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散文化”
体会记叙文语言特点

体会记叙文语言特点记叙文是叙述性的文章形式,通过描述事件、事物或人物来展现故事情节或揭示主题。
记叙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动细腻的描写:记叙文注重描写细节,通过丰富的形象化语言将场景、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者常常通过丰富的形容词、形容词性的词语和具体的细节描述,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所描述的人物、地点或事件。
例如:阳光透过白云的缝隙洒下,如同撒在湖面上的金灿灿的钻石,微风吹动着湖面的水波,涟漪荡漾着,各种颜色的鱼在水中游动,水草随着湖水的摇摆似乎在跳着舞蹈。
2.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为了增加文章的艺术感和表达力,记叙文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经常被运用来使描写更加生动有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例如:大海如婴儿一般温顺地融入了蔚蓝的天空,仿佛天地融为一体;红日升起,宛如一颗涌动着生命的火球,照亮大地,给予人间万物生机与希望。
3.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记叙文的语言风格较为散文化,更加接近日常生活的口语表达。
语言简练流畅,自然不做作,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记叙文的语言具有朴实、自然、亲近的特点,具有强烈的亲切感。
例如:树叶轻轻地落在地面上,发出微弱的脆响。
孩子们笑着追赶着树叶,为了抓住一片树叶而使出全身的力气,却在最后一刹那失去了目标,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
例如:十年前的那个夏天,梅子破碎的细腻清香充斥着空气中,映照出的是孩子们天真而灿烂的笑容。
那时,我们追逐着阳光,感受着夏日的炙热,为了抓住时间的尾巴,我们任性地奔跑在田野间,像一群开心的小鸟。
综上所述,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包括生动细腻的描写、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和时间顺序的呈现。
这些特点使得记叙文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并且通过对语言的赋予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艺术化和有表现力。
通过合理的语言组织和时间的安排,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故事主线,领悟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主题。
“散文化”作文倾向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散文化”作文倾向的原因与应对策略近年来,初中生作文出现了“散文化”倾向。
具体表现为:文体意识不强,文章文体特征不鲜明;内容上人、事分离,文章取材不能紧扣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没有真情实感,过分追求“时代性”,感受不深、大而无当;为追求所谓的“个性”而主题低靡,缺乏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表达方式单一,叙述过多,语言空洞,无表现力,所引材料皆为人知并无新意,辞藻华丽却言之无物。
一、原因透视第一,长期以来,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伟大的理想、积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等,扭曲了写作本应具有的作为个人表情达意的功能,容易造成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的现象。
这也是教育不当造成的。
实际上也是缺乏真诚与探究精神的表现。
第二,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生活单一,难得有时间走进生活,深入生活,思考生活,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写不出反映生活的作文。
第三,学生为考试而写作,导致学生对作文普遍的抵触。
写作成了对范文的重复模仿,成为一种高强度的技术操练,导致虚情假意泛滥。
很多学生写作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是为了考试。
近年来中考作文文体全面放开,自选文体,淡化了文体要求。
这无疑为考生展示个性提供了广阔空间。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认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讲求文体,平时不注意记叙文、议论文等常见文体的练习,忽视作文技巧训练。
二、应对策略(一)从语文教学和各类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文本阅读赏析、审美,都要不忘联系学生生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自我。
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从而感受亲情的具体表现,感受母爱的博大。
读《斑羚飞渡》,可选读“飞渡”片段,从悲壮的一幕,感悟整体精神、群体意识。
读《皇帝的新装》可将故事的主题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揭示要脱去虚伪的外装,呼唤“真”的回归等主题。
大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读课文。
特别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1)开展语文活动,如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自行组织开展语文活动,将班级分成12个左右的兴趣小组,每组6人,口头表达上的好、中、差生均有,各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准备工作。
