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稳定剂作用机理及增塑剂分类
光稳定剂

光稳定剂由于杂质和结构缺陷的存在,高分子材料对波长为290-400nm的紫外光较为敏感。
紫外光的能量足以破坏高分子材料的化学键,导致光激发和光破坏,引起光、氧联合的光氧化过程,最终使高分子材料因光降解或由光引发的光氧化降解而老化。
添加光稳定剂是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光稳定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光稳定剂的作用机理因自身结构和品种不同而不同。
有的能屏蔽紫外线或吸收紫外线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热能;有的可淬灭被紫外线激发的分子或基团的激发态,使其回复到基态;有的则推广捕获因光氧化产生的自由基,抑制光氧化链式反应的进行,使高分子材料免遭紫外线的破坏。
由于很多光稳定剂特别是早期产品都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习惯上也将光稳定剂称为紫外线吸收剂。
但是,光稳定效率最高的还属自由基捕获剂类的光稳定剂 光稳定剂按机理可分为光屏蔽剂、紫外线吸收剂、猝灭剂、自由基捕捉剂。
按化学结构可分为二苯甲酮、水杨酸酯、苯并三唑、取代丙烯腈、草酰胺、有机镍络合物、受阻胺、三嗪等。
理想的光稳定剂一般应具有以下条件: (1)化学稳定性好。
(2)良好的自身光稳定性、热稳定性。
(3)与聚合物相容性好。
(4)耐水解、耐水和其他溶剂的抽提、耐迁移。
(5)挥发性低。
(6)无毒或低毒。
(7)污染性小。
(8)价廉易得。
目前,各类光稳定剂的发展趋势为高相对分子质量化、无毒化、复合化、多功能化。
?. 水杨酸酯类1 化学名 水杨酸苯酯(光稳定剂NL-1) 英文名 Phenyl salicylate 结构式 性质 白色结晶粉末,微具令人愉快的芳香气味,相对分子质量214.22。
熔点41~43℃。
本品吸收紫外线的最大波长范围为290~330nm。
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和碱类水溶液中,几乎不溶于水。
用途 在塑料工业中主要用作聚酯、纤维素树脂、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和聚氨酯等材料的光稳定剂。
本品光稳定效果欠佳,但价廉,用量最高可达4%,一般用量为0.5%~2%。
pvc稳定剂参数

pvc稳定剂参数一、引言PVC(聚氯乙烯)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塑料材料,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一定的稳定剂以保证其性能稳定。
稳定剂的种类繁多,选择合适的稳定剂对PVC制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PVC稳定剂的种类、选择原则、应用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二、PVC稳定剂的种类及作用1.热稳定剂:热稳定剂主要用于提高PVC在高温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分解和变色。
常见的热稳定剂有锌钡剂、钙锌剂、稀土稳定剂等。
2.光稳定剂:光稳定剂能够提高PVC制品在阳光下的耐候性,延长使用寿命。
常见的光稳定剂有有机锡类、苯并三唑类、受阻胺类等。
3.抗氧剂:抗氧剂主要用于防止PVC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因氧化而导致的性能下降。
常见的抗氧剂有酚类、酮类、胺类等。
三、PVC稳定剂的选择原则1.材质匹配性:选择与PVC材质相匹配的稳定剂,确保稳定剂与PVC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2.制品性能要求:根据PVC制品的性能要求,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稳定剂。
