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点精练三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教全国)大一轮复习文档: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Word含答案.docx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乡戏台祝勇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
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
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
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
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
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
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
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
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
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
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
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
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
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他们真正的停泊之地。
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
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
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
最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课时作业对点精练:文本论证分析(含答案)》精品实用应考必备复习资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对点精练一文本论证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内容概括分析(含答案)

内容概括分析——善用比对,精准判断复习目标1.了解内容概述题常见的设误角度。
2.掌握确定选项表述错误的方法。
链接高考卷别设误类型题干表述设题变化2023新课标Ⅰ卷扩大范围①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②三年设题方式,考点均未改变。
①总体理解文意。
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
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关注细节理解。
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2题C选项“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理解有误。
结合上文,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范围。
又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D选项,“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错误,原文为“遂尽分与昆弟外家”,“昆弟外家”是“兄弟和外家”而非“故旧部属”。
仅一个关键词就能判断选项的正误。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2023新课标Ⅱ卷曲解文意2022新高考Ⅰ卷曲解文意2022新高考Ⅱ卷张冠李戴2021新高考Ⅰ卷无中生有2021新高考Ⅱ卷曲解文意一、分析综合题6大比对角度角度一比对观点,注意评价细节[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比对人物观点是否正确)(2023·新课标Ⅱ卷)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
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
”太宗曰:“然。
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选项]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对人物与观点是否对应)(2023·潍坊5月模拟)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 课时作业 对点精练四 精准翻译句子 一

对点精练四精准翻译句子(一)一、实词题专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曰:“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了其大指.指:通“旨”,主要意思B.年甫.冠甫:刚刚C.夏人蚕.食其地蚕:像蚕食桑叶一样D.耕者众则籴.贱籴:卖出粮食答案 D解析籴:买进粮食.(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退.为家人讲退:回家B.乃簪.一枝簪:献C.籍命光按.视按:巡查D.没.于敌没:通“殁”,死亡答案 B解析簪:戴.(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庞籍辟.辟:征召B.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纾:解除C.引兵夜渡河,不设备..设备:设置防备D.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报:报告答案 D解析报:批复、答复.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查,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置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铭[宋]文同公字君瑜,世居关中.少举进士,授扶沟县主簿.民狃悍猾,务.不直以乱治,亡所尊畏,侮慢骄狠.公至,不能耐,绳以国律,无所借.宥.久之,恶少相教敕避去,曰:“是不如他人,慎无犯,入即齑.汝肉矣.”令尝间.语公,谓寰内之治,难以比诸外,当少宽,取无事以去;不尔,忽失虑,中其奇.,安可悔?公曰:“用法有内外之异,非朝廷所以待天下之意也.愚职在奉助,惟知以殉公为称,不知其余矣.”改知虹县.虹俗尚杂恶,昧利而嗜讼.公初来,谒守.守视公少年,易.之.撼以虹治,留公假.州局.公曰:“奉诏书,不敢私自免,试往临之.苟有可以上关,愿府无见爽.相庇赖,事不枝柱,政无难为矣.”守颔之,曰:“然.”既至,严肃闭默,众莫测其端涯.但密记奸桀,疏捕几辈,白府逐他所.自是一境平静,以善誉闻.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公曰:“奴罪当然,教之者主耳.”并录.之.主惧,匿不出;捕急,其徒计赂人代焉.