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关键信息项1、散文化小说的主题特点淡化情节注重情感表达关注平凡生活2、散文化小说的结构特点结构松散缺乏传统的起承转合以情绪或氛围贯穿3、散文化小说的人物特点人物形象模糊人物性格不突出人物成为环境的一部分4、散文化小说的语言特点优美抒情富有诗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5、散文化小说的环境描写特点细致入微具有象征意义营造氛围11 散文化小说的主题特点111 淡化情节散文化小说往往不追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与传统小说强调情节的冲突和转折不同,它更注重对生活琐事、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日常场景的描绘,情节的发展较为平缓,没有明显的高潮和结局。
112 注重情感表达在主题上,散文化小说着重于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矛盾挣扎,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113 关注平凡生活这类小说通常将视角聚焦于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展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琐碎事务以及日常的喜怒哀乐。
它不以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为主题,而是从平凡中揭示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光辉。
12 散文化小说的结构特点121 结构松散散文化小说的结构较为松散,没有严谨的逻辑框架和紧凑的叙事节奏。
它可能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切换场景和叙述视角,给人一种随意、自然的感觉。
122 缺乏传统的起承转合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散文化小说在结构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往往是随着作者的思绪和情感的流淌而展开,显得较为随性。
123 以情绪或氛围贯穿它常常以一种特定的情绪或氛围贯穿始终,如忧伤、宁静、喜悦等,通过这种情绪或氛围将各个片段和场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3 散文化小说的人物特点131 人物形象模糊在散文化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往往不够清晰和具体,没有鲜明的外貌特征和具体的行为动作。
作者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情感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形象塑造。
132 人物性格不突出与传统小说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不同,散文化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较为平淡和温和,没有强烈的个性冲突和性格反差。
浅谈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与应对方法

浅谈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与应对方法散文化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事实为基础,以散文方式叙述故事,展现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
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叙述方式、叙述节奏、叙述风格和主题选择等方面谈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并提出应对方法。
散文化小说的叙述方式更加自由。
传统小说通常采用线性叙事结构,有明显的开头、发展和结尾。
而散文化小说可以采用碎片化的叙述方式,通过回忆、流水账、闲话等手法来进行叙述,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散文化小说的叙述方式可以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散文化小说的叙述节奏较为缓慢。
传统小说通常打造高潮迭起的叙事结构,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而散文化小说不追求情节的起伏和转折,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写和人物形象的丰富塑造。
散文化小说的叙述节奏相对较慢,更适合细细品味和体味。
散文化小说注重叙述风格的独特性。
散文化小说的写作风格往往独立于传统小说的宏大叙事风格。
散文化小说通过细腻的语言、独特的叙事语气和个人化的叙述视角来展示作家的独特感悟和诗意想象。
这种个性化的写作风格能够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文化小说的主题选择相对宽广。
传统小说通常以人物的命运变迁为主题,注重描写情节和人物的成长故事。
而散文化小说的主题可以是任何和人生相关的事件和情感。
散文化小说可以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展示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微小变化,从而唤起读者的回忆和共鸣。
针对散文化小说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方法。
要注重语言的美感。
散文化小说依靠细腻的语言来展现细节和情感,因此我们要注意用词的精准和语言的美感。
要把握叙述的节奏。
散文化小说的叙述节奏相对较慢,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描写和停顿来掌握好叙述的节奏感。
要注重情感的传达。
散文化小说更注重情感的描写和表达,我们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要注重主题的选择。
散文化小说的主题可以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可以选择和自己有共鸣的主题来进行创作。
散文化小说

足。《世说新语》,堪称范本。 有些作者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写得轻轻松松,随
5.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
