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三级项目
(完整版)三级嵌入式系统

三级嵌入式系统学习总结一第一章1.嵌入式系统概论嵌入式系统中的软件一般都固化在只读存储器中,用户不能随意更改其中的程序功能。
嵌入式系统的逻辑组成:1)处理器2)存储器3)I/O设备与I/O接口4)数据总线5)软件嵌入式处理芯片有四种类型:1)微处理器2)数字信号处理器3)微控制器(单片机)4)片上系统微控制器MCU的低端产品并不会因为高端产品的出现而衰落在32位MCU中,绝大多数使用RAM内核EDA:电子设计自动化IP核可以分为三种:软核、硬核、固核2.嵌入式系统与数字媒体计算机中常用的最广泛的西文字符及其编码是ASCII字符集和ASCII码,即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共有128个字符,一个字符占一个字节。
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汉字编码国家标准有GB2312和GB18030GB2312只有6763个汉字,不够用GB18030字符集与国际标准UCS/Unicode字符集基本兼容。
GB18030采用不等长的编码方法,单字节编码表示ASCII码,双字节编码表示汉字,与GB2312保持向下兼容,四字节编码表示其他字符Unicode最新版本是6.3。
UCS/Unicode在计算机中具体实现时采用不同的编码方案,最常用的是UTF-8和UTF-16,UTF-8采用的是单字节可变长编码;UTF-16采用的是双字节可变长编码文本的类型可以分为简单文本、丰富格式文本、超文本图像的数据量=图像水平分辨率*图像垂直分辨率*像素深度/8(像素深度指的是每个像素用多少个二进制数来表示)数字视频的数据量非常大,在进行传输时必须进行压缩,压缩编码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其名称为MPEG。
无线局域网采用的协议主要是IEEE 802.11(俗称WIFI)3.数字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微波是一种300MHz-300GHz的电磁波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计算机等智能电子设备2)数据通信链路3)通信协议4)网络软件以太局域网:1)发送数据设备必须把要传输的数据分成小块(帧)进行传输,一次只能传输1帧;2)局域网中的每一个终端都有自己唯一的标识,称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在发送的每一帧数据中,必须包含自己的MAC地址和接收终端的MAC地址3)IP协议定义了主机的概念,所有主机及使用一种统一格式的地址标识,称为IP地址。
三级嵌入式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1)局域网2)城域网2)广域网
IP地址分为A、B、C三类。
IP是由四段数字组成,共32位,8位一段。
A类IP段 0.0.0.0到127.255.255.255(0段和127段不使用)
B类IP段 128.0.0.0到191.255.255.255
数字视频的数据量非常大,在进行传输时必须进行压缩,压缩编码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其名称为MPEG。
无线局域网采用的协议主要是IEEE802.11(俗称WIFI)
3.数字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微波是一种300MHz-300GHz的电磁波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计算机等智能电子设备2)数据通信链路3)通信协议4)网络软件
最小系统的构成:嵌入式处理器、存储器、复位电路、电源电路、时钟电路、调试测试接口
STMIAR0,{R1-R7} [R0]R1,[R0+4]R2, [R0+8]R3,[R0+12]R4,[R0+16]R5……
程序状态寄存器访问指令举例:ﻫMRS R0,CPSR传送CPSR中的值到R0
MSRCPSR,R0传送R0的值到CPSRs
5.AR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意会
三 第三章
1.嵌入式系统硬件组成概述
ARM处理器的主流为32位,其主要特征如下:1)单周期操作2)只是用加载/存储指令访问内存3)指令长度固定4)三地址指令格式5)指令流水线格式6)低功耗设计ARM由三种指令集,分别是:1)ARM指令集2)Thumb指令集3)Thumb-2指令集
2.典型ARM处理器介绍
ARM处理器分为5类,分别是:1)经典ARM处理器2)ARMCortex嵌入式处理器3)ARMCortex实时嵌入式处理器4)ARM Cortex应用处理器5)ARM专家处理器
嵌入式三级项目报告

嵌入式系统内存管理三级项目报告书姓名班级学号课题分工或贡献率课程名称指导教师2016/5/13摘要:本次三级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内存的可变大小存储区管理,其中包括进程的创建和结束、内存的分配、释放、回收、紧凑操作以及对应部分C语言程序的编写纠错和下载调试,并且重点对内存的三种分配方式(FF/WF/BF)以及内存紧凑操作的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关键字:内存分配FF BF WF 内存紧凑前言:,随着嵌入式实时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迅速增加,内存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如今相关领域用垃圾搜集器(GC)进行自动内存管理克服了人工内存管理所导致的潜在危险,例如内存泄漏,指针悬挂,内存碎片等。
