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五首 导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7《元曲五首》课件(语文版必修3)

高中语文:2.7《元曲五首》课件(语文版必修3)
高中语文:2.7《元曲五首》课件(语文 版必修3)
23.04.2021
生产计划部ຫໍສະໝຸດ 具枯藤体老树分昏鸦析夕阳西下
马古 道
12什3写、、、4么有、这写第特什前首景二点 么面小的 句? 作的令句 写用写哪子 景?景几分 与抒与句别 其情后是写他的面写了几语的景什句句抒的么写抒情?景景发是哪,是了什是写什什么抒出么么关情了 关样系的景 系的??物 ?情各 这?自 样
《天净沙·秋 》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萧瑟气氛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1,一点飞鸿影下。 如何理解? 秋雁从天空飞过,影子揣投在了地上。
2,青山绿水与白草红叶黄花 有什么区别? “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 “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
西 风 瘦
天净沙 ·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 写景: (恬静温馨)
反衬对比
马致远
藤、树、鸦、道、风、马,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萧瑟荒凉)

小桥流水人家,
写景
出 萧瑟荒凉的秋野景象(境)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
思乡之情
从内容上看本曲意境的表现手法; 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意)
3,描写怎样的秋景? 活跃,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 乐观向上的力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谢谢大家
生产计划部
越 调 天 净 沙 秋
白 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 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 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 世,此后行踪不详。原籍隩州(今山西河 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 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历来评论 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 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元曲五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元曲五首 Word版含答案

第6课元曲五首本课话题——欲望一、从课本中积累“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如果没有抵抗诱惑、断绝欲望的品性,那么就只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变得无比庸俗了。

二、从历史中积累1823年,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

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

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

那年,拜伦35岁,风华正茂。

而歌德已75岁高龄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

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

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

一年后,拜伦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

而高龄的歌德还在享受着生活的甜蜜,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万丈。

欲望有时候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

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三、从名言中积累1.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刘向2.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3.追求功名几乎是崇尚优秀的代名词。

——(英国)赫兹里特4.有欲望而无行动的人只能产生瘟疫。

——(英国)布莱克5.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

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

——(埃及)尤素福·西巴伊一、作者简介元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二张”。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2.7元曲五首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2.7元曲五首

《元曲五首》学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2二、能力训练点12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2[教学法构想]一、教法1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了解有关元散曲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

23二、学法12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学习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教师提示:要抓住文学发展的内因,即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二、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为学生设计好表格,可让他们课下查找:名(姓名、字、号、谥号)、时(生卒年、时代背景)、地(籍贯、主要生活地区)、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评(后世的评论、作家的创作风格)。

三、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分析:《正宫·醉太平刺世》“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可知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源。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3自我小测 元曲五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3自我小测 元曲五首 Word版含答案

自我小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馄饨./混沌.隩.州/澳.洲变徵./佩戴徽.章B.粼.粼/辚.辚醺.醺/薰.薰重.听/障碍重.重C.夜阑./波澜.渔樵./谯.楼委蛇./不辨龙蛇.D.巢鸠./鸩.毒计拙./罢黜.水榭./明朝花谢.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

(睡得昏昏沉沉,比喻好吃懒睡,不务正业)B.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指思念很深,像丢了魂似的)C.断肠.....。

(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人忆断肠人D.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

(指世俗)3.下列句子在抒情风格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B.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C.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D.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火4.对下面语句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元曲无论是散曲还是杂剧,都是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

B.散曲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

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C.“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

”这两句属于纯细节描写,寄托深沉婉转之情。

D.“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写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醉太平刺世》和《夜行船秋思》,完成第5~8题。

5.《醉太平刺世》中“_______________”点明全篇主旨,道出贪财乃世风腐败的根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讽刺社会、官场犹如一个大染缸,即使本质清白纯洁之人,只要一走进去,会立即被污染;第八句写作者的处世态度,客观上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情绪。

元曲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元曲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必修3古典诗歌单元《元曲三首》导学案年级:高一编写:朱佩琳修改:吕晓花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日期:2013-1-22【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曲的有关知识。

