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论文

合集下载

2023年关于方言的议论文7篇

2023年关于方言的议论文7篇

2023年关于方言的议论文7篇关于方言的议论文1文化与语言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通过语言把文明成果,知识,技能巩固保存下来并传播开去,同时语言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通过语言研究来揭示积淀的文化,特别是没有被言语作品记录下来的文化,这也即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中有语言,语言中也文化。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广泛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因此语言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言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各民族间是通过语言系统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对一种语言的调查我们一般都是通过此语言在各个地方的使用来分析它的文化现象。

以方言文化为例,近年来,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文化似乎渐渐的被人们忽视了;也随着人们交际的日益广泛,方言确实存在逐渐消亡的趋势。

虽然方言只是在一定地域中通行,但其本身也是一种完整的系统。

它们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方言作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意义。

方言文化因地域等各种因素不同,各地域方言大放光彩,犹如满汉全席“各味俱全”。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并成为区域文化的密码,它是人文沉淀的产物,是文化认同和身份确认的重要标签。

它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文化的发展,所以对方言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各地的文化。

当然,方言在学校也是一种促进同学间相互交流的工具,在大学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就有着不同的方言。

对方言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方言在当前大学中的使用以及它所揭示的文化现象。

此次调查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备受大家喜爱的东北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校中四川方言学生占有绝对优势,此外山东话、吴方言等在学校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大。

这些现象说明了方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已经成为了人与人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这也反映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不同的文化现象。

方言不仅是区分每个地区的一种标志,更是作为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也是含义最深刻的语态。

四川方言语气词“哦”的情态解释

四川方言语气词“哦”的情态解释

四川方言语气词“哦”的情态解释杨雪漓;陈颖【摘要】四川方言语气词“哦”有其独特的情态意义,与其在汉民族共同语中的身份完全不同。

我们在这里对四川方言语气词“哦”的情态功能以及其礼貌值做讨论,有利于规范“哦”在方言中的使用,也为其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气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The modal particle"o(哦)"in Sichuan dialect has its own unique expression of modality meaning, and it ha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identity to the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ality function and the politeness value about Sichuan dialect modal particle"o(哦)"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use of"o(哦)"in the dialect and provide some theory basis for other similar modal particles used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5-7,23)【关键词】语气词;调值;情态功能;礼貌原则【作者】杨雪漓;陈颖【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3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定义语气词为“表示语气的虚词叫做语气词。

”语气词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语、状语之后。

四川方言调查报告,pdf

四川方言调查报告,pdf

四川方言调查报告,pdf篇一:方言调查报告文学院学年论文题目: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姓名:学号: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年级班级:13级2班指导教师:2015年9月15日目录摘要................................................................................................. .......................................... 1 关键词................................................................................................. .......................................... 1 前言................................................................................................. .. (1)一、选择规则的方言差异 (2)(一)义位内部组合的差异................................................................................................. .. (3)(二)义位搭配的方言差异................................................................................................. .. (4)二、序列规则的方言差异 (6)(一) 义位内部序列规则的差异 (6)(二)义位之间序列规则的差异.................................................................................................6 结语................................................................................................. ............................................... 7 参考文献................................................................................................. (7)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摘要: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其方言词汇跟普通话、山东方言、甚至北方方言的词汇都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语文论文题目推荐大全

语文论文题目推荐大全

语文论文题目推荐大全一、古典文学研究1. 《论语》中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2.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及其艺术特色3. 《西游记》的奇幻元素与民间传说关系研究4. 唐诗中的自然审美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5. 宋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审美价值二、现当代文学探讨1. 莫言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研究2. 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分析3.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4. 鲁迅杂文中的批判精神及其现实意义5. 茅盾《子夜》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意蕴三、比较文学研究1. 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异同及审美价值2. 中日古典诗歌的交流与影响3. 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相似性4. 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我国先锋文学的比较研究5. 法国启蒙时期文学与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比分析四、文学理论探讨1. 生态批评理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2. 精神分析批评在小说解读中的价值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4. 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文学史研究5.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现象分析五、文学与跨学科研究1. 文学与哲学的交融:从道家思想看《庄子》的文学价值2. 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小说中的梦境描写分析3. 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改编作品的艺术得失4. 文学与社会学的关联:从小说看近代城市变迁5.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以历史小说为研究对象(注:本文仅提供部分论文题目,实际研究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学术背景进行调整和拓展。