因此对垃圾搜集器的实时化的研究,将其应用于大规模嵌入式实时系统软件的开发,可以提高嵌入式实时软件开发的效率,对于缩短开发周期,提高系统安全可靠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三级项目的研究范围就集中在内存管理方面。
本课程三级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基于 UP-2410 实验箱完成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验程序设计。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加深对嵌入式linux 操作系统指令系统,内存管理基本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嵌入式 linux 程序设计的能力,相关标准、手册的查阅能力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实验预期能够实现创建新的进程并设置内存大小,选择内存分配算法,终止进程,显示内存的使用情况,掌握内存管理程序程序设计,代码编写、编译和移植,程序调试等。
本小组分工如下:王智宇:调试程序、FF算法秦佳佳:查阅资料、WF算法闫梦瑶:调试程序、内存紧凑赵维娜:查阅资料、BF算法韩敬丽:查阅资料、PPT汇总一研究项目的相关基本概念在本次三级项目中,内存管理包括了进程的建立,内存的分配,当一个进程被终止时内存是如何处理被释放,并当内存不满足进程申请时如何使用内存紧凑等这些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放在了内存分配和内存紧凑操作这个部分。
嵌入式三级考试内容

嵌入式三级考试内容嵌入式三级考试内容一、考试目标和要求•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控制和通信技术•能够开发和调试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程序二、考试范围和内容1. 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构成•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和常用工具2.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的处理器选择和相关知识•嵌入式系统的外设接口和扩展方式•嵌入式系统的电源管理和时钟设计3. 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操作系统选择和使用•嵌入式系统的驱动程序设计和应用程序接口•嵌入式系统的中断处理和任务调度4. 嵌入式系统实时控制•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和实时调度算法•嵌入式系统的传感器和执行器接口•嵌入式系统的PID控制和闭环调节技术5. 嵌入式系统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的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接口•嵌入式系统的网络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的总线技术和协议三、考试形式和时间安排•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共计180分钟•考试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四、备考建议•提前查阅嵌入式系统的相关教材和学习资料•多进行实际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和调试实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以上就是嵌入式三级考试内容的相关介绍,希望对备考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祝你们考试顺利!五、考试评分标准•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错误不扣分•判断题:每题1分,错误不扣分•简答题:根据答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给分,一般为5-10分六、考试重点和难点•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控制和通信技术是考试的重点•对嵌入式系统的各种接口和协议要有深入了解•理解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是考试的难点七、参考书目推荐•《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嵌入式系统实时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通信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分析》八、自我评估和复习计划•对每个考试内容进行自我评估,了解掌握的程度•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复习和实践演练•结合考试大纲和往年真题进行针对性复习希望以上内容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祝你顺利通过嵌入式三级考试!。
