋利5、我国首位飞上太空的人是()。

A.翟志刚B.杨利伟C.聂海胜6、下列透明镜片中,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B.C.7、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

A.越费力 B.越省力 C.用力大小不变。

8、房间中的冷空调往往装在上方位置,汽车中的热空调往往装在下部。

这主要和热传递中的()有关。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整理)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整理)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冷及热第1课知冷知热1, 人们用(温度)来精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 (红外线温度计), (体温计), (指针式温度计)等,3, 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4, 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溶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记作(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记作(100℃)。

5, 运用温度计时应留意:手持温度计的(上端);要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并且不能遇到(杯壁或杯底);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者(下降)时读出温度计上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及温度计液柱面(齐平)。

6, 零下六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7, 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如何推断豆子发酵的温度。

第2课热胀冷缩1, 1593年,(伽利略)独创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独创了(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是依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 一般状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

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3, (固体), (液体), (气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4, 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 (焰心), (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运用酒精灯时要留意: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灭时要用(灯帽盖灭)。

5, 描述试验现象时留意:说清晰试验前, 试验中, 试验后看到的(现象),以及(试验条件)是什么。

6, 我能举诞生活中关于热胀冷缩的事例:①安装地板砖时留缝隙;②温度计;③夏天电线变长;7, 被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这是因为(乒乓球内的气体被加热后体积会膨胀)。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六年级科学上册综合复习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一棵“顽强”的小树一、填空题:1.植物生长时具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

2.爬山虎的叶子全部都散开并且互不遮盖,这样有利于每片叶子获取阳光。

二、选择题:1.植物向着阳光生长的特性叫(C)。

A.向地性B.向水性C.向光性2.下列条件中,不是达尔文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时的条件是( B )A.单侧光照B.湿棉条C.锡箔罩3.不论菜豆“脐”的指向是朝上、朝下,还是朝左、朝右,菜豆的根都会向下生长,植物的这种特性叫(A) A.向地性 B.向水性C.向光性三、判断题:1.爬山虎的叶子全部都散开并且互不遮盖,这是适应人类绿化工作的2.山坡上树木的树干大多斜伸出来而不是笔直向上生长,这是植物向水性的体现。

(×)3.“葵花朵朵向太阳”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

(√)第二课从“南橘北枳”说起一、填空题:1.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

植物的这些生活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

动物还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2.九月九燕飞走,三月三蛇来钻;苹果性喜寒,栽植不宜南;麦怕水淹根,蝉怕水淹腰。

二、问答题: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又大又甜的柑橘,移植到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又小又酸的枳子,橘和枳仅仅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说明了植物的生长受水土、气候的影响很大。

三、连线题:为下列植物找到对应的生活环境。

骆驼沙漠鸵鸟胡杨草原斑马丹顶鹤芦苇沼泽鲨鱼马尾藻海洋第三课走进池塘一、问答题:1.什么叫食物链?答: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就像一条链子一样,一环扣一环,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链、腐食链和寄生链。

湘教版小学科学总复习

湘教版小学科学总复习

湘教版小学科学总复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第二单元身边的动植物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150万种。

(4)不乱砍乱伐,2、我们每个人能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些什么?(1)不虐待动物。

(2)不打猎。

(3)保护动物,不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

保护植物。

(5)多种植花草树木。

第三单元土壤1、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2、鉴别土壤的方法(手捏法)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

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3、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

无土栽培是批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4、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

在春4、空气中有灰尘,不同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多栽花草树木等。

第五单元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材料分为(天然材料:棉花做成的布)和(人造材料:塑料)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它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用(℃)表示。

195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2、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应的温度值);(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总复习资料第-单元。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1。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2、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氧气减少了。

二氧化碳、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增多了,3 )。

,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肺(呼气4、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吸气)肺活量。

5、•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6、。

脉搏与心脏跳动有关。

脉搏次数和心脏跳动次数•样7、脉搏是血管有节奏的搏动流回心脏。

:心脏舒张时血液从静脉8、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动脉流向全身Ifll液流动的通道。

