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坝设计说明书
土石坝设计说明书

南昌大学(11水工毕业设计)说明书周小日2015年1月日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设计的基本资料及水库工程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设计的基本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水库工程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工程等别及枢纽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的级别...............................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枢纽布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坝工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坝型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坝的断面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坝顶高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坝顶宽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坝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防渗体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茅坪溪土石坝设计说明书

目录1设计基本资料 (1)1.1工程概况 (1)1.2水文气象 (1)1.3地形地质条件 (1)1.4毛坪溪防护大坝 (2)1.4.1 设计标准 (2)1.4.2 平面布置 (2)1.5其它设计资料 (2)1.5.1 工程特征水位 (2)1.5.2 地震烈度 (2)1.5.3 筑坝材料的技术指标 (2)1.6设计内容与要求 (4)1.6.1 设计目的 (4)1.6.2 设计内容 (4)1.6.3 设计成果 (4)2 坝址及坝型的选择 (5)2.1 坝址的选择 (5)2.2坝型选择 (5)3 坝工设计 (7)3.1 坝顶高程 (7)3.2坝顶宽度 (9)3.3 坝坡 (9)3.4 防渗体设计 (9)3.5 排水设备 (10)4 渗流计算 (11)4.1 设计说明 (11)4.1.1 土石坝渗流分析的任务 (11)4.1.2 渗流分析的工况 (11)4.1.3 渗流分析的方法 (11)4.2 渗流计算 (11)4.2.1 基本假定 (11)4.2.2 水力学分析方法 (11)4.3总渗流量计算 (13)4.4渗流稳定结果分析 (17)4.4.1 正常蓄水位下渗流稳定分析 (17)4.4.2 校核洪水位下渗流稳定分析 (18)5 土石坝坝坡稳定分析及计算 (19)5.1设计说明 (19)5.1.1设计任务 (19)5.1.2计算工况 (19)5.1.3 计算方法 (19)5.2 .稳定计算 (20)5.2.1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20)5.2.2上游水位大约在坝底以上1/3坝高处的上游坝坡 (22)5.2.3 其他工况的稳定计算 (26)5.2.3.2 最危险滑弧位置的确定 (27)5.3 沉降量计算 (44)5.3.1基本假定 (44)5.3.2方法与步骤 (44)5.3.3坝基沉降量计算 (45)6. 土石坝细部构造设计及土料的选择 (48)6.1坝顶 (48)6.2护坡 (48)6.3 排水体 (50)6.4坝体与坝基防渗设计 (51)6.5土石坝土料的选择 (51)6.5.1 坝壳对土石料要求 (51)6.5.2防渗体对土石料的要求 (51)6.5.3 排水设施和护坡的结构布置 (52)6.5.4 反滤层的结构布置 (52)7.地基处及裂缝处理 (53)7.1 坝基清理 (53)7.2 土石坝的防渗处理 (53)7.3 土石坝与坝基的连接 (53)7.5裂缝处理 (53)8. 工程量计算 (55)8.1 坝基开挖工程量计算 (55)8.2 坝体工程量计算 (55)参考文献 (57)谢辞 (58)1设计基本资料1.1工程概况茅坪溪防护工程的缘由:茅坪溪是长江上的小支流,其出口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约1km 的右岸。
土石坝(黏土心墙)毕业设计说明书、计算书解析