2、了解马致远、关汉卿及其代表作。

3、体会元曲《蟾宫曲·叹世》中所反映的世道无常、人生如梦的低沉情调以及愤世嫉俗的思想情感,理解《四块玉·别情》中别情缠绵、忧思伤感的情感。

4、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1、学生了解元曲的有关知识。

2、学生初步鉴赏元曲的思想感情、意象、语言特色以及技巧。

3、学生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知识链接】一、元曲分类元代的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新时代。

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元曲,吸收民间俗曲,形成独具特色的新体文艺: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样,元曲就有着独特的魅力。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

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曲、散套)和小令(清曲、叶儿)。

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蟾宫曲·叹世》属于元曲中的。

《四块玉·别情》属于元曲中的。

《哨遍·高祖还乡》属于元曲中的。

二、元曲体制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

高中语文 2.7《元曲五首》学案 语文版必修3

高中语文 2.7《元曲五首》学案 语文版必修3

高中语文 2.7《元曲五首》学案语文版必修3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教学法构想]一、教法1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了解有关元散曲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

2通过诵读指导,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

二、学法1借助网络等媒体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学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2反复诵读,抓住形象,体会情思。

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学习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教师提示:要抓住文学发展的内因,即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二、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为学生设计好表格,可让他们课下查找:名(姓名、字、号、谥号)、时(生卒年、时代背景)、地(籍贯、主要生活地区)、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评(后世的评论、作家的创作风格)。

三、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分析:《正宫·醉太平刺世》“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语文版语文高一【优化方案】语文版必修3第6课《元曲五首》课件

语文版语文高一【优化方案】语文版必修3第6课《元曲五首》课件

(1)更
②梧桐更.兼细雨 再__,__又____ 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更__换___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相__继__,__相__互_
①重.回首往事堪嗟 _再____
(2)重
②掩重.门暮雨纷纷 _屋__内__之__门___ ③重.为乡党所笑 _深__深__地___
④商人重.利轻别离 _看__重____
2.写作背景 (1)《正宫·醉太平刺世》 张可久这首小令《中原音韵》题作“感怀”,《北词纪外 集》题作“叹世”。此曲写世情,深刻揭露了世风的污浊 和腐败,辛辣嘲讽了那些不择手段攫取金钱的人。全用口 语,通篇比喻,寓庄于谐,泼辣尖锐。 (2)《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出生于金末一个官僚家庭,在年幼时遭遇金亡变故, 与父母失散,随父母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流亡山东,得到 元好问的培育.长大后,迁居金陵(现在南京市),过上隐居生 活,纵情山水,以诗酒为乐。在这支秋景曲中,作者描绘了两 幅图画,色彩阴暗对比鲜明,虚实对照,情从景出。
(3)关汉卿,元戏曲作家。号已斋叟。大都 (今北京市)人。其戏曲作品大多揭露封建统 治的黑暗腐败,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 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人物性格鲜明, 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炼。其中《窦娥冤》 《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 代表作。
(4)王实甫,元戏曲作家。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大多 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曲词优美,《西厢记》 尤为出色。 (5)马致远(约1251-1321后),元戏曲作家、 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晚号“东篱”,以 示效陶渊明之志。《汉宫秋》是马致远早 期的作品。剧作文词豪放有力,内容显示 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散曲有辑本《东篱 乐府》。
第二单元
第6课 元曲五首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元曲五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元曲五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元曲五首》知识与能力:1、认识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认识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3、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引,师生共同交流、商讨。

感神情度与价值观:领悟曲中所传达出的感情。

要点难点理解元曲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朗读法、点拨法、赏读感悟境地讲课内容导入略反思纠错/个思议人特点(一)元曲分别曲和杂剧,都是配乐演唱的文辞, 要切合音乐格律的要求, 遇到宫调停曲牌的限制。

宫调规定乐调的高低和音乐的感情,曲牌是每首曲的曲谱名称。

【背景介绍】张可久,中国元朝散曲作家。

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

多年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踪影遍布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世波折不得志。

