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案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案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俗世奇人》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冯骥才及他的其他作品。

2. 简述《俗世奇人》的编写背景及特点。

3. 分析本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冯骥才及其作品。

2. 学生分享对本书的初步了解和阅读兴趣。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本书的背景及特点。

4. 学生讨论本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分析本书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本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本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学生结合故事情节,探讨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第三章:故事情节梳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本书的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梳理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本书的主要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故事主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学生结合故事情节,探讨本书的主题思想。

第四章:文学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本书的文学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本书的文学手法,如夸张、讽刺等。

2. 探讨文学手法在本书中的作用和效果。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本书的文学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学手法的运用。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学生结合具体实例,探讨文学手法在本书中的作用。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总结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成果。

俗世奇人教案一等奖

俗世奇人教案一等奖

俗世奇人教案一等奖俗世奇人教案一等奖(精选10篇)俗世奇人教案一等奖篇1教学目的:1.让学生对民族文化能有所了解,并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泥人张》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这里,有没看过一些民间手艺呢?比如在校门口、集市上、戏台下……(石膏像、糖塑、花绘)不错,这些手艺人都有一手绝活,让我们叹为观止。

那么同学们看过泥人吗?……这些泥人都很精致,而这一切都源于泥人张,那你们想了解一下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三、分析课文1、情节里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海张五和泥人张,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从文中找出介绍他们的语句。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海张五赚下金山——有钱将军义子——有势有钱有势就导致了他的猖狂蛮横,为后来他的挑衅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泥人张单手捏泥人——技艺高妙贱卖海张五——沉稳干练2、面对海张五的羞辱,泥人张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后发制人。

你不是说贱卖都没人要吗?那我就把你的泥像贱卖给你看看。

由此可见,他不但技艺高妙,而且沉稳干练。

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艺高胆大。

3、作者却用独特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叙述了海张五的猖狂蛮横、自取其辱和泥人张的一言不发却出奇制胜,使两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可谓丰满奇绝。

(板书:艺高胆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有真本事,有真功夫,就能活的有尊严,获得别人的尊敬。

生动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呢,对,就是语言,说到语言,本文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地方。

4、奇语共赏析本文语言幽默传神,津味十足,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下面让我们再读课文,体会浓浓的津味,把你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的朗读。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三稿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三稿

走进“俗世”看“奇人”——《俗世奇人》读书交流教学设计市罗而小学春玲学习目标:1.品读书中人物外貌、动作描写的语句,感受每个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活的。

2.体会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所传达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人物典型的外貌、动作描写把人物写活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阅读交流单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了解“俗世”——“奇人”当时生活的环境。

同学们,《俗世奇人》这本书,我们已经读了很长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读书的收获。

(一)用味的普通话介绍作者骥才我们一起先来认识作者,他是嘛人长得嘛样?对,就是他——骥才。

此人祖籍慈溪县,生于解放前的水陆码头卫。

您说他生于解放前,长于文革时,还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咋就长出了1米92的大个呢?真让人费猜。

此人以小说闻名于世,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150多种,撂起来比他还要高。

小说就小说吧,可他从小喜欢美术、音乐和球类活动,偏偏有着绘画的才能和灵性。

笼罩在他身上的头衔可就多了去了:他是作家,也是画家,还是小说家,这不又成了社会活动家。

在,没谁不认识他。

他那1米92的大个子在街上一晃荡,便有人喊:“大,忙嘛呢?来套煎饼果子吧!”大到底有多忙?他是真的忙,除了卓有成效的作品,近年来,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查民间文化现象、抢救民间艺术、宣传民俗文化上了,所有有了社会活动家的头衔。

放着清闲的日子不过,整得自己整天价马不停蹄?图嘛呢?更让人费猜。

借用老的一句话来回答:“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这就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担纲之人。

说费猜其实也挺简单的,那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

(二)简介《俗世奇人》,理解“俗世”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这位现世奇人,走进他以清末民初市井生活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

全书由18个短篇文章连缀而成。

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的笔意。

每一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俗世奇人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俗世奇人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俗世奇人》精选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俗世奇人》的背景和作者。

激发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兴趣,培养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俗世奇人》的作者冯骥才及其文学地位。

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1.3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作者冯骥才及其文学成就。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背景和主要情节。

激发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兴趣,鼓励他们阅读原著。

第二章:分析人物形象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2.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观察其行为举止。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如刷子李的精明能干,泥人张的善良仁爱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

第三章:探讨小说主题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小说的主题,如世俗与奇人的对比,人性的光辉等。