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前言 (3)第1章设计的基本资料 (5)1.1概况 (5)1.2基本资料 (5)1.2.1地震烈度 (5)1.2.2水文气象条件 (5)1.2.3坝址地形、地质与河床覆盖条件 (6)1.2.4建筑材料概况 (7)1.2.5其他资料 (8)第2章工程等级及建筑物级别 (9)第3章坝型选择及枢纽布置 (10)3.1 坝址选择及坝型选择 (10)3.1.1 坝址选择 (10)3.1.2 坝型选择 (10)3.2 枢纽组成建筑物确定 (10)3.3 枢纽总体布置 (10)第4章大坝设计 (11)4.1 土石坝坝型选择 (11)4.2 坝的断面设计 (11)4.2.1 坝顶高程确定 (11)4.2.2 坝顶宽度确定 (14)4.2.3 坝坡及马道确定 (14)4.2.4 防渗体尺寸确定 (14)4.2.5 排水设备的形式及其基本尺寸的确定 (15)4.3 土料设计 (16)4.3.1 粘性土料设计 (16)4.3.2 石渣坝壳料设计(按非粘性土料设计) (17)4.4 土石坝的渗透计算 (18)4.4.1 计算方法及公式 (18)4.4.2 计算断面及计算情况的选择 (19)4.4.3 计算结果 (19)4.4.4 渗透稳定计算 (20)4.5 稳定分析计算 (20)4.5.1 计算方法与原理 (20)4.5.2 计算公式 (21)4.5.3 稳定成果分析 (21)4.6 地基处理 (22)4.6.1 坝基清理 (22)4.6.2 土石坝的防渗处理 (22)4.6.3 土石坝与坝基的连接 (22)4.6.4 土石坝与岸坡的连接 (22)4.7 土坝的细部结构 (23)4.7.1 坝的防渗体、排水设备 (23)4.7.2 反滤层设计 (23)4.7.3 护坡及坝坡设计 (24)4.7.4 坝顶布置 (25)第5章溢洪道设计 (26)5.1 溢洪道路线选择和平面位置的确定 (26)5.2 溢洪道基本数据 (26)5.3 工程布置 (26)5.3.1 引渠段 (26)5.3.2 控制段 (27)5.3.3 泄槽 (29)5.3.4 出口消能段 (35)5.4 衬砌及构造设计 (36)5.5 地基处理及防渗 (36)结论 (37)感想体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土石坝设计说明书(平山水利枢纽设计计算说明书)_百度文库

- 15 -
计算情况 Q B i 假设h0 0A 0c 0R n 0C 0000 KACR= 00QKi =
设计水位 1340 79 13 0.936 73.944
80.872 0.9143 0.03 32.839 2321.9
1340.6 校核水位 1660 79 13 1.065 84.135 81.13 1.037 0.03 33.536 2873.3
设计说明书
- 14 - 比107.50m
要低,所以引水渠实际的流速均比4ms 要小,均能满足要求。 2)控制堰最大泄流能力的验算 计算所需闸门总净宽为70m(校核洪水时),而整个闸室宽79m,从定性分析可知满足最大泄流量的要求。 3)泄槽水面线的计算 (1) 基本公式
1658.9 (4) 泄槽水面线计算 假设堰下泄槽起始断面的计算水深取泄槽临界水深, 设计洪水位(正常蓄水位):13.08khhm==,()2010.010.945hhm假设=+= 校核洪水位:13.56khhm==,()2010.011.076hhm假设=+= 采用分段求和法,按水深进行分段,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9 水面线曲线如图1-12所示。 4. 掺气水深的计算 (1) 自然掺气开始发生点的计算 L按经验公式计算:0.5314.7,Lqq3 m 其中为单宽流量sm =× 设计:0.53 134014.765.9179Lm骣÷ ç=?÷ç÷ ç桫 校核:0.53 166014.773.8379Lm骣÷ ç=?÷ç÷ ç桫 取65.91Lm。 (2) 掺气水深计算 根据美国“水力设计准则”(Hydraulic Design Criteria)提出的公式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100.2sin0.701log0.8261 51aaWaVcVVqhhBhC q骣÷ ç==?ç÷ç÷+桫= >-适用于 式中:aWCVV+a—空气体积V与气水混合体积之比 ;( )q--×3 m单宽流量, sm 。 设计01.4199h设 校核01.394h校
水利工程土石坝枢纽设计说明书

