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观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智慧与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智慧与设计理念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设计理念,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更是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宇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和谐、平衡和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对地理环境的充分利用。
中国古代建筑师善于观察和利用自然环境,将建筑融入自然之中,使其与周围的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中常见的“借景”手法,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景观设计,使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和谐、宜人的氛围。
这种智慧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平衡和对称。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追求平衡和和谐。
这种思想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追求左右对称、前后呼应的布局。
这种对称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观,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
中国人认为,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中国人善于利用当地的材料,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例如,南方的建筑常常采用木材和竹子,而北方的建筑则多使用砖石和土坯。
这种材料的选择不仅仅是出于实用考虑,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中国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破坏。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融入了许多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例如,屋顶上的飞檐和琉璃瓦,象征着中国人对神灵的崇拜和保护。
宫殿和庙宇中的龙、凤等图案,则象征着皇权和吉祥。
这些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使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表达。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
中国人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理念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将建筑与宇宙相连接,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

同的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热爱 自然 、 尊重 自然 , 建 筑镶嵌在 自 中, 然 仿佛是 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 代建筑 重 视人 与 自然 的融 合相 亲的文化精 神 。 以其楼阁为例 , 楼阁相 当开敞 , 内外空间流通渗透 , 楼 追求与 自然 的亲近; 造型上运用水平方 向的层层屋 檐, 环绕 各层 的走 廊 栏杆 , 力 削弱 体 型上 的 竖高 感 极 觉, 使之时时 回顾大地 , 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
中 图分 类 号 :u— 9 T O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75 20 )5— 18一 2 10 9 3 (0 7 0 02 O
漫 漫 中华 五 千 年 的文 明 , 就 了在 世 界 的 东方 造
独 树一 帜的 中国建筑 。英 国著 名 “ 史者 ” 者 戈 登 ・ 学 柴尔德 ( . odnci e 19 V G ro hl ,82—15 ) 为城 市 的 出 d 87 认 现是人类 步人 文明 的里程碑 。对于人 类 文化 的研究 ,
文化 的最 大特点 也是 体现 在 它 的 “ 天人 合一 ” 建筑 观 上 , 所展现 的是 “ 它 自然 与精 神 的统 一 ” 本 文所探 讨 ,
莫不以城市( 礼仪性) 建筑 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 体标 志而 与文 字 、 金属 ) 具 并 列 。 而谈 到建 筑 就 ( 工 不得不 以其文 化脉络 为背 景 。 中 国古代 文化是 多元 复合 的 , 的 主体华 夏文化 它 是二元耦合 的。所谓 二元 , 就方 位来说是北方 与南 方 , 流域来说 是黄 河 与 长 江 , 象 征性 的灵 物 来说 就 就 是龙 与凤 , 就学术 的主流来 说是 儒家 与道 家 。春秋 战 国时期 的华夏 文化 , 方 以晋 ( 、 、 ) 表率 , 北 韩 赵 魏 为 南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意义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在建筑领域的造诣,还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从宫殿到庙宇,从园林到民居,每一种建筑都有其独特之处,并代表了特定的意义与价值观。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风格1. 宫殿风格宫殿是古代帝王举行朝会和居住的地方,因此其建筑风格极为庄严宏伟。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的故宫和西安的大明宫。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严谨的对称结构,使用斗拱和彩绘装饰来突显尊贵与权威。
2. 庙宇风格中国古代庙宇的建筑风格以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响最为显著。
庙宇通常采用方正的平面布局和重檐歇山顶的屋顶,以及精美的彩绘和雕刻。
著名的庙宇有北京的天坛和杭州的灵隐寺。
3. 园林风格中国古代园林是艺术与自然的奇妙融合,追求的是自然美和人文情趣的结合。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物有亭、楼、阁、桥、廊等。
园林建筑多采用曲线形状,以及水池、假山等景观元素。
苏州的拙政园和扬州的个园都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杰作。
4. 民居风格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因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北方地区的民居多采用四合院的格局,并注重炉灶和水井等基础设施的布局。
南方地区的民居则多采用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方式,如典型的福建土楼和南京的居民楼。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意义1. 体现尊贵与权威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宫殿风格的建筑,常被用来表达统治者的尊贵与权威。
宫殿的庄严和宏伟的气势,彰显了帝王的统治地位,以及他们对社会秩序和治理的重视。
2. 表达宗教信仰庙宇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象征。
佛教、道教和儒教对中国庙宇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庙宇建筑不仅提供了宗教仪式的场所,也象征了人们对神灵和信仰体系的敬意。
3. 彰显审美追求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人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
园林建筑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审美理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再现,塑造一个优雅、赏心悦目、令人放松的环境。
4. 传承历史文化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一、建筑结构的精髓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固、坚实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其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三大基本构件:梁、柱、榫卯。
