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冠动物PPT课件

合集下载

081.棘皮动物门

081.棘皮动物门

鸟头草苔虫
A. 群体;B.部分示意图
羽苔虫
A.丛匍羽苔虫的群体;B.羽苔虫的结构
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1、不成群体,贝壳背腹各一瓣。 2、壳后有孔,肌肉柄,消化系 统呈“V”。 3、只有有性生殖。 4、代表动物:海豆芽
海豆芽
第四节 箒虫动物门
1、圆柱虫体,革质,膜质管子。 2、消化管U字形,触手冠外散开。
第一节 概述
1、体制:辐射对 称,但胚胎两侧 对称——次生性辐 射对称。 2、骨骼由中胚层 产生,且常向外 突出形成棘。 3、棘皮动物特有 的结构是水管系 和管足,这是真 体腔特化形成。
第二节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外形
1.五 辐 射 对 称 ( 海星) , 腕,中央盘,腕上有步 带区,间步带区。 2.口面,反口面,棘, 叉棘(清除身体污垢), 管足。 3.无肾管,排泄由体腔 的变形细胞来完成。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特征: 1、有鳃裂, 2、口索 3、背神经索,前端呈管状 4、身体分三节
第二节
一般形态构造和分类位置
一、外部形态
长蠕虫形,吻,领, 躯干,吻具体腔, 吸水膨胀,有鳃孔。
二、内部结构
背 神 经 索 ( 前 端 为管状),腹神 经索 完全循环系统, 开管式循环
一、海百合纲
海百合纲现存棘皮动物门中最古老的一纲。 似植物,幼时或终生营固着生活。体分腕、盘(萼)和柄 三部。 口面向上。反口面向下有柄,营固着生活(如海百合); 或无柄而具多数卷枝,营自泳和暂时性附着生活(如海 羊齿)。
海羊齿
海百合也称“五角百合”、 “鸡足”,五角海百台科。 身体上面中央有口,周围 有腕5枚,各腕数回分歧 而为枝,各枝再分小枝。 身体下面有五角形分节的 长柄,竖立于深海底,柄 的长度可达60厘米以上。 全身象百合花,故名“海 百合”。

触手冠动物-鸟类

触手冠动物-鸟类

触手冠动物1.帚虫动物门,外肛动物门,腕足动物门2.腕足动物的壳在身体背腹面,软体动物双壳纲的壳在身体左右面3.都有一个体壁延伸形成的,环绕口而不环绕肛门、用来捕食和呼吸的器官——触手冠原口:真体腔发达的后肾蒹作生殖导管自由游泳且与担轮幼虫相似的幼虫期后口:发育过程中出现前、中、后三分体腔,之间有体腔膜相隔→分节外肛和腕足辐射卵裂腕足动物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4.根据3,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1.辐射卵裂,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原胚孔最终形成成体肛门,口在原胚孔相对的一端另外形成,最原始的后口动物。

成体五辐对称,幼体两侧对称。

体表具棘、刺,一部分体腔形成了特殊的水管系统、血系统和围血系统,骨骼全部起源于中胚层,由钙化的骨片组成,神经系统没有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系统。

2.辐射卵裂,内陷法形成原肠胚,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3对体腔囊,胚孔发育成肛门,口在原胚孔相对的另一端形成。

幼虫期两侧对称,经变态后成体次生性辐射对称。

3.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相当于液压系统,担负运动功能。

4.卵裂、早期胚胎发育、中胚层的产生、体腔的形成以及骨骼由中胚层产生等,都与脊索动物有相同的地方,而不同于无脊椎动物。

成体口的形成也与脊椎动物相似,所以棘皮动物与脊椎动物都属于后口动物。

基于以上,现普遍认为,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5.半索动物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但又有中空的神经,类似于脊索动物。

从胚胎发育和鳃裂来看,说明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有亲缘关系。

近年研究显示,口索与脊索即不同功又不同源,此外,半索动物还有很多无脊椎动物特征,因此现多将半索动物列为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门。