主旨较含蓄,多是通过“气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 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 主旨。 本文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 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散文化小说专题阅读
一. 概念: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 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 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 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 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 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老二在东街不算是财主,他自己总是很谦虚地说他的买卖本小利微,经不起风 雨。他既是财东,又是耍手艺的。他穿短衣时多,很少有穿了长衫,摇着扇子 从街上走的时候,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手里很足实,这些年正走旺字。“如意楼” 这块招牌不大,但是很亮堂。
相形之下,对面的得意楼就显得颇为暗淡。如意楼高朋满座,得意楼茶客不多。其 实两家卖的东西差不多,但是大家都爱上如意楼,不爱上得意楼。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蒸饺。皮极薄,皮里一包汤汁。吃蒸饺须先咬破一小口,将汤汁吸去。吸时要小
心,否则烫嘴。蒸饺也是肉馅,也可以加笋,加切成米粒的冬笋细末,则须于正价之
外,另加笋钱。
烧麦。烧麦通常是糯米肉末为馅。别有一种“清糖菜”烧麦,乃以青菜煮至稀
烂,菜叶菜梗,都已溶化,略无渣Fra bibliotek,少加一点盐,加大量白糖、猪油,搅成糊状,
2020中考写作指导——散文化叙事技巧:让一滴露珠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辉

2020中考写作指导散文化叙事技巧:让一滴露珠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辉初、高中阶段,我们常常采用一般记叙文的叙事方法,将一件事的整个过程完整地、详细地、生动地叙述出来。
这样写,虽然有其长处,但会有明显的弊端:一、受篇幅限制,一篇文章写不了几件事,即便写出来,文章的内涵也会过于单薄。
二、即便不受篇幅限制,同一篇文章内部,连续使用相同的叙事方法,叙述多件事,也会给读者形式单一、笔法单调、缺少变化的乏味感。
(例如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并列详写几件事的文章数量有限,大多数作者写作时,都要根据事件的“典型性”差异,选择有详有略的写法。
而大多数作者只会概述略写法,结果这些“次要事件”被处理得干瘪无味,很难配合“主要事件”共同表现、突出主题,同时,在文采上也会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蜻蜓点水式叙事技巧。
一、蜻蜓点水式叙事方法的内涵这是一种常见的散文叙事技巧。
无论一件事如何复杂,作者总是只选取其中最典型的一个细节,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刻画一个瞬间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里,体现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点。
有的作者还在叙事之后,加上几句话,以“旁白”的形式,写出这件事,或这个细节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突出人物的这种“个性”。
例如,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近三四年,我的家庭和自身遭受了很多挫折,内心伤痕累累,悲观、绝望的情绪一直深深地困扰着自己。
某一天,一个好朋友为了帮助自己摆脱困境,邀请我去爬山,一路上,他想尽了办法,苦口婆心地劝自己,安慰、剖解的话说了千千万,但是我仍然无法摆脱这种恼人的心境。
非常明显,这名学生采用概述的方法来叙事,怎么写也觉得不满意,于是,我用“蜻蜓点水式”叙事方法为其做了修改:“再冷的冬天也会过去!”一天,好朋友杨光约我去爬山,在登上山顶的那一刻,他重重地砸了我一拳,满眼、满脸闪着兴奋的光,昂首挺胸,意味深成地望着远方,宛如一位横刀立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在指点江山。
高中生作文的(泛)散文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高中生作文的(泛)散文化现象及应对策略——兼议考场记叙文的写作江苏省海门中学杨妙新什么是“作文的(泛)散文化”?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散文”。
从通常意义上讲,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有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等三种。
要之,散文有如下特点:1、取材的广泛性。
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大至天文地理阴阳历算,小到一草一木一日三餐皆可入文。
2、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诸如,①结构中心的多种多样。
比如,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
②行文顺序和线索的多种多样。
比如,可以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可以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也可以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描写不同的侧面成几个片断。
③表达方式的自由灵活。
可以记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还可以熔诸多方式于一炉;可以运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
④语言运用的灵活自如。
比如,现代汉语,兼用古词古语,俚语方言、谚语歌谣等语言形式。
3、浓郁的抒情性。
散文不象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感情、令人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启迪心智的理趣来感染读者。
