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 群文通练 四 认识一位作家-沈从文(小说阅读)(考试必备)

合集下载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第二章沈从文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第二章沈从文

沈从文一、简介沈从文(1902 —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的“人性的扭曲”是在他的“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的,正是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架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静沈从文女孩子岳珉年纪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

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

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

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二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二
我坐在临近河湾的一片油菜地边,“检阅”了数千只蜜蜂以后,想 锁定某只蜜蜂,看看它的“花篮”是否已经盛满,看看它劳作时的表 情,听听它对春天、对花的评价。
然而,当我抬起头,我竟看到了前面,芦苇轻摇的河边,站着一只 白鹤。它长久地俯首凝视着水面。我吩咐自己,就不打扰它了。白鹤 是清高的生命,也是易受伤害的生命。我就与它保持距离。
章节总结学案❷——提升形象分析概括能力
一、散文物象的分析概括
散文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景,景物;物,自然物和人造物,包 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物象是作者抒情说理的主要载体,被注 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悟。阅读时要抓住“物——情(志)”这对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水边,那只白鹤
李汉荣
星期天,我到河边散步,随身带了一本《昆虫记》——法国昆虫学 家法布尔的名作,它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现在是4月,远方的油 菜花开得正盛,金黄色的波浪铺成海洋,你不能不佩服植物的单纯和 伟大。它们并没有用心策划,也不发什么宣言,只是简单地随了季节 和阳光的感召,就让整个大地换了一个模样。这季节最幸福、最忙碌 的,当是蜜蜂们。它们纷飞于花海,吟唱于暖风,把春天的精华,运 往它们的秘密工厂。
明天,我是否还要到河边去看看?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集》,有删改)
物象分析题一文练透 一、披文入情 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终于发现它在不断地要把水 中的影子噙出水面
②对白鹤可能在执着寻找伴侣、 忠于爱情的行为的同情和敬意
二、精做试题 1.物象特点概括 文中的白鹤是一个颇具美感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题后点拨
分析物象特点,需要注意两点: (1)圈点阅读:把与该物象描写有关的文字圈点出来,细读,从中提 取点明特点的文字,或作进一步概括。 (2)分析角度: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 气味等;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三是物象所蕴含 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沈从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沈从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沈从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节选)沈从文①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

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

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

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

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

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

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

②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

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

③二十二岁的生日,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

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

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④“你今天满二十二岁,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

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

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

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⑤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

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

他说他想去北京。

⑥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

⑦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

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

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

⑧“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⑨“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要去,我不妨碍你。

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

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

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

时间过了三年。

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

2024届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小说(含答案)

2024届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小说(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一一沈从文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枫木坳①沈从文到了河坎上眺望对河,虽相隔将近一里路,夭夭眼睛好,却看得出枫木坳上祠堂前边小旗杆下,有几个过路人坐在石条凳上歇憩。

几天来枫树叶子被霜熟透了,落去了好些,坳上便见得疏朗朗的。

夭夭看不真老水手人在何处,猜详他必然在那里和过路人谈天。

她想叫一叫,看老水手是否听得到,因此锐声叫“满满”。

叫了五六声,还得不到回答。

夭夭心不悦服,又把喉呢拖长,叫了四五声“满满”,这一来,果然被坳上枫木树下的老水手听到了,踉踉跄跄从小路走下河边来,站在一个乌黑大石墩子上,招呼夭夭。

人隔一条河,不到半里路宽,水面传送声音远,两边大声说话听得清清楚楚。

老水手嘶着个喉咙大叫夭夭。

夭夭说:“满满,我叫了你半天你怎么老不理我?”“我还以为河边扇把鸟雀儿叫!你怎不上青溪坪赶场?我以为你早走了。

”“早走了?爹不让我去。

我说:'不让我去我要哭的!'爹爹说:'你要哭,好,一个人到河坎边去哭,好哭个尽兴。

'我就到河边来了。

”“真哭够了吗?”“蒸的不够煮的够:为什么我要哭,我说来玩的。

”“太平溪老爷杨金亭,送了我两大口袋油板栗,一个一个有鸡蛋大,挂在屋楼口边风干了半个月,味道又香又甜,快来帮我个忙,把它吃掉。

”夭夭说:“那好极了,我来帮你忙吃掉它。

待一会儿我就来。

”夭夭返身就走。

母亲却叫住了她。

“夭夭,带点橘子送满满吧。

堂屋里有大半要顶好的,你自己背去。

”河边水杨柳叶子黄布龙冬,已快脱光了,小小枝干红赤赤光溜溜的,十分好看,夭夭借刀削砍了一大把水杨柳细枝,预备编篮子和鸟笼。

溪口流水比往日分外清,水底沙子全是细碎金屑,在阳光下烁烁放光,玛瑙石和蚌壳,在水中沙土上尤其好看。

有几个村中小孩子,在水中搬鹅卵石砌堤坝堵水玩,夭夭见猎心喜,也脱了袜子下溪里去端水,和小孩子一样,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