梁是连接柱子的横梁,柱是支撑整个建筑的竖立构件,而榫卯则是连接梁柱之间的榫头与榫眼结合的部分。
这种构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为建筑赋予象征性的结构,如角楼、屋脊等,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二、工艺技术的精髓中国古代建筑工艺技术的发展也是其艺术精髓的一部分。
其中最为著名的技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搭接与制作工艺。
搭接工艺是指将木材通过榫卯和榫眼等连接方式进行组装,形成结构稳固的建筑。
这种工艺要求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精确计算尺寸和准确掌握角度,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精细的工艺技能。
此外,古代建筑工艺还注重细节和饰物的制作,如木雕、砖雕和瓦片等,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装饰效果。
三、文化内涵的精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设计和布局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古代建筑注重以建筑布局表达对天地宇宙的崇敬和对人类生活的理解。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山水”画面的布局,以山为背景、水为前景,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同时,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特点,通过布置花园、池塘和假山等元素,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构筑浑然一体,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环境氛围。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体现在其建筑结构的稳固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工艺技术的精湛和细致以及文化内涵的丰富和独特。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忽视和绕过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文化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文化思想中国建筑作为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体系,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传承积累,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这种独特的建筑体系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基本形成,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用简单的方式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那就是:“三段式”的里面构图;以“间”为平面单元的建筑单体的围绕院落或天井布臵的群体艺术;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法;斗拱的结构和装饰性;大屋顶的举折或举架;富丽的建筑装饰和鲜明的建筑色彩。
“三段式”的平面构图,即台基、屋身、和屋顶的有机结合。
台基不仅能够很好的防水、防腐,同时它的厚实又增加了古建筑的稳定感。
位于最外层的柱,通常为独立的檐廊柱,四边空透,给人以凌虚的视觉效果,屋顶较为硕大,与空透的檐廊柱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出檐深远的特点使之具有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因此丝毫不显的沉闷和压迫。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曲线,历来被视为特异、神秘的代表性作品,其实它的设计和构图并没有超出力学原则和矫揉造作的地方,而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
其“建筑文化形象之尤为感人者,当推中华大屋顶的反宇飞檐”当为此说。
上部的巍然高耸,檐部的如翼轻展,檐口悬挑造成的大片有韵律感的阴影、斗拱梁枋上的冷色调彩画、窗牖上通透的隔栅,使整个建筑造型呈现出一种虚实对比的可亲性,这种设计和造型完美的体现出了与自然关系的调和。
如“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所形容,凸显出其极富神韵和表现力,轻巧美观而又实用。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三段式”的平面构图也是敬重祖宗、恪守祖制的一种思想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建筑,其本身的特点就是简明、真实。
平面以“间”为单位的特点,使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臵就可以大致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为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便利。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是基于一种平衡和谐的原则,并且在整体布局、建筑元素和装饰细节上均体现出来。
下面是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对称美学的特点:
1. 整体布局对称: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用“卯首”布局,即底层
平面呈对称形状,上层依照底层的平面形状进行重复,呈现出逐层递减的结构。
整个建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追求对称,呈现出稳定和谐的视觉效果。
2. 建筑结构对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梁、柱、墙等主要结构元素往往对称分布。
例如,在传统的中国宫殿建筑中,正殿通常由一排对称的柱子支撑,两侧对称布置有偏殿。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体现了建筑整体的平衡感,还体现了尊贵和庄重的美学观念。
3. 装饰细节对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细节中,对称美学同样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在屋顶上常见的脊兽和屋脊装饰往往是对称布置的;在门窗的雕花图案中,常常以中心轴线为对称轴进行安排。
这些对称的装饰细节不仅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还传达了对称带来的稳定和祥和的寓意。
4.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也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有关。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人类世界与宇宙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对称美学也体现了与天地宇宙的统一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体现了一种平衡、和谐和稳定的美感观念,既是建筑结构的表现,也是文化和哲学观念的体现。
这种对称美学不仅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魅力,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观念中国古代建筑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1.天人合一的观念:古代中国人认为,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他们强调建筑应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追求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2.居中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以中为贵的理念,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是不偏不倚的。
在建筑上,这种居中的思想体现为建筑群、建筑物以及都城的选址和设计上,都强调处于中心位置。
