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系统检验.

合集下载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病原体侵害的作用。

然而,当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感染或疾病的影响时,白细胞数量或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准确检测白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对于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进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白细胞检测方法。

一、血常规检测血常规检测是最常用的白细胞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此方法,可以获得关于白细胞数量和相对比例的信息。

血常规检测通常包括测量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PH),单核细胞计数(MONO)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

二、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级的白细胞检测方法,它能够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它利用流式细胞仪分离和分析各种细胞类型,并能够检测白细胞的表面标记物。

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进一步了解白细胞的亚群分布,评估其活性和功能。

三、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评估骨髓中各种细胞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关于骨髓产生的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重要信息。

骨髓穿刺检查对于诊断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等疾病非常有帮助。

四、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是使用特定抗体标记来检测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蛋白质表达。

通过使用特定于白细胞亚群的抗体,可以确定这些亚群的存在和百分比。

五、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一种检测白细胞相关基因或突变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PCR技术检测B淋巴细胞表面标记物的基因表达情况,以了解细胞的状态和功能。

综上所述,白细胞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临床需求进行判断。

通过准确的白细胞检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白细胞的显微镜检查

白细胞的显微镜检查

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一、生理因素: 多见于婴幼儿,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发育不完善,从而 导致单核细胞增高,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二、病理因素: 1、感染性疾病:比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 等,而单核细胞会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对抗致病因子, 从而可导致单核细胞增高,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 利巴韦林片、甲苯咪唑片等药物治疗; 2、血液系统疾病:比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 生异常综合征等,可由于未成熟的单核细胞增殖释放入 血,从而导致单核细胞增高,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环磷 酰胺、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治疗, 或者进行骨髓移植。 三、药物因素: 比如长期服用醋酸泼尼松片这类激素药物或者抗生素药 物,也可能会引起单核细胞增高,建议遵医嘱用药,不 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频次,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 停药或者更换药物。 四、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造成淋巴细胞增多因素:
1、生理性原因。儿童患者,一般可以无症状。 2、病毒感染性疾病,比如患有风疹、水痘、腮腺炎等。 3、淋巴细胞疾病也,比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4、当体内中性粒细胞减少明显时,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5.移植排斥反应时。
造成淋巴细胞降低的因素:
1、免疫系统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艾滋病等,或肿瘤患者放化疗后。 2、使用细胞毒素类、激素类或免疫抑制药物。 3、感染、外伤或应激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淋巴细胞相对性减低。 4、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 等,中性粒细胞生成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 细胞增多症、粘液星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 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减少:见于速发型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 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 过量、应激反应(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出血 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症等。

白细胞检查知识点总结

白细胞检查知识点总结

白细胞检查知识点总结一、白细胞检查的意义1. 了解免疫系统状况:通过白细胞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状况,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例如,如果白细胞数量过低,就可能存在免疫功能差的情况,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2. 判断感染情况:白细胞是人体内抵抗感染的主要细胞,感染或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会明显增加,因此检查白细胞数量可以判断感染的程度,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3. 诊断某些疾病:某些疾病会导致白细胞数量异常,例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通过检查白细胞数量和形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这些疾病。

二、白细胞检查的方法白细胞检查主要包括外周血涂片镜检和全血细胞计数两种方法。

1. 外周血涂片镜检:将少许外周血加于载玻片上,用镜头放大500倍至1000倍,观察白细胞数量、形态、大小、核形态等情况,可以直观的了解白细胞的情况。

2. 全血细胞计数:利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可以准确快速地测量出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包括总白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

三、白细胞检查的正常值根据性别和年龄的不同,白细胞的正常范围也有所不同。

1. 总白细胞计数:成人的白细胞正常值在4-10.5x109/L之间。

在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中,正常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2. 粒细胞计数:成人的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百分比正常范围为50-70%。

3. 淋巴细胞计数:成人的淋巴细胞占总白细胞的百分比正常范围为20-40%。

在不同的实验室和仪器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具体数值还需要参考具体检验报告。

四、白细胞检查的异常表现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称为白细胞增多,可能是因为感染、炎症、应激、药物反应等原因。

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称为白细胞减少,可能是因为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原因。