、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器官,血管是9次。

10、经常锻炼的人心跳较缓慢,有力,有利于心脏健康。

成年人的心跳•分钟人约为72。

(保护心脏)11、刚做完剧烈运动不要马上停下来,抽烟喝酒对心脏的健康有害。

运动性语言部分组成的: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

语言中枢又是由四个12、人的大脑皮层分为:(阅读中枢)听性语言中枢,视性语言中枢中枢(说话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当我们了解到自己的弱项后,要有意识的针对这些项目多加训练,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13 :保护人脑。

14、颅骨的作用不利于大脑发育,深夜还在上网、课间仍在学习不利于大脑发育,合理的休息可以让大脑更好的工作。

15 ,可以对人脑起到保护作用。

充足的睡眠可促进脑的发育。

剧烈运动时戴头盔约为心跳次数平静时,成人、人体平静时,呼吸、心跳平稳,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与心跳次数加剧。

人体16。

20次),呼吸次数约为•分钟•分钟72次(和脉搏次数•样个小时以上的睡眠。

917、小学生睡眠时间标准:原则上保证小学生每天有、同学们要提高效、老师减少作业量。

218、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影响同学们的健康发育,因此我们建议:14、不要沉迷于电/游戏。

率,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3、要合理地控制自己看电视的时间。

19、当身体的某•器官的健康受到影响后,会波及人体其他部分的健康。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六年级科学上册综合复习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一棵“顽强”的小树一、填空题:1.植物生长时具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

2.爬山虎的叶子全部都散开并且互不遮盖,这样有利于每片叶子获取阳光。

二、选择题:1.植物向着阳光生长的特性叫(C)。

A.向地性 B.向水性 C.向光性2.下列条件中,不是达尔文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时的条件是( B )A.单侧光照B.湿棉条C.锡箔罩3.不论菜豆“脐”的指向是朝上、朝下,还是朝左、朝右,菜豆的根都会向下生长,植物的这种特性叫(A) A.向地性 B.向水性 C.向光性三、判断题:1.爬山虎的叶子全部都散开并且互不遮盖,这是适应人类绿化工作的需要。

(×)2.山坡上树木的树干大多斜伸出来而不是笔直向上生长,这是植物向水性的体现。

(×)3.“葵花朵朵向太阳”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

(√)第二课从“南橘北枳”说起一、填空题:1.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

植物的这些生活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

动物还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2.九月九燕飞走,三月三蛇来钻;苹果性喜寒,栽植不宜南;麦怕水淹根,蝉怕水淹腰。

二、问答题: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又大又甜的柑橘,移植到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又小又酸的枳子,橘和枳仅仅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说明了植物的生长受水土、气候的影响很大。

三、连线题:为下列植物找到对应的生活环境。

骆驼沙漠鸵鸟胡杨草原斑马丹顶鹤芦苇沼泽鲨鱼马尾藻海洋第三课走进池塘一、问答题:1.什么叫食物链?答: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就像一条链子一样,一环扣一环,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全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全

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植物的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于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于须根。

4、将右图实验装置放在下,过一段时间观察容器水量会减少。

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5、把一段芹菜插入红水瓶,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芹菜的茎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可以看到一圈红点,将芹菜纵切,可以看到一条条的红线,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6、海尔蒙通过做柳树实验认为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普里斯特利的小鼠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7、植物的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8、绿色植物的叶片在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称为光合作用。

9、叶蒸发水分的作用称为叶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的意义是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水和养料的运输。

10、仙人掌的叶子呈刺状,大大降低了水分的蒸发。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3、人的一生只换一次牙齿,换牙期在6~12岁。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

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

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湘教版小学科学总复习

湘教版小学科学总复习

湘教版小学科学总复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第二单元身边的动植物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150万种。

2、我们每个人能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些什么?(1)不虐待动物。

(2)不打猎。

(3)保护动物,不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

(4)不乱砍乱伐,保护植物。

(5)多种植花草树木。

第三单元土壤1、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2、鉴别土壤的方法(手捏法)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

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3、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

无土栽培是批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4、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使用(肥料)来改良土壤。