)六、文学作品与民族精神1. 《三国演义》中的忠义观与民族精神传承2. 《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与民族精神探讨3. 《聊斋志异》中的鬼神文化对民族心理的影响4. 辛亥革命文学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研究5. 红色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与民族精神传承七、文学教育研究1. 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功能研究2. 高校中文专业文学教育现状与对策3. 现代文学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4.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教育的影响与挑战5. 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中的作用八、文学批评与鉴赏1. 当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途径2. 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3. 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4. 文学奖项评选标准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5. 文学批评家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角色定位九、文学与地域文化1.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特色与地域文化研究2. 江南水乡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3. 西北地区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关联4. 四川方言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分析5. 海派文学与上海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十、文学与时代背景1. 五四时期文学作品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与价值3. 解放战争时期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4.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5. 新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的使命与担当(注:本文继续提供部分论文题目,以供参考。

方言总结报告范文初中(3篇)

方言总结报告范文初中(3篇)

第1篇一、前言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方特色。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方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作为初中生,我们不仅要学习普通话,还要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方言。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言的掌握情况,分析方言的特点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二、方言概述1. 方言的定义:方言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具有独特语音、词汇、语法特点的语言。

2. 我国方言的分类:我国方言主要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3. 我校方言分布: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方言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

三、方言特点1. 语音特点:方言的语音特点是区别于普通话的主要标志。

例如,吴方言的声调柔和,鼻音丰富;赣方言的声母和韵母较为独特;客家方言的声母和韵母变化多端。

2. 词汇特点:方言词汇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例如,吴方言中“搞”可以表示“做”、“弄”;赣方言中“行”可以表示“去”。

3. 语法特点:方言的语法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例如,客家方言中的否定词“唔”放在动词前,而普通话中的否定词“不”放在动词后。

四、方言学习情况1. 学习现状:我校学生在学习方言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掌握不全面;- 缺乏对方言文化内涵的了解;- 对方言的学习兴趣不高。

2. 原因分析:- 学校课程设置中,对方言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家长和学生对方言传承的认识不足;- 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普及,使得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五、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1. 传承地方文化: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色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和传承方言,可以加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 增强民族凝聚力:方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通过方言的交流,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 促进文化交流:方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对《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认知调查

对《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认知调查

对《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认知调查
张冬梅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成 都 610059)
摘 要:本文以成都方言小说《死水微澜》“序幕”部 分 为 语 言 标 本,对 百 年 前 成 都 话 文 本 词 汇 在 现 代 普 通 话影响下的历时变化做个案调查,发 现 成 都 方 言 词 汇 发 展 既 有 变 化 也 有 延 续。 在 认 知 语 言 学 体 验 哲 学 阐 释 下 ,词 汇 构 成 要 素 变 迁 的 理 据 是 人 们 社 会 生 活 变 化 的 跨 域 投 射 。 词 汇 变 迁 分 为 词 汇 消 亡 、词 汇 固 化 、受 普 通 话 的同化和书面语转向口语表达等多种情况。同时,成都 话 中 保 留 使 用 的“非 理 性”词 汇 形 式,实 为 交 际 者 强 调 双 方 亲 密 关 系 的 情 感 诉 求 符 号 ,这 应 是 语 言 演 变 维 持 一 定 稳 定 性 而 以 延 续 的 一 种 内 在 心 理 认 知 逻 辑 力 量 。
表2成都方言动词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对比表成都话普通话成都话普通话做戏演戏骇人吓人载米拉米耽搁耽误害病生病嫌厌讨厌叫唤叫喊早眠早睡争点儿差点儿要得可以吃酒喝酒晓得知道表3成都方言补语动词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对比表成都话普通话摆在脑际放在脑海中打了晓钟敲了晨钟喊了一早晨生书读了一早晨的新书眼皮着纠得生疼眼皮被捏掐得很痛缠脚从没有淘过大神裹脚从没有伤神费事四川地方戏曲川剧百年前叫作川戏保留至今的传统剧目还有折子戏聊斋戏时装戏等113
一 、关 于 《死 水 微 澜 》及 成 都 话 的 研 究
李 稢 人 创 作 的 《死 水 微 澜 》《暴 风 雨 前 》《大 波 》三 部系列小说都以四 川 为 背 景,描 写 了 从 甲 午 战 争 到