例如,对于户外使用的PVC制品,应选择具有良好耐候性的光稳定剂。
3.环境条件:考虑使用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稳定剂。
四、PVC稳定剂的应用及注意事项1.稳定剂的添加量:根据PVC制品的性能要求和加工条件,合理控制稳定剂的添加量。
添加量过少,难以达到预期的稳定效果;添加量过多,可能导致制品性能下降、成本增加。
2.稳定剂的混合与分散:在添加稳定剂时,要注意将其充分混合和分散,以确保稳定剂在PVC制品中发挥最佳效果。
3.制品加工工艺:合理调整加工工艺,如温度、时间等,以保证稳定剂在PVC制品中的良好分布和性能。
五、结论PVC稳定剂的选择和应用对PVC制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PVC稳定剂的种类、选择原则、应用及注意事项的了解,可以为PVC 制品生产提供指导,提高制品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塑料中使用的添加剂

用于塑料成型加工品的一大类助剂,包括增塑剂、热稳定剂、抗氧剂、光稳定剂、阻燃剂、发泡剂、抗静电剂、防霉剂、着色剂和增白剂(见颜料)、填充剂、偶联剂、润滑剂、脱模剂等。
其中着色剂、增白剂和填充剂不是塑料专用化学品,而是泛用的配合材料。
塑料助剂是在聚氯乙烯工业化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化工的兴起,塑料工业发展甚快,塑料助剂已成为重要的化工行业。
根据各国塑料品种构成和塑料用途上的差异,塑料助剂消费量约为塑料产量的8%~10%。
目前,增塑剂、阻燃剂和填充剂是用量最大的塑料助剂。
增塑剂一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聚合物混溶的低挥发性有机物,它们能够降低聚合物熔体的粘度以及产物的玻璃化温度和弹性模量。
其作用机理是基于增塑剂分子对聚合物分子链间引力的削弱。
增塑剂是最早使用的塑料助剂。
19世纪下半叶,就曾采用樟脑和邻苯二甲酸酯作硝酸纤维素的增塑剂。
1935年聚氯乙烯工业化后,增塑剂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约80%用于聚氯乙烯和氯乙烯共聚物,其余用于纤维素衍生物、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天然和合成橡胶。
软质聚氯乙烯平均外加45%~50%(质量,下同)增塑剂。
由于不需或仅少量添加增塑剂的硬质聚氯乙烯的迅速发展,增塑剂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已低于聚氯乙烯。
中国聚氯乙烯软质制品仍占很大比例,故增塑剂仍将有较快的发展。
邻苯二甲酸酯类是增塑剂的主体,其产量约占增塑剂总产量的80%左右,其中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简称DOP)是最重要的品种。
生产规模较小的增塑剂有:己二酸和癸二酸的酯类(具有良好耐寒性),磷酸酯类(具有阻燃作用),环氧油和环氧酯类(与热稳定剂有协同作用),偏苯三酸酯和季戊四醇酯(耐热性较好),氯化石蜡(辅助增塑剂和阻燃增塑剂),烷基磺酸苯酯(辅助增塑剂)。
热稳定剂主要功能是防止加工时的热降解,也有防止制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老化的作用。
用量较大的是聚氯乙烯和氯乙烯共聚物的热稳定剂。
热稳定剂在软质制品中的用量为2%左右,而在硬质制品中为3%~5%。
增塑剂——概念、分类和性质

资料由 整理
• 自由体积理论
自由体积理论发展较早,不过用它来解释增塑作用则 比凝胶理论和润滑理论进展的较慢。凝胶理论和润滑 理论很容易由直观结构逐渐发展而成,而且简单相似。 而自由体积理论则是由晶体、玻璃态和液体不大明显
的性质发展而来。
资料由 整理
资料由 整理
资料由 整理
• 聚酯增塑剂是由饱和二羟基醇与饱和二元羧酸构成的直 链状骨架上有酯基的化合物。
资料由 整理
色度
• 色度是增塑剂的指标之一
粘度