脊索动物门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位于身体腹面的心脏、中胚层形成内骨骼。

脊索:支持、保护、运动等功能获得质的飞跃,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第十一、二章 棘皮动物门

第十一、二章 棘皮动物门

兰海星
链珠海星
滤沙海星
海蛇尾纲(Opliiuroidea) 腕细长,与中央盘的界限非常明显,没有步 带沟,管足没有坛囊和吸盘。筛板位于口面。 本纲是棘皮动物中最大的一类,现存约有2 000 种,分布极广。
刺蛇尾
黄鳞蛇尾
脆蛇尾
海胆纲(Echinoidea)
5个腕向反口面愈合,呈圆球形或扁圆形的骨骼
•进化地位
棘皮动物是辐射型卵裂,而不是螺旋型卵 裂。具有中胚层起源的钙化的骨片形成的内骨骼。 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以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 体腔,原胚孔最终形成了成体的肛门,成体的口 在原肠孔相对的一端另外形成,是最原始的后口 动物。
棘皮动物全部营海洋底栖生活,活动能力不强, 广泛分布在从浅海到数千米的深海。已知现存种 类6 000多种,但化石种类多达20 000多种。包括 海星纲、海胆纲、海蛇尾 纲、海参纲、害百合纲5个 纲,沿海常见的有海盘车、 海胆、海参、海蛇尾等。
内骨骼常突出体表,形成刺或棘,故称棘皮动物。 4、有独特的水管系和管足。
水管系和管足是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 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有开口与外界相通,海 水可在其中循环。管足有运动、呼吸、摄食的 功能。
5、运动迟缓,神经和感官不发达。
• 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有各型的幼虫(如羽 腕幼虫、短腕幼虫、海胆幼虫等)
身体呈长圆柱形,栖居在几丁质栖管中。身体分化为触手环、 躯干和球根三部分。触手环呈马蹄形,上具纤毛。无附肢, 有“U”形消化道。许多早古生代的遗迹化石如Skolithos可能 是由帚虫形成的。
第十二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附:其他无脊椎后口动物 --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
3. 水管系统(海盘车)

触手冠动物

触手冠动物

共同特征
1. 具总担——口周围体壁外突形成的具纤毛 具总担——口周围体壁外突形成的具纤毛 的触手 2. 具有真体腔——端细胞法、体腔囊法 具有真体腔——端细胞法、体腔囊法 3. 具有外壳——固着生活、柔软、居于自身分泌的 具有外壳——固着生活、柔软、居于自身分泌的 外壳中(虫室、背腹壳、体外管) 头部不明显、神经、肌肉、感官等 有所退化 4. 消化道呈“U”形 消化道呈“ 5. 胚胎发育兼有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特点
羽苔虫
苔藓虫-Microporella klugei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全部生活在海洋中,身体有外套膜 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分泌的背 腹两个壳, 分泌的背、腹两个壳,与软体动物的左 右壳不同,腹壳略大于背壳, 右壳不同,腹壳略大于背壳,以腹壳或 肉质柄附着生活。现存的种类不足300种 肉质柄附着生活。现存的种类不足300种, 附着生活 而化石种类则有30 000多种 多种。 而化石种类则有30 000多种。自奥陶纪出 现腕足动物后, 现腕足动物后,有的种类如海豆芽到现 在一直没有很大变化。 在一直没有很大变化。
形成口的方式 形成口的方式 原口动物特征 胚孔——口 胚孔——口 后口动物特征 胚孔——肛门 胚孔——肛门 另行形成口
体腔形成 体腔形成 端细胞法 体腔囊法
卵裂方式 卵裂方式 螺旋卵裂 辐射卵裂苔藓动物 口形来自的方式 后口腕足动物 原口
帚虫动物 原口
体腔形成的方式 原口
后口
原口
卵裂方式
后口
后口
多数原口 少数后口
第十一章触手冠动物(Lophophorates) Lophophorates) 原口与后口动物之间的过度类群
外肛动物门(Ectoprocta) 外肛动物门(Ectoprocta)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帚虫动物门(Phoronida) 帚虫动物门(Phoronida)

