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疾病检验的应用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关键词】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1 白细胞计数1.1 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摇晃切勿用力,防止产生气泡及造成溶血;取样后2小时内及时送检进行测定,室温贮存不得超过6小时。
白细胞计数有目视计数法和仪器计数法,目视法是血液经稀酸稀释后,成熟红细胞全部被溶解,注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
数计操作时应注意因第1滴血混有组织液,应擦去。
不能过度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引起血液凝固或造成计数结果不准确,并保证计数板和盖玻片清洁。
一次完成充池,如充池过少、过多或有气泡,拭净计数板及盖玻片后重新操作。
计数池内如细胞分布严重不均,应重新充池。
计数红细胞用高倍镜,计数白细胞用低倍镜。
1.2 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
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10.0)×109/L,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
当每升超过10.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
而每升少于4.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有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白细数计数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出现病理性减少。
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的临床意义白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白细胞的临床意义,并介绍其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白细胞在临床上常用于疾病的诊断。
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等疾病。
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可能表明机体正在抵抗感染,例如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会增多。
而白细胞计数过低则可能暗示着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常常偏低。
因此,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和诊断疾病。
白细胞还在临床上用于疾病的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患者,可以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
而这些造血干细胞往往来自于供者的白细胞,因为白细胞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
此外,白细胞还可以用于治疗某些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
通过抑制白细胞的活动,可以减轻患者的免疫反应,缓解疾病症状。
白细胞还在疾病的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细胞通过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方式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主动免疫是指通过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细胞免疫来对抗病原体,而被动免疫则是通过外源性的抗体来抵御病原体。
例如,白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来中和病毒,或通过吞噬细菌来清除病原体。
总结起来,白细胞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白细胞移植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而白细胞的免疫功能则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研究和了解白细胞的临床意义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疾病的不断演变,白细胞的临床意义还将不断拓展和深化。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白细胞的功能和机制,探索更有效的白细胞相关治疗方法,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白细胞的保护和强化,通过健康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充足的休息等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白细胞分析参数

白细胞分析参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白细胞的数量和特定参数,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免疫状态,从而辅助诊断疾病。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白细胞分析参数,并说明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1.总白细胞计数(WBC)总白细胞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总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为4,000至11,000个/μL。
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的计数可能是某种疾病或感染的指标。
例如,白细胞计数增高可提示有感染、炎症或肿瘤存在,而降低则可能暗示免疫功能下降。
2.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类型,主要负责体内细菌和真菌的消灭。
中性粒细胞计数通常是总白细胞计数的一部分。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绝大多数。
在诊断感染和炎症时,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非常有参考价值。
例如,在细菌感染中,中性粒细胞计数会增加。
3.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是另一类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
淋巴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淋巴细胞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占总白细胞计数的一定比例。