• 粘度是物质的物性常数之一增塑剂的粘度一般用动力粘度(单位 :mPa〃S或Pa〃S)来表示 • 酸值指中和1g增塑剂所需KOH的毫克数,酸值的测定是增塑剂分析的 一项重要内容。
• •
增塑剂 邻苯二甲酸酯 二异丁酯 二丁酯 二(2-乙基己)酯 二正辛酯 二壬酯 二异癸酯 二(十三醇)酯
挥发减量 1h后 17.9 16.8 7.1 3.5 4.5 2.3 0.2 2h后 23.5 21.6 13.1 6.9 9.1 5.0 1.0
增塑剂 脂肪族二元酸 酯 丁二酸二辛脂 己二酸二辛脂 丁二酸二异癸 酯 壬二酸二辛脂 己二酸二异癸 酯 癸二酸二辛脂
资料由 整理
⑤ 绝缘性 • 纯PVC树脂和PVC硬制品体积电阻率很高,加入增塑 剂会降低电阻率。不同的增塑剂以及同一增塑剂但 浓度不同时对降低电阻率有不同的影响。 ⑥ 难燃性 • 增塑剂的难燃性与其挥发性,化学结构和分解产物 有关,增塑剂的挥发性大和分解产物易燃的不能用 作难燃剂。磷酸酯、含氯和含芳基结构的化合物阻 燃性较好。
• 苯二甲酸酯 • 苯二甲酸酯主要分为邻苯二甲酸酯、间苯二甲酸酯 和对苯二甲酸酯。其中邻苯二甲酸酯具有最理想的 工作特性,与聚氯乙烯的相容性好,增塑效率高, 生产工艺简单,原料来源广泛
塑料加工助剂及配方复习题01

内润滑剂与外润滑剂;为了降低聚合物分子之间的摩擦(内摩擦),需加入与聚合物有一定相容性的润滑剂,称之为内润滑剂。外润滑剂:一种是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时,将润滑剂涂布在加工设备的表面上,让其在加工温度下熔化,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一“薄膜层”,将塑料熔体与加工设备隔离开来,不致粘附在设备上,易于脱膜或离辊;另一种是将与聚合物相容性很小,在加工过程中很容易从聚合物内部迁移到表面上,从而形成隔离层的物质,在加工前配料时加入,使其分散到塑料中,而在加工过程中迁移到表面,起到润滑作用。
6,PVC树脂受热降解放出HCl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一般有以下三种机理①自由基反应机理;②离子机理;③单分子机理。
7,品种有三大类:即无机阻燃剂,卤素阻燃剂,磷系阻燃剂,约45种。
8,维持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氧,热。聚合物的燃烧性可用燃烧速度和氧指数。
9, 关于润滑剂的作用机理比较为人们接受的是塑化机理、界面润滑和涂布隔离机理
2、胺类和酚类抗氧剂有何优缺点?酚类具有极好的不变色和不污染性。由于分子量小,挥发性和抽出性较大,影响了抗老化能力。胺类抗氧剂抗氧化效果好,
最大的缺点是具有变色性和污染性,会使聚合物变色,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3、无卤无机阻燃剂有哪些品种?氢氧化铝,氢氧化镁 ,三氧化二锑 ,硼化合物主要是硼酸锌和硼酸钡,磷系阻燃剂主要有:赤磷(单质),磷酸盐,磷酰胺,磷氮基化合物。
7.4.3 挤塑仪试验:一、混炼型塑化仪
使用混炼型塑化仪试验时,其抗混炼力矩值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硬脂酸铅用量和PVC凝胶化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润滑剂添加量的增加抗混炼力矩的最大值相应降低,当硬脂酸铅的添加量增加到1.5~2.0%时,由于润滑性过度塑化物不能包辊,到达屈服点的时间推后,塑化物凝胶化不完全。
塑料助剂种类和比例

塑料助剂种类和比例塑料助剂是为了改善塑料加工性能、提高使用效能和降低成本而添加的一类化合物。
根据不同的塑料品种、加工方法和使用条件,所需助剂的种类和比例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塑料助剂的主要种类及比例:1. 稳定剂:稳定剂主要用于延缓和阻止塑料制品在加工、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因光、热、氧作用而发生的老化现象。
主要包括热稳定剂、抗氧剂和光稳定剂。
2. 增塑剂:增塑剂能增加塑料的柔软性、延伸性、可塑性,降低塑料流动温度和硬度,有利于塑料制品的成型。
常用的增塑剂有苯二甲酸酯类、癸二酸酯类、氯化石蜡及樟脑等。