帚虫动物门

帚虫动物门

大多数为雌雄同体,少数为雌雄异体。少数 聚集生活的种还可通过分裂或出芽行无性生 殖。
多数种类体外受精,也有的种触手冠的两腕之间形 成孵育室,在此受精。受精卵被内嵴分泌的粘液粘 着,并在此发育直到幼虫期。 大多数的帚虫动物受精卵经放射卵裂、肠腔法形成 中胚层及体腔、原肠以后发育成一圆形具纤毛的辐 轮幼虫,经数周的自由游泳生活之后,辐轮幼虫迅 速变态,沉入水底,并分泌虫管发育成成体。
苔藓动物没有视觉和听觉器官。控制虫体活 动的惟一中枢机构是位于虫体顶端、口和肛 门之间的类球形神经节。 苔藓动物群体为雌雄同体,个虫多数也为雌 雄同体。
所有苔藓虫的幼虫经长短不一的浮游期后都会在遇 到适宜的附着基后附着变态,进入生活史中最终的 附着或固着生活阶段。
幼虫变态后形成群体的起点,即初虫或初虫 群,群体其余部分的个虫均由初虫或初虫群 开始以无性出芽方式不断复制而成。
循环系统由背血管和若干膨大的心囊组成。 后肾2对,兼有排泄及生殖导管两种功能。 除体壁肌纤维外,还有发达的闭壳肌、开 壳肌和调节肉茎活动的肌束。 绝大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种类有育卵习 性,但绝大多数行体外受精。 腕足动物有聚生现象,即1种或数种个体常 聚集在一起。 经触手纤毛运动摄取食物,通常的食物有 硅藻、放射虫、软体动物幼虫、海藻碎片 等
外肛动物门(Ectoprocta)
营群体固着生活,个 体长度小于0.5mm,过 去常与内肛动物一起 被称为苔藓动物。但 目前外肛动物和内肛 动物已经被认为是两 类在进化地位上不同 的动物。目前苔藓动 物用来专指外肛动物。
外肛动物广泛分布 在淡水和海洋中, 海产种类多分布在 潮间带,少数种类 可生活在6 000~8 000m的深海,附着 生活在固体表面, 目前发现近4 000 种,化石种约15 000种。

触手冠动物

触手冠动物
个体头部不明显, 前端体壁外突,在 口周围形成圆形或 马蹄形物,上有触 手冠。
消化道呈“U”型, 肛门在触手冠外侧。
体腔发达,肌肉 退化。
缺乏肾管、循环 和呼吸系统。由 体表及触手进行 气体交换,体腔 液担任体内循环, 体腔细胞可吞噬 代谢废物。
神经系统不发达,有1个神经节、皮下神经网。
呼吸器官为触手冠。 神经系统不发达,食道周围有神经环。 雌雄异体,一般具2对生殖腺。 以肠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次生体腔。 个体发育中有具纤毛的幼虫期。 现存种类300多种,化石种30000种以上,
分无铰纲和有铰纲。
被唇纲
3、腕足动物门
海洋固着生活。
体外具背腹两壳, 腹壳后端有一肉质 柄。
两壳内面具外套膜, 边缘有刚毛。
两外套膜间为外套 腔,被隔膜分成2 部分,前部有触手 冠,后部为内脏团。
体腔发达。
开管式循环,由心 脏和血管组成。
消化管 “U”,触手 冠的基部为口,有 的种类无肛门。
具1对或2对后肾管,兼 有生殖导管的作用。
口动物之间
1、帚虫动物门
全部海产。 呈蠕虫状,长6-
200mm,管栖。
触手冠:是身体前端两条平行的突起弯曲形成,每
条突起上有触手,触手上有纤毛。
消化管呈“U”
闭管式循环,无心脏,背、腹血管可 收缩,有红细胞并含有血红蛋白。
后肾管1对,兼作生殖导管。
神经系统简单,口后有1上皮内神经 环,由此发出神经至身体各处。没有感 觉器官,感觉细胞在触手和体表。
淡水种类和大多数海产种类为雌雄同体,生殖 腺由体腔上皮形成,没有生殖导管。
配子生殖和出芽生殖。有性生殖时,一般是雌 雄异体,卵在体腔内受精,海产种类受精卵经 辐射卵裂,发育过程中有担轮幼虫时期。