将近坳上时,只见老水手正躬着腰,用个长竹苕帚打扫祠堂前面的落叶。

【高考语文】2023届小说专题复习专项突破训练—沈从文(含解析)

【高考语文】2023届小说专题复习专项突破训练—沈从文(含解析)

【高考语文】2023届小说专题复习专项突破训练—沈从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沈从文许多人,围在一个床边。

床是黑木的,小的,旧的床板上面,垫褥上睡了一个男子。

男子是快要死去的人了。

眼睛无光,脸色惨白。

围在病人床边的,有两个女子,一个年约二十五岁,一个年纪较幼,不到十六岁。

年长的是病人的妻,年幼的则是病人的妹。

年幼的女人坐到近窗处一张旧藤椅上去了,吁着气,用手掠头上的短发,在这天真的女孩心上,对人生还似乎极其茫然,她并不忘记今夜是除夕!远远的,可以听到爆竹声音,像打仗时枪声,断断续续。

同时较近地方却有人掷骰吆喝的声音,有锣鼓笙箫的声音可以听得出。

除夕应已过去,当为新正一月一日了。

从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欢喜的空气如何浓厚,一切一切人,是怎样欢乐兴奋度过了这个除夕,眼看着黑夜逃遁,迎接那一年第一天的新的光明。

的声音就更清楚了。

且同时淡淡有煤气硝磺气在空气中混合,吹进房里。

女人似乎又觉得从外吹来的风太冷,不适宜于病人,即刻又轻轻把窗关上,走到病人这边来了。

“四嫂,你去休息休息,不要紧,大概……”年长的女人这时正低了头坐在床边,用手捏病人的手。

听到劝她休息,却不作声,只把头抬起,对这年轻女人勉强地笑了一笑。

邻家院子里忽然燃起了爆仗,毕毕剥剥响起来了。

声音的骤来,使病人一惊,病人在不断的响声中闭了目想了一会,才从记忆上找回过去的日子,知道今天是除夕了,从除夕上又才记起一件事来,于是他把那穿中山服的男子瞅着了。

“除夕!你忘了我们说的那个……”客人不作声。

“怎么?万里,你忘记了吗?”病人忽然眼睛有了光辉,说话声音也清朗许多了。

客人到此,目击到病人的兴奋,却冷静安详地答道:“明士,我没有忘记。

凡是要办的,我们已经办了!”“当真么?”“我什么时候谎过朋友?”客人沉重地说,“是的,成功了。

希望的已实现了。

”说这话时他望到楼顶椽皮,重重地放了一口气。

他将胜利的事告给病人了,但他却保留了另一件因胜利而来的牺牲。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沈从文散文(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沈从文散文(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沈从文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沈从文我有一点习惯,从小时养成,即对音乐和美术的爱好。

从四五岁起始,这两种东西和生命发展,即完全密切吻合。

初有记忆时,记住黄昏来临一个小乡镇戍卒屯丁的鼓角,在紫煜煜入夜光景中,奏得又悲壮,又凄凉。

春天的早晨,睡梦迷糊里,照例可听到高据屋脊和竹园中竹梢百舌、画眉鸟自得其乐的歌呼。

此外河边的水车声,天明以前的杀猪声,田中秧鸡、笼中竹鸡、塘中田鸡……以及通常办喜事丧事的乐曲,求神还愿的乐舞,田野山路上的唢呐独奏——一切在自然中与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中每一部分。