正因为这样,散文为广大作者所喜欢,尤其令中学生十分喜爱。
然而,我们看到的中学生的散文,又是一种什么样子呢?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概括呢?1、文体意识不强。
文章缺乏鲜明的文体特征。
记叙,缺乏具体动人的情节;议论,不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也不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抒情,或者缺乏真情实感,或者缺乏前因后果和必要的关联性,不懂得寓情于景、寓情于理、寓情于事。
2、取材空泛低俗。
文章人与事不能紧密结合,无目的地写人,不加选择地写事,取材不能紧扣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或者过分追求“时代性”,如环境保护、“台独”、“藏独”等,而又感受不深、大而无当,没有真情实感,或者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而取材低俗,缺乏新时代青少年应有的精神面貌。
散文化的记叙文范文

散文化的记叙文范文在城市的某个角落,藏着一条老巷子,就像一本泛黄的旧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我第一次走进这条巷子,是个阳光正好的午后。
脚下的石板路坑洼不平,像是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有着岁月的痕迹。
小巷子窄得很,两个人并排走都得侧侧身。
两边的墙壁斑驳陆离,墙皮脱落的地方,露出里面暗红色的砖头,就像历史的肌肤,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
巷子里住着一位老张头,那可是巷子里的“名人”。
他头发花白,像顶着一团棉花糖,脸上的皱纹深得能夹死苍蝇。
他成天坐在自家门口,旁边放着一个破旧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唱着戏曲。
我每次路过,他都会扯着嗓子喊:“小娃子,过来坐会儿,听爷爷给你讲古。
”他的声音就像砂纸磨过桌面,粗糙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老张头的故事就像这老巷子一样长。
他说,这巷子以前可热闹了,早上有卖豆浆油条的,那香味能飘满半条巷子;中午的时候,各家各户的烟囱冒烟,饭菜香混在一起,馋得小孩直咽口水;到了晚上,月光洒在石板路上,女人们坐在门口纳鞋底,男人们就凑在一起下棋聊天。
老张头讲得眉飞色舞,我仿佛能看到那时候的场景,人们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像一首温暖的歌。
我最喜欢在巷子里的那棵老槐树下乘凉。
老槐树的树干粗得得两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枝叶繁茂,像一把巨大的绿伞。
夏天的时候,树上的蝉鸣此起彼伏,就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我和小伙伴们会在树下玩弹珠,那些晶莹剔透的弹珠在地上滚来滚去,我们也跟着跑来跑去,笑声在巷子里传得老远。
有时候,我们玩累了,就靠着老槐树,听老张头讲那些神神鬼鬼的故事,虽然害怕,却又听得入迷。
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巷子也面临着改变的命运。
听说要拆迁了,巷子里的人们都有些不舍。
老张头整天唉声叹气,他说:“这老巷子没了,那些老故事可就没地方搁喽。
”李奶奶也默默地整理着杂货铺里的东西,眼神里满是眷恋。
当挖掘机的轰鸣声在巷口响起的时候,我又一次走进了这条老巷子。
它看起来那么脆弱,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我走过熟悉的石板路,看着那些即将消失的墙壁和门窗,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训练一:记叙文写作“散文化”写作目标:文体:记叙文重点:记叙文的散文化,线索条理清晰,多钟手法的综合运用,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一、高中记叙文的写作导引记叙文是通过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叙述的角度不同,表达效果就会不同。
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
叙述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
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这种叙述方式,真实而有感染力,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的叙述,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的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全面地表现生活。
有时,为了克服单一叙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叙述角度。
《祝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种视角交错使用,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人物的命运,使表达更丰富,更深刻。
在记叙文写作时,应防止犯以下的错误:(一)、记叙文容易写成“流水账”。
描写不足: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不能把握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需要浓墨重泼哪里需要惜金如墨,因此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写下来”。
又因为受字数的限制(800多字),本身有没有细节描写的意识,所以写出的记叙文往往只有“结果”而无“过程”,特别是缺乏生动的细节表现。
(二)、记叙文容易犯叙事“低幼化”的毛病。
选材粗略: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一写作文就“无话可说”,在抓耳挠腮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或小学生活。
当然不是不可以写童年或小学,而是需要注意叙述角度和口吻的把握,很多同学在叙述的时候完全变成了一个“七八岁”或“十几岁”的孩子了,所思所感幼稚。
整个文章犹如小学生五、六年级的认识。
缺乏一点高中生应该有的思考和表达。
很难提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分数低(一般37分左右)是很显然的了。