在外周血涂片镜检中,白细胞形态异常也可能出现,例如出现原始细胞、成熟细胞减少、核分裂等情况。

五、影响白细胞检查结果的因素1. 采血部位:不同部位的采血可以影响白细胞计数,通常建议在静脉采血的时候,第一个管血丢弃,之后采集的血液可以用于检测。

白细胞相关参数

白细胞相关参数

白细胞相关参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对于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诊断中,通过检测白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的免疫状况以及一些潜在的疾病。

本文将详细探讨白细胞相关参数的含义、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相关参数的含义白细胞相关参数主要包括白细胞总数、分类计数和百分比等指标。

其中,白细胞总数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通常使用的单位是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

白细胞总数是评价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判断某些疾病的关键指标之一。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通过细胞计数仪或显微镜观察,将白细胞按照类型进行计数。

常见的白细胞类型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通过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白细胞在机体中的相对比例,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百分比是指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每种类型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可以通过计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进而判断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可能存在的疾病。

二、白细胞相关参数的检测方法常见的白细胞相关参数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血液常规检查和流式细胞术。

血液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通过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或显微镜下对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和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

该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级的免疫学技术,通过标记特定的抗体,将细胞表面的分子与荧光染料结合,利用流式细胞术仪器的高速流式分析和多色共振荧光仪对细胞的数量和性质进行分析。

该方法操作相对复杂,但结果更精确,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对于白血病等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三、白细胞相关参数在临床中的意义在临床中,白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及时发现炎症反应和感染等情况。

常见的白细胞相关参数异常有:1. 白细胞总数增高:常见于感染、炎症、过敏等病理状态。

增高的白细胞总数可能提示机体正在应对一种疾病或病原体。

白细胞分析参数

白细胞分析参数

白细胞分析参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白细胞的数量和特定参数,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免疫状态,从而辅助诊断疾病。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白细胞分析参数,并说明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1.总白细胞计数(WBC)总白细胞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总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为4,000至11,000个/μL。

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的计数可能是某种疾病或感染的指标。

例如,白细胞计数增高可提示有感染、炎症或肿瘤存在,而降低则可能暗示免疫功能下降。

2.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类型,主要负责体内细菌和真菌的消灭。

中性粒细胞计数通常是总白细胞计数的一部分。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绝大多数。

在诊断感染和炎症时,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非常有参考价值。

例如,在细菌感染中,中性粒细胞计数会增加。

3.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是另一类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

淋巴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淋巴细胞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占总白细胞计数的一定比例。

淋巴细胞计数的异常变化可以提示免疫功能异常或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指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总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约为50-70%,淋巴细胞百分比约为20-40%。

这两个参数的变化也可以提供诊断信息。

例如,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则可能下降。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另外两种类型。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是衡量这两种细胞数量的指标。

它们的增加通常与某些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在某些特定的疾病诊断中,这两个参数的变化也可以提供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白细胞分析参数提供了评估免疫功能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

临床检验基础_白细胞计数

临床检验基础_白细胞计数

临床检验基础_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项指标,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情况。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计数的基本原理、检验方法和临床意义。

一、基本原理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类型。

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每立方毫米的白细胞数量,通常以10的乘方形式表示。

白细胞计数可以通过显微镜计数法或自动计数法来进行。

显微镜计数法是指将血液样本制成薄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手工计数。

自动计数法则是通过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自动计数和分析。

二、检验方法1. 显微镜计数法首先,取适量的患者血液样本,以乙醇溶液进行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样本均匀涂布在玻片上。

接着,将玻片放入染色剂溶液中染色,待染色完成后,利用显微镜逐个计数每个方格中的白细胞数量,最后乘以一个修正因子得出最终结果。

2. 自动计数法自动计数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白细胞计数方法。

操作者将血液样本注入计数仪中,计数仪会自动对样本进行稀释、混匀、计数和分析。

最终,计数仪会给出每立方毫米的白细胞数量。

三、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在临床诊断和监测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炎症反应:白细胞计数在炎症反应的监测和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通常伴随着白细胞数量的增加,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通过监测白细胞计数,可以及早发现炎症反应,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 判断感染程度:感染是引起白细胞计数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来评估感染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3. 监测免疫功能:白细胞计数也可以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

