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写人记叙文阅读

合集下载

初中中考语文写人叙事类作品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指导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写人叙事类作品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指导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写人叙事类作品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指导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 回顾中考写人叙事类作品常见考点:揣摩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赏析词语句子;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 掌握写人叙事类作品解题技巧,并完成习题。

二、学习过程及要求(一)前置学习语段一:阅读《一碗米粉》片段,完成题目。

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

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

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

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

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

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

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父亲红着脸答应了。

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

(终于这次再踏上桂林寻找这个店家。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

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1.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1)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

(2)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2.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选文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分)语段二:阅读梅子涵的《快递》片段,完成题目。

有一天我在书房看着书睡着了。

没听到门铃声,没听到快递打我的手机。

不过当手机铃声再次响起时,我醒了。

“你在家吗”声音很恼怒。

“我在啊。

”“你看看我打了多少个电话给你!我打到现在没有停过!”很恼火的声音在喊。

“你是谁啊?”“快递!”他都是喊的。

“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睡着了,没听见。

”我反复解释。

“你们上海人都不接电话的!”他大喊着:“你不要说了,你现在下来!”他的声音非常响,已经无理得“不成体统”,任何一个收快递的人听见都不可能按得住性子。

写人记事中考满分作文5篇

写人记事中考满分作文5篇

写人记事中考满分作文5篇每每夏夜,母亲总要舀一碗绿豆,泡在凉水中,盛在院前,再扣上一盏竹篓。

在微风光顾的院前,母亲围着竹篓对坐,看那轮月缓缓由东墙升至中天。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写人记事中考满分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写人记事中考满分作文篇1进入初三,晚自习延长到9点30分,偌大空荡的校园一到这个时刻,初三的学生们便从各个门蜂拥而出,宁静便幻化为虚无。

那个夏夜,是上完晚自习的第一天,夏夜里的阵阵微风掠过香樟树高高的树梢,霎时间草木生香。

“露涤清音远,风吹树叶齐。

”蝉儿悠远清澈的声音仿佛自天外而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里的百家灯火为读书郎而明,不比城市夜生活的喧闹,这里,多了一丝安宁与静谧,连蝉声似乎都没有沾染着一丝一豪的人间烟火味了。

我伏案于桌前,为我薄弱的学科查缺补漏,妈妈来到书房,为我打开那一扇窗户。

夏夜的清风轻盈,无影无踪。

风窜来窜去,拂发,拂面,拂过她朦胧的睡眼里那深深的倦意。

她来到我的身旁,轻轻地抚了抚我的背,转身离开书房,又缓缓带上房门。

房外,妈妈的脚步声虽急却轻,一点儿也不恼人,只叫人十分安心。

我旖旎在清风里。

桌上的手表“滴”地响了起来,已经十点钟了,妈妈的脚步也停了。

她的脚步在我房门前止住了,她好像有些吃力地打开房门。

房门打开的那一刹那,一股浓郁的鱼汤的味道扑鼻而来,不比清风般凉爽怡人,却似枙子般浓烈纯厚。

她小心地将鱼汤放在书桌上,生怕溅起的汤汁撒落在我的作业本上。

她说:“鱼汤有点烫,凉会儿再喝,喝完休息一下就早点睡觉,别熬得太晚了。

”我想将鱼汤往面前挪一挪,刚伸手触碰到那碗,就被烫了回来。

我偷偷瞄了一眼她的手,似有些红。

清风瞬间荡在心里。

夏夜的清风如同纯净的溪水,清凉而甘甜,有着滑腻的触感,风拂过奶白奶白的鱼汤,拂过她的头发,拂过她的脸庞,拂过她那颗关切着女儿的心。

日复一日,无论是寒风凛冽,还是清风送爽;无论是我脾气糟糕,还是心情愉悦;无论是她身心疲惫,还是精神抖擞,她都会在10点钟左右为我端来鱼汤或是其它,直到现在,不厌其烦,未曾间断。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五记叙文阅读教学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五记叙文阅读教学案

专题五: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透视】: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要“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理解。

【教学目标】:提高对文本阅读的水平,尤其是整体阅读水平。

能够组织恰当的语言文字对阅读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一、引入真题,巩固知识[2016•安徽]那个春天,很暖章月珍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做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

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是毒药。

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

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

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

"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

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

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女儿()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

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经过我们学校。

2024年中考语文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记叙文阅读专题03人物类记叙文三含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记叙文阅读专题03人物类记叙文三含解析

专题03 人物类记叙文(三)一、(2024·海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2~16题。

