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一章教案
13毛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概论课》导言部分【导入新课】:运用讨论、插播视频文件引起学生兴趣并进而进行思考讨论。
1、讨论:请同学们谈谈对本课程的一些看法。
2、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热烈,对同学们的观点教师先不做评价。
先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片《重温历史的瞬间》和08奥运会精彩瞬间,让学生感受一下中国百年巨变。
再给出几幅图片,感受变通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3、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什么?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评: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由此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导论:关于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方法与考核方式一、关于学习本课程的意义1、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来讲:今天是历史的延续,“牢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也证明了理论是有用的。
大家可知道,现代有许多西方学者都在研究中国文化,研究这些理论的创立者。
世界将毛泽东、邓小平誉为20世纪的两大伟人,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崇拜者。
这些伟人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英雄,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有了自己的英雄而不去尊重和拥戴他,那就是个堕落的民族”。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果不了解我们伟人的事迹、不了解他们的思想理论的内容,岂不感到惭愧吗?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概论》课,不仅要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还要学习伟人们非凡的精神意志、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
2、从宏观(国家)角度:1)出于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案例1:美国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被中央情报局列为“重点国家”可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的不断增强,美国国内的保守势力和所谓的“政治精英”,日益把中国视为对美国霸权利益的巨大挑战者和最大的潜在敌人。
随着中国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的不断上升,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开展的秘密活动也日益活跃和频繁,中国已经成为其重点目标。
《十条戒令》并不算什么中央情报局针对中国的秘密情报活动。
大学毛概第一章教案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XX课时授课教师:XX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2)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成果;(3)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增强“四个自信”;(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成果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成果;(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进行讨论;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意思?2. 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1)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背景;(2)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成果(1)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1)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2)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意义。
(三)课堂讨论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毛概课第一章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2.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 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得到发展?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毛泽东最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科学说明。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阶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 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科学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一)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近代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
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洋务派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技术。
民间也有过“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思想和行动。
维新变法的改良派采用改良的办法。
孙中山早年上书封建政府,企图走改良道路。
但都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只有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面貌,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
)2.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在中国近代史的政治舞台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都曾先后登上前台,但最终都归于了失败。
这些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到胜利。
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由代表新兴生产力并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3.中国革命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来了各种观念和理论,农民阶级从西方学来了拜上帝教,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这些阶级在它们所学得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中国社会的浪潮,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但是这些理论武器的运用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的社会变革必须由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理论武器作为指导。
《大学毛概教案》

《大学毛概教案》word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课程的结构和内容1.2 大学毛概的概念理解大学毛概的定义和特点了解大学毛概的历史和发展1.3 大学毛概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大学毛概的基本方法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性质2.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情况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2.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2.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发展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3.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和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实践和调整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第五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形式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形式和机构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形式的实践和问题5.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的情况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的方向和任务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6.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律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的实践和问题6.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状况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任务和方向第七章:社会主义文化7.1 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意义7.2 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状况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7.3 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创新的情况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创新的方向和途径第八章:社会建设8.1 社会建设的概念和任务理解社会建设的定义和任务理解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8.2 社会建设的领域和内容了解社会建设的领域和内容理解社会建设的实践和问题8.3 社会建设的改革和发展了解社会建设的改革和发展状况理解社会建设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第九章:生态文明建设9.1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意义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义和意义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9.2 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和任务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和任务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问题9.3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挑战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挑战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晨和挑战的应对策略第十章: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10.1 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和现状理解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特点10.2 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定义和特点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和问题10.3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的未来展望了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的未来展望理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理解《大学毛概》的定义和特点补充和说明:大学毛概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概括和阐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概第一章教案(精品文档)_共14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适用全院所有专业院系(部)______经管艺术系______班级17级新闻、国商;会计1、2、3、4、5;17级金融1、2、3班;物流1、2、3班;酒管1、2班教师________ 张苗苗__________教案首页本次课标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上)授课日期授课班级3、4;5、61、2课时 2 上课地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学目标通过知识的学习,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革命和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通过课本的学习,在知识上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化进程,并且要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教学任务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3、提倡为什么不用“中国化”的提法而用“学理上”的提法4、为什么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重点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难点: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与历史化进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业或考核思考或讨论(二选一):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参考资料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3、《中共十七大以来文献选编》,新华网2012年11月11日4、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教学设计步骤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方法与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教学导入本学期上课方式改革(学生开讲)简单引入并介绍马克思主义讲述(PPT展示)口述思考记笔记5分钟告知目的了解毛概课程结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设问、启发讲授(PPT展示)个别回答5分钟课程新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及意义,并插播遵义会议短片,补充材料--“三二二二”中国化的历程教师讲授或提问思考讨论记录70分钟分析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及历史意义,其中两大理论成果是今后学习毛概的的基础,本次课要求学生深入正确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毛概第一章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教学目标:(结合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确定)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地了解。