水利工程土石坝枢纽设计说明书水利枢纽特征参数表目录第1章某水利枢纽工程基本资料 (6)1.1 地形地质条件 (6)1.1.1、地理位置及枢纽任务 (6)1.1.2、地形条件 (6)1.1.3、地质条件 (6)1.1.4、水文气象 (7)1.2 建筑材料及其他 (8)1.2.1、建筑材料 (8)1.2.2、对外交通 (8)1.2.3、其他 (8)1.2.4、附图 (8)第2章水文水利计算 (9)2.1 水文计算 (9)2.1.1、确定枢纽等别以及建筑物级别 (9)2.1.2、水文计算 (9)2.2 水利计算 (11)2.2.1、确定泄洪方式 (11)2.2.2、防洪库容推求 (12)2.2.3、淤沙高程及死水位 (13)2.3 水能利用计算 (13)第3章坝型选择及枢纽布置 (15)3.1 坝型选择 (15)3.1.1、坝址特点 (15)3.1.2、各种坝型特点 (15)3.1.3、确定坝型 (17)3.2 枢纽布置 (17)3.2.1、水利枢纽的建筑物 (17)3.2.2、枢纽总体布置 (18)第4章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 (20)4.1 坝体剖面设计 (20)4.1.1、坝顶构造设计 (20)4.1.2、坝坡及马道设计 (21)4.1.3、排水体设计 (22)4.1.4、趾板设计 (23)4.2 坝体材料分区设计 (23)4.2.1、混凝土面板尺寸和分缝 (24)4.2.2、坝体垫层区及过渡层设计 (24)4.2.3、坝体主堆石区设计 (24)4.3 混凝土面板设计 (25)4.3.1、面板的形式尺寸设计 (25)4.3.2、面板的混凝土及接缝设计 (25)4.3.3、面板接缝止水设计 (26)4.4 坝基处理 (27)4.4.1、趾板地基处理 (27)4.4.2、坝基开挖与处理 (28)4.5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稳定校核与变形估算 (28)4.5.1、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坡稳定分析 (28)4.5.2、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形估算 (29)第5章溢洪道设计 (30)5.1 引水渠设计 (30)5.2 控制段设计 (30)5.2.1、溢流堰堰型及选择 (30)5.2.2、溢流堰闸门闸墩设计 (31)5.3 泄槽形式及水力设计 (32)5.3.1、槽的形式及水面曲线设计 (32)5.3.2、泄槽弯道设计 (33)5.3.3、弯道冲击波设计 (34)5.4 消能防冲段设计 (35)5.4.1、溢洪道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35)5.4.2、水舌设计 (35)5.4.3、溢洪道挑坎与冲沟的处理 (36)第6章隧洞及厂房平面设计 (37)6.1 隧洞布置原则与路线选择 (37)6.1.1、水工隧洞总体布置原则 (37)6.1.2、隧洞路线选择 (37)6.2 发电引水隧洞及厂房平面设计 (38)6.2.1、进口段结构设计选择 (38)6.2.2、洞身段设计 (39)6.2.3、机型选择及厂房平面确定 (41)6.3 排沙孔结合导流洞设计 (41)6.3.1、导流方案选择 (42)6.3.2、龙抬头式连接处的设计 (43)第7章施工组织设计 (44)7.1、导流洪水设计 (44)7.2、围堰设计 (45)7.1.1、上游围堰设计 (45)7.1.2、下游围堰设计 (45)7.3、施工组织内容与施工进度计划 (46)7.3.1施工组织内容 (46)7.3.2、施工进度计划 (46)第1章某水利枢纽工程基本资料1.1 地形地质条件地形地质条件包含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及枢纽任务;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
水利工程土石坝枢纽设计说明书

水利工程土石坝枢纽设计说明书水利枢纽特征参数表目录第1章某水利枢纽工程基本资料 (6)1.1 地形地质条件 (6)1.1.1、地理位置及枢纽任务 (6)1.1.2、地形条件 (6)1.1.3、地质条件 (6)1.1.4、水文气象 (7)1.2 建筑材料及其他 (8)1.2.1、建筑材料 (8)1.2.2、对外交通 (8)1.2.3、其他 (8)1.2.4、附图 (8)第2章水文水利计算 (9)2.1 水文计算 (9)2.1.1、确定枢纽等别以及建筑物级别 (9)2.1.2、水文计算 (9)2.2 水利计算 (11)2.2.1、确定泄洪方式 (11)2.2.2、防洪库容推求 (12)2.2.3、淤沙高程及死水位 (13)2.3 水能利用计算 (13)第3章坝型选择及枢纽布置 (15)3.1 坝型选择 (15)3.1.1、坝址特点 (15)3.1.2、各种坝型特点 (15)3.1.3、确定坝型 (17)3.2 枢纽布置 (17)3.2.1、水利枢纽的建筑物 (17)3.2.2、枢纽总体布置 (18)第4章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 (20)4.1 坝体剖面设计 (20)4.1.1、坝顶构造设计 (20)4.1.2、坝坡及马道设计 (21)4.1.3、排水体设计 (22)4.1.4、趾板设计 (23)4.2 坝体材料分区设计 (23)4.2.1、混凝土面板尺寸和分缝 (24)4.2.2、坝体垫层区及过渡层设计 (24)4.2.3、坝体主堆石区设计 (24)4.3 混凝土面板设计 (25)4.3.1、面板的形式尺寸设计 (25)4.3.2、面板的混凝土及接缝设计 (25)4.3.3、面板接缝止水设计 (26)4.4 坝基处理 (27)4.4.1、趾板地基处理 (27)4.4.2、坝基开挖与处理 (28)4.5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稳定校核与变形估算 (28)4.5.1、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坡稳定分析 (28)4.5.2、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形估算 (29)第5章溢洪道设计 (30)5.1 引水渠设计 (30)5.2 控制段设计 (30)5.2.1、溢流堰堰型及选择 (30)5.2.2、溢流堰闸门闸墩设计 (31)5.3 泄槽形式及水力设计 (32)5.3.1、槽的形式及水面曲线设计 (32)5.3.2、泄槽弯道设计 (33)5.3.3、弯道冲击波设计 (34)5.4 消能防冲段设计 (35)5.4.1、溢洪道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35)5.4.2、水舌设计 (35)5.4.3、溢洪道挑坎与冲沟的处理 (36)第6章隧洞及厂房平面设计 (37)6.1 隧洞布置原则与路线选择 (37)6.1.1、水工隧洞总体布置原则 (37)6.1.2、隧洞路线选择 (37)6.2 发电引水隧洞及厂房平面设计 (38)6.2.1、进口段结构设计选择 (38)6.2.2、洞身段设计 (39)6.2.3、机型选择及厂房平面确定 (41)6.3 排沙孔结合导流洞设计 (41)6.3.1、导流方案选择 (42)6.3.2、龙抬头式连接处的设计 (43)第7章施工组织设计 (44)7.1、导流洪水设计 (44)7.2、围堰设计 (45)7.1.1、上游围堰设计 (45)7.1.2、下游围堰设计 (45)7.3、施工组织容与施工进度计划 (46)7.3.1施工组织容 (46)7.3.2、施工进度计划 (46)第1章某水利枢纽工程基本资料1.1 地形地质条件地形地质条件包含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及枢纽任务;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
土石坝设计说明书1

(一)土石坝设计说明书水校小溪二号坝方案设计简介:土石坝设计是该工程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方案合理与否,将对工程安全及头次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根据所提供的地质,地形等基础资料,对枢纽建筑物进行坝轴线,坝型的选择。
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合理的枢纽布置方案,最后选定设计方案为土石坝。
方案中土石坝设计共分两部分,即非溢流坝段和溢流坝段.此外,为避免水流对坝提的冲刷作用,本方案还考虑设置溢流坝两侧导流墙,通过计算确定其高度及厚度等参数。
1设计基资料。
1.1基本概况。
小溪二号坝位于淄川区西南面,地处县内大型镇东面,距大型镇8公里。
水利职工大学坝址以渗流量3到5立方米/秒。
由于流域植被较好,两岸大部分都是基岩,故除短暂淡水期外,河水清澈,含泥量较少。
小溪二号坝设计水头为2米,拦河坝高4米,工程登记为五等。
拦河坝为Ⅴ级建筑物。
1.2水文气象资料1.21水库特征.本方案土石坝址选在上轴线。
按工程洪水计算规范,校核洪水取50年一遇进行计算。
坝址下无防洪要求,溢流坝堰顶不设闸门,故取正常蓄水位与堰顶高程一致。
1.22 气象资料年平均降雨量约为680mm,多年平均径流深340mm,年平均气温13.2摄氏度,极端最地气温负8.4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4摄氏度,年平均相对湿度60%,无霜期260天。
雨量7,8,9月充沛,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1.3 坝址地址条件拟建坝址为陡立型横向河谷,岩浆岩,强度高,基岩节理虽然比较发育,但倾角都比较小,未发现缓倾裂隙的存在,对大坝稳定影响不大。
河床比较狭窄,覆盖层较薄。
若建拱坝对左坝肩的稳定可能有一定影响。
2 枢纽总体布置2.1 坝轴线选择根据设计要求:该坝回水回到1号坝坝底,1号坝底为123m,2号坝底为122m,所以要求2号坝高度为3.5m,选择1024号桩号和1179号桩号之间的连线为坝的轴线(根据1.3)。
2.2 坝型选择土石坝按坝高分为:低坝,中坝和高坝。
根据地形选择了低坝。
土石坝枢纽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工程概况水库控制面积4990平方千米,以灌溉发电为主,结合防洪,可引水灌溉面积50万亩,远期可发展到104万亩。
灌区由一个引水流量为35m3/s的总干渠和四条分干渠组成,在总干渠首及下游24公里处修建枢纽电站和渠道电站,总装机容量31450千瓦,年发电量1.129亿度,以解决高灌及工业用电。