至廷下,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则尔,其质乃贱隶.”袒视之,肤革皲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自是强宗大姓,俯首蹑地,谓神为公矣.移绵州罗江县,蜀人柔良畏事,索摩抚..,公易虹治,一用清简.未逾时,县事已告无所设.簿书凝然,械杻积蠹,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迁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而公遂病至不起,享年五十二.(选自《全宋文》卷一一○七,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绳以国律,无所借.宥借:宽容B.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逋:拖欠C.居甿不识追胥.之扰胥:差吏D.迁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汲:引导答案 D解析汲:提拔.(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即齑.汝肉矣齑:碎B.令尝间.语公间:私下C.直得其主而坐.之坐:犯罪D.偃.居门宇终日偃:通“宴”,安闲答案 C解析坐:判罪.(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其奇.奇:出人意料B.守视公少年,易.之易:轻视C.愿府无见爽.相庇赖爽:差错D.索摩抚..摩抚:安抚答案 A解析奇:出人意料的策略,诡计.(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不直以乱治务:专力从事B.留公假.州局假:临时管理(辅助)C.并录.之录:记录在案D.亲为讲说义训.训:训导的话答案 C解析录:逮捕.参考译文石公字君瑜,其家世代在关中定居.年轻时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扶沟县主簿.当地百姓习于凶悍、狡猾,做非法的事来破坏法制,心中无所敬畏,轻侮散漫,骄横凶狠.石公到任之后,不能容忍,以国法来制裁他们,绝无宽恕.一段时间之后,那些卑劣胡为的年轻人相互商量决定要逃离,他们说:“这个官员和别人不一样,小心不要触犯他,一旦被他抓住,那就粉身碎骨了.”县令曾经私下对石公说,认为京城近处的治理,难以和外地相比,执法应当稍加宽松,争取能平安无事地离任;如果不能这样,一旦考虑疏忽,中了他们的诡计,哪里还有后悔的机会呢?石公说:“执法如果京城近处和外地有所不同,这不是朝廷用来公平对待天下人的用意.属下的职责在于辅佐上级,我只知道为国家利益而献身,不懂得还有其他的选择.”改任虹县知县.虹县的习俗多驳杂而邪恶,贪图利益且嗜好诉讼.石公初到任,拜谒知州.知州见石公年轻,轻视他.就以虹县难以治理来动摇他,要留他暂且辅助处理州府事务.石公说:“我奉朝廷诏令,不能为个人考虑不去赴任,我想尝试前往.如果有需要向上禀报的政务,希望州府不要因见我有了差错就庇护我,事情如果没有抵触,政务就没有难办的了.”知州同意他的意见,说:“好的.”到任之后,他态度严正庄重,不与外界往来,保持缄默,那些挑衅闹事的人无法揣测他的底细.他只是秘密地查清了那些奸邪暴横的坏人,搜捕了几批,上报州府将他们驱逐到别处.从此全县境内平安无事,他因政绩优异而闻名.有一个富人催逼租粮,让他的奴仆打伤了拖欠租粮的人.石公说:“奴仆的罪责应当惩处,然而教唆者是他的主人.”下令一并逮捕审讯.主人害怕,藏匿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党羽就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人犯被抓到了公堂,石公说:“这是富人吗?衣服和帽子的确是富人的,但本人却是个低贱的奴仆.”剥下衣服一看,这个人皮肤皴裂,身体瘦弱,果然是富人家的奴仆.石公对他处以杖刑后把他赶走,直到最后逮捕到了他的主人,依法治罪.从此豪门大族,对石公低头蹑足,认为石公真是神人.调任绵州罗江县令,蜀地百姓柔弱驯良,胆小怕事,需要安抚,石公改变了在虹县的治理之道,全都采用清静简单的方式.不久,县府已没有多少政务布置.官府公文簿册静置不用,刑具都生了蛀虫,堂下厢房中的差吏们,整天闲居在屋里.百姓都没见过有催交赋税的官吏来骚扰,都尽力于耕作.石公新建了学校,招集了良家子弟入学,任用良师教诲他们,并亲自给他们讲授道义,让他们遵从,他们的父兄为此感动流泪,前来致谢.升任屯田郎中,宰相正要提拔任用他,可是石公却卧病不治,享年五十二岁.二、常用实词推断方法专练3.请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买进粮食卖出粮食(2)箱子(3)石阶(4)扇子扇风4.请用邻字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御史卢雍)又谓珪(傅珪)刚直忠谠.,当起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年,齐贤(人名)出守京兆,复条陈放(传主种放)操行,请加旌贲.:________________(3)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忠诚(2)褒美(3)慰问5.请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君所交皆一时贤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纣王)脯.鄂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贤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结庐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3)杀后把尸体做成肉干,名词活用为动词(4)使……受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6.请用对称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谷.则异室,死则同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选拔(2)活着(3)多余(4)风气毁坏7.请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倾斜(2)断绝粮食(3)丰收(4)顽皮8.请联想成语或课内知识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人名)遂投.城遁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阮籍与深为友.籍每适.深,俄顷辄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宽恕严惩不贷(2)放下,放弃投笔从戎(3)边邑《烛之武退秦师》(4)到……去《逍遥游》三、特殊句式专练9.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并指出其语言标志词.岳飞诉冤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帝命拘桧,庭杖而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判断句,者……也②被动句,为……所③省略句,省略“于”④状语后置句(也称介宾短语后置句),于⑤状语后置句,以⑥状语后置句,于⑦宾语前置句,唯……是⑧状语后置句,于⑨定语后置句,之……者⑩被动句,被、见⑪被动句,为⑫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填写省略的词语.(客)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犬马)旦暮罄于(人)前,不可类之,故难(画).”