同时了解教材的体系和逻辑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科学内涵,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教学过程:【新课程导入】也许有的人会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现在学它还有什么意义吗?我们来看看这些资料。
(小链接:千年伟人马克思;金融危机后的马克思热潮)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创造的优秀理论成果。
(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名人名言】“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交流讨论】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点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概论教案第一章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纸教学过程设计本章节是全书的开篇和总论。
首先要给学生讲清这门课的设置、总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用的教材、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的逻辑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考试形式等等。
其次,讲授本课时内容。
课程概述(约10分钟)一、本门课的设置和总的教学目的、要求:从“98方案”到“05方案”是一次历史性的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
2005年,党和国家又专门制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05”方案,决定把本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开设。
开设本门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青年一代合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永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青春。
开设本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在于,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武装青年一代,是应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指定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经中央政治局领导审定的由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统编教材。
三、主要内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四、教材的逻辑结构•本教材共分三个部分•1. 总论:导言、一、二章•2.毛泽东思想:三、四章•3.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部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相对独立的内容:“五、六、七”三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八、九、十、十一”四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十二、十三”两章是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和外交政策;“十四、十五”两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适用全院所有专业院系(部)经管艺术系班级17级新闻、国商;会计1、2、3、4、5;17 级金融1、2、3班;物流1、2、3班;酒管1、2班教师_______________ 张苗苗 ___________教案首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复习导入】本学期上课方式改革(学生开讲)并展示相关可以选择的话题,让学生记录利用几个问题简单引入并介绍马克思主义【告知目的】能力目标:对企业的营销活动和推销活动正确区分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市场营销这门课程体系结构理解市场营销内涵及核心概念掌握市场营销与推销的区别【课程新授】教学引入:1920年11 月,毛泽东在给新民学会会员罗章龙的信中强调,要改造中国,固然需要有大批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本章将对此做出专门的介绍与分析。
教师:我们就这一成果进行讨论、交流,谈谈你的感想。
§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一)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近代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思考: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
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洋务派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技术。
民间也有过“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思想和行动。
维新变法的改良派采用改良的办法。
孙中山早年上书封建政府,企图走改良道路。
但都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只有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面貌,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
)2. 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在中国近代史的政治舞台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都曾先后登上前台,但最终都归于了失败。
这些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到胜利。
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由代表新兴生产力并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3. 中国革命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来了各种观念和理论,农民阶级从西方学来了拜上帝教,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这些阶级在它们所学得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中国社会的浪潮,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但是这些理论武器的运用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的社会变革必须由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理论武器作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经由一番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使之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2. 李大钊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李大钊在1919 年8 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就已经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还须使之与中国的实际结合。
虽然李大钊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但在实际上已经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陈独秀、蔡和森等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性。
总之,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所倡导的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的端倪。
3. 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的幼年时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中央认识到这个问题重要性是在1935 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 也是最先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人。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一命题在正式提出并形成全党共识前,毛泽东已多次表述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补充材料:反对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思想先导。
1930 年5 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从理论与实践、实际的关系的角度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划清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反对教条主义的界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一个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
1938 年9 月至11 月,毛泽东在延安主持召开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并作《论新阶段》的报告和会议结论。
《论新阶段》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它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须解决的问题。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表述。
)4. 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
(两次胜利: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促进全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两次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党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党共识与现实中展开的曲折过程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从1942年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当时中央领导人的文章和报告中,并在当时中央领导人中间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在党的“七大”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党的重要文献中,这就是刘少奇代表中央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深入论述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乃是发展着与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乃是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表现在毛泽东同志的各种著作以及党的许多文献上。
??这些理论与政策,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
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 “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
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一一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七大”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展开的曲折过程党的七大后不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说法突然从党的文献及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和文章中消声匿迹了,建国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类的提法已经悄无踪迹。
毛泽东除很少场合继续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外,更多的是使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和与之统一的提法。
为什么一向反对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而提倡马克思主义应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毛泽东,不用“中国化”的提法而用“学理上”的提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苏联共产党的反对。
他们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都没有讲过马克思主义要民族化、俄国化,没有讲过马克思主义要与本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其次,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他认为,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与先生的关系,二者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
195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今后不要再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提法,以免引起误解。
我们是分店,总店还是马克思、列宁。
马列主义是主干,我们是枝叶。
再度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一命题是在20世纪60年代。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毛泽东思想日益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戴。
在这种情况下,公开站出来反对不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这一提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原因之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