这个发展影响到成熟的生命,是直觉的容易接受伟大优美乐曲的暗示或启发。

到都市中来已三十年,在许多问题上,工作方式、生活取舍上,头脑都似乎永远有点格格不入,老是闹别扭。

即勉强求适应,终见得顽固呆钝,难于适应,意识中有“承认”与“否定”两种力量永远在争持,显得混乱而无章次。

唯有音乐能征服我,驯柔我。

一个有生命有性格的乐章在我耳边流注,逐渐浸入脑中襞褶深处时,生命仿佛就有了定向,充满悲哀与善良情感,而表示完全皈依。

音乐对我的说教,比任何经典教义更具效果。

也许我所理解的并不是音乐,只是从乐曲节度中条理出“人的本性”。

一切好音乐都能把我引带走向过去,走向未来,而认识当前,乐意于将全生命为当前平凡人生卑微哀乐而服务。

笔在手上工作已二十六年,总似乎为一种召唤而永远向前,任何挫折均无从阻止,从风声、水声、鸟声中,都可以得到这种鼓励与激发。

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龃龉中,也同样能够得到。

即身边耳边一切静沉沉的,只要生命中有这些回音来复,来自多年以前的远方,我好像也即刻得到一线微光,一点热,于是继续摸索而前。

社会给我的教育太多了,一切由都市文明形成的强制观念,总在迷乱我,压迫我。

只有一件事给我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即具启发性的音乐。

对于生命的欢欣,死亡的肯定,一个伟大作曲者必然能理解,并理解到这种生命皈依的庄肃,把它当成创造的动力。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 含答案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 含答案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爱民如子,执政有方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①。

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

”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

但非贤不理,唯在得人。

”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所用,岂待梦傅说②,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

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选自《贞观政要·仁义》,有删改):比喻可供借鉴的往事。

②梦傅说:借指帝王礼遇贤臣。

傅说,殷高宗武丁的重臣贤相,原来他在傅岩筑墙,后被武丁选拔任用,使商朝国势强盛,殷商中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标点符号,请指出相应位置的标号。

人皆知畏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祚,既可指国运,又可指皇位,文中指前者。

B.吕尚,即姜子牙,以其封地之名为姓。

他在商周时期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文中借傅说、吕尚代指治国贤才。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沈从文散文专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沈从文散文专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沈从文散文专练沈从文作品:《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箱子岩》《辰河小船上的水手》《虎雏再遇记》《云南看云》《桃源的小划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沈从文那条河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①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袴,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②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

(本段引自小说《边城》)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

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岩石黛黑。

水深而清,鱼大如人。

河岸两旁黛色庞大石头上,在晴朗冬天里,尚有野莺画眉鸟,从山谷中竹篁里飞出来,休息在石头上晒太阳,悠然自得啭唱悦耳的曲子,直到有船近身时,方从从容容一齐向林中飞去。

水边还有许多不知名水鸟,身小轻捷,活泼快乐,或颈膊极红,如缚上一条彩色带子,或尾如扇子,花纹奇丽,鸣声都异常清脆。

白日无事,平潭静寂,但见小渔船船舷船顶站满了沉默黑色鱼鹰,缓缓向上游划去。

傍山作屋,重重叠叠,如堆蒸糕,入目景象清而壮。

白河多滩,凤滩、茨滩、绕鸡笼、三门、驼碑五个滩最著名。

弄船人有两个口号:“凤滩茨滩不为凶,上面还有绕鸡笼。

”上行船到两大滩时,有时得用两条竹纤在两岸拉挽,船在河中小小容口破浪逆流上行。

绕鸡笼因多曲折石坎,下行船较麻烦,一不小心撞触河床中的大石,即成碎片,船上人必借船板浮沉到下游三五里方能得救。

三门附近山道名白鸡关,石壁插云,树身大如桌面,茅草高至二丈五尺以上。

山中出虎豹,大白天可听到虎吼。

由三门水行七十里,到保靖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通练四认识一位作家——沈从文(小说阅读)微导语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

沈从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来客沈从文一天下午,我为《读者月刊》写一篇创作回忆录,觉得记忆中充满了各种河水。