其中,樟脑是最常见的增塑剂。
3. 填料:填料主要用于提高塑料制品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等性能。
常用的填料有碳酸钙、硅藻土、滑石粉等。
填料的比例通常为塑料原料的5%-30%。
4. 润滑剂:润滑剂主要用于降低塑料制品在加工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减少能耗和延长模具寿命。
常用的润滑剂有硬脂酸、石蜡等。
润滑剂的比例通常为塑料原料的0.1%-5%。
5. 着色剂:着色剂主要用于改变塑料制品的颜色,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
常用的着色剂有炭黑、颜料等。
着色剂的比例通常为塑料原料的0.1%-1%。
6. 抗静电剂:抗静电剂主要用于提高塑料制品的抗静电性能,减少静电积累和消除。
常用的抗静电剂有磷酸酯类、硅油等。
抗静电剂的比例通常为塑料原料的0.1%-5%。
7. 阻燃剂:阻燃剂主要用于提高塑料制品的阻燃性能。
常用的阻燃剂有磷酸酯类、卤素化合物等。
阻燃剂的比例通常为塑料原料的5%-30%。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助剂的比例仅供参考,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塑料品种、加工方法和使用条件进行调整。
同时,为确保塑料制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选用助剂时应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
助剂知识

增塑剂的作用机理:①.润滑理论润滑理论认为,树脂能够抵抗形变(刚性)是因为分子间有磨擦力。
增塑剂能起润滑剂作用,促进大分子间或者分子链间的运动。
增塑剂仅仅降低分子间的作用力,因此只能引起部分增塑。
②.凝胶理论凝胶理论认为,聚合物抗形变由于内部存在着三维蜂窝状结构或者凝胶所致。
这种凝胶是由于在聚合物分子链间或多或少发生粘着而形成的。
由于分子吸咐点常集中在一块,因此软质塑料或者硬质塑料中的蜂窝是很小的。
这种蜂窝弹性极小,很难通过物体内部的移动使其变形。
增塑剂进入树脂中,沿高分子链产生许多吸咐点,通过新的吸咐而松弛破坏原来的吸引力,并替代了聚合物分子内的引力中心,使分子容易移动。
③.溶剂化理论基于胶体化学。
增塑剂的溶剂化和溶胀能力取决于3种分子间作用力。
增塑剂/增塑剂,增塑剂/聚合物,聚合物/聚合物之间的力。
增塑剂应该是小分子,对聚合物分子应该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该力要小于聚合物/聚合物之间的作用力。
增塑剂/增塑剂间的力越低,越能发挥增塑剂的效能。
增塑剂也不应该太小,否则容易挥发。
④.极性理论极性理论认为,在增塑剂分子﹑聚合物分子和增塑剂/聚合物分子之间必须很好的平衡,以确保凝胶是稳定的。
因此增塑剂必须是含有一个或者多个与特定聚合物极性相匹配的极性或者非极性基团。
即以上提出的聚合物的结晶度。
增塑剂的作用2、热稳定剂如果不加说明,热稳定剂专指聚氯乙烯及氯乙烯共聚物加工所使用的稳定剂。
聚氯乙烯及氯乙烯共聚物属热敏性树脂,它们在受热加工时极易释放氯化氢,进而引发热老化降解反应。
热稳定剂一般通过吸收氯化氢,取代活泼氯和双键加成等方式达到热稳定化的目的。
工业上广泛应用的热稳定剂品种大致包括盐基性铅盐类、金属皂类、有机锡类、有机锑类等主稳定剂和环氧化合物类、亚磷酸酯类、多元醇类、个二酮类等有机辅助稳定剂。
由主稳定剂、辅助稳定剂与其他助剂配合而成的复合稳定剂品种,在热稳定剂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①、捕捉游离HCl小分子,抑制并消除它的自动催化作用;②、限制双键共轭体系的形成,减少色变;③、置换聚氯乙烯分子中不稳定的烯丙基氯原子或叔碳位氯原子,改变了主链的分子结构,抑制脱氯化氢;④、捕捉自由基,阻止氧化反应。
增塑剂含增塑方法及作用机理[专业材料]
![增塑剂含增塑方法及作用机理[专业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2243049a6bd97f192279e9c9.png)
