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

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

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2. 品味诗中炼字和细节描写的韵味。

二、学法指导:1. 了解古体诗的特点,品味诗中的细节描写。

2. 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情境,感知诗中的意象。

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在一个春天的清晨,一位妇女怀抱着一枝盛开鲜花的奇异盆景,站在自家院中,注视着空寂的归途,满目是泪水洒落的痕迹……让我们与她一起回味痛苦和无助,体味幸福和温馨,以醇厚的心情去品读汉代文人创作的这首优美动人、意蕴深远的《庭中有奇树》。

(二) 简介作者及作品: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他是汉代有名的文学家,特别擅长写赋。

他与卓文君的故事历来受到人民的喜爱。

有一个叫《凤求凰》的琴曲据说就是他为追求卓文君所作。

他的作品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三)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全诗。

读后请说说诗中哪些是物象?哪些是意象?女主人公在何时何地见到这些物象?她见物象时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弄清诗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

)物象:奇树、花、黄台(酒)、绿叶、攀枝花(花名)意象:女主人公——独在异乡为异客,佳节良辰——独在异乡的孤独凄凉的思妇心境——满腹哀怨——睹物伤怀时间:一年一度的佳节良辰——清晨——庭院——黄昏地点:庭中——归途心情:忧郁伤感、愁肠欲断、思念至极、辗转反侧。

问题探讨:从何处体会女主人公的思妇之情?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得当吗?试分析本诗所写两个特定时刻的含义。

(让学生理解景物并非无情物,情与景怎样才能恰当地融合起来以及怎样表达时间地点与情感的关系。

)(四)重点赏析: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细节进行赏析。

(注意细节描写)细节一:“园中奇树,叶青花繁。

”一个“奇”字,用得极好,它使读者对这棵花繁叶茂的奇树产生无限向往和追求的欲望。

而此时,树下的花却是“独有”,它是女主人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特定时刻的写照,从“独有”的花树中我们读出了女主人公的幽怨与惆怅的心情。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庭中有奇树》。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院景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培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习惯,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庭中有奇树》。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院景象。

(2)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课文中的庭院景象有什么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庭院景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庭院景象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庭中有奇树》,加强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庭院景象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朗读比赛、小组讨论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庭院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庭中有奇树》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中奇树的景象。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庭中有奇树》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庭中奇树的景象。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庭中奇树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点。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庭中有奇树》的意境和寓意。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运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文学鉴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分析课文中的诗意和美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诗意和美感,如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等。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3 教学方法运用对比分析,让学生欣赏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描绘。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以培养其文学表达能力。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互动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3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提出拓展性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如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等。

提出拓展性任务,如查找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5.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学习成果。

布置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第六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课文《庭中有奇树》中所蕴含的哲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探讨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互动性。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相关的写作、朗读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字数不少于300字。
2.创作练习: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以“庭中奇树”为主题,创作一首古体诗。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表达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感悟。
3.家园联系: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庭中有奇树》,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讨论,探讨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请家长签字确认,并将讨论过程简要记录在作业本上。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首古诗进行解读,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等。在下节课上,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展示学习成果。
5.观察日记: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选择一个主题,如“校园的树”、“窗外的花”等,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景物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体验古诗创作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方法层面:运用朗读法、分析法、对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诗词背景,体会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独特情感表达,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意识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与理解:《庭中有奇树》的朗读节奏、韵律及意义,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词汇与句式学习:掌握“庭”、“奇树”、“绿叶”、“红英”等词汇的含义,以及诗句中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庭中有奇树》的基本内容、创作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创作诗词,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表达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庭中有奇树》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庭院美景的古诗词,通过对比绿叶与红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词的具体内容。分析诗句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义理解和创作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际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
一、教学内容
《庭中有奇树》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古诗词:
1.《庭中有奇树》全文诵读与理解。
2.诗句解析:重点掌握“庭”、“奇树”、“绿叶”、“红英”等词语的意义。
3.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一等奖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一等奖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一、明确目标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

诵读欣赏《庭中有奇树》教案

诵读欣赏《庭中有奇树》教案

诵读欣赏《庭中有奇树》教案庭中有奇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庭中有奇树》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庭中有奇树》,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使学生了解《庭中有奇树》的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奇特的植物或者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一些特殊树木,引导学生对树木的特点和美感展开思考,为诵读《庭中有奇树》做铺垫。

2. 教师讲解。

通过课文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庭中有奇树》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意境。

3. 合唱朗诵。

教师指导全班学生一起合唱朗诵《庭中有奇树》,通过朗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分组朗诵。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自行分配角色,进行分组朗诵。

通过分组朗诵,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5. 诗歌赏析。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庭中有奇树》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6.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首与《庭中有奇树》相关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7. 总结提高。