(14分)父亲的田园①家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

园中心麦草屋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

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娑,蓄满绿荫和鸟鸣。

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每当春风乍暖,花儿们粉墨登场,我的梦也缤纷起来。

花瓣飞走,留守枝头的果子一天一个成色,已经秀色可餐了。

除了一饱口福,还能换来香喷喷的糖橡皮、好看的花衣裳。

靠近篱笆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

摘一颗掰开细品,绵绵软软的,始终甜到心里去…②果树散居于小屋身边,像一群孩子蜂拥着母亲。

稍远,是大片的菜地。

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劳碌。

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动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漂亮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芳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鬓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

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楚地印在我的心田。

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

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

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

蛹子头上有一个弯弯的类似钢笔卡子的东西,我们叫它钢笔蛹。

它的尾巴会摇,我说东它就指东,我说西它就指西,通灵似的,特别好玩。

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平整,整出崭新的菜畦,起先细心地播种……③侍弄园子是父亲驾轻就熟的事情。

我喜爱看父亲辛勤劳作的身影。

如火骄阳下,他裸着的腰背呈古铜色,搭在肩上的巾经常汗湿得能撑出水来。

当嫩绿的蔬菜破土而出,一天一个样地往上窜;当叶子间探头探脑的西瓜长成一颗颗甜蜜的地雷……他就是天底下最华蜜的人了。

④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最神奇的所在。

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

中考高分写人叙事作文

中考高分写人叙事作文

中考高分写人叙事作文篇一《我的“怪”老师我们班有个特别的老师,叫老郑。

他长得其貌不扬,瘦高的个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那眼睛在镜片后面总是滴溜溜转,感觉像是在算计什么有趣的事儿。

有一次上课,老郑讲一篇文言文。

他在讲台上摇头晃脑,那模样就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夫子。

只见他左手拿着课本,右手在空中挥舞着,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

“这个之字在这里可大有讲究啊,是结构助词,表示的,不是‘去、到’的意思,要是把两者弄混了,那就闹笑话咯。

”他故意把“闹笑话”三个字拖得老长。

就在我们听得有点迷糊的时候,他突然一拍大腿,大声说:“来,我们来个角色扮演。

我是那个古人,你们是我的弟子,我刚刚说了这句话,你们有啥疑问就来问。

”这一招可把我们都逗乐了,但也都来了兴致。

我那调皮的同桌立马站起来说:“先生,那此字与彼字又有何分别呢?”老郑摸了摸下巴上不存在的胡子,假装深沉地说:“此乃近指,彼乃远指,此字就像是你眼前能看到的东西,彼字就是那远处的物事儿。

”同学们都笑个不停,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特别活跃。

老郑不仅上课有趣,平时还很关心我们。

谁要是病了,他比自己生病还着急。

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在课堂上一直咳嗽。

下课后,老郑悄悄走到我身边,小声问我怎么回事。

我就说有点受凉感冒了。

他皱着眉头,拿出手机就给我爸妈打电话,还一个劲儿地叮嘱我多喝水。

这就是我的“怪”老师,说他怪也不怪,他就是用他独特的方式让我们在学习的海洋里快乐遨游,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篇二《我的奶奶是个时髦精》我的奶奶,那可是村子里出了名的时髦精。

别看她都六十多岁了,可对流行元素那是一点都不落下。

就说她的穿着吧,有一次我放暑假回老家。

刚到村子口就看到奶奶那独特的身影。

她穿着一件花花绿绿的大裙子,裙子上有着大片大片的牡丹花图案,那花色红得像火,又带着点嫩嫩的粉,在阳光下特别耀眼。

这裙子的款式也很新潮,有点像我在城里看到的那种波西米亚风的长裙,裙摆大大的,随着她走路的动作一摇一摆。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篇一】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指导课题:品析语言课时:1课时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目的:通过复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品析语言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记叙文的有关知识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记叙文有狭义和广义之说。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记叙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

包括:通讯、特写、游记、回忆录、访问记等。

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

又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

二、记叙文考点中的常考考点:1.把握中心。

2.品析语言。

3.分析人物形象。

三、出示目标:品析语言。

四、指导与训练(一)、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一种类型: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1、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再举例,再让学生了解中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考题的常见类型。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课改实验区)记叙文阅读《水塘边的鸟窝》15小题: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并说明理由。

(2分)(1)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2)一个关于”寓”的故事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湖南省长沙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母亲的贺卡》23小题: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4分)(1)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2)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2006年广东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词典的故事》(阿来)17小题: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6分)(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

2、教师举例引导。

3、练习《母亲的贺卡》23小题。

(二)、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二种类型: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1、先举例眉山市2006年课改实验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坐在最后一排》(乔叶)18小题:请从第⑨⑩加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从修辞运用方面来说说表达作用(2分)。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1.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优点:第一人称的优点是,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小说中的“我”不能等同自己。

纪实文字中“我”就是作者。

2.第二人称:优点是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这篇散文(写景写物),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景或物)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示例:第一问:文章以第人称叙事。