他们把野草割来(焚烧)或是(用水沤)让它腐烂后变成肥料,改良土壤。

第四单元水1、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无固定的(形状)。

测量水的体积用(量筒)或(量杯)。

2、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水磨。

这一发明对长时间从事碾米劳动的人们来说,上一个大大节省劳力的装置。

(流水有力量)3、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加快溶解的方法: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4、地球上的咸水约占(97%)淡水约占(3%)。

第四单元空气1、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

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有(重量)。

2、空气能够流动,热空气会上升,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湘教版小学科学复习资料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鉴别土壤的方法(手捏法)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

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

无土栽培是批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使用(肥料)来改良土壤。

他们把野草割来(焚烧)或是(用水沤)让它腐烂后变成肥料,改良土壤。

第四单元水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无固定的(形状)。

测量水的体积用(量筒)或(量杯)。

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水磨。

这一发明对长时间从事碾米劳动的人们来说,上一个大大节省劳力的装置。

(流水有力量)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加快溶解的方法: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地球上的咸水约占(97%)淡水约占(3%)。

第四单元空气1、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

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有(重量)。

2、空气能够流动,热空气会上升,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3、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4、空气中有灰尘,不同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多栽花草树木等。

第五单元材料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材料分为(天然材料:棉花做成的布)和(人造材料:塑料)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它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用(℃)表示。

195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2、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

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单位和分度值(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而重量不变。

(也有一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水冻成冰后体积会变大;冷的杯子倒沸水时容易炸裂;火车轨道会留有空隙;夏天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的轮胎都不能充太足的气,防止温度高时,因气体膨胀而引起爆胎;温度计也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

5、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总是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6、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进行传递,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空气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比如: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

第二单元天气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可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云量、降水量)。

2、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力、风向、湿度和气温、。

3、(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5、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6、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方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7、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计)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8、降水的开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0、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云的形状和大小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

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纤细的雨头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1、一天中下午2点到3点之间气温最高。

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竺可桢)他写了《物候学》一书。

第三单元养蚕1、蚕的一生可以分为(蚕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蜕皮的原因是因为旧皮阻碍了身体的生长,蚕蜕皮时不吃也不动。

2、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2000多年前,我国西汉的张骞正是用丝绸打开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使中国与西方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成为现实,誉为“丝绸之路”。

3、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4、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常见的昆虫中,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蝴蝶、蛾子、甲虫、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蚜虫、虱子等都属于变态的。

还有青蛙和蟾蜍也属于变态的。

第四单元磁铁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实验:在磁铁的不同位置悬挂大头针或曲别针,观察数量的多少,找到磁性最强的部分。

)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3、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块磁铁吸合在一起,磁力会增大;把相互排斥的两个磁极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小。

4、我国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它是一块天然的磁石雕磨的。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一般的指南针都由磁针和方位盘等组成。

指南针方位盘上字母的含义是:N—北;S—南;W—西;E—东;NE —东北;SE—东南;SW—西南;NW—西北。

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5、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磁性黑板、磁悬浮列车、磁选机等。

第五单元多彩的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是直线传播的,其最好的证明之一是(小孔成像)。

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3、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体)和(屏)。

4、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与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5、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平面镜让光发生反射。

6、光透过不同形状的玻璃会发生(折射)放大镜的镜片是(中间厚边沿薄的凸透镜)它可以(会聚光线)得到(强光和高温)。

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汽车反光镜、潜望镜等都是人们对光反射原理的运用。

7、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1、绿色开花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构成。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固定植物);茎的作用是(传送水分和养料)、(支撑植物身体);叶子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是制造养料和氧气;蒸腾作用让根吸收的水从叶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

3、萝卜、白薯、山药属于根,马铃薯、甘蔗、藕、姜、竹笋、洋葱属于茎,有储藏营养的作用。

第二单元动物1、动物的构造特征与它的(运动)(生活环境)(捕食方式)相适应。

2、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根据动物的食性分为(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杂食动物:以植物和动物为食物)(腐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物)。

3、鱼嘴一开一合地不一定是在喝水。

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终生都不喝水;而生活中海里的咸水鱼,则要经常喝水。

4、象兔子这样(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第三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即音高)2、(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空气)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4、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5、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

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导致听觉神经的移动——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6、乐音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噪音是物体(无规律)的振动。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7、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

第四单元信息的传递第五单元水的变化1、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