例如,在都城的选址上,有“择天下之中以立国,择国之中以立宫”的说法。
3.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建筑也体现了伦理等级制度,这种观念在都城设计上尤为明显。
例如,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的都城中轴线,以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的三大殿,太极殿、两仪殿、甘泉殿等,都体现了这种等级观念。
4.家族思想:中国古代建筑也反映了家族思想,尤其是以族长为中心的家族观念。
这种观念在农村的乡土建筑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四合院等。
5.风水观念:古代中国人民也深受风水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风水的好坏可以影响家族的兴衰。
因此,在选择居住环境时,他们往往要考虑风水因素,如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等。
6.宗教思想:中国古代建筑也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如佛教的寺庙、道教的道观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神灵的敬畏和信仰。
7.防御意识:中国古代建筑也有一定的防御意识,如城墙、堡垒等。
这些建筑不仅可以保护城市和居民的安全,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战争和防御的重视。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观念。
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和风格。
但总的来说,这些观念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天人合一”四字成语出现较晚,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
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
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同,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
对这种主宰的崇拜就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
中国古代的先哲以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乐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
”即认为整个宇宙天地处于“流而不息,含同而化”的状态之中。
意思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于整齐、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
《周易大传?文言传》有云“夫天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而奉天时。
”这种承天命、顺天意的心理更是被统治者利用,他们将作为统治人民的合法基础。
《周易》又有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原则。
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
《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
老子《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
古代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
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筑中。
比如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这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
中国古建筑的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
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古代中国人相切合,因此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首选材料。
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古代中国地在物博资源丰富,因此,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
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城市的建设:
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
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
筑小城,周十里。
陵门三。
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
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
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
”隋大兴城建造时,宇文恺不仅有斟酌地势,将太极宫置于乾位,且又以承天、朱雀等命名。
汉之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这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
村落的建设:
村是聚落的一种形态,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
安徽歙县棠樾村为一个典型的例子。
棠樾选址,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
它以富亭山为屏,面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过,周围树木茂盛。
棠樾族谱有诗云:“遥想棠阴清昼永“(《玉篇》“楚谓两树交阴之下曰樾”这正是这个村落名字的由来,又“此处山川之胜,原田之宽,足以立子孙百世之业”。
这正是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
棠樾人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仿佛自己就是当中的一分子。
这种利用自然,尊重自然注重风水的做法,正是古人天人合一建筑观的体现。
宫殿的建设:
在宫殿的当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故宫,故宫又称为紫禁城,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
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
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
“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
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
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
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
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象征着日月争辉。
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
紫禁城的建设,把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陵墓的建设:
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
已发掘的河南洛阳与南阳的汉墓中都画有天象图,它们都显示着窥天通天、与天同构的
目标。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1999年3月,考古人员发布一个惊世的发现: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图。
“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
中国古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
“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看似矛盾,但反映在建筑上,两者并没有截然分开。
如“宫殿”、“陵墓”等建筑形制是礼制建筑,但它们在布局上追求的还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二者并不矛盾。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