(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定语后置句译文:有一个替齐王作画的宾客.②夫犬马人所知也.句式:判断句译文: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③不罄于前.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文:(鬼魅)不在(人们)面前出现.1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1)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州县官吏登记全州孤、老、疾、弱不能养活自己的老百姓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 解析“……之……者”,定语后置.(2)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取没有任职而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赈济的事务委任给他们.解析“……之……者”,定语后置.参考译文州县官吏登记全州孤、老、疾、弱不能养活自己的老百姓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聚敛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们来补助救济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粮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粮,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百姓将要流亡,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家逃荒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选取没有任职而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赈济的事务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就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养活自己的人(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府仓库储备的粮食,共五万二千多石,按低价卖给百姓.。
【精品】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课时作业对点精练一 分析情节结构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对点精练一分析情节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晕厥羊铁凝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
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
现在,老马穿好衣服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柜橱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
门开了,唉,原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了。
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
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
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
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几头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
门口是个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要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
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先给我查查这表。
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
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3 Word版含解析.doc

[题组一]1.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实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变多头分散执法为集中统一执法——文化市场管理的职能统一了、体制理顺了,力量加强了、能力提升了。
B.《小说月报》第3期的“读者·编者”栏里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发表〈烟壶之乱〉一文的意见》的文章。
C.《周礼》有云:“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台北故宫将这块玉璧与一件高度近50厘米的玉琮置于同一展柜。
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分为17节,每节左右两侧都雕琢了代表神祖的“小眼面纹”。
D.《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解析:顿号应改为逗号,因为此处为谓语的并列。
答案:A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156年前,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香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B.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威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C.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有时爱搽些粉,甚至也有人烫过头发。
D.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解析:A.“英国国旗”后的逗号改为分号,前后的结构相似。
C.十七八岁是约数,中间不用顿号。
D.“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要改为引号。
答案:B[题组二]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柳宗元的诗使读者对诗人的游踪历历在目,清晰可感,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否则的话,二百多年后的苏轼何以“慨然知其所以乐而忘其在数百年之外也”?B.在当代中国画坛,吴冠中大名鼎鼎,有《当代中国最贵画家》之称,这可不是浪得虚名,他的“长江万里图”在2010年拍出了5 71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C.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作业+23+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作业23一、对点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木舟之道[美]西格德·F.奥尔森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课时作业-对点精练 名句名篇的识记与默写(含解析)