淋巴细胞计数的异常变化可以提示免疫功能异常或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指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总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约为50-70%,淋巴细胞百分比约为20-40%。
这两个参数的变化也可以提供诊断信息。
例如,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则可能下降。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另外两种类型。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是衡量这两种细胞数量的指标。
它们的增加通常与某些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在某些特定的疾病诊断中,这两个参数的变化也可以提供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白细胞分析参数提供了评估免疫功能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
临床检验基础_白细胞计数

临床检验基础_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项指标,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情况。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计数的基本原理、检验方法和临床意义。
一、基本原理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类型。
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每立方毫米的白细胞数量,通常以10的乘方形式表示。
白细胞计数可以通过显微镜计数法或自动计数法来进行。
显微镜计数法是指将血液样本制成薄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手工计数。
自动计数法则是通过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自动计数和分析。
二、检验方法1. 显微镜计数法首先,取适量的患者血液样本,以乙醇溶液进行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样本均匀涂布在玻片上。
接着,将玻片放入染色剂溶液中染色,待染色完成后,利用显微镜逐个计数每个方格中的白细胞数量,最后乘以一个修正因子得出最终结果。
2. 自动计数法自动计数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白细胞计数方法。
操作者将血液样本注入计数仪中,计数仪会自动对样本进行稀释、混匀、计数和分析。
最终,计数仪会给出每立方毫米的白细胞数量。
三、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在临床诊断和监测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炎症反应:白细胞计数在炎症反应的监测和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通常伴随着白细胞数量的增加,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通过监测白细胞计数,可以及早发现炎症反应,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 判断感染程度:感染是引起白细胞计数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来评估感染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3. 监测免疫功能:白细胞计数也可以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
在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白细胞计数会偏低,如艾滋病、免疫缺陷病等。
4. 辅助诊断疾病:白细胞计数可以作为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伴随着白细胞数量异常的变化,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疾病中的应用

蛋 白质 , 水平 随着机体 的损伤 、 症或各 类疾 病进展 而迅 其 炎 速、 反应性 地增 加或减少 ; 炎症 、 伤 、 创 感染 、 肿瘤 等情 况下急 性 时相反应蛋 白显 著上升 , 白细胞 一样 , 同 是机 体 防御 机制 的一部分 。C 反应蛋 白是急性时相反应蛋 白之一 , 一 因其可与 肺炎球菌体多糖 C反应而产 生沉淀 , 称之 为 C反 应蛋 白 , 一 出
本研究 80例 患儿 中 , 周血 C P含 量增 高者 占4 % 0 外 R 2
(3 / 0 ) WB > 1 3 6 80 , C 0×1 L者 占 4 % ( 6 /0 ) C P与 0/ 5 30 8 0 , R
WB C同时增 高者 占 2 % (8 / 0 ) 2 % (2 / 0 ) 3 14 80 ,8 2 4 80 患儿 的 C P与 WB R C水 平均在正 常范 围内。 随机抽取 30例患儿 门诊复 诊病 例 , 中被确诊 为细菌 0 其 感染者 8 2例 , 确诊 为病 毒感 染者 5 2例 , 确诊 为肺 炎支原 体 感染 的 2 6例 ; 10例患儿首次全血 C P和 WB 此 6 R C计数结果
全 f C P与 WB 『 R 『 【 C计 数联 合检 测应 用于 儿童感 染性 疾病 的 诊断 中有着重要意义 , 对儿童健康发育起到积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急性细菌感染 时 , 菌使组 织细胞严 重损伤 , 致 C P 细 导 R
水平迅速 L 升。而大 多数病毒感染发生 在机体细胞 内 , 机体 细胞膜 缺 乏暴露 的磷脂 蛋 白, 其缺失 导致 C P产生 降低。 R 因此 , 当病毒感染患儿时 , 其血液 中 C P浓 度通常 为阴性或 R 弱阳性 。当患J J 周血 中 C P含量 与 WB L' b R C计 数 以及 中性 粒 细 胞 百 分 比同 时增 高 可 考 虑抗 菌 药 物 治 疗 , 患 J # 周 血 当 LI - 中 C P水平与 WB R C计数 以及 中性粒 细胞 百分 比均在 正 常 范 围时 , 可结合患儿临床症状给予相应的抗病毒治 疗 J 。儿
白细胞相关指标在白血病筛查和鉴别中的应用评价

白细胞相关指标在白血病筛查和鉴别中的应用评价1白细胞相关指标简介白细胞(WBC)是体液中的最常见的微生物类型,其特征是具有中等大小、明显的核和内膜,以及替代性地移动和活动。
白细胞在人体内被广泛用于维护免疫力,而它们也可能暴露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因此,对白细胞相关指标的测量可以提供有关疾病起源和发展的信息。
常用的白细胞相关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Cs)、白细胞比例(WBCRs)、血球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l%)、淋巴细胞百分比(Lp%)和单个血小板体积(MPV)等。
测量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是诊断疾病的常见方法,除此之外,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也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筛查与诊断中。