生平在各个地方所见到的各种河流,似乎正一一从心上流过。

刚写到第二行,一个服装潇洒的白脸少年绅士,从那黑黑窄窄的楼梯走上来,一见我就问:“我找甲先生。

他在家不在家?”那种语言神气,显然他不会以为面前的我正是他所要找的人。

我当时为尊重客人的感觉起见,只好装点愚呆,请客人在房中坐坐。

“尊驾有什么事,是不是要紧的事?”大约先前这人还只疑心我是仆人,现在算已明白我是仆人了,大咧咧地说:“我刚从北京来,不久就要到外洋去留学。

我也是一个作家,久仰你先生的大名,特意前来拜访!”来客游目四瞩,各事弄清楚后,俨然大事业已办妥,不必主人相请,就大模大样选定一个靠窗边的椅子坐下。

喝着我为他倒上的那一杯清茶,见我畏畏缩缩地站在屋角,似乎安慰我不要怕“大人物”,就向我攀谈起来。

“你先生是作家,怎么不跟他学写小说?”“先生说,写小说是河水告他的。

”“怎么,河水告他的!什么河水井水?他同你说笑话!他一定跟姓贺姓何的读过书,你不懂!”“他说的是河水。

”那绅士见我那么说话,大约见我样子猥猥琐琐,且有点儿戆,发生了兴味,便带玩笑似的向我探听这房中主人的一切。

然后就问我,“先生是不是当真在霞飞路买了一幢房子?××报上说的,那幢房子值七千!”这客人看看我只知道傻笑,眉毛皱皱,走到写字桌边去,似乎想看看主人桌上的情形。

这一来真使我又急又窘,可我又想不出什么方法拦阻他。

他把我那篇文章看到了。

那上面我写的是: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来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汽,我的性格仿佛一道小小河流……大概看了两三遍吧,这个绅士才向在他身边显得有点窘迫的我说:“你的先生说河水告他一切,说得真古怪。

哪有这事情?”我因为不明白用仆人身份如何来答复,故仍然只向他笑了一下。

这客人从我的微笑上,似乎感觉到一点小小不快处,一面把手杖剥剥剥的敲打地板,一面便问我来到了这里多久,似乎为了报复起见,就问我:“你名字叫什么?”“我叫高升。

”可是我说出口时,瞅他那脸上做了一个古怪的表示。

大约就是这个俗气的名字,把客人谈话的兴致索然而尽,不愿意再等待下去了。

他把名片夹拿出来,抽出一张小小名片,伏在桌上写了一阵,便把那名片摆在桌上,用一个玉镇尺压定,又把我那文章看过一遍,把头点点,似乎明白了些先前所不明白的东西,这一回很满意了,才向我开口:“高升,我不等候甲先生了。

我留下这个,他回来时你就告他,不要忘掉!”客人一走,我便恢复了我做主人的身份,赶快走到桌边去,看看那名片究竟写了些什么,刚看完头上两句话“你是水教育的,我是火教育的”,忽然一个人訇的把门推开,好像是明白主人不在家,就不必叩门似的。

我真又窘又急,赶忙站起来侍候那客人:“先生,你要什么?”他什么也不说,只走近桌边,把原来那张名片收回,换了一张新的,写了两行字,便又匆匆地走了。

我把窗子关好后,放了一口气,走近桌边捡起那张名片看看,原来换了一张有北京某大学文学士头衔的,却把我先前看过的那两句话去掉了。

我想:“那么这人自己也觉得并不是火教育出来的了!”想到这些字句和这人的一切,我很忧郁的苦笑了一会儿。

这客人此后从不再来第二次。

大约已照他所说的那样,当真放洋去了。

我那篇文章,自然写不下去了,也永远不想作了。

一九三三年四月(有删改) 1.请概括小说中来客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妄自尊大(趾高气扬)——鄙夷不屑——感到不快——心虚内荏。

2.文中多次写到水,请简要分析“水”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是“我”创作回忆录的源泉;(2)“水”代指生活,表现了“我”对文学本真的追求;(3)“水”是“我”与来客创作观的分歧点。

3.文中画线句“你是水教育的,我是火教育的”该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的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火的教育”是指学校的正规教育;(2)水火不相容,表现了来客与“我”在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冲突。

4.请探究小说结尾“我那篇文章,自然写不下去了,也永远不想作了”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来客冒失的拜访扰乱了“我”写作的心绪。

(2)“我”感到以来客为代表的怀有功利心的读者无法理解“我”的作品的创作意义。

(3)表达了“我”对当时社会人心浮躁现象的批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萧萧沈从文①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

②唢呐后面一顶花轿,两个伕子平平稳稳地抬着,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

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做他人的母亲。

这些事想起来,当然有些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就哭了。

③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

萧萧做媳妇就不哭。

这女人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终日提个小竹兜箩,在路旁田坎捡狗屎。

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

她又不害羞,又不怕。

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

④萧萧做媳妇时年纪十二岁,有一个小丈夫,年纪还不到三岁。

⑤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每日抱抱丈夫,也帮同家中做点杂事,能动手的就动手。

又时常到溪沟里去洗衣,搓尿片,一面还捡拾有花纹的田螺给坐在身边的小丈夫玩。

萧萧好高,一个人常常爬到草料堆上去,抱了已经熟睡的丈夫在怀里,轻轻地轻轻地随意唱着自编的四句头山歌。

唱来唱去却把自己也催眠起来,快要睡去了。

⑥在院坝中,公公婆婆,祖父祖母,另外还有帮工汉子两个,散乱的坐在小板凳上,摆龙门阵学古,轮流下去打发上半夜。

⑦祖父身边有个烟包,在黑暗中放光。

祖父开口说话:“我听三金说,前天又有女学生过身。

”⑧大家就哄然笑了起来。

⑨这笑的意义何在?只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都知道女学生没有辫子,留下个鹌鹑尾巴,像个尼姑,又不完全像。