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和情节中寻找支持主题的证据。

3.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让学生从人物形象和情节中寻找支持主题的证据,进行讨论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小说的意义。

第四章:欣赏小说语言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比喻、形象拟人等。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并欣赏其艺术效果。

4.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语言特色,观察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分析小说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意义和效果。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欣赏小说的艺术魅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学生在本次学习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俗世奇人》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判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俗世奇人》的主要内容和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批判。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教材:《俗世奇人》原文(教师精选出合适的章节或片段)。

2. 教学课件:包括作品的介绍、背景知识、故事梗概等等。

3. 教学辅助资料:相关的文献和评论。

四、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简要概括《俗世奇人》的主要题材,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梳理故事线索(10分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提示,让学生分析《俗世奇人》的故事线索,帮助学生理清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 理解主题(10分钟)指导学生分析《俗世奇人》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展现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冲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 深入探讨(2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表对《俗世奇人》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提出独立见解。

5. 阅读活动(15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阅读《俗世奇人》中的特定章节或片段,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的细节和情节。

6. 作品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俗世奇人》中的一些优秀描写和表达,让学生品味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7. 总结反思(10分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讨论的程度。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应的阅读、写作或讨论作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的创作活动,让学生以《俗世奇人》为题材,写下自己的故事、观点或评论。

俗世奇人教案

俗世奇人教案

俗世奇人教案俗世奇人教案15篇俗世奇人教案1教学目标1、能赏析作品语言特色,品味简单而曲折的情节,评价作品人物及思想内容。

2、能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思考怎样为拯救民间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热爱祖的民间文化;了解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

教学方法品读法。

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口头评析,也可课后练习写简短的评析文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想挑战吗”,你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一定有令你难忘的具有特殊本领的人,请举出一个例子。

(如用铲车开啤酒的司机。

)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个天津卫的有奇特本领的平常人。

2、介绍作者冯骥才。

3、《俗世奇人》介绍,举例刷子李。

4、推出重点人物“泥人张”。

(泥人张:真名张长林,自幼练成一手绝活,只需和人对面坐谈,拈土在手。

不动声色,瞬息可成。

作品形神毕肖,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都用重金来购买,把它放入博物馆供人欣赏。

泥人张彩塑推动了国际文化艺术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它有的取材于舞台,有的取材于生活,有的取材于历史,有的取材于现实,有正面形象,也有反面形象。

)二、解析课题“泥人张”泥人确实不同凡响,课文作者为什么称这批艺人为“俗世奇人”呢?三、探究文本请一同学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儿。

思考:(一)说奇事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现“泥人张”是个“俗世奇人”呢?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

——“泥人张”智斗“海张五”。

*海张五是什么人?人怎样?用文中的话回答。

——海大人义子。

狂妄、嚣张、骄横、飞扬跋扈的暴发户。

外形、别人对他的称呼(又恨又怕)、语言、神态等看出。

*泥人张为什么敢和他斗?用文中的话回答。

——“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观点?你的看法呢?明确: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俗世奇人》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俗世奇人》教案、教学设计
4.课堂讲解,点拨引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知识。
5.创意写作,实践提升: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5.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后作业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3.搜集并整理我国民间流传的其他奇人异事,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富有创意。
4.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与家长分享《俗世奇人》的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亲子共读感悟。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与课文紧密相关,充分体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作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4.课题揭示:教师板书课题《俗世奇人》,学生齐读课题。
(二)讲授新知
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八年级语文 俗世奇人教案(3) 八年级语文 俗世奇人教案[整理三套] 八年级语文 俗世奇人教案[整理

八年级语文 俗世奇人教案(3) 八年级语文 俗世奇人教案[整理三套] 八年级语文 俗世奇人教案[整理

俗世奇人(3)一、教材分析《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

本文写得生动有趣,融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一波三析,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

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

在本单元教学中应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揣摩品味重要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据此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了解作家与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寻找与作者情感的共鸣点3、能力目标:品味重点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同时,又将情节分析确定为教学重点,将语言的品味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思路和方法: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尤其重要。

人的认知规律认为:听了的容易忘记,看了的容易记住,做了的容易学会,这充分说明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得要“把戏过手”。

据此,我确定了以“知——演——悟——练”为主线完成本课教学,并以此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中贯穿的“悟精华、巧点拔、重创造”的原则,提高课堂实效。

“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式,即“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X中点拔”;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趣法”“示X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世奇人教案教学设计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

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

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
篇、优秀中篇小说。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

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

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

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

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

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

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

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

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
靠自己的本领外。

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

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

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