12触手冠动物动物

12触手冠动物动物
虫。
代表动物:海豆芽、酸浆贝
(6)触手冠动物分类地位
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过渡的中间类群。
理由:胚胎发育特殊,兼有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特点。
1、原口动物特征: ①由胚孔演化成口;②幼体与担轮幼虫相似。
2、后口动物特征: ①多为辐射状卵裂; ②腕足类中胚层及体腔是由肠腔法产生。
12 棘皮动物门
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里,它们在5亿多年前已经出现, 常见的有海星、海胆、海参等,是很特殊的一个类群。
水管系统、呼吸树。
2、都营固着生活
3、消化道呈“U”型,真体腔。
4、具担轮幼虫或类似担轮幼虫的幼虫。
(三) 帚虫动物门
• 1体细长,栖于几丁质管内,聚集生活; • 2闭管式循环、无明显心脏; • 3后肾管1对; • 4多数雌雄同体,少数雌雄异体,具担轮幼虫;
代表动物:帚虫
1 水生; 2 群体,个员间体腔不相通;
棘皮动物门(续)
5、次生体腔发达,一部分形成特殊的水管系统—棘皮动物所 特有的结构,为海水进出体内的管道系统(包括筛板、石管、 环管、辐管、侧管和管足),具有运动、呼吸、排泄和感觉等 多种功能。
6、多数为♀/♂,个体发育中各有不同的幼虫: 海星—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态 海胆—海胆幼虫 海参、海百合—桶状幼虫。 蛇尾—蛇尾幼虫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的 胚孔成为后来 成体的口。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 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期,其原 口形成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在与原口相 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以 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包 括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
12 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 —— 触手冠动物:帚虫、外肛、腕足动物门