《泸县方言》研究的开题报告

《泸县方言》研究的开题报告

《泸县方言》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泸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川、黔、滇交界处,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其中泸州话作为该地区的方言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了更好地了解泸州话的地方性特征和语言演变规律,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梳理泸县方言的词汇、语法特点和语音特征,探讨泸州话和其他方言的异同点,并推测其演变规律,以期为泸县方言保护和推广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泸县方言的起源和历史演变;2.泸县方言的语音、语法特点和词汇;3.泸县方言与其他方言的异同点;4.泸县方言的保护与推广。

四、研究方法1. 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收集泸县方言使用者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泸县方言使用上的认知和态度;2. 实地调研法:深入泸县地区,研究泸县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及其使用情况,并记录下实际语言使用情况和例句,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数据;3. 对比研究法:结合泸县方言的历史背景和语言演变规律,对比分析泸县方言与其他方言的异同点,推测泸县方言的语言演变规律。

五、研究意义1.为泸县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学术支撑和实践指导;2.丰富了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对于方言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参考价值;3.为泸县的文化旅游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

六、预期成果1.发表一篇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上;2.编写一本关于泸县方言的专著;3.开展泸县方言教学推广活动,提高对泸县方言的认知和理解度;4.为泸县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建议。

七、研究进度安排第一阶段(2个月):文献调查和资料整理;第二阶段(3个月):采访泸县方言使用者和实地调研;第三阶段(2个月):数据整理和分析;第四阶段(3个月):论文的撰写和修改;第五阶段(1个月):成果汇报。

课题研究论文:川剧脸谱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价值

课题研究论文:川剧脸谱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价值

97909 艺术理论论文川剧脸谱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价值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基底,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代表之一,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珍贵的艺术。

川剧以其特有的唱腔、方言、脸谱、服饰和舞台表演,刻画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欣赏欲望。

本文主要从川剧脸谱艺术方面去探讨研究,希望能从脸谱这一重要元素,去诱发观众更多的想象力,达到与观众心理上的共鸣,使得更多的人去认识川剧、欣赏川剧,最终让川剧得到继承与发展。

1.川剧脸谱的艺术特征川剧是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同各地声腔融合,与之融合发展,形成如今别具一格的戏曲文化。

从古至今,川剧脸谱的绘制通常以师传徒的方式进行,脸谱都是铭记于心,川剧演员也会自行的创作新的脸谱,脸谱的创作必须需要演员对剧中人物的深刻理解和透析,同时又要掌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这样不断的剖析的过程中,才能通过图案花纹以及色彩准确的表达角色的性格特征。

1.1一勾一抹的线条美在川剧脸谱造型中,线条作为脸谱最基本的视觉表现,线条所展示出的长度和宽度,能充分激发观众的思想活动,并能准确传递舞台人物信息。

线条在川剧脸谱上的运用,多以曲线出现,因为曲线给人带来丰富、流畅、精密、柔美、多变等情感特征。

曲线的动感和力度要比单纯的直线要强,表现力度和情感也更加丰富,比直线在视觉上更具亲和力。

比如川剧脸谱中《阴阳界》中的鸡脚神,鸡脚神是神怪形象,其眉部用以一根粗曲线绘制,眼尾以三根细曲线表现,眉部和眼部的形态与鸡尾的造型类似,接着,鸡脚神的下眼部位置,由多根线条描绘,为了表现出鸡眼部本有的褶皱感,脸谱图案是从生活中提取鸡元素,准确又生动的描绘了鸡脚神的形象;《斩单通》中的单雄信,其整个脸谱都以线条为主,给人一种夸张、复杂、威严的情感体验,单雄信是一个倔强、侠义、忠诚守信、慷慨的人物,他在历史上是一个悲剧性英雄形象,所以,用复杂的线条表现出单雄信的威严谨慎,以及他不屈不饶的态度,使观众从这些细微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单雄信一生多变的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方言论文
四川方言,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是四川,特别是四川盆地一带,包括重庆地区当地人的日常主流话语。

与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因特有的地域、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四川方言与当地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彼此影响的作用。

一: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以及人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
1. 人口迁徙导致地方方言与外来方言的融合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①是中国移民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被移民地区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交融,进而影响原有蜀方言,逐渐形成了“新”的四川方言。