水库防洪标准为50年设计,千年校核。
枢纽建筑物包括主坝、溢洪道、导流泄洪洞、灌溉发电洞及枢纽电站组成。
第二章:设计的基本资料及水库工程特性第一节设计的基本资料一、水文气象流域年平均降雨量686.1mm,70%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气温8-9℃,多年最高日气温29.1℃(6月)。
多年平均气温-14.3℃(一月),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2m/s,50年一遇风速16.2m/s。
设计水位及校核水位时最大吹程分别为3.1k m和3.5km。
沙河洪水由暴雨形成,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00m3/s(1954年),最大洪峰流量为184m3/s(1965年),相差12倍,流域洪水峰高、历时短,陡涨陡落。
一次洪水持续时间一般3-5天。
水量的年份配,汛期七~十月约占全年水量的62%,水量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年来水量1968亿立米,最小来水量 3.34亿立米,相差 5.9倍。
从历年水量过程线看七年一周期。
其中连续枯水段为四年。
汛期七~十月的来沙量约占全年输沙量的94%,其中七、八两月约占83%,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输沙量1240万吨,最小输沙量173万吨,相差7倍。
水文分析成果表二、工程地质1、地形:见1:4000坝址地形图。
2、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库区两岸分水岭高程均在550米以上,基岩出露高程大部分在490米左右,新鲜基岩透水性不大。
库区两岸高阶地土层可能发生塌岸,但不会涉及大坝安全。
坝址区河流呈一弯度很大的“S”形,坝段位于“S”形的中、上段。
坝段左岸为侵蚀岸;右岸为侵蚀堆积岸,受河流侵蚀作用右岸形成单薄分水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独立承担专业工程技术任务重要。
通过毕业设计可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我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通过毕业设计,我们能够系统巩固并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资料、规范、手册及图表,培养我们综合运用上述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对土石坝设计计算的基本技能,同时了解国内外该行业的发展水平。
这次我的设计任务是E江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土石坝),本设计采用斜心墙坝。
该斜心墙土石坝设计大致分为:洪水调节计算、坝型选择与枢纽布置、大坝设计、泄水建筑物的选择与设计等部分。
1 工程提要E 江水利枢纽系防洪、发电、灌溉、渔业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该水利枢纽工程由土石坝、泄洪隧洞、冲沙放空洞、引水隧洞、发电站等建筑物组成。
该工程建成以后,可减轻洪水对下游城镇、厂矿和农村的威胁,根据下游防洪要求,设计洪水时最大下泄流量限制为900s m /3,本次经调洪计算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时,下泄洪峰流量为672.6s m /3。
原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1680s m /3,水库消减洪峰流量1007.4s m /3;其发电站装机为3×8000kw ,共2.4×104kw ;建成水库增加保灌面积10万亩,正常蓄水位时,水库面积为17.70km 2,为发展养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该工程建成后发挥效益显著。
1.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根据SDJ12-1978《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之规定,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根据其工程规模﹑效益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划分为五类,综合考虑水库的总库容、防洪库容、灌溉面积、电站的装机容量等,工程规模由库容决定,由于该工程正常蓄水位为2821.4m ,库容约为 3.85亿m 3,估计校核情况下的库容不会超过10亿m 3,故根据标准(SDJ12-1978),该工程等别为二等,工程规模属于大(2)型,主要建筑物为2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临时性建筑物级别为4级。