三级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重点内容-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三级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重点内容:嵌入式系统的定义1、嵌入式系统的定义(1)定义: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2)嵌入式系统发展的4个阶段:无操作系统阶段、简单操作系统阶段、实时操作系统阶段、面向Internet阶段。
(3)知识产权核(IP核):具有知识产权的、功能具体、接口规范、可在多个集成电路设计中重复使用的功能模块,是实现系统芯片(SOC)的基本构件。
(4)IP核模块有行为、结构和物理3级不同程度的设计,对应描述功能行为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软核、固核、硬核。
2、嵌入式系统的组成:硬件层、中间层、系统软件层和应用软件层(1)硬件层:嵌入式微处理器、存储器、通用设备接口和I/O接口。
嵌入式核心模块=微处理器+电源电路+时钟电路+存储器Cache:位于主存和嵌入式微处理器内核之间,存放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微处理器使用最多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它的主要目标是减小存储器给微处理器内核造成的存储器访问瓶颈,使处理速度更快。
(2)中间层(也称为硬件抽象层HAL或者板级支持包BSP):它将系统上层软件和底层硬件分离开来,使系统上层软件开发人员无需关系底层硬件的具体情况,根据BSP层提供的接口开发即可。
BSP有两个特点:硬件相关性和操作系统相关性。
设计一个完整的BSP需要完成两部分工作:A、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初始化和BSP功能。
片级初始化:纯硬件的初始化过程,把嵌入式微处理器从上电的默认状态逐步设置成系统所要求的工作状态。
板级初始化:包含软硬件两部分在内的初始化过程,为随后的系统初始化和应用程序建立硬件和软件的运行环境。
系统级初始化:以软件为主的初始化过程,进行操作系统的初始化。
B、设计硬件相关的设备驱动。
(3)系统软件层:由RTOS、文件系统、GUI、网络系统及通用组件模块组成。
RTOS是嵌入式应用软件的基础和开发平台。
(4)应用软件:由基于实时系统开发的应用程序组成。
计算机三级《嵌入式系统》考试内容

计算机三级《嵌入式系统》考试内容2015年计算机三级《嵌入式系统》考试内容一、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1.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分类、发展与应用2.嵌入式系统的组成与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EDA、SoC、IP核等技术的作用和发展)3.嵌入式系统与数字媒体(文本、图像和音频/视频等数字媒体的表示与处理)4.嵌入式系统与网络通信技术(数字通信与计算机网,TCP/IP协议,互联网接入技术等)二、嵌入式处理器1.嵌入式处理器的结构、特点与分类(不同类型的典型嵌入式处理器及其特点,嵌入式处理器分类等)2.ARM处理器内核的体系结构(工作状态,工作模式,寄存器组织,异常,数据类型与存储格式等)3.典型ARM处理器内核(ARM9,Cortex-A,Cortex-M,Cortex-R 等的技术特点与应用领域)4.ARM处理器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集,伪指令,语句格式与程序结构,ARM汇编语言与C的混合编程等)三、嵌入式系统硬件组成1.嵌入式硬件组成与嵌入式处理芯片(组成,特点,类型,ARM 的AMBA总线,嵌入式处理芯片的选型)2.嵌入式系统的存储器(层次结构,分类,性能指标;片内存储器,片外存储器,外部存储设备等)3.I/O接口、I/O设备以及外部通信接口(GPIO、I2C、SPI、UART、USB、HDMI等;键盘、LED、LCD、触摸屏、传感器等;RS-232/RS-485、CAN、以太网和常用无线通信接口)4.基于ARM内核的典型嵌入式处理芯片(S3C2410/S3C2440芯片的内部结构,如片上总线、DMA、时钟控制、中断控制、GPIO、UART、I2C、SPI、Timer、RTC、WDT及其他硬件组件)四、嵌入式系统软件2.板级支持软件包(BSP)和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硬件抽象层HAL,BSP的功能和移植,Bootloader的执行过程,U-boot及其移植等)3.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Linux的发展和自由软件,嵌入式Linux内核的结构、系统调用接口,常见嵌入式Linux等)4.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基本特点、代码结构、任务管理与调度、任务通信、中断处理、移植等)五、嵌入式系统的开发1.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工具(开发步骤,交叉开发平台和工具,系统的调试工具等)2.系统开发工具软件(ADS、RVDS的特点与使用,GCC的常用命令与参数)3.以S3C2410/S3C2440为背景的应用系统开发(硬件接口及部件的综合使用;无操作系统环境下的系统开发;μC/OS-II环境下的系统开发)。