2白血病筛查和鉴别中的白细胞相关指标应用白血病是指由白细胞发生异常增殖所引起的血液疾病,其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特征是上调的白细胞计数和各种血液细胞异常比例。
因此,测量白细胞相关指标已经成为进行白血病筛查和鉴别的重要工具。
RDW和MPV是两种测量细胞的特性的白血病诊断标志物,它们与细胞的尺寸和变形深度有关。
它们是有效的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潜在诊断,例如RDW可以检测出变形性白血病,而MPV可以检测出细胞分裂不良。
此外,结合测定Nl%和Lp%可用于鉴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程度,前者反映了病变的程度,而后者提供了关于血液淋巴细胞的信息。
总的来说,白细胞相关指标的多种组合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白血病的类型、进展和保守治疗的效果。
3白细胞相关指标的评价作为白血病筛查和诊断的初级工具,白细胞相关指标具有良好的诊断精度。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用白细胞相关指标测定可以预测各种白血病的风险,其精准度也越来越好。
白细胞相关指标不仅可以用于诊断白血病,而且还可以用于评估和检测白血病治疗的疗效,可以帮助测定治疗效果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于某些疾病,如急性白血病,白细胞相关指标的检测也可以用来监控疾病活动性,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
降钙素原、白细胞、血培养联合检测在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急性细菌感染类疾病和机体的微生态平衡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发病率目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这种疾病是因为病原体侵入人体,在一定的代谢条件下释放毒素导致的病变。
其发病和个体因素有关,免疫力低的群体很容易致病,在没有及时治疗情况下,很容易引发严重的感染。
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其进行检查,目前常用的的检测方法就是联合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血培养方法。
这种方法的精度高,且快速方便操作,可以对感染情况进行高效的检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6~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这类患者382例进行研究,患者中男女性分别为232和150例,将全部患者划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具体划分为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总人数为189,细菌感染116例。
其中男女性分别为69和47例,病毒感染73例,男女性分别为48和25例。
主要的感染为肺炎、菌血症、败血症等189列,根据病原学结果进行判断。
1.2方法PCT测定:在检测过程中应用了南京基蛋公司FIA8600免疫定量分析仪和配套的试剂盒进行检测,对全部的疑似病例在没有治疗前抽血,总共抽三管,第一管血培养抽血八毫升,第二管为紫色管,抽二毫升EDTAK2,做白细胞计数,第三管红管,抽三毫升。
红管用高速离心处理八分钟,接着分离血清,检测时间为60分钟。
如果检测结果发现PCT≥0.5μg/L,则认为是阳性,可能是感染者。
WBC计数测定:通过希森美康的XS-1800i仪器进行白细胞计数检测,每天随机测两个质控,满足一定的结果稳定性要求。
如果发现此指标高于10×109/L,提示可判断阳性,并判断可能为细菌感染血培养使用选择了BD公司的血培养仪进行检测,在采样之后将样品放入血培养仪检测。
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细菌生长,则进行警报,再将报警的血培养转种,且进行染色处理,进行显微镜观察,判断革兰氏阴性阳性菌,杆菌,然后对单个菌落分离之后,进行同样的检测。
1.3统计学处理对所得结果通过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的定量数据通过t检验,而计数数据通过百分比表示,且进行方差检验,显著性差异水平为0.05。
白细胞检验

⑤稀释液应过滤(以免杂质、微 粒干扰),取血量和稀释倍数要 准确。⑥血液与试剂充分混匀, 并放置5~10min后充池计数。
3)加盖玻片方式的影响:加盖 玻片的方式可影响充液的高度, 进而影响计数结果。WHO推荐采 用“推式”法,此法较“盖式” 法更能保证充液体积的高度为 0.10mm。
4)充液的影响:充池前应适当 用力、快速振荡30s,以充分混 匀白细胞悬液。但应避免摇出过 多气泡,因气泡过多,黏附在管 壁上,水分容易蒸发,影响再次 充池的计数结果。充液时,避免 充液过多或过少、断续充液、产 生气泡及充液后移动盖玻片,以 免细胞分布不均,影响计数结果。
1)器材:使用器材均须清洁、 干燥,并经过严格的校准,采用 标准化检测试剂。
2)标本采集和稀释:无论校正 全自动或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均应采用静脉血。
①采用静脉全血标本必须新鲜, 血液与抗凝剂应立即充分混匀。 ②采用末梢血时,首选手指血 (因耳垂血较手指血的白细胞常 高25%~35%)。
③采血部位不得有冻疮、水肿、 发绀及炎症等。④采血速度要快 (以免血液凝固),针刺深度要 适当(2~3mm),不能过度挤压 (以免组织液混入)。
13~18
6~10
10~12
(2)常规考核标准(routine checking standard,RCS) 本法 是根据白细胞在计数室内四大格 的分布情况而规定的。如果RCS超 过标准(表2-32)为不合格,应 重新混匀悬液,滴入另一计数板 中进行计数,直至符合标准才能 报告计数结果。
RCS 四大格计数的白细胞最 大值 最小值 100% 四大格白细胞数量的平 均值
【检测原理】用白细胞计数稀释 液(2%冰乙酸0.38mL),将全血 (20μL)稀释20倍,同时破坏 红细胞和固定白细胞,充入改良 牛鲍(Neubauer)计数板,在低 倍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四角4个 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量,经换 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白血病分型
MICM分型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崛起和发展,尤其对 染色体易位形成融合基因的检出更反映急性白血 病的生物学本质,提出了白血病的MICM (Morphological,Immunological, Cytogenetics,Molecular biology)分型方案。
学
3.细胞形态畸形
诊 断
4.细胞分裂异常
要
5.骨髓中其他系细胞受抑
点
6.白血病细胞浸润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FAB分型
急性白血病分型
FAB分型 1976年法(F)、美(A)、英(B)三国协
作组提出一个急性白血病FAB的形态学分型方案 及诊断标准,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两大类及其亚型, 1985年进行修改。此分型方案得到了广泛的应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急性白血病分型
WHO分型 2001年3月里昂会议上,国际血液学及血液