1.2 洪水调节计算该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2级建筑物土坝堆石坝的防洪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水电站厂房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
临时性建筑物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标准。
根据资料统计分析得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设Q =,/16803s m (p=1%),200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为校Q =2320m 3/s ,(%05.0 p )。
根据选定的方案调洪演算的设计洪水位2822.60m,校核洪水位2823.58m,设计泄洪流量672.6m3/s,校核泄洪流量753.7m3/s。
1.3坝型选择与枢纽布置通过各种不同的坝型进行定性的分析比较,综合考虑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综合效益等因素,最终选择土石坝的方案。
根据工程功能以及满足正常运行管理要求,该枢纽由土石坝、泄洪隧洞、冲沙放空洞、水电站(包括: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电站厂房、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
本次根据工程经济性、正常运行安全稳定性以及地形地质条件等各方面因素要求,并且将冲沙放空洞和泄洪隧洞与施工导流隧洞相结合对枢纽建筑物进行了布置。
枢纽平面布置见图5.2。
1.4大坝设计根据方案比较分析,斜心墙坝综合了心墙坝与斜墙坝的优缺点,斜心墙有足够的斜度,能减弱坝壳对心墙的拱效应作用;斜心墙坝对下游支承棱体的沉陷不如斜墙那样敏感,斜心墙坝的应力状态较好,本次设计大坝坝型采用粘土斜心墙坝。
根据计算大坝坝顶高程由校核情况控制为2825.17m,取2825.2m。
最大坝高为75.2m,大于70m,属高坝,故综合各方面因素可取该土石坝坝顶宽度为10m。
根据规范规定与实际结合,上游坝坡上部取2.5,下部取3.0,下游自上而下均取2.50,下游在2800m、2775m高程处各变坡一次。
在坝坡改变处,尤其在下游坡,通常设置1.5~2m宽的马道(戗道)以使汇集坝面的雨水,防止冲刷坝坡,并同时兼作交通、观测、检修之用,综合上述等各方面因素其宽度取为2.0m。
本次设计,大坝坝脚排水体采用棱体排水措施,按规范棱体顶面高程高出下游最高水位1m为原则,校核洪水时下游水位可由坝址流量水位曲线查得为2755.22m,最后取棱体顶面高程为2756.3m,堆石棱体内坡取1:1.5,外坡取1:2.0,顶宽2.0m,下游水位以上用贴坡排水。
大坝坝体防渗采用粘土斜心墙,坝基采用混凝土防渗墙。
1.5泄水建筑物设计坝址地带河谷较窄,山坡陡峻,山脊高,经过比较枢纽布置于河弯地段。
由于两岸山坡陡峻,无天然垭口如采取明挖溢洪道的泄洪方案,开挖量大,造价较高,故采用了隧洞泄洪方案。
隧洞布置于岸(右岸),采取“龙抬头”无压泄洪的型式与施工导流洞结合。
为满足水库放空水位2770.0m的要求,还与导流洞结合设置了放空洞。
根据调洪演算和计算比选确定溢流孔口尺寸7m×15.5m洞身尺寸为7m 11.0m,根据以往经验溢流孔口后以1:1坡度连接,反弧段以60.0m半径圆弧相连接,见图7.1—隧洞纵坡面布置。
1.6施工组织设计本工程拟定2008年开工,从截流开始到大坝填筑完毕计4年,在现有施工能力及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工期,提早发挥效益。
(1)截流和拦洪日期.针对该河流的水文特性,11月开始流量明显下降,此时水深只有1.0m左右,因此,设计截流日期定为2008年11月1日~15日。
实际施工中,根据当时的水文、气象条件及实际水情进行调整。
2009年5月洪水期开始,围堰开始拦洪,围堰上升速度应以抢修到拦洪水位以上为原则。
(2)封孔及发电日期,鉴于流量资料不足。
为安全起见在大坝上升至泄洪隧洞进口高程以后进行封孔。
斜心墙坝填筑要求粘土与砂砾同时上升。
施工进度由粘土上升速度控制。
按4m/月的速度上升,至泄洪洞高程(2810m)需15月,即到2010年7月。
因此定在2010年8月1日进行封孔蓄水。
水库蓄水过程一般按80%~90%的保证率的流量过程线来预测,初始发电水位为70%工作水深,即2808.5m。
根据计算从8月1日封孔蓄水,到9月底即可蓄到初始发电水位。
因此第一台机组发电日期定为2010年10月1日。