2014年9月计算机三级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重点内容

2014年9月计算机三级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重点内容嵌入式系统及三要素定义: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简单定义:嵌入到对象体系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三要素:嵌入式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嵌入性、专用性与计算机系统。
(1)嵌入性是把软件嵌入到Flash存储器中,(2)专用性是指针对某个具体应用领域和场合,量体裁衣式的定制适用该场合的专用系统,(3)计算机系统是指必须具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核心是计算机系统。
三个要素决定了嵌入式系统是嵌入到对象体系中的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系统。
嵌入式系统設計与开发原则与步驟1.設計与开发原則既然嵌入式系统是嵌入到对象体系中的专用的计算机系统,因此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物尽其用。
这一原则表明,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都必须高效率地设计,量体裁衣、去除冗余,以最小成本实现更高的性能,同时尽可能采用高效率的设计算法,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换句话说同,“物尽其用”就是“够用就好”,以最高性价比来设计嵌入式应用系统。
2、设计与开发步骤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步骤包括需求分析、体系结构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执行机构设计、系统集成和系统测试。
各个阶段之间往往要求不断的修改,直至完成最终设计目标。
ARM存储模式关于存储模式:大端模式和小端模式,靠GPE8(ENDIAN)高低电平决定,高电平大端模式,低电平小端模式。
让GPE8工作于功能1模式控制。
掌握大小端模式存储结构。
已知一个32位的一个字0x87654321,存放在内存0x12000004~0x12000007中,指出对于大端模式和小端模式下,字节0x65存放的地址。
ARM指令流水线关于指令流水线:ARM采用指令流水线技术。
不同内核指令流水线的级数不同。
采用指令流水线的作用是提高指令执行效率。
有3、5、6、7、8级不等。
对于一个具有1条8级指令流水线的ARM处理器,假设每1级所需要的时间为1ns,求这种ARM处理器执行4000条指令最快所需要的时间。
嵌入式三级项目——内存管理

杀死进程
杀死进程2,此时进程2 释放内存80到130。若此 时再新建一个进程占用 内存44,可得下图。
可看到申请内存为44,但 是系统分配给进程7的内存 为50。这是因为程序中有 对最小碎片大小的控制。
THANK YOU
if用于处理fbt是头 结点,else用于处 理非头结点情况
此句无效
优化:将对头结点的特殊 处理和遍历链表两部分整 合到一起,使用一条语句 释放ab数据结构节点。
空闲内存整理算法的比较
FF BF WF内存算法对比
特点
优势
劣势
FF BF
WF
按空闲内存块初始地址 能够快速合并内存 低地址产生的碎片 升序排列。 块;实现简单;高 较多。 地址碎片少。 按空闲内存块的大小升 有较高的内存利用 对需求内存大的进 序排列。选择满足要求 率。 程,分配内存相对 的最小空闲块。 耗时;速度稍慢。
按空闲内存块的大小降 分配内存时速度最 内存利用率很低, 序排列。 快。 容易产生很多外部 碎片。
程序运行结果
主要步骤截图
1、设置内存区大小(若不设置,默认为1024)
内存大小初始 值为:1024
只针对初始内存块有 效,当运行了其他步 骤后,不能再更改内 存块的大小。
实例对比三种算法
将总内存空间设置为256
让内存中存在离散的空闲内 存块
实例对比三种算法
FF算法实例:
按空闲块首地 址升序排列。
此时新建一个进程,用FF算法 排序时,新建的进程是从地址 较低的空闲块中得到内存。
实例比较三种算法
BF算法实例
按空闲块大小降序 排列。
此时新建一个进程,用BF算 法时,新建的进程是从最大 的空闲块中得到内存,否者 分配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嵌入式系统三级项目报告——内存管理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赵逢达2016年7月摘要内存管理模块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系统是否能正常运行和整个系统性能优劣。