穿的衣服像洋人,又不是洋人。

吃的,用的,……总而言之,事事不同,一想起来就觉得怪可笑!⑩萧萧不大明白,她不笑。

所以老祖父又说话了。

他说:“萧萧,你长大了,将来也会做女学生!”⑪大家于是更哄然大笑起来。

⑫萧萧为人并不愚蠢,觉得这一定是不利于己的一件事情,所以接口便说:“爷爷,我不做女学生。

”⑬“你像个女学生,不做可不行。

”⑭“我一定不做。

”⑮众人有意取笑,异口同声地说:“萧萧,爷爷说得对,你非做女学生不行!”⑯萧萧急得无可如何,“做就做,我不怕。

”其实做女学生有什么不好,萧萧全不知道。

17女学生这东西,在本乡的确永远是奇闻。

这种女学生过身时,使一村人都可以说一整○天的笑话。

女学生由祖父方面所知道的是这样一种人:她们穿衣服不管天气冷暖,吃东西不问饥饱,晚上要到子时才睡觉。

她们在省里京里想往什么地方去时,不必走路,只要钻进一个大匣子中,那匣子就可以带她到地。

城市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大小不同匣子,都用机器开动。

她们不洗衣煮饭,只读那些没有用处的闲书。

……⑱总而言之,说来事事都稀奇古怪,和庄稼人不同,有的简直还可说岂有此理。

听过这话的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情?不管好歹,女学生并不可怕,因此一来,却已为这乡下姑娘初次体念到了。

⑲因为听祖父说起女学生是怎样的人物,到后萧萧独自笑得特别久。

笑够了时,她说:“爷爷,明天有女学生过路,你喊我,我要看看。

”⑳“你看,她们捉你去作丫头。

”21“我不怕她们。

”○22“她们读洋书念经你也不怕?”○23“念观音菩萨消灾经,念紧箍咒,我都不怕。

”○24“她们咬人,和做官的一样,专吃乡下人,吃人骨头渣渣也不吐,你不怕?”○25萧萧肯定的回答说:“也不怕。

”○26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

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

仿佛也坐过那种自己会走路的匣子,她又觉得这匣子并不比自己跑路更快。

在梦中那匣子的形体同谷仓差不多,里面还有小小灰色老鼠,眼珠子红红的,各处乱跑,有时钻到门缝里去,把个小尾巴露在外边。

27因为有这样一段经过,祖父从此喊萧萧不喊“小丫头”,不喊“萧萧”,却唤作“女○学生”。

在不经意中萧萧答应得很好。

28乡下里日子也如世界上一般日子,时时不同。

世界上人把日子糟蹋,和萧萧一类人家○把日子吝惜是同样的,各有所得,各属分定。

许多城市中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完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种好事情上面。

萧萧的一家,因为一个夏天的劳作,却得了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

29做小媳妇的萧萧,一个夏天中,一面照料丈夫,一面还绩了细麻四斤。

(有删改) ○5.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交代了人物生活的人文环境——哭嫁、童养媳现象;(2)表现出萧萧身世悲惨、胆大、生命力顽强;(3)与上文写其他小女人哭泣形成对比,为下文写萧萧不怕并憧憬当女学生提供依据。

6.小说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请概括并分析表现了萧萧哪些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对待婚姻,其他女子哭泣,萧萧不哭:可以看出萧萧胆大、纯真。

(2)谈及女学生,大家以之为乐,萧萧不笑、着急:可以看出萧萧率真、可爱。

(3)提到女学生,萧萧之前不笑,后来独自久笑,应答爷爷“女学生”的称呼:可以看出萧萧具有初步觉醒的新思想,内心向往外面的新世界。

(4)对待生活,城里人荒废光阴,萧萧一家收获颇丰:可以看出萧萧务实、能干、淳朴。

7.文中第⑧段到第⑮段为何多次写大家的笑?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突出众人思想的守旧、落后;(2)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萧萧对女学生充满好奇做铺垫;(3)暗示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