专业知识
7
② 氢键:在很多化合物中,氢原子可同时和两个 电负性很大而原子半径很小的原子(F,O,N) 相结合,这种结合叫氢键。含有—OH,-NH—的聚合物,如聚酰胺、聚乙烯醇、纤维 素、能在分子间或分子内形成氢键。
氢键是一种比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它会
防碍增塑剂分子的插入,特别是氢键链数目 较多的聚合物分子很难增塑。
Ghersa认为分子通过“搭桥”作用,使聚合物 分子链之间能够发生有效的分子间力的传递, 从而增加了分子间的作用。
专业知识
18
利用反增塑:如将一些富有极性基和环状结构 的化合物(如氯化联苯,硝化联苯)作为聚碳酸酯 的反增塑剂,用以降低其伸长率,提高抗张强 度等。
克服反增塑:方法是对增塑效果差的增塑剂, 不妨加入量大些,而增塑效果好,由于添加量 小,就可变反增塑为正增塑,所以量不必大。
常用的二元酸:己二酸;癸二酸;苯二甲酸。
二元醇:1,3丙二醇;1,3或1,4丁二醇,乙二 醇,一缩乙二醇,一缩丙二醇等
聚酯端基材料:月桂酸,辛酸,丁醇,2-乙基己醇。
聚酯增塑剂中己二酸聚酯品种最多,而以己二醇, 丙三醇类与己二酸作用制得的聚酯最为重要。
专业知识
30
聚酯增塑剂特点:大多为黄色透明粘稠液 体或半固体状物,由于分子量大,所以挥发 性能低,迁移性小,耐油和耐肥皂水抽出, 是性能很好的耐热性,耐久性增塑剂。由于 与聚合物相容性差,粘度大,塑化效率差, 故加工性能和低温性不够好,限制了更广泛 的应用。
专业知识
9
2.1.3 增塑剂的作用机理
在聚合物---增塑剂体系中存在下列三种相互作用:
(1)聚合物---聚合物
作用力: 小(非极性物质) 增塑剂易插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紫外线吸收剂 这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类光稳定剂,它 能强烈地、选择性地吸收高能量的紫外光, 并以能量转换形式,将吸收的能量以热能 或无害的低能辐射释放出来或耗掉,从而 防止聚合物中的发色团吸收紫外线能量随 之发生激发。具有这种作用的物质称为紫 外线吸收剂。
紫外线吸收剂所包括的化合物类型比较广 泛,但工业上应用最多的当属二苯甲酮类、 水杨酸酚类和苯并三唑类等。 紫外线吸收剂的应用为塑料的光稳定化 设臵了第二道防线。
3. 猝灭剂 又称减活剂或消光剂,或称激发态猝灭 能、能量猝灭剂。
这类稳定剂本身对紫外光的吸收能力很低 (只有二苯甲酮类的 1/l0~1/20),在稳定过程 中不发生较大的化学变化,但它能转移聚 合物分子因吸收紫外线后所产生的激发态 能,从而防止了聚合物因吸收紫外线而产 生的游离基。 这是光稳定化的第三道防线。
增塑剂的种类
• 1.邻苯二甲酸酯类
• 邻苯二田酸酣类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主增 塑剂,品种多、产量高,井具有色泽浅、 毒性低、电性能好、挥发件小、气味少、 耐低温性一般等特点。 • 其中最常用的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邻苯 二甲酸二异辛酯两种。
2. 脂肪酸酯类
• 分子式C3H5O3(COR)3
• 脂肪酸酯类的低温性能很好,但与聚氯乙 烯的相溶性较差故只能用作耐寒的副增塑 剂与邻苯二甲酸酯类并用。最常用的品种 是己二酸二辛酯和癸二酸二辛酯。
3.磷酸酯类
• 磷酸酯与聚氯乙烯等树脂有良好的相溶性, 透明性也好,但有毒性。它们既是增塑剂, 又是阻燃剂。芳香族磷酸醋的低温性能很 差,而脂肪族磷酸酯的低温性能较好,但 热稳定性较差,耐久性不如芳香族磷酸酯。 其主要品种有磷酸三甲苯酯和磷酸三苯酯。
4.环氧酯类
• 环氧增塑剂是近年来应用很广的助剂,它 既能吸收聚氯乙烯树脂在分解时放出的氯 化氢,又能与聚氯乙烯树脂相溶,所以它 既是增塑剂又是稳定剂。主要用作耐候性 高的聚氯乙烯制品的副增塑刑。其于要品 种有环氧大豆油、环氧脂肪酸辛酯等。
4.自由基捕获剂 自由基捕获剂是近 20 年来新开发的一 类具有空间位阻效应的哌啶衍生物类光 稳定剂,简称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HALS) .