在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白细胞计数会偏低,如艾滋病、免疫缺陷病等。

4. 辅助诊断疾病:白细胞计数可以作为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伴随着白细胞数量异常的变化,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技术标准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技术标准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技术标准在当今社会,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个体化医疗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

而作为个体化医疗的基础,基因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出来。

在基因检测技术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型的检测系统技术标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技术标准,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检测系统简介1. 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是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能够诱导免疫反应,并在移植排斥反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在器官移植、疾病易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2. 基因分型检测系统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是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对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和检测,以期得出准确的结果。

目前,常见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PCR法、序列特异引物法、序列基因分型法等。

二、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技术标准的重要性1. 个体化医疗需求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个体化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技术标准的制定,可以为个体化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移植排斥反应在器官移植过程中,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准确的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技术标准对于移植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3. 疾病易感性某些疾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基因型相关,因此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技术标准可以用于评估个体对于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技术标准的优化方向1. 技术标准的规范化在制定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技术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技术手段的特点和优劣势,以期制定出规范、全面的技术标准。

2. 数据比对与验证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技术标准的优化还需要侧重于数据比对与验证。

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够保证基因分型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多层次的标准体系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建立多层次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检测系统技术标准体系,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17)Neut% 中性细胞数<1或中性细胞数>20
(18)Lymph% 淋巴细胞数>5
(19)Mono# 单核细胞比率≥13和WBC≥4
(20)Eos# 嗜酸性粒细胞>2
(26)WBC unreliability Flag WBC异常散点图
(35)Atypical/Variant lymphs(一) 淋?
MONO%: 3~8% MONO#:0.12~0.80×10E9/L
NEUT% :50~70% NEUT#:1.8~6.4×10E9/L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计数(WBC)的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 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 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 要高一些。
(7)PLT(一)
PLT<70 >1000
(10)MCV(一)(初诊) MCV<65 >110
(11)MCV(二) (复诊)
(13)MCHC(一)
MCHC>380
(14)MCHC(二)
MCHC<300和MCV≥80
(16)No diff or incomplete diff 白细胞分类不出
(26)WBC unreliability Flag WBC异常散点图
(30)PLT clump flag PLT凝集?
(33)Immature granulocyte flag(二) 未成熟颗粒
(35)Atypical/Variant lymphs(一)
(初诊)异淋?
(36)Atypical/Variant lymphs(二)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系统检验
血液循环中5种白C: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分叶核
淋巴细胞:T <cell 周围血中多;B <cell
单核细胞
嗜酸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一定容积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总体数量
白细胞分类计数:一定容积血液中各类白细胞分别的数量。

参考值: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3岁(11.0-12.0)×109/L
相对值绝对值
中性分叶粒C50-70%(2-7)×109/L
中性杆状核粒C1-5%
淋巴细胞20-40%
嗜酸粒C0.5-5%
嗜碱粒C0-1%
单核C3-8%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日波动
情绪激动
剧烈运动
新生儿、妊娠中后期、分娩
实质是应激状态反应
2、病理性增多:
1)反应性增多:中性粒C↑,往往使白C↑ <骨髓中成熟白C释放↑>(1)急性感染或炎症,常见于细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

(2)广泛组织损伤(10.0-30.0)×109/L
(3)急性溶血或失血
(4)急性中毒
(5)恶性肿瘤
2)异常增生性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粒C的白血病 <白C生成↑,幼稚白C多>
3、减少:病毒感染,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感染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全骨髓造血功能↓
脾功能亢进
非白血性白血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理化损伤
单核-M 系统功能亢进
(二)淋巴C:L cell↑,也常伴有白C↑
1、增多:病毒性感染,某些细菌感染
源发于Lcell恶性肿瘤,ex: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2、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H或烷化剂或APG治疗,杀伤Lcell
往往是绝对值的减低。