通过日后的语料研究发现,至今仍活在四川人口中的,多数并非移民前的蜀方言,而是随移民而来的各地方言,其中又以楚方言居多。

同时,在当时就已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都和重庆的方言也对当时四川其他地方语言影响极大。

在语言融合过程中,这两地的方言基本上作为了基础方言。

因此,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四川方言变化为以湖北、成都和重庆方言为主,湖南长沙、永州、宝庆方言为次,混杂其他方言的基本格局。

由此可见,移民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语音最为明显。

例如,在清朝前期的诸多移民中以湖南移民数量最多,因而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湘方言为基本口音
并糅杂其他语音的方言,如把“布(bu)”说成“博(bo)”、把“木(mu)”说成“磨(mo)”、“六(liu)”说成“落(luo)”、“辣(la)”说成“勒(le)”等。

再例如川东地区,早期迁徙入达州②的移民主要是江西人士,到了移民运动的中后期,江西移民更是蜂涌而来,在这一移民群体中商人以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导致江西方言最终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

至今仍能在达州方言中发现,诸如:将你/
泥(ni)说成(yi)、女(nv)说成(yu)、尿(niao)说成(yao)、年(nian)说成(yan)、牛/扭(niu)说成(you)等江西方言的影子。

2. 特有地理环境的影响
山多、沟多、坎多,是川渝特有的地理环境。

于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就产生了很多与沟沟坎坎有关的词语,例如:“拿不过沟、翻不过坳”、“爬坡”、“上坎”、“翻山”等方言词语。

再比如,由于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不少区域都在沿江地带,因此也出现了许多与江河、码头有关的语言,例如,重庆人将“弄虚作假”叫做“踩假水”;“事情没办成”叫做“事情水了”;“找错了人”叫做“找错码头”;“哪儿出现了问题”叫做“哪河水发了”等等,以上俗语皆因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产生。

3. 历史原因以及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川渝民间,人们习惯将内裤俗称为:“裤”,这一叫法与古时农耕习作有关。

最初“裤”是指旧时流行于四川民间的一种长度在膝盖上下的便裤。

当时,此裤只被富裕人家当作贴身内裤,但广大的下层劳
动人民却经常直接外穿,因为此种便裤既省布,又不影响观瞻。

尤其对农耕人民来说,十分方便劳作。

我国古代民间基本自己纺布织衣,由于工艺流程的原因,原色布要比有色布便宜许多,因此裁剪这种便裤时,为了节省,腰部都多用土白布缝制,然后再用一根带子将其固定在腰部,由此便被称作“腰(yao)裤”。

久而久之,“腰(yao)裤”读音变调为“窑(yao)裤”,成为现在仍在说的内裤俗称。

再比如,四川方言中“打牙祭”(指吃肉、开荤)这一俗语也与古时军旅文化有关。

“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

在古代,将帅的营帐前,往往立有一根饰以象牙的大旗,叫做“牙旗”。

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宰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

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因此后来四川人就俗称“吃肉”为“打牙祭”。

关于此在一些文献中有曾有记载。

例如,民国二十七年的《沪县志风俗》中有这么一段话:“肉食则不常御,寻常人家半月或十日食豚肉一次,谓之打牙祭(有雇佣者以废历每月初二、十六行之)。

每食必肉或间以其他肉类者(鸡、鸭、鱼类)绝少。

”以及李劫人《大波》第三卷中的有关记录:“隔几天,还是搞些鸡、鸭、鱼、肉回来,让我们再打一次牙祭好娄。

’自注:‘打牙祭是四川人用来代替吃肉的一个名词。

’”
4. 地方戏剧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四川方言中有一组很有生命力的词:“幺台”、“幺不倒台”、“过潮、“做过潮。