实际发电日期根据当时水文、气象条件及水情进行调整。
(3)大坝竣工日期。
按4m/月的速度上升,在2010年底实现大坝填筑完成。
2基本资料2.1水文2.1.1流域概况E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流向自东向西北,全长约122km,流域面积2558km2,在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780km2。
本流域大部分为山岭地带,山脉、盆地相互交错于其间,地形变化剧烈,流域内支流很多,但多为小的山区河流,地表大部分为松软沙岩、页岩、玄武岩及石灰岩的风化层,汛期河流含沙量较大,冲积层较厚,两岸有崩塌现象。
本流域内因山脉连绵,交通不便,故居民较少,全区农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0%,林木面积约占全区的30%,其种类有松、杉等。
其余为荒山及草皮覆盖。
2.1.2气象降雨(1)气象本区域气候特征是冬干夏湿,每年11月至次年四月特别干燥,其相对湿度在51%-73%之间,夏季因降雨日数较多,相对湿度随之增大,一般变化范围为67%-86%。
该地区一般1-4月风力较大,实测最大风速为15m/s,风向为西北偏西,水库吹程为12km。
年平均气温约为12.8℃,最高气温为30.5℃,发生在7月份,最低气温-5.3℃,发生在1月份,见表2.1.1、2.1.2。
表2.1.1 月平均气温统计表(℃)表2.1.2 平均温度日数(天)(2)降雨该地区最大年降水量可达1213mm,最小为617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05mm。
表2.1.3 多年平均各月降雨日数统计表2.1.3径流E江径流的主要来源于降水,在此山区流域内无湖泊调节径流。
根据短期水文气象资料研究,一般是每年五月底至六月初河水开始上涨,汛期开始,至十月以后洪水下降,则枯水期开始,直至次年五月。
E江洪水形状陡涨猛落,峰高而瘦,具有山区河流的特性,实测最大流量为700秒sm/3。
多年平均流量17sm/3。
经频率分析,求m/3,而最小流量为0.5s得不同频率的洪峰流量见表2.1.4、2.1.5。
表2.1.4多年统计不同频率洪峰流量表2.1.5各月不同频率洪峰流量(单位:sm/3)固体径流:E江为山区性河流,含沙量大小均随降水强度及降水量的大小而变化,平均含沙量达0.5kg/m3。
枯水期极小,河水清澈见底,初步估算30年后坝前淤积高程为2765m。
2.2工程地质2.2.1水库地质库区内出露的地层有石灰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与凝灰岩等。
经地质勘探认为库区渗漏问题不大,但水库蓄水后,两岸的坡积与残积等物质的坍岸是不可避免的,经过勘测,估计可能塌方量约为300万m3,在考虑水库淤积问题时可作为参考。
2.2.2坝址地质坝址位于E江中游地段的峡谷地带,河床比较平缓,坡降不太大,两岸高山耸立,构成高山深谷的地貌特征。
坝址区地层以玄武岩为主,间有少量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穿构,对其岩性分述如下:(1)玄武岩一般为深灰色、灰色、有含泥量气孔,为绿泥石、石英等充填,成为杏仁状构造,并间或有方解石石脉,石英脉等穿其中,这些小脉都是后来沿裂隙充填进来的。
坚硬玄武岩应为不透水层,但因节理裂缝较发育,透水性也会随之增加,其矿物成份为普通辉石、检长石、副成分为绿泥石、石英、方解石等。
由于玄武岩成分不甚一致,风化程度不同,力学性质亦异,可分为坚硬玄武岩、多孔玄武岩,破碎玄武岩、软弱玄武岩、半风化玄武岩和全风化玄武岩。
其物理力学性质见表2.2.1、2.2.2。
表2.2.1 坝基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表表2.2.2 全风化玄武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表渗透性:经试验得出发值为4.14~7.36m/d。
(2)火山角砾岩角砾为玄武岩,棱角往往不明显,直径为2~15cm,胶结物仍为玄武岩质,胶结紧密者抗压强度与坚硬玄武岩无异,其胶结程度较差者极限抗压强度低至350Mpa。
(3)凝灰岩成土状或页片状,岩性软弱,与砂质粘土近似,风化后成为粘土碎屑的混合物,遇水崩解,透水性很小。
(4)河床冲积层主要为卵砾石类土,砂质粘土与砂层均甚少,且多呈透镜体状,并有大漂石渗杂其中,卵砾石成分以玄武岩为主,石灰岩和砂岩占极少数,沿河谷内分布。
坝基部分冲积层厚度最大为32m,一般为20米左右。
靠岸边最少为几米。
颗粒组成以卵砾石为主,砂粒和细小颗粒为数很少。
卵石最小直径一般为10~100mm;砾石直径一般为2~10mm;砂粒直径0.05~0.2mm;细小颗粒小于0.1mm。
冲积层的渗透性能:经抽水试验后得渗透系数K值为3×10-2cm/s~1.0×10-2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