部分作品如〔庆东原〕《和马致远尊长韵》等抒发穷通无定、人情冷暖的感想;〔卖花声〕《怀古》等曲写百姓的伤心和世道的邪恶。

这种作品充满愤世嫉俗的感情,在必定程度上反响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在世,此后行踪不详。

祖籍今山西河曲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

他是元朝有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鸳鸯间墙头立刻》等。

关汉卿,多半(今北京市)人,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一世写了60 多种杂剧,有名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关汉卿是元朝剧坛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他的如椽大笔,是推进元杂剧走开宋金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记戏剧创作走上艺术巅峰的旌旗。

对元朝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他广泛反响,深刻揭穿;对受伤害者的伤心经历,他寄望莫大的怜悯,快乐抒写;对渺小者抗击罪恶、见义勇为的意识和行动,他恩赐热忱的歌颂。

王实甫,元朝杂剧作家,名德信,多半(今北京市)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五首导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第六课元曲五首【自学指导】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命窘()沾黏()钱囤()馄()饨()粼粼()醺醺()缕()带汉阙()计拙()蛩()匝匝()攘攘()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1)葫芦提倒稳()(2)透内阁香风阵阵()(3)则见双燕斗衔泥()(4)不销魂怎地不销魂()(5)急罚盏夜阑灯灭()(6)不辨龙蛇()(7)不争镜里添白雪()(8)人问我顽童记者()3.文学常识填空(1)元曲包括和杂剧。

散曲是兴盛于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散曲又被称为“‘乐府”,它可分为两类:和。

小令是一首独立的单曲,不超过五十八字,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

套数是由首以上同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求一韵到底,散曲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是有严格格律的的诗歌形式。

(2)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豪放、两派。

前者以称首,后者则以为魁。

元曲四大家是指、、、。

(3)《小山乐府》的作者是,《梧桐雨》的作者是,《窦娥冤》的作者是,《西厢记》的作者是,《汉宫秋》的作者是。

4.名句填空(1)文章糊了盛钱囤,。

(2),白草红叶黄花。

(3),则见双燕斗衔泥。

(4)见杨柳飞绵滚滚,。

(5),断肠人忆断肠人。

(6)和露搞黄花,。

【合作探究】1.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思考这首曲子在炼字上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你认为《正宫醉太平刺世》在修辞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对于表现“刺世”这一主题有什么作用? 3.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思考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2)这首小令的后三旬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驻马听吹白朴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两项是()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四位元曲作家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构思奇特。

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实乃妙笔!(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2)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词曲内容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小令名为“潼关怀古”,作者只是在“怀古”吗?请简要分析说明。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张养浩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

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

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心境?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秋怀张可久为谁忙?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请对曲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6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这两首元曲都着眼于对统治阶级的揭露,请分别对比加以评析。

8.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①,归雁横秋②,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③,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乌纱泛指帽子。

②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③金杯错落:酒桌土觥筹交错。

(1)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几句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课外练习】测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每小题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羼(chàn)永枸杞(qǐ)道行(héng)馄(hǘn)饨汗流浃(jiā徊)背B.籼(xiān)米腈(qíng)纶酩酊(dǐng)精髓(suí)箪食(shí)壶浆C.棕榈(1ǘ)谮(jiàn)言晕(yùn)车佣(yòng)金千钧一发(fā)D.挫(cuò)折确凿(záo)匕(bǐ)首胴(tóng)体扪(méng)心自问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安装精萃挖墙脚悬梁刺股B.发轫凑合大姆指死皮赖脸C.追溯旋律醮墨水洁白无瑕D.宣泄坐阵气轮机毫无二致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社会生活好比一本大书,需要慢慢地去品读,才能读懂其中蕴涵的道理,才能从中获得人生真谛。

B.要把爱心转化成行动,我们需要看问题,找办法,察效果,虽然错综复杂的事态总在阻挠这三步的实施。

C.毛泽东诗词是独具风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现代史上吐纳风云、评说春秋、飞扬情志的文化现象。

D.李零在其新作中指出,孔子是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

4.下列各句中设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国研究人员最近报告说:电击以醋和废水为养分的细菌,可以制造清洁的氢燃料熊够替代汽油给车辆提供动力。