动物生物学-节肢动物门和触手冠动物

动物生物学-节肢动物门和触手冠动物
思考: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蜕皮: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在体 内激素的控制下,蜕去旧皮,形成新皮以 适应身体间歇性生长的现象。 龄期:相邻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昆虫生长到一定时期,受到体内分泌的一种蜕皮激素的影响,上皮细胞分 泌出一种蜕皮液(几丁酶、蛋白酶),分解溶化旧的外骨骼,使昆虫的旧 皮层与真皮层细胞分离。与此同时,昆虫的旧皮之下,上皮层又分泌出新 的表皮。最后,昆虫收缩腹部肌肉来增加胸部血压,使背上拱起,于是旧 皮沿着头和胸部背面脆弱的地方脱去。生活在水中的昆虫,它们吸收了空 气和水后使身体膨胀,也在皮的特别脆弱的地方裂开,以后靠蠕动的力量 从旧皮内脱出。
异律分节
身体分部
昆虫纲(蝗虫):头、胸、腹三部分; 甲壳纲(虾、蟹):头胸部、腹二部分; 蛛形纲(蜘蛛、蝎):头胸部、腹部; 多足纲(蜈蚣、马陆):头部、躯干部。
主要特征
2、分节的附肢:具活动关节,以关节膜相连。
双歧型
原肢 内肢
单歧型
外肢
双 歧 型 附 肢 原肢
基节
附肢分节的意义: 附肢分节,即附肢各节之间以及附肢与体躯之间 都有可活动的关节,故名“节肢动物”。 ① 由于附肢分节,使灵活性大大增加。这就更加 适应于复杂的生活环境,继而导致附肢形态的高度特 化。 ② 附肢的形态特化,导致了附肢产生了多种功能。 附肢除了步行外,还有游泳、呼吸、交配、防卫、捕 食、咀嚼以及感觉等等功能。 所以,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 一个重要标志。
留身体背部的管状心脏。
血腔和开管式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开管式循环由于血液主要在血 腔和血窦中运行,压力较低,可避 免动物机体因附肢折断而引起的大 量失血或致死。
主要特征
5、高效多样的呼吸器官
都是体壁的衍生物。 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都是体壁的向外突起; 陆生种类的呼吸器官都是体壁的向内凹陷。 随着不同的生态类群而有一系列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2属20多种,限于 热带和温带的浅海 区
-
10
箒虫
-
112、外肛动物门 Nhomakorabea群体,有些种类具 多态现象。
固着生活,大多在 海水,少数在淡水 生活。
个体头部不明显, 前端体壁外突,在 口周围形成圆形或 马蹄形物,上有触 手冠。
消化道呈“U”型, 肛门在触手冠外侧。
-
12
体腔发达,肌肉 退化。
-
16
体腔发达。
开管式循环,由心 脏和血管组成。
消化管 “U”,触手 冠的基部为口,有 的种类无肛门。
具1对或2对后肾管,兼 有生殖导管的作用。
-
17
呼吸器官为触手冠。 神经系统不发达,食道周围有神经环。 雌雄异体,一般具2对生殖腺。 以肠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次生体腔。 个体发育中有具纤毛的幼虫期。 现存种类300多种,化石种30000种以上,
-
7
后肾管1对,兼作生殖导管。
-
8
神经系统简单,口后有1上皮内神经 环,由此发出神经至身体各处。没有感 觉器官,感觉细胞在触手和体表。
次生体腔被隔膜分成中、后2体腔
多数雌雄同体。少数雌雄异体。
无性生殖:分裂、出芽
-
9
有性生殖:体外受 精,辐射卵裂,肠 腔法形成中胚层和 体腔,
个体发育中有担轮 幼虫时期。
现存种类约4000种,化石种类约15000种
被唇纲:总担呈马蹄型,口背侧具有一上口突, 淡水产。
裸唇纲:总担圆形,无上口突,绝大多数海产。
-
14
被唇纲
-
15
3、腕足动物门
海洋固着生活。
体外具背腹两壳, 腹壳后端有一肉质 柄。
两壳内面具外套膜, 边缘有刚毛。
两外套膜间为外套 腔,被隔膜分成2 部分,前部有触手 冠,后部为内脏团。
分无铰纲和有铰纲。
-
18
-
19
第三章
第九节原口、后口动物的过渡类群 ——触手冠动物
帚虫动物门 外肛动物门 腕足动物门
-
1
一、生物学特征
固着生活 体柔软、不分节
箒虫动物
具外壳
触手冠(总担)
消化管U型 真体腔
外肛动物
但这三类动物形
态结构差异较大,
系统演化上的关
系不清楚。故独
立成门。
-
腕足动物
2
二、进化地位
同时具有原口和后口动物特征 原口动物特征:胚孔形成口 后口动物特征:腕足类以体腔囊法形成
中胚层和体腔。 可能介于具有次生体腔的原口动物和后
口动物之间
-
3
1、帚虫动物门
全部海产。 呈蠕虫状,长6-
200mm,管栖。
-
4
触手冠:是身体前端两条平行的突起弯曲形成,每
条突起上有触手,触手上有纤毛。
-
5
消化管呈“U”
-
6
闭管式循环,无心脏,背、腹血管可 收缩,有红细胞并含有血红蛋白。
缺乏肾管、循环 和呼吸系统。由 体表及触手进行 气体交换,体腔 液担任体内循环, 体腔细胞可吞噬 代谢废物。
-
13
神经系统不发达,有1个神经节、皮下神经网。
淡水种类和大多数海产种类为雌雄同体,生殖 腺由体腔上皮形成,没有生殖导管。
配子生殖和出芽生殖。有性生殖时,一般是雌 雄异体,卵在体腔内受精,海产种类受精卵经 辐射卵裂,发育过程中有担轮幼虫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