内存的分配和回收策略在通用操作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与实现,受硬件资源限制,这些策略不完全适用于嵌入式操作系统,它没有考虑实时性、可预测性、资源相对有限性等嵌入式操作系统特征。
下载已经编译好的文件到目标开发板上运行,体会操作系统中内存的分配模式,进程的建立以及内存的申请释放和管理。
关键词:内存管理、ARM、配置s amba 服务器目录前言 01 实验简介 (1)实验目的 (1)实验的开发运行平台 (1)项目内容 (1)2 实验步骤 (2)建立工作目录 (2)在 root 用户下建立新用户 (2)配置 samba 服务器 (2)编译应用程序 (2)下载调试 (2)实验运行结果 (3)3 数据流程图 (6)创建新进程 (6)原理 (6)流程图 (6)分配内存 (8)原理 (8)流程图 (8)设置分配算法 (10)原理 (10)流程图 (10)内存回收 (11)原理 (11)流程图 (11)三个分配算法 (14)首次适应算法FF (14)最佳适应算法BF (14)最坏适应算法WF (15)流程图 (15)4 心得体会 (19)参考文献 (20)前言在当前这个数字信息时代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嵌入式已经广泛渗透到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军事技术、各类产业和商业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等方方面面。
随着国内外各种嵌入式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嵌入式技术和人们的生活结合的越来越密切。
如何在嵌入式系统中更加有效的对动态内存进行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动态内存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有效地对动态内存进行分配、回收,并同时保证系统的快速性、高效性、可靠性。
当系统请求内存分配时,系统需要从空闲链表中找一块空闲内存给予分配,当用户不再需要时而释放某块内存,系统需要回收这块内存,已备在新的需要请求时进行重新分配。
本次课题研究的范围包括使用嵌入式系统的各类产品,在这些产品中嵌入式系统中内存的管理就是用其中的方法之一。
通过本次试验体会操作系统中内存的分配模式;掌握内存分配的方法(FF,BF,WF);学会进程的建立,当一个进程被终止时内存是如何处理被释放块,并当内存不满足进程申请时是如何使用内存紧凑;掌握内存回收过程及实现方法;学会进行内存的申请释放和管理;嵌入式系统不同于普通计算机系统,一般用于完成某种特定功能,要求实时性,可测性等。
内存管理在嵌入式系统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内存资源的管理,那么系统的效率将会大大降低,更严重的话系统将会无法正常运行。
此次项目主要研究对象是内存管理。
通过本次项目体会操作系统中内存的分配模式,掌握内存分配的方法和内存回收过程及实现方法,学会进程的建立及进行内存的申请释放和管理。
1 实验简介实验目的1、通过本次试验体会操作系统中内存的分配模式;2、掌握内存分配的方法(FF,BF,WF);3、学会进程的建立,当一个进程被终止时内存是如何处理被释放块,并当内存不满足进程申请时是如何使用内存紧凑;4、掌握内存回收过程及实现方法;5、学会进行内存的申请释放和管理;实验的开发运行平台UP-TECH S2410/P270 DVP嵌入式实验平台、PC机Pentium500以上,硬盘10G以上。
PC机操作系统REDHAT LINUX +MINICOM+ARM-LINUX开发环境。
项目内容使用Redhat Linux 操作系统环境,安装ARM-Linux的开发库及编译器。
创建一个新目录,并在其中编写和Makefile文件。
学习在Linux下的编程和编译过程,以及ARM开发板使用和开发环境设置。
下载已经编译好的文件到目标开发板上运行。
2 实验步骤建立工作目录[root@BC root]# cd ..[root@BC /]# cd arm2410cl[root@BC arm2410cl]#mkdir mem[root@BC arm2410cl]# cd mem在 root 用户下建立新用户[root@BC mem]# useradd user1[root@BC mem]# passwd user1Changing password for user user1New password:/bin/ armv4l-unknown-linux-gcc□□-o□mem□其中,armv4l 最后一位是字母 l,不是数字 1。
下载调试在[/mnt/yaffs]后输入“ifconfig”命令查看系统的IP地址,超级终端系统默认的 IP 地址为,为满足通信要求,需要将IP地址修改为。
临时修改IP地址的基本命令为“ifconfig ,在宿主 PC 计算机上启动NFS 服务,并设置好共享的目录。
在建立好NFS共享目录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MINICOM 中建立开发板与宿主PC机之间的通讯了。
在超级终端下输入如下命令,结果如图1-8所示。
[/mnt/yaffs] mount -t nfs -o nolock /host图 1-8 成功建立 nfs 共享目录再进入/host目录运行刚刚编译好的mem程序,查看运行结果。
[/mnt/yaffs] cd /host[/host] cd mem[/host/mem] ./mem实验运行结果提示输入以后,输入1,显示如下:紧接着输入: 3,设置内存空间为 256,显示如下:重复一次上一次操作。