教师对学生的朗诵表演进行评价和总结,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庭中有奇树》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还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诵读《庭中有奇树》,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庭中有奇树——古诗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本课围绕汉乐府《庭中有奇树》这首古诗展开,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审美意识,同时结合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运用能力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关键诗句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情感。

2.技能目标:学会赏析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等,并能用现代汉语转述诗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思,培养对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知力,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解读《庭中有奇树》的意境,体会诗人借物抒情的手法。

难点:理解诗歌深层意义,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策略:采用情境导入、朗读感悟、小组探究、角色扮演、拓展创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庭中有奇树》原文、译文及相关图片。

•搜集关于“思乡”主题的其他古诗词,作为课堂延伸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情境创设:播放一段描绘宁静庭院的视频音乐,营造静谧美好的氛围。

•问题导入:询问学生是否见过自己认为特别的树木?分享自己的故事。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奇树’的古诗。

”2. 新授课(20分钟)•初读全诗:教师示范诵读《庭中有奇树》,注意语调与节奏。

•师生共读: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初步感知诗歌韵律。

•逐句解析:借助多媒体展示原诗与注释,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艺术手法探析:着重讲述“奇树”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如何借景抒情。

3. 探究与分享(15分钟)•小组讨论:分成小组,每个组选择一个角度(如情感表达、意象之美),深入研读。

•成果汇报: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相互补充与评价。

4. 角色扮演(10分钟)•情景再现:选取部分学生扮演诗人,描述自己眼前的景象(奇树),表达内心情感。

•互动点评:其余学生担任评委,就表演者的表现给出评价和建议。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情感升华:回顾整首诗的主题,引导学生总结诗人的情感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庭中有奇树【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从意象入手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背诵此诗;了解《古诗十九首》。

2.能力目标:诵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品读法:就是精读、深读,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ppt展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钟嵘《诗品》“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大家知道以上这些评价指的是什么吗?对,它们都是后来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看了这些评价,我想大家都对古诗十九首产生了一定的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诗歌会让不同朝代的一流诗评家都对其有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通过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来领略古诗十九首那数百年依然璀璨的魅力。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古诗十九首简介(ppt展示)二、引入:大家知道吗?其实《古诗十九首》原本并不是一个文集,也不是同一个作者所写,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却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呢?它们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写的?它们又是在什么时候合成一个文集,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诗十九首》呢?他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又占有怎样的重要地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题解《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作者和写作年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3.价值《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三、诗歌细读与讲解大家知道《庭中有奇树》是五言律诗还是五言绝句呢?对,是五言律诗。

那你们知道五言律诗又分为哪几个部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对,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记得非常牢固的。

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部分进行讲解。

现在我们先来一起朗读一下整首诗。

1.全班诵读诗歌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意思2.字词分析,理解句子大意第一层首联: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1)奇树:犹“嘉木”,珍贵的树。

奇,不一般(2)华:同花,本草之花曰华(3)滋:当“繁”解。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大意:庭院中有一棵珍奇的树木,绿叶间正绽放着繁盛的花。

颔联: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1)荣:花,木本之花曰荣。

“荣”与上文“花”上下互通。

(2)遗(wei):赠。

(3)所思:指思念的人。

大意:攀低枝条折下它的花,准备把花赠送给所思念的人。

请同学们自我体会其中意境,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再鼓励同学发言。

启发同学。

大家觉不觉得这像是一幅画呢?如果这是一幅画的话,这会是怎样的一幅画呢?请同学发言,讲述他们的看法。

参考: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一个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第二层颈联: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1)馨(xin)香:香气。

(2)盈:满。

(3)莫:无法。

(4)致:送达。

大意:花的芳香充满衣襟和衣袖,可是路途遥远无法送达。

尾联: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别经时: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大意:“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小结:从以上的讲解中,我们初步知道了一些关于课文的知识,了解到了文章的大意,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进一步地对文章进行鉴赏。

【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情感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对诗句进行赏析思想内容: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第一层,诗人用朴素的诗句,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与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一种含有深沉意蕴的意境,引起读者的联想。

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

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

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

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

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只教人感到无限惆怅。

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

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

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更令人难以忍受。

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

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

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

总之,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的。

第二层,“馨香盈怀袖”,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

而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点明了全文相思怀念的主题。

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

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十分清晰生动的画面。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

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

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

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非常暗淡无光的。

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是经不住几番风雨的。

(2)细部揣摩诗歌中的“花”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从几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鉴赏:一是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败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

用花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

二是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

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

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

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

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到应该从背景,诗歌大意,意境,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关键字句的深入探讨等方面对古诗进行鉴赏,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对文章进行赏析,并不能仅仅根据字句的翻译和解释,而是要通过联系背景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细部揣摩来理解文章。

二、作业:结合讲解对诗歌进行感受和体会,试背诵诗歌。

三、课外扩展:阅读《古诗十九首》之一,试着了解和体会其大意与思想内容。

如《冉冉孤生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