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句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 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我仿佛看到了………………
0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这真是一个____的村居! 这更是一个____的村居!
上片
村中环境: 村中人(老夫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秀丽 恬静
下片 (动作)

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共7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共7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虚先 实抑 相后 生扬
二、“诗人”李白的浪漫飘逸 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诗风
修辞
句式
反衬、白描 想象、象征 虚实结合
先抑后扬 比喻、夸张
用典 反复、反问 长短变化
二、“诗人”李白的浪漫飘逸
2、结合全诗内容,绘制诗人心路历程图。
(B希望期待)
(C自信昂扬)
( A苦闷愤怒)
(D凄冷无奈 )
(E茫然无措)
A 苦闷愤怒 B 希望期待 C 自信昂扬 D 凄冷无奈 E 茫然无措
浪漫主义手法
二、“诗人”李白的浪漫飘逸
1、再读全诗,从表现手法、修辞、句式 等角度绘制写作特色思维导图。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夸 张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反衬、白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比喻、象征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 典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反复、反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 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
——《上安州裴长史书》
用古人之言,飘逸就是“落笔生云烟”(欧阳修)“万象奔走 于笔端”(范传正),就是“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李调元) 就是雄伟瑰丽,奔走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 变化万千。
浪漫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理解诗意 凡人李白的 失意心酸
感受诗味
诗人李白的 浪漫飘逸
领悟诗魂
仙人李白的 自信倔强
诵读指导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 / 斗十千,玉盘珍羞 / 直万钱。 低
停杯投箸 / 不能食,拔剑四顾 / 心茫然。
回 沉

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共33张)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共33张)语文九年级上册

品读赏析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 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 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 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 生的宏伟蓝图。
作者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 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 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 岸。诗歌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 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朗读指导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 文 玉盘珍羞直万钱。 大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背景资料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 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 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 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 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 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 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 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 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 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朗读指导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13 《诗词三首》(共4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13 《诗词三首》(共42张PPT)

•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 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 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 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 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 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
2019/7/17
1329138109@
18
课堂练习
4.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 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 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 实现的豪迈气概。
2019/7/17
19
课堂练习
名句积累
5.收集古诗词中表雄心壮志的句子。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酬乐答天谢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被。抛弃的人 怀怀旧念空老吟朋闻友笛赋,到乡翻似烂反柯而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枯朽的树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增长、振作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歌Biblioteka 我在巴山楚水这凄凉的地方,

六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词三首课件(共46张PPT)

六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词三首课件(共46张PPT)

感受变化 再读诗歌,展开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
画面?画面中有哪些景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黑云翻墨未遮山 黑云像墨汁一样在天上翻卷
黑云翻墨图
刚刚还艳阳高照的天空一下子变了脸。顿时,乌云 像打翻了的墨汁一样席卷而来,却未遮住远处的山峰。
[唐]孟浩然
样的感受?
移舟泊烟渚,
这“新愁”为何会涌上心头?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写这首诗时,孟浩然正离开
家乡到洛阳,借此排遣科举失利,
江清月近人。 仕途失意的悲愤。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醉书》,读准字 白雨跳珠乱入船。
音,读出节奏。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中的“望湖楼”在今杭州_西__湖___边。 它的所在地不禁让我想起了苏轼曾在诗里将 它与古代美女相比,以此来突显此地景色的 美丽。这两句诗是:___欲__把__西__湖__比__西__子___, __淡__妆__浓__抹__总__相__宜____。
兴写下了这首词。

读 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q[u宋è ]辛弃疾 chán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
外,两x三ià点n 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出现。
理解词题
第2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
词题

21古诗词三首 课件(共61张PPT).ppt

21古诗词三首 课件(共61张PPT).ppt

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诗中描写的画面有哪些景物?
看到
月、江枫、渔火 (静)
听到
乌啼 (动)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半夜
诗意: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半夜里 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听到
钟声 (动)
以动衬静,表现出诗 人孤苦忧愁的心情。
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出诗人 怎样的情感?
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明月
松林
清泉
石头
竹林中笑语喧哗。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洗衣物的女子。
诗意:竹林里传来喧笑声,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 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竹喧 莲动
浣女归来 渔船顺流而下
动态描写
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任凭。 尽
随意春﹏芳﹏ 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花草。
指诗人自己。
四时景物皆成趣。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 和动态描写。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21 古诗词三首
山中的居所。点明地点。
日落时分,天
山居秋暝
色将晚。点明