名句名篇的识记与默写对点精练名句名篇的识记与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在世人都称赞他时却幵不因此而奊勉,世人都非难他时也幵不因此而沮丧,只因他能够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杜甫写登高所见秋江乊景,视线由高处转向江面洲头,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一幅精美的画面。
(3)韩愈在《杂说(四)》中写道,如果世上没有伯乐,那么即使有名贵的马,也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最终不会被称作“千里马”。
答案(1)定乎内外乊分辩乎荣辱乊境(2)渚清沙白鸟飞回(3)祇辱于奴隶人乊手骈死于槽枥乊间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乊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乊》中,抒情主人公梦回沙场,率领铁骑克敌制胜,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却跌回冷酷的现实,只能沉痛地慨叹“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可怜白发生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写景抒怀,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昐逝、壮志难酬的感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角声满天秋色里”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渲染了紧张肃杀的氛围,刻画出了战地的悲壮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点精练三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一、比对法专练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原文: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
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
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
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
”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
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
选项:崔群正直敢言,却难违圣意。
宪宗要求学士进奏要有崔群的署名才能呈上,崔群认为这容易成为定例,会阻碍学士的言路,坚决不奉诏,但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难违圣意”“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错,原文“三疏论奏方允”的意思是“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崔群最终也没有遵从圣意,是皇上做出了妥协。
参考译文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
元和初年,被召担任翰林学士,还曾担任中书舍人。
崔群在内廷奉职,常因为直言正论闻名于当时。
宪宗赞赏他,下诏宣旨说:“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须同时有崔群的联合署名,然后才可以进呈上来。
”崔群认为宫禁的管理举措动辄成为定规,(那么)从此学士中就会有嫉害毁谤正直之士的人了,这样他下面的学士就无法进呈直言了。
因而崔群坚持不遵奉此诏,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
2.原文:杜伏威,齐州章丘人。
少豪荡,不治生赀,与里人辅公祏约刎颈交。
公祏数盗姑家牧羊以馈伏威,县迹捕急,乃相与亡命为盗,时年十六。
选项:杜伏威豪爽放荡,不治生计。
他的好友辅公祏多次偷盗姑家的牧羊送给他,官府缉捕很急,二人因此一起逃亡江湖,聚众起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聚众起义”错,原文是说他“亡命为盗”。
参考译文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人。
年轻时强横放荡,不治生计,与同乡人辅公祏结成生死之交。
辅公祏多次盗窃姑母家牧养的羊赠送给杜伏威,县里跟踪追捕紧急,于是杜伏威同公祏一道逃亡做了强盗,当时十六岁。
3.原文:元澹,字行冲,以字显,后魏常山王素连之后。
少孤,养于外祖司农卿韦机。
及长,博学,尤通故训。
及进士第,累迁通事舍人。
选项:元行冲很有才学。
他早年凭借书法闻名于世,长大后,学识渊博,通晓训诂之学,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为通事舍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早年凭借书法闻名于世”错,文中“以字显”的意思是以他的字“行冲”显名于世,这里的“字”不是书法的意思,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元澹,字行冲,以字“行冲”显名于世,是后魏常山王元素连的后代。
元行冲小时候就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父司农卿韦机门下。
等长大后,学识渊博,尤其通晓训诂之学。
等考中进士,多次升迁为通事舍人。
4.原文: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遂建百万仓于直沽,城天津卫。
先是,漕舟行海上,岛人畏漕卒,多闭匿。
瑄招令互市,平其直,人交便之。
选项:陈瑄总督海运,运筹处理得当。
运送粮食,解决北京、辽东粮饷;在直沽建造大型粮仓,守卫天津城;设立互市,公平交易,让民众得到便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守卫天津城”错,原文“城天津卫”是“修筑天津卫城”之意。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皇上命陈瑄充任总兵官,总督海运,将四十九万多石粮食输运到北京和辽东。
陈瑄就在直沽修建了可容一百万石粮食的仓库,筑天津卫城。
在此之前,运粮船航行海上,岛上居民害怕运粮兵,多躲藏起来。
陈瑄招他们出来,令互相贸易,给价公平,人们都很方便。
5.原文: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
初,毗随兄评从袁绍。
太祖为司空,辟之,毗难贰其主,不应命。
绍薨而辅其长子谭。
及绍二子尚攻兄谭,谭使毗诣太祖求和。
时太祖将征荆州,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今河北岁凶,而袁氏兄弟龃龉,有违天道,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三国志·辛毗传》)选项:辛毗跟随哥哥投奔袁绍,袁绍死后辅佐其长子袁谭,虽然觉得袁氏兄弟不和睦,有违天道,但不愿背弃故主,所以没有接受太祖征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张冠李戴。