病理学专家推出一个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WHO 新分型方案的建议。该分型应用了MICM分型 技术,结合临床综合进行分型,力求反映疾病 的本质,成为国际上一种新的分型诊断标准。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分型及诊断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及周围血中有粒系及单核 细胞增生,骨髓中的原始细胞≥30%,单核细胞为20~80 %,其余为粒细胞;外周血单核系细胞≥5×109/L。 M4Eo为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除 M4特征外,骨髓中异常嗜酸粒细胞增多≥5%。
医学百事通,私人医生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分型及诊断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其特点为白血 病细胞异常增生、分化成熟障碍,并伴有凋亡减 少
编辑制作 莫武宁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发病情况
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67/10万人,急性 白血病多于慢性白血病,在全国各年龄恶性肿 瘤死亡率中白血病占第6位(男性)和第8位 (女性),在儿童和35岁以下的人群中占第1 位。
急性白血病分型-FAB分型
分型 AML-M5
AML-M6
分型标准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据成熟程度分: M5a 原始单核细胞型,骨髓原单核细胞
≥80% (NEC)。 M5b 单核细胞型,骨髓原单核细胞<80%
(NEC),其余为幼稚及成熟单等。
急性红白血病,骨髓有核红细胞≥50%,骨髓原始细胞 ≥30%(NEC)或周围血原始细胞≥30%。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分型及诊断
急性白血病的正确分型对白血病的诊断、 治疗方案的制订、疗效与预后的判断十分 重要。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分型及诊断
急性白血病分型-FAB分型
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迄今仍是急性白血病诊 断、分型的最主要依据,特别是原始细胞的数 量和形态,FAB分型提出以原始细胞>30%为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以原始细胞形态学特 征,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或称急 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两大类及其亚型, 以后进行了多次修改补充,由于分型标准明确, 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医学百事通,私人医生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急性白血病分型
MICM分型,使白血病的诊断从细胞水平上升 到分子水平,这不仅对识别白血病的本质、研究 白血病发病机制和生物学特性有重要意义,而且 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亦具有实用价值。基 于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特征及特殊基因表达的 分型方法,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制定最佳治疗方 案,始于治疗前的全面诊断及评估。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 30-89%(NEC),早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粒细胞>10 %,单核细胞<20%。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分型及诊断
急性白血病分型-FAB分型
分型 AML-
AML-M4
分型标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30% (NEC),胞质内有大量密集甚至融合的粗大颗粒,常 有成束的棒状小体(Auer小体)。M3v为变异型M3。
AML-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原巨核细胞≥30%,电镜 PPO阳性,血小板膜蛋白Ⅰb、Ⅱb/Ⅲa、Ⅲa或 (vWF)阳性。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分型及诊断
急性白血病分型-FAB分型
分型 ALL-L1
ALL-L2
分型标准
以小细胞为主(直径≤12μm),大小较一致,核染质 较粗,核仁小不清。
以大细胞为主(直径>12μm),大小不一,核染质较 疏松,核仁较大,1至多个。
ALL-L3 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一致,核染质细点状均匀,核仁1 个或多个且明显。胞质嗜碱,深蓝色,有较多空泡。
感染
胸骨压痛及肝、脾、淋巴结肿大
浸润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临床表现
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 积聚、骨髓腔内压力增高
胸骨压痛
窦样隙屏障被破坏,白血病 细胞继续保持分裂的能力
外周血可见幼稚细胞
浸润
肝、脾、淋巴结肿大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细胞学诊断要点
1.某系细胞异常增生
细
胞
2.细胞成熟障碍
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许多因素与其 发病有关。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白血病分类
细胞成熟障碍阻滞阶段
阻滞发生在较早阶段 急性白血病,<6月
阻滞发生在较晚阶段 慢性白血病,>12个月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临床表现
RBC生成减少
贫血
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 PLT生成减少
出血
WBC细胞功能异常
用。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急性白血病分型
MIC分型 近年来,在FAB形态学分型的基础上开展免疫学
及染色体的研究工作,组成了一个白血病的MIC研 究协作组(Morphological Immunological Cytogenetical Study Group),并分别于1985 年、1986年、1987年提出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MIC分型。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分型及诊断
急性白血病分型-FAB分型
分型 AML-M0
分型标准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原始细胞≥30%,无T、B 淋巴系标记,至少表达一种髓系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或 电镜MPO阳性。
AML-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 (NEC)。
AML-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