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问题

合集下载

陈太丘与友期行 练习卷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 练习卷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练习卷一、解释下列字词意思(15分)1、期行:2、日中:3、舍:4、乃:5、戏:6、不:7、委: 8、引:9、下车引之之: 10、顾:11、与友期行期(词类活用):12、太丘舍去去古:今:13、相委而去相古:今:14、友人惭惭(词类活用):15、相委而去而:俄而雪骤而:二、翻译下列句子(24分,每小题3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客问元方:“尊君在不?”4、待君久不至,已去。

5、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友人惭,下车引之。

8、元方入门不顾。

三、回答下列问题。

(31分)1、下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CA、顾: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B、乃:家祭无忘告乃翁去后乃至C、去:太丘舍去待君久不至,已去D、引:下车引之呼朋引伴2、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2、(1)惭愧。

(2)轻视。

3、作者交代元方“时年七岁”,有何作用?(2分)3、交代了元方年纪小,为下文突出他的聪慧明理做铺垫。

4、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回答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4分)4、元方针锋相对地反驳友人,指出对方的无信、无礼,有理有据。

(2分)表现了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聪慧过人。

(2分)5、“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5、(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6、“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2分)6、由“怒”转“惭”,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1分)“下车引之”说明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

(1分)7、元方“入门不顾”的理由是什么?试用文中关键词语作答。

从元方的做法中你获得为人处事有哪些原则?(2分)7、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1分)为人要讲诚信、有礼貌、为人要宽容等(1分)8、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3分)8、示例一: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1分)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陈太丘与友期行专题训练

陈太丘与友期行专题训练

《陈太丘与友期行》专题训练一、完成下列各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一、解释加点字。

⒈太丘舍去⒉尊君在不⒊下车引之⒋陈太丘与友期行⒌去后乃至⒍相委而去二、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五、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六、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七、《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⑵《陈太丘与友期》:二、完成下列各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及答案仔细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陈太丘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试题】1.下面句子中加短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则是无信 / 是进亦忧,退亦忧B、太丘舍去 / 屋舍俨然C.相委而去 /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D、下车引之 /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翻译“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正确的一项是()A、(友人)在过来的途中,陈太丘就离开了屋子,离开后朋友才到。

B、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还是舍不得离开,(担心)离开后朋友来到。

C、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待就出发了,离开家后朋友才到。

D、(朋友)犯了错无法按时到来,陈太丘只好丢下朋友一个人出发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2009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市中考语文试题)【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也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此文《陈太丘与友人期》为方正。

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陈太丘与友期》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答案(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

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解析【小题1】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重点的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

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明确文言词语的含义,学会积累成语。

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阐述的哲理。

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6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划线词的含义。

①与友期行②去后乃至③相委而去④下车引之.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刻画了怎样的元方形象?.文章结尾处,面对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元方入门不顾”。

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①约定;②才;③丢下;④拉语言(对话)描写刻画了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

(略)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7阅读下文,完成l7—20题。

(12分)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行》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问题
• (1)他懂得“信”的重要性 • (2)他懂得“礼”的重要性 • (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 (4)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的尊

5.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 不是?他又是如何反驳的?
• (1)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首先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
• (2)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 攻讦(jié),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 赅。
《陈太丘与友期行》
1.陈太丘、友人、元方分别是怎样的 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 太丘是个诚实守信、善于教育孩子的人。
• 友人是不守信的人,缺乏修养、没有礼貌,但 能知错就改。
• 元方是聪明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 懂得为人之道,有良好的家庭教养。
2.作者是如何表现元方形象的?
• (1)正面描写:语言,动作 • (2)侧面衬托、对比:与友人言而无
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形成对 比,体现元方的方正。
3.友人为什么会感到惭愧?
• (1)意识到自己“日中不至”是无信的, “对子骂父”是无礼的
• (2)连一个小孩子都懂信用、懂礼貌,自 己却不懂
• (3)对陈太丘教子有方是敬佩
4.元方是“方正”体现在哪里?
• 面对父亲友人的怒骂,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 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
6.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①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生气时这样做,恰恰 符合孩子单纯、幼稚的性格。 ②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 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 拒之千里之外。所以不能因为元方的“入门不 顾”就认为他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及阅读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及阅读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及阅读答案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章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该文被选入初中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朋友定好时间一同上路,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那位朋友)没有到,太丘就不再等候而走掉了。

等太丘走后(那位朋友)才到。

当时元方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那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他等您好久不见您来,已经走掉了。

”那位朋友便愤愤不平地说:“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约定好一同上路,丢下人家(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好在中午,到中午不来,便是不守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便是不懂礼仪。

”那位朋友感到羞愧,从车上下来拉他(表示好感),元方向门里走去,连头也不回。

阅读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太丘舍去()2.尊君在不()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不顾()二、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去后乃至:________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五、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奋不顾身房舍整齐划一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一、1.放弃2.同“否”3.拉4.不回头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太丘那朋友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陈太丘与友期行》精选题(含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精选题(含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精选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共16分)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5)尊君在不.()2、翻译句子。

(4分)(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5)同“否”2、(1)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1(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去后乃至乃不知有汉 B.下车引之肉食者谋之C.惟长堤一痕惟吾德馨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解释下列加点词。

(3分)①尊君在不不:②元方入门不顾顾:③客此客: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8.友人、“亭中二人”都具有直率诚恳的性格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简析。

(4分)参考答案(一)(16分)5.(3分) C6.(3分)同“否”,吗回头看客居(寓居)7.(6分)(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期”、“委”、“去”各0.5分)(2)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雪”、“绝”各0.5分)8.(4分)示例:友人因太丘“舍去”,当即生气怒骂,心直口快;但经元方辩驳后,他惭愧并“引之”示好,个性率真,态度诚恳。

(2分)“亭中二人”与“我”萍水相逢,当即视同知己,“大喜”,拉余“同饮”,率真恳切,溢于言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形成对 比,体现元方的方正。
3.友人为什么会感到惭愧?
• (1)意识到自己“日中不至”是无信的, “对子骂父”是无礼的
• (2)连一个小孩子都懂信用、懂礼貌,自 己却不懂
• (3)对陈太丘教子有方是敬佩
4.元方是“方正”体现在哪里?
• 面对父亲友人的怒骂,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 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
《陈太丘与友期行》
1.陈太丘、友人、元方分别是怎样的 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 太丘是个诚实守信、善于教育孩子的人。
• 友人是不守信的人,缺乏修养、没有礼貌,但 能知错就改。
• 元方是聪明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 懂得为人之道,有良好的家庭教养。
2.作者是如何表现元方形象的?
• (1)正面描写:语言,动作 • (2)侧面衬托、对比:与友人言而无
• (1)他懂得“信”的重要性 • (2)他懂得“礼的重要性 • (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 (4)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的尊

5.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 不是?他又是如何反驳的?
• (1)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首先指出 “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
• (2)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 攻讦(jié),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 赅。
6.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①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生气时这样做,恰恰 符合孩子单纯、幼稚的性格。 ②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 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 拒之千里之外。所以不能因为元方的“入门不 顾”就认为他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