• 此类化合物几乎不吸收紫外线,但通过 捕获自由基、分解过氧化物、传递激发 态能量等多种途径,赋于聚合物以高度 的稳定性。
光屏蔽剂、紫外线吸收剂和猝灭剂所构成 的光稳定过程都是从阻止光引发的角度赋 予聚合物光稳定性功能,而自由基捕获剂 作为第四道防线则是以清除自由基,切断 自动氧化广泛使用的含氯增塑剂是氯化石蜡。 氯化石蜡价格低、电性能优良、具有难燃 性,但相溶性较差,热稳定性也差,仅用 作副增塑剂。
7.烷基磺酸醋类
• 这类增塑剂相溶性较好,可作主增塑剂用。 若与邻苯二甲酸酯类主增塑剂并用则效果 更好。它的机械性能、电性能、耐候 性良 好,但耐寒性较差。
5.聚酯类和偏苯三酸酯类
• 聚酯增塑剂一般塑化效率都很低、粘度大、加工 性和低温性都不好,但挥发性低、迁移性小、耐 油和耐肥皂水抽出,因此是很好的耐久性增塑剂。 通常需要与邻苯二甲酸酯类主增塑剂并用。聚酯 类多用于汽车、电线电缆、电冰箱等长期使用的 制品中。土要品种有已二酸、癸二酸等脂肪族二 元酸与一缩二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二元醇 缩聚而成的低分子量聚酯。 偏苯三酸酯是一类性 能十分优良的增塑剂,兼有单体型增塑剂和聚合 型增塑剂两者的优点。挥发性低、迁移性小,耐 抽出和耐久性类似于聚酯增塑剂;而相溶性、加 上性和低温性又类似于邻苯二甲酸酯炎。
光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从光氧化降解机理可以看出,高分子材料的老 化,是由于综合因素作用而发生的复杂过程。为了 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添加光稳定剂是个简便而有 效的方法。聚合物的光稳定过程须从如下几个方面 进行: (1) 紫外线的屏蔽和吸收; (2) 氢过氧化物的非 自由基分解; (3)猝灭激发态分子; (4)钝化重金属离 子; (5)捕获自由基。其中 (1)~(4) 为阻止光引发, (5) 为切断链增长反应的措施。光稳定剂为抑制聚合物 光氧化降解,至少必须具备上述一种功能。
根据稳定机理的不同,光稳定剂大致分为 四类:光屏蔽剂、紫外线吸收剂、猝灭剂、 自由基捕获剂 。
1. 光屏蔽剂 又称遮光剂,是一类能够吸收或反射紫 外光的物质。 它的存在像是在聚合物和光源之间设立 了一道屏障,使光在达到聚合物的表面时 就被吸收或反射,阻碍了紫外线深入聚合 物内部,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制品的老化。
这类稳定剂主要有炭黑、二氧化钛、氧化锌、 锌钡等。炭黑是吸附剂,而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稳 定剂为白色颜料,可使光反射掉而呈现白色。其 中效力最大的是炭黑,在聚丙烯中加入 2% 的炭黑, 寿命可达30年以上。 在炭黑的结构中,具有苯醌结构及多核芳烃 结构,它们具有光屏蔽作用。由于含有苯酚基团, 故又具有抗氧化性,在橡胶中由于大量使用了炭 黑 ( 作补强剂 ) ,所以其光稳定性能比较好,没有 必要再加其他光稳定剂。
8.多元醇酯类
• 多元醇酯主要有双季戊四醇酯和乙二醇酪。 双季戊四醇酯的挥发性低、耐抽出性良好、 难于热分解和氧化、电绝缘性能又好,是 优良的耐热增塑刘,适用于高温电线绝缘 配方中,但价格昂贵。而乙二醇酯耐寒性 虽然很好,但色泽较深、挥发性较大。
9.其 它
• 樟脑,有特殊气味的结晶物,挥发性极强, 微溶于水,溶于大多数漆用溶剂。它是硝 酸纤维素和纤维素酯的优良增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