第二问:人称作用:第一人称:1、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便于直抒胸臆;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第二人称作用: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写人记叙文课外阅读(6篇)

写人记叙文课外阅读(6篇)

一、送报少年万欣兰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

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

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

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

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

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

少年便下楼去了。

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

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

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

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都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还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

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写人记叙文阅读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全方位地表现主题。

但是,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记叙线索:以物件为线索,题目,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7、开头作用:A:倒叙,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8、结尾作用: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摘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赏析题多见,注意选择赏析的句子)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借物抒情,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照应:首尾照应,文章结构更严谨。

15、语言风格有的生动形象,优美清新,有的朴实真挚,通俗易懂,有的幽默诙谐,富有趣味,有的语言犀利,讽刺性强,有的深邃含蓄,哲理性强,有的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环境描写作用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

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F,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

G,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17、重点词语的品析A,①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

②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实施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某词是否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C,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

18、重点词的深刻含义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

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19、补充类试题A,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B,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点题,注意考虑首尾作用)C,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D,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的使用和叙述的立场)E,题目(结尾处重点词,线索)20、原因类题型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21、写作特点A,写作方法。

B,构思技巧。

C,语言特点。

D,描写人物方法。

E,结构。

二.典型例题(一)玲玲长高了玲玲戴上红领巾了。

妈妈很高兴,就在星期日的一个下午,带她去看电影《小铃铛》。

玲玲跟着妈妈上了电车,正好碰到她们识的售票员张阿姨。

张阿姨见了她俩问玲玲今天你跟妈妈上哪儿去呀玲玲亲亲热热地回答张阿姨我跟妈妈去看电影说完,就朝一个空座位坐下。

这时,一个老奶奶上车了,玲玲赶忙起身让了座。

车子开了,玲玲帮着张阿姨为乘客服务,侍钱、递车票,忙得可欢哩。

妈妈从口袋里掏出钱,给玲玲买票。

张阿姨说,“玲玲还小,不是不用买票吗?”玲玲两只大眼睛一忽闪,心想,那是一年前,我个子不高,乘车用不着买票。

现在是不是长高啦?她瞧见那刻有标尺的拉手杆,窜过去一站,还用小手按着头,对准标杆上妁尺码,嘿,刚好超出一点儿。

于是她亮开嗓门嚷道,“张阿姨,你瞧,我长高了!”说着,玲玲接过妈妈手中的钱,递给了售票员张阿姨。

妈妈笑了,张阿姨笑了,车厢里的乘客都笑了,“玲玲是长高了!”1,填空。

本文主要写了玲玲在车上的三件事,(1)让座(2) (3) 2,按“心想”、“量高”、“买票”的顺序,将第五自然段分为三层,在文中用“//”表示。

3,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答案,在括号内打“√”。

(1)“亮开嗓门”的“亮”的意思是A,发光( )B,显露、显示( )C,使声音响亮( )售票员张阿姨说,“玲玲还小,不是不用买票吗?”意思是说A,玲玲不用买票。

( )B,玲玲应当买票。

( )C,玲玲的票可买可不买。

( )妈妈、张阿姨和乘客们都笑着说“玲玲是长高了”的意思是A,玲玲长大了。

( )B,玲玲个子比过去高了。

( )C,玲玲懂事了,成长了。

( )(4)本文最恰当的中心思想是:A,赞插了少先队员玲玲勤快、机灵的好品质。

( )B,赞扬了少先队员玲玲乐于助人,实事求是,不占国家便宜的好品质。

()C,赞扬了少先队员玲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品质( )第二自然段,应填的标点符号按顺序是A ,”,。

”,,。

”()B ?”,“,。

”()C ,“,?”,“,。

”()三:巩固练习掌心化雪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晴,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

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

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③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倍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

有一回,班里都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

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可说,回家躺在黑暗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④不是没有犹豫。

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

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

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⑤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

她踌躇地照做了。

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地拥抱住她。

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

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⑥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

⑦平凡如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⑧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黑暗。

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得面前横亘万丈深渊。

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

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⑨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

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肯乱花一分钱,但是身上总是带着硬币,施与沿途乞讨的老人。

有一天,我们结伴回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秋风中双手抱膝,脑袋低垂到胸前,瑟瑟颤抖,马上掏出零钱,又拉着我走到附近一家小吃店,买了几个热包子,放到老人面前。

他做这一切都很自然,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羞愧自己能力不够,无法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⑩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强者和超人,渺小如蝼蚁、脆弱似玻璃的小人物,更需要洞察幽微的眼睛,需要有力的手,带他们走出窘境。

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

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会一直记得你掌心的温度。

⑾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

因为现实如此冰冷坚硬,人心更要柔软,好比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模拟文中那位心理老师的口吻开导丑女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