放射线的损伤。

(三)单核C,单核C↑,不会有白C↑
增高有一定意义,单核C白血病,L瘤,何杰金氏病(HD)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MDS)
慢性粒C白血病:中性,嗜酸,嗜碱粒C均增多
急性感染恢复期
某些原虫、寄生虫感染,ex:疟疾,黑热病
(四)嗜酸粒C 不伴有白C↑
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病:尤其是寄生在血液中的寄生虫。

ex:血吸虫肺吸虫
皮肤病
某些血液病,嗜酸粒C的白血病
淋巴瘤
慢性粒C的白血病
高嗜酸性粒C增多综合证
(五)嗜碱粒C 不伴有白C↑
增多嗜碱性粒C的白血病
慢性粒C的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
肺结核
骨髓细胞学检查
适应症:主要用于诊断各种造血系统疾病
各种贫血
各种白血病
各种紫癜,血小板减少
脾功能亢进
淋巴瘤
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
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出现。

幼稚细胞,可疑细胞以及血细胞的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的减少,增多。

禁忌症:甲型血友病
一、细胞发育的阶段性:
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原始、幼稚、成熟三个阶段。

2、粒C 原始、幼稚(早、中、晚),成熟(杆状、分叶核)
红C 幼稚(早、中、晚)
3、有时,细胞核浆发育不同步,一般以发育快的时期为标准,(多数以核为主)
eg :粒C 核早幼浆中幼所以粒C处于中幼粒
二、细胞发育的简单规律:
(一)胞浆:
1、量:一般少→多
2、颜色,红C,粒C,巨核C 蓝→粉红 RBC颜色由Hb组成粉红色,RNA
粒C粉红色由特异性颗粒决定
浆C 由于其所含Ig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

(二)细胞
多数大→小巨核C小→大;原始粒比早幼粒小。

(三)胞核
1、大小:一般大→小
2、核形改变:粒:圆→椭圆→肾形→杆状→分叶
单核:圆→椭圆→肾形/不规则形
3、核位置:红:居中,岛状
浆C:核往往偏位,∵充斥大量Ig,把核推挤到一侧。

4、染色质:细致疏松(浅)→粗糙密集(深)
5、核仁:清楚(原)→不清楚(幼)→消失(成)
6、颗粒:无→有
红:始终无颗粒
单、淋:无(原)→不清楚(幼)→有(晚幼)
粒:非特异性颗粒(早幼)→特异性颗粒(晚幼)
三、骨髓检查满意指标:
1、有骨髓小粒
2、有少量油滴,油滴多表示红骨髓成份减少,反映骨髓增生减低。

3、有核细胞及骨髓中特有的细胞,ex:早幼粒,晚幼粒,有核红C。

4、核C杆状与分叶之比高于末稍血。

(一)低倍镜(浏览)
1、骨髓取材,涂片厚薄,染色效果。

2、骨髓增生程度:5级 P326 表5-2-1
成熟RBC有核C
增生极度活跃 1:1 多见于白血病
增长明显活跃 10:1 白血病,少数溶血性贫血,增性性贫血
血小板↓↓,红系影响骨髓增生程度 ITP(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红比正常
伴有感染,粒系
增生活跃20:1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低下50:1再生障碍性贫血,粒C贫血
增生极度低下300: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般介于二者之间,往往上提一级。

3、观察计数巨核细胞
有无特殊大细胞
成熟RBC与有核C之比
(二)油镜:
1、迂回镜检200-1000个C 分类计数,百分比。

(1)整个系统粒C数目
各阶段粒C数量之比
粒C质量:核浆发育是否平衡;有无巨核变,矮小变。

(2)RBC嗜多染,有无异形RBC。

RBC整体数目,各阶段数目比。

(3)巨核C,数目,以何种形态为主,血小板分布。

有无小巨核C,巨大血小板。

(4)L cell单核C,有无幼稚C
(5)有无特殊C
2、粒红比值(M:E):粒C总百分率40-60%,红C总百分率20%,P326
本身不能单独说明问题,要参照骨髓增生程度。

(1)末稍血C是骨髓C的继续,本系统特点明显。

(2)末稍血C相同,骨髓C可不同,区别:传染性L cell增多症;慢性L cell白血病
四、报告方式
1、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

2、骨髓增生情况
3、粒红比值(M:C)粒系,增生情况,每阶段情况,特殊情况。

红系增生,各阶段情况
淋单 <一带而过>
巨核C 7-35个/1.5cm 3cm 守低值,不守高值
有无特殊C,寄生虫
参照末稍血,成熟RBC有一定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