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七首·其五》意思-赏析
归园田居其五原文及翻译

归园田居其五原文及翻译《归园田居其五》是魏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首五言律诗,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五首。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归园田居其五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归园田居其五诗词原文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其五注释(1)从内容上看,此诗似与上一首相衔接。
诗人怀着怅恨的心情游山归来之后,盛情款待村中近邻,欢饮达旦。
诗中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处处充满纯朴之情。
(2)怅恨:惆怅烦恼。
策:策杖,拄杖,这里作动词用。
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
历:走过。
棒曲:树木丛生的曲折小路。
(3)濯(zhuo浊):洗。
(4)漉(lu鹿)酒:用布过滤酒。
滤掉酒糟。
近局:近邻。
(5)暗:昏暗。
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6)日入:太阳落山。
荆薪:烧火用的柴草。
(7)苦:恨,遗憾。
天旭:天亮。
归园田居其五译文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归园田居其五赏析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
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
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
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
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
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田园乐》赏析

《田园乐》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田园乐》赏析《田园乐》赏析《田园乐》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经典诗词,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呢?田园乐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王维《辋川六言(其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辋川六言(其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王维《辋川六言(其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王维《辋川六言(其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辋川六言(其五)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辋川:地名。
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颜回(前521年―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也称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
简居陋巷,为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殚精竭思,倾注全部心血,过着“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四十岁时便英年早逝。
五柳先生:指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其诗作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
【翻译】: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赏析】它描绘的是远景。
“山下”,不是指近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因为山下有“远村”作伴。
可见,“远村”暗示出远山。
且此山与“天边”作邻,就更可见其远了。
从渲染的氛围来看,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
诗人虽没有正面表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却衬托出人。
由此可见人烟非常稀少。
尤其是“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孤寂了。
在这里,诗人所绘的乃是北方的远山,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在画面上,色彩淡薄。
至多,可以领悟到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灰,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
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
倘若没有淡到极至的修养,则不能臻此妙境。
如果说前两句是重在描绘冲淡的景物的话,那么后两句是重在抒发冲淡的情感。
经典田园乐七首·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_王维简介

>田园乐七首·其五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田园乐七首·其五译文及注释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注释①五柳先生:陶渊明 ...相关赏析写赏析作者介绍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view_3666.html古诗大全古诗文网 KKD6BM明茨伯格被称为管理学界的离经叛道者,在其《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中,他并没有给战略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把战略理论归结为十个学派,并一一点评。
他认为,简单从一个角度来解释战略就好比是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是一条蛇,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是一把扇子,摸到膝盖的人说大象是一棵树,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是一根绳子,摸到大象身躯的人说大象是一堵墙营销3.0版本,令人应接不暇。
那么,营销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觉得这是已经有定论的话题,不值得讨论,当然也有人说营销就是4P,或者4C,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最初在美国,营销的含义是:若干市场因素的各种结合从而影响市场供给,这些因素包括促销、推销、有组织的销售活动。
1967年,菲利普构建为出发点的产物非但对人们的工作无益,反而使人迷失。
营销理论需要从本质上去解构。
解构主义领袖人物雅克一个问题不可以一次性、终极性地解决,而只能是分步走,分时间、分空间、分不同的角度来解决。
《田园乐》王维唐诗鉴赏(山下孤烟远村)

《田园乐》王维唐诗鉴赏(山下孤烟远村)田园乐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王维诗鉴赏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象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
它描绘的是远景。
山下,不是指近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因为山下有远村作伴。
可见,远村暗示出远山。
且此山与天边作邻,就更可见其远了。
从渲染的氛围来看,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
诗人虽没有正面表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却衬托出人。
由此可见人烟非常稀少。
尤其是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孤寂了。
在这里,诗人所绘的乃是北方的远山,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在画面上,色彩淡薄。
至多,可以领悟到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灰,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
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倘若没有淡到极至的修养,岂能臻此妙境?如果说前两句是重在描绘冲淡的景物的话,那么后两句是重在抒发冲淡的情感。
而冲淡的景情,又是彼此交融、相互渗透的。
冲淡含有闲、静、淡、远等特点。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是如此。
山下孤烟远村就出现了远字,全诗闲、静、淡、远,为冲淡之绝唱。
其他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分别展现了闲、落、静、空、寂、无、落等冲淡的景象。
这些,都显示出王维诗的冲淡的意境。
山下孤烟远村,洗去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干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
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诗人笔下的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
因此,大自然被人格化了。
王维笔下的大自然,反映了王维冲淡的心情。
诗人将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中。
这种消融,意味着冲淡。
诗人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于物中。
诗人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忘我、无我、有我的空灵境界。
这种赋予大自然以诗人的人格的现象,这种变粗朴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的做法,不是王维热爱人生的表现么?可见,王维的冲淡,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没有人间烟火味。
田园乐注释及译文

田园乐注释及译文王维《田园乐》(七首)注解王维的《田园乐》这七首诗歌善于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来表现主题,用典自然,善出新意,是六言诗歌中的佳作。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田园乐》(七首)注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一出入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蹀躞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一、注解:(1)千门万户:形容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
(2)北里南邻:泛指上层社会。
(3)小步行走。
这里形容骑马慢行。
(4)鸣珂:装饰精美的马,这里暗指追名逐禄者。
(5)有底:常去。
“底”同“抵”,到。
(6)崆峒:山名,这里泛指隐居的地方。
(7)散发:披散头发,形容避世归隐。
二、说明:这首诗流露出作者对仕途的厌恶,对追名逐利的讥讽及避世思想。
诗中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处世态度恶劣:一类是趋炎附势以求功名者,一类是散发归隐山林者。
其二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一、注解:(1)再见:比喻有人人很快地就得到荣升。
语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又,再见为上卿”。
(2)万户:指高官厚禄。
(3)立谈:在交谈的当时。
语自扬雄《解嘲》“或立谈而封侯”。
(4)讵(jù)胜:岂能胜过。
耦耕:两人并排而耕。
这里指归隐躬耕。
南亩:指田地。
(5)何如:那能比过。
(6)高卧东窗:比喻隐者的闲适生活。
语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二、说明:这首诗用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作对比,指明了作者的所厌所爱,何去何从。
其三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一、注解:(1)采菱:采菱须乘舟,此处含有泛舟怡悦之意。
(2)渡头:渡口。
(3)策杖:拄杖。
(4)日斜:日暮。
(5)杏树一句:语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奏曲未半,有渔父者,须眉交白,披发揄袂(扬袖)……左手据膝,右手持颐(托住下巴)以听。
”这里“渔父”是作者自比。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

李贺《南园·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南园十三首·其五》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为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陆续吟成,属于七言绝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