这组词都带贬义,“幺台”有事情结束了,垮台、下
台的意思。

“过潮说的是,表面现象,花招、花样,故意做作的假样子。

“做过潮的意思是,做表面现象,耍花招,摆花样,让人看其故意做作的假样子。

不难看出这组词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幺台”本来是指戏剧的最后一幕。

四川多将高筑的四方平地称为台。

旧时在农村和乡镇,演戏都需要临时选择空地搭建表演用的戏台。

而且,由于一般都只是逢年过节才请来戏班搭台演出,于是,慢慢的“台”就成了戏的量词,演一出戏,就被人们说成唱一台戏。

幺,在四川方言中有末了的意思,因此,幺台,也就是最后一场戏,意味着演出将结束。

久之,就有人借这个意思来表示事情的结束。

例如:“要下雨了,你赶快把事情做完,回家幺台算了。

”“幺不倒台”也就是无法收场,无法结束的意思。

如今,人们经常还用“幺台”来暗指一些贪官污吏坏事败露,最终下任卸职的情况。

“过潮是戏剧的一个术语,是传统戏剧舞台的一种调度手法。

这一手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动作来弥补戏剧舞台表演中涉及到长途
跋涉、追逐、逃亡,以及较大的空间位置转移时不便表演的局限。

于是,方言在吸收了“过潮这一戏剧术语后,就为其赋予了“耍花招、摆花样”的意思。

现在这个词在口语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形式也很多样,有“走过潮、“过场多”、“走啥子过场嘛”、“没得过潮等等用法。

5. 人文环境、社会生活因素的影响
川渝方言里也有很多受到人文因素影响的地方,比如重庆人以性格豪爽、耿直出名,于是在重庆方言中,就有很多类似“吃得亏,打得拢
堆”、“不存在”这种俚语,这些话言简意赅,一说就很有豪气,很符合重庆人的性格。

再有一个影响了川渝方言的,就是重庆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火锅。

重庆话中有不少与火锅有关的俚俗语,比如“内部油碟”这个说法。

在吃火锅的时候为了减少辛辣食物对胃部的刺激,人们在吃火锅的同时往往会用一个加有麻油、味精、蒜泥等佐料的小碟子,作为油碟。

而经常如果认识火锅馆内部的人,油碟的佐料就好一些,比如会多一点麻油之类的。

因此就有了“内部油碟”一说,用来比喻有内部关系的人,表现出对当前不正之风的讽刺。

二:语言中特定的语音或事物名称会促进某些习俗的形成
四川方言有其独特的语音,因此川渝之地的人常常会因为某些字的谐音,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觉得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出现某些特有的忌讳词和吉利语,从而影响到一些独特的地方风俗。

比如:其一,“九碗、九斗碗、吃九碗”的习俗。

“斗”,在四川方言中有“大”的意思。

“九碗”是指筵席上的九碗主菜。

一般在四川地区举行结婚或祝寿的宴席,席上的菜一般是九碗,不会是十碗,也不会是八碗。

这是因为在川方言中“十”与“石”同音,只有牲畜类才“吃石碗”;而叫花子、乞丐来祝贺时,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们,多为八人一席,桌上八碗菜。

因此,在四川某地区就把八碗席称为“叫花子席”,十碗为“猪狗席”。

其二,在四川方言中因为“舌”与“折”、“佘”同音,所以在四川凡做肉铺生意的人,一般都避讳提到“佘(舌)财”。

因此,在四川买卖猪、牛舌一般都不直呼其名,都说成“猪招财”、“牛招财”。

这种类似的避讳在四川射洪一带也有,在这一带的人们如果姓“佘(she)”都读做“梭(suo)”,也是为了避讳“折(佘)财”这一说法。

同样的,四川人也习惯将与“佘”同音的“蛇”叫做“梭二棒”或“梭老二”。

总之就是避讳提到“佘”字。

其三,因为川方言独特语音的缘故,在四川给人送花也有讲究,比如在四川的三台、安县、武胜等地,探望病友是不会送“梅花”的。

这是因为当地的人发音“h”、“f”不分,“花hua”读起来就好似“法fa”,这样一来“梅花”就成了“没法”了,寓意不好。

同样的,“茉莉”花也一般不会送给经商的亲友,因为“茉莉”音同“没利”。

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因方言语音而产生的一些忌讳。

以上仅对四川方言中某些比较特殊的词语进行了分析,但从中我们已可以发现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形成和表达离不开语言,在语言中存储了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

而就语言而言,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所有的语音、词汇、语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由于人类不同的群体处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彼此对各自的客观世界都有着不同的感知,各种语言的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都是特定的,受到该民族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制约。

因此,我们说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反过来也促进着语言的发展;失去语言的
文化是封闭的,无法传承与发展,失去文化的语言是空洞的,没有意义没有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