B.人的全耐发展并不是个孤立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是始终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入与人的关系网络中。

C.尽管西方节日对中国近代节日的多样化产生了影响,但中国近代节舀的民族特性并没有消失,其内容、样式基本保留。

D.尽管许多梦想没有实现,但我曾真诚地向往过,为此努力过,付出过心血,自己对这样的经历来说,始终是宝贵的。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之孙周令飞说:“鲁迅一度因政治需要被空洞化,如今,又被物质利益商业化。

”为了保护“鲁迅”,他正在申请注册“鲁迅”商标。

B.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C.在我国的古书山海经中也有极光记载。

书中谈到北方有个神仙,形貌如~条红色的蛇,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它的名字叫"“烛龙”。

D.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凑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阅读理解(28分)6.(4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闲题吴西逸楚云飞满长空,湘江不断流东,何事离多恨冗?夕阳低送,小楼数点残鸿。

这首小令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回答。

7.(6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几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飑,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2)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分。

你认为此曲属于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三、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8分)萤火一万年迟子建①在张家界的一天夜里,我非常迫切地想独处一会儿。

我朝一片茂密的丛林走去,待我发现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时,一片星月下的竹林接纳了我。

②我拔开没膝的蒿草坐在竹林里。

竹林里的空气好得让人觉得上帝也在此处与我共呼吸,山涧的溪水声幽幽传来。

在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如果你想真正颌略风景的神韵,是非常需要独自和自然进行交流的。

③那是个朗朗的月夜,我清清楚楚地记得竹林里无处不在的月光。

我很惧怕阳光,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而对月光却有着始终如一的衷情,因为它带给人安详和平静,能使紧张的心情得到舒缓与松弛。

④眼前忽然锐利地一亮。

一点光摇曳着从草丛中升起,从我眼前飞过。

正在我迷惑不已时,又一点光从草丛中摇曳升起,依然活泼地从我眼前飞过。

这便是萤火虫了。

如果在我的记忆中不储存关于这种昆虫的知识有多好,我会认定上帝开口与我说话了。

我也许会在冥想中破译这种暗夜里闪光的话语。

⑤然而我知道这是昼伏夜出的萤火虫。

它在腹部末端藏有发光的器官。

这种飞翔的光点使我看到旧时光在隐隐呈现。

宣那颤颤飞动的光束不知怎的使我联想到古代仕女灿烂的白牙:亮丽的丝绸、中世纪沉凝的流水、戏院里垮琮的器乐、画舫的白绸以及沙场土的刀光剑影。

一切单纯、古典、经久不衰的物质都纷至沓来,我的心随之飘摇沉浮。

⑥萤火虫的发光使它成为一种神奇的昆虫,它总是在黑夜到来时才出现,它同我一样不愿沉溺于阳光中。

阳光下的我在庸碌的人群和尘土飞扬的街市上疲于奔命,而萤火虫则伏在安闲的碧草中沉睡。

它是彻头彻尾的平静,而我只在它发光时才消除烦躁,获得真正的自由。

因为它本身是光明的,所以它能在光明下沉睡,只有在黑暗中它才如鱼得水,悠游自如。

而哪一个人能申明自己是完全拥有光明的呢?我们曾被一些阳光下的暴行吓怕了,所以我们无法像萤火虫一样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沉睡。

我们睡着,可我们睡得不安详;我们醒着,可我们却又糊涂着。

萤火虫则不然,它睡得沉迷,醒得透彻,因而它能心无旁骛地舞蹈,能够在滚滚而来的黑夜中毫不胆怯地歌唱。

⑦月光下萤火虫的光束毕竟是微不足道的,能够完全照亮竹林的还得是月光。

然而萤火虫却在飞翔时把与它擦身而过的一片竹叶映得无与伦比的翠绿,这是月光所不能为竹。

萤火虫也在飞过溪涧的一刻将岩石上的一滴水染得泛出珍珠一样的光泽,这也是月光所不能为的。

⑧萤火虫忽明忽灭地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我确信它体内蓄积着亿万年以前的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