辛毗不愿背弃的是袁绍,而不是袁谭。
根据上下文,“毗难贰其主”中的“主”是袁绍。
参考译文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
当初,他随兄长辛评跟从袁绍。
太祖做司空时,征召他,辛毗难以背叛旧主,没有答应。
袁绍死后他辅佐袁绍的长子袁谭。
后来袁绍的二儿子袁尚攻打兄长袁谭,袁谭派辛毗向太祖求救。
当时太祖将要讨伐荆州,对辛毗说:“袁谭可以相信吗?袁尚一定可以击败吗?”辛毗说:“明公不要问真假,只应当看到他们的形势。
现在河北年成不好,袁氏兄弟又相互争斗,有违天道,这是老天灭亡袁尚的时候。
”6.原文:先君讳镇,字某。
居德清君(指柳镇之父)之丧,哀有过而礼不逾,为士者咸服。
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
(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选项:柳镇为父亲德清君守丧期间,悲哀得非常厉害却行为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吏部还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时间有误。
吏部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是在其守丧期满后,而不是“守丧期间”。
参考译文我去世的父亲名字叫柳镇,字某。
先父为德清君守丧,悲哀得非常厉害却行为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
守丧期满,吏部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
7.原文: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
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
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
俄又举进士,王祐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
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著作佐郎。
选项:李若拙机敏渊博,深受众人赞赏。
他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王祐将他列在上等,并任命他为密州防御推官,后来他又因科考成绩优异而改任著作佐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改任著作佐郎”是因为“太祖赞赏他的机敏渊博”。
参考译文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
李若拙起初靠父荫补任太庙斋郎,又考取拔萃科,被任命为大名府户曹参军。
当时符彦卿在军镇,李光赞在其幕府,李若拙得以侍养父亲。
很快他又考中进士,王祐当时主持科举,他将李若拙列在上等,李若拙被任命为密州防御推官。
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赞赏他的机敏渊博,改任他为著作佐郎。
8.原文:未几,(王世积)授蕲州总管。
平陈之役,以舟师自蕲水趣九江,与陈将纪瑱战于蕲口,大破之。
既而晋王广已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谕,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
陈江州司马黄偲弃城而遁,始璋入据其城。
世积继至,陈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等,及鄱阳、临川守将,并诣世积降。
选项:王世积领兵作战,威慑四方。
任蕲州总管时,他率水军在蕲口大胜陈将纪瑱,江州司马闻风而逃,豫章、庐陵、鄱阳、临川等地都来投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千金公权始璋攻占新蔡之后,江州司马弃城逃走,王世积在这之后才赶到。
参考译文不久,(王世积)被授为蕲州总管。
在平定陈国的战争中,他率水军从蕲水奔赴九江,与陈国将领纪瑱大战于蕲口,大破陈军。
随后晋王杨广平定丹阳,王世积于是送信到各地,告谕陈将投降,并派千金公权始璋攻占新蔡。
陈国的江州司马黄偲弃城逃走,权始璋入据其城。
王世积随即到达,陈国的豫州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等,以及鄱阳、临川的守将,都到王世积处投降。
二、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高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职,有知人之鉴。
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
睿留心庶事,纠摘奸非,劝课农桑,接礼民俊,所部大治,称为良牧。
六年,诏睿领山东兵数万监筑长城。
于时盛夏六月,睿在途中,屏除盖扇,亲与军人同其劳苦。
而定州先有冰室,每岁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犯暑热,遂遣舆冰,倍道追送。
正值日中停车,炎赫尤甚,人皆不堪,而送冰者至,咸谓得冰一时之要。
睿乃对之叹息云:“三军之人,皆饮温水,吾以何义,独进寒冰?非追名古将,实情所不忍。
”遂至消液,竟不一尝。
兵人感悦,遐迩称叹。
先是,役徒罢作,任其自返。
丁壮之辈,各自先归;羸弱之徒,弃在山北,加以饥病,多致僵殒。
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督帅监领,强弱相持,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馀,赡不足,屯以全者十三四焉。
天统中,拜司空,摄录尚书事。
突厥尝侵轶至并州,帝亲御戎,六军进止皆令取睿节度。
以功复封宣城郡公。
摄宗正卿,进拜太尉,监议五礼。
睿久典朝政,清真自守,誉望日隆,渐被疏忌,乃撰古之忠臣义士,号曰《要言》,以致其意。
世祖崩,葬后数日,睿与冯翊王润、安德王延宗及元文遥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任。
”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兖州刺史。
太后曰:“士开旧经驱使,欲留过百日。
”睿正色不许。
数日之内,太后数以为言。
有中官要人知太后密旨,谓睿曰:“太后意既如此,殿下何宜苦违。
”睿曰:“吾国家事重,死且不避,若贪生苟全,令国家扰攘,非吾志也。
”遂重进言,词理恳切。
太后令酌酒赐睿。
睿正色曰:“今论国家大事,非为卮酒!”言讫便出。
出至永巷,遇兵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拉而杀之,时年三十六。
大雾三日,朝野冤惜之。
期年后,诏听以王礼葬,竟无赠谥焉。
(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睿相貌堂堂,仪表出众。
他少年得志,政务娴熟,知人善任。
天保二年,就外放担任定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六州大都督。
B.高睿关心、爱护百姓。
天保六年,高睿率领几万太行山以东的士兵监修长城,完成任务后,他率领军队精心护送服劳役的人返回家乡。
C.高睿曾深受皇帝器重。
皇帝亲征,抗击突厥的侵扰,六军调度全交给高睿指挥。
曾兼任宗正卿,任太尉,主持国家五礼的修订。
D.高睿忠心为国。
高睿不听宦官的劝说,拒绝太后的利诱,坚决要求和士开离开宫廷,并因此被太后派人杀害,年仅三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