再输入: 5,显示如下:再输入:4后,杀死2号进程,显示如下:3 数据流程图创建新进程原理创建新进程主要是获取内存的申请数量,首先我们先创建一个内存结点,将新进程的进程号和进程名、对内存排序的方法、索要申请内存的大小进行写入,然后调用内存分配模块对内存进行分配。
分配有三种情况:1分配成功但是内从链表为空,则将分配的该内存块作为首结点;2分配成功但是内存链表不为空,则将该内存块插入到内存链表的表头;3分配失败。
创建新进程的特点就是能动态的为系统增加进程完成预想实现的功能,这样显示了动态内存分配的优越性。
如果一味的静态分配则可能浪费一部分资源,这样对嵌入式系统会造成一定的打击,新系统处理事务的效率可能就会降低,实时性和可靠性都可能得不到保障。
流程图图3-1 创建新进程流程图分配内存原理内存分配是为新的进程分配进程所需要的内存单元,一般进程有需要的内存大小,按照一定的内存分配规则,如果所给空闲块的空闲空间大于所需内存块的内存空间,则进行分配,在分配时分三种情况:如果剩下的空间大于规定的最小空间,则将剩下的部分重新作为一个新的空闲内存块:如果剩下的部分小于规定的空闲块最小空间并且大于0,则将整个块都分配为空存块;如果查找的第一个空闲块的大小满足它所需要的,则查第二个是否与第一个是否为相连的空闲内存单元,如果是则将两个一起分配给请求者。
流程图图3-2 分配内存流程图设置分配算法原理对空闲块的排序有三种算法,我们可以根据设置分配算法,来进行对三种算法:FF,BF,EF的选择。
我们要输入所需的分配算法,通过Algoribhm来进行三种算法输出。
若输出FF算法,之后判断空闲块是否为空,若为空,按地址递增顺序排列空闲块;若输出BF算法,之后判断空闲块是否为空,若为空,按地址递增顺序排列空闲块;若输出EF算法,之后判断空闲块是否为空,若为空,按地址递增顺序排列空闲块。
流程图图3-3 设置分配算法流程图内存回收原理当分配的内存块使用完毕之后需要对其今次那个回收,回收时需要新建一个空闲结点来保存该内存分配块的相关信息,以备之后又新进程再次需要时能顺利进行分配。
首先是将新建的结点插入到空闲区链表的头部并将空闲区按照地址递增的顺序排列。
如果当前空闲区与就免的空闲区相连,则进行合并,否则单独连接。
最后对整个的空闲链表进行重新排序。
流程图图3-4 释放ab进程块流程图图3-5 释放ab数据结构节点三个分配算法首次适应算法FF要求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在分配内存时,从链首开始顺序查找,直到找到一个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然后再按照作业的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分区仍停留在空闲链中。
该算法优先使用低址部分空闲区,在低址空间造成许多小的空闲区,在高地址空间保留大的空闲区。
优点:该算法倾向于优先利用内存中低址部分的空闲分区,从而保留了高址部分的大空闲区,这为以后到达的大作业分配大的内存空间创造了条件。
缺点:低址部分不断被划分,会留下许多难以利用的,很小的空闲分区,称为碎片。
而每次查找又都是从低址部分开始的,这无疑又会增加查找可用空闲分区时的开销。
最佳适应算法BF它从全部空闲区中找出能满足作业要求的、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分区,这种方法能使碎片尽量小。
为适应此算法,空闲分区表(空闲区链)中的空闲分区要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自表头开始查找到第一个满足要求的自由分区分配。
该算法保留大的空闲区,但造成许多小的空闲区。
为以后到达的大作业分配大的内存空间创造了条件。
优点:该算法总是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
缺点:为了加速查找,该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区按其大小排序后,以递增顺序形成一个空白链。
这样每次找到的第一个满足要求的空闲区,必然是最优的。
孤立地看,该算法似乎是最优的,但事实上并不一定。
因为每次分配后剩余的空间一定是最小的,在存储器中将留下许多难以利用的小空闲区。
同时每次分配后必须重新排序,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开销。
最坏适应算法WF最差适应算法中,该算法按大小递减的顺序形成空闲区链,分配时直接从空闲区链的第一个空闲分区中分配(不能满足需要则不分配)。
很显然,如果第一个空闲分区不能满足,那么再没有空闲分区能满足需要。
最坏适应算法与最佳适应算法的排序正好相反,它的队列指针总是指向最大的空闲区,在进行分配时,总是从最大的空闲区开始查寻。
优点:这种分配方法初看起来不太合理,但它也有很强的直观吸引力:在大空闲区中放入程序后,剩下的空闲区常常也很大,于是还能装下一个较大的新程序。
缺点:该算法克服了最佳适应算法留下的许多小的碎片的不足,但保留大的空闲区的可能性减小了,而且空闲区回收也和最佳适应算法一样复杂。
流程图图3-6首次适应算法流程图图3-7最佳适应算法流程图图3-8最坏适应算法流程图4 心得体会在此次实验中,我深刻了解了嵌入式内存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实时嵌入式的内存管理与普通操作系统有很大不同,需要达到快速性,可靠性,高效性。
通过动手操作,设置开发环境,对嵌入式软件的交叉开发环境(交叉开发环境由宿主机和目标机组成,宿主机与目标机之间在物理连接的基础上建立起逻辑连接)以及嵌入式软件实现阶段的开发过程(生成、调试和固化运行)有了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