具体时间。
[唐] 王 维 点明季节。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 [jié],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 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著有《王 右丞集》等。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 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
♪ 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左右结构,“子”加“小”

九年级上语文14课《 诗词三首》优秀PPT课件

九年级上语文14课《 诗词三首》优秀PPT课件

学习引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Leabharlann 刘禹锡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念故去旧友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
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 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 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 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重点探究
探究一:理解诗歌的内容,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
重点探究
2.这三首诗词都是作者在不如意时写下的,结合具体语句,依次分析三位作者 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运用夸张手法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停杯投箸不能 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 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 舟梦日边”引用姜太公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 能像古人一样,表达了自己渴望遇到明君的愿望,渴望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 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重点探究
所以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 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进取精神。
《水调歌头》这首词反映了词人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 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在词的下 阕,词人虽然怅恨久别,埋怨月亮,“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不 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但还是很快领悟到“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进而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由此,词人积极乐观的 格调也体现出来了。

14 诗词三首 课件(共43张PPT).ppt

14 诗词三首  课件(共43张PPT).ppt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 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 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 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 迈气概。
李白
zūn dǒu 樽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zhù 箸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s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塞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qí 歧
公元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 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 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 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朋友们都来为他饯 行,出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辛,满怀愤慨地写下 了三首《行路难》。课本中选取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多啊,如今身处何方?
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沉,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焦灼不安和迷惘, 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之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宋书·宗悫què传》载,南 朝时宗悫用“乘工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会,一定,必然。 云帆:高高的帆。 济:渡。
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塞:堵塞。川:河流。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首诗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是哪一句? 请说说理由。
炼字(诗眼、传神的动词。。。。。)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描写生动,寓情于景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直抒胸臆,富含理趣: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李商隐:河南人,相传是39岁至43岁居留巴 蜀期间,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所作。
•苏轼:宋神宗熙宁9年中秋,在担任密州知州 时所作。当时他正处于与主张新法的王安石政见 不合自请外放期间。
学习目标
三首诗词的字面意思、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以及主 要的抒情手法理解并不难,所以我们学习的重点 在于: 1、进一步锻炼用规范的语言评价鉴赏古典诗词 的表现手法; 2、理解三首诗词中的从对方设想(借人映己) 、虚实相生和想象等手法; 3、学会通过比较来加深对同题材古诗词的情感 、手法、风格等的理解
借人映己(从对方设想);委婉深沉 虚实相生;明朗清新 想象;豪放洒脱;
【拓展延伸】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 请结合本诗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对此作一简单评析。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 节很好地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客居洛阳的作者 见秋风起,就想着给家人写信。捎信人带着信将 要出发了,作者觉得还有话要说,故又将封好的 信封拆开。这个细节真切又自然地表达作者对这 封“意万重”的家书之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何为“故园”?——故乡。 为何产生故园情结? 故园的意义何在?(叶落归根,精神家园) 查阅古诗词 • 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项羽“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
”——衣锦还乡,光耀门楣。 • 贬官——渴望团圆,享受天伦之乐 • 海归——爱国情怀。 • 台湾同胞——爱国情怀,渴望统一。
创作背景
怀念,是一种亘古的情愫。 故乡,是一个温暖的字眼。 无论是志在四方的士人,还是贬谪异地的迁客骚人, 抑或是在外仕宦的达官贵人,或是背井离乡的商人, 萦绕在心头的,无一不是那家园之思。 而正是离别,使故乡二字成为既沉重又温暖的字眼。
中国人永恒的故园情结!
作业
请以“中国人的故园情结”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提示:
• 左十八来右十一,十八十一在一起。左边给你 柴火烧,右边给你粮食吃。(打一字)
• 孔夫子于树下纳凉。(打一字)
• 起死回生。(打一字)
• 谁言寸草心,_报__得__三_春__晖_。 • _露_从__今__夜__白_,月是故乡明。
孟郊《游子吟》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_每__逢__佳__节_倍__思__亲__。
通过描写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进一步表现 “忆长安”。望月愈久忆念愈深,妻子不免热 泪盈眶;而同样望月的诗人一想到妻子在为自 己忧心忡忡也伤心落泪。这一联诗借妻之“思” 映己之“思”,可谓
都是抒发“思亲”的情感,三位作者在写 作技巧和写作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呢?
三首诗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是哪一句?
请说说理由。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2、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_今__夜__月__明__人_尽__望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想得家中夜深坐,_还__应__说_着__远__行__人__。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家园亲情
杜甫: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 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 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 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 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 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 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月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