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建议高中记叙文写作可以散文化,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
记叙文散文化的优点:(1)、散文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容易抒发表达。
由于目前材料作文的不限制文体,导致了很多学生文体不分。
在写作时没有问题意识,写出的文章就“四不像”。
而散文则不同,她可以记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描写,可以说明。
如果以叙事为主,就是叙事散文;如果以抒情为主,就是抒情散文;如果以说理为主,就是说理散文。
如果写记叙文,学生年龄相仿、阅历相当,所经历的事情相似,很难写出新意来;如果写议论文,高中生分析能力受认识水平、生活阅历限制,往往是观点加材料,罗列事例,缺少分析,尤其缺少辩证分析,这样的议论文平淡无奇,很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厌烦感。
因此,散文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一点小感想,抒发一点小哲理,个性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写出个性,写出新意。
(2)、“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使构思简便易行。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考场时间有限,环境特殊,一般很难进行缜密的思维,更不用说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了。
但是散文可以凭借文体自身的优势,进行发散思维,虚实结合,只要附着一点线索联系都可以被写进文章,同时也方便展开联系和想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记叙文写作追求境界。
记叙文的散文化可以改掉我们夸饰矫情的“学生腔”,能有效激起读者的共鸣,为读者营造一个动人的艺术境界(加分的重要依据),还能不断提高我们抒情的技艺(如:融情于景、句式丰富、修辞恰当)。
例如下面一段文字,就是记叙文散文化的佳作:例1:我曾站在故乡坍圮了半壁的城墙上,望着披着袅袅晨雾的日出,听着黛绿色树影中呼啸而过的火车声响,独自彷徨,忽然看见稻田里那绰绰弯曲的背影,想起不远处耕种的爹娘,手心的汗浸透了这薄薄却很沉重的几张素宣,心中悄悄旋起一股小小的龙卷风。
无论我所向往的地方,是绝域萧条的山川大江,还是细雨潺潺梦境跌落的山冈,是铁血班驳的断章还是沉默的寂亡,是逶迤的一马平川还是弯曲踞蹐的千沟万壑,是波涛汹涌惊涛骇浪,还是像我以前那样徒增马齿一如既往的凭依栏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亮。
例2:无论怎样,我都不想再对未来的天堂多做幻想,我也想许下亘古不变的诺言,我也想抛开一切荒芜与苍凉,我也想象惊寒的大雁一样摆个大大的人字,兀傲的让眼皮下庸碌的万物抬头仰望。
可是谁来告诉我,谁能?谁允许?连时间都会不屑的讥讽我,休想。
嘴角蜷缩着一丝苍凉的苦笑,我何尝不是那些昂着头仰望的庸碌中的一颗沙砾。
突然想起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对范柳原说的一段话,“你们外归的人好,初次瞧见这里的人事,再坏些,再脏些,是你外面的人,外面的东西。
你若是混在那里头长大了,你怎么分的清,哪一部分是他们,哪一部分是你。
”二、审题指导:(一)写作材料【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800字)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
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灿烂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也许类似的事情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个小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
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
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
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可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写一篇记叙文,800字。
(二)审题【题目一】首先是找到关键词,弄清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这材料中有两个关键词:“阴暗的角落”与“灿烂的光芒”。
角落是指两堵墙或类似墙的东西相接之处的凹角。
角落比较偏僻,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由此可以引申为比较偏僻的地方,不受重视的人或物等。
明媚是指景物鲜明可爱、明亮动人,可以引申为内心充满阳光,心灵美好,品质高尚等。
两个关键词缺一不可,但题目是一个偏正型短语,应突出修饰限制部分。
行文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灿烂的光芒”,可以表述为:虽然是角落,但有光芒。
具体立意参考如下:(1)写一个地方。
可写某一地方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但有着淳朴的民风、古典的气息、美丽的传说。
或是某位名人的故乡,可以称为明媚的角落;也可写某个荒凉偏远的地方,因某人的出现,或某件事的发生,或某项政策的实施,从而变得美丽富饶。
(2)写一个人或一类人。
可虚实结合,写某人处在角落,不受人重视,但他有着纯洁的心灵、美好的品质,或写他经过个人努力取得了骄人成绩,都可以称为明媚的角落。
也可写一类人,如下岗工人、清洁工等不受人重视的边缘人群,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可以称作明媚的角落。
(3)写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如某人内心世界孤寂消极,因某一个人的出现或一件事的发生而变得充满阳光,活泼开朗起来,他的内心变成了明媚的角落。
(4)编写历史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官场失意,被贬到偏远的地区,但他们并没有消极颓废,而是开朗乐观,有所作为,造福一方,给偏远的地方带来明媚的阳光。
可写的角度很多,如同学们可写城中的一角——书店,家中的一角——书桌,它们都可看作是明媚的角落。
写记叙文或叙事性散文,通过写人记事,突出角落的“灿烂的光芒”。
【题目二】材料作文的审题包括两点,一是审材料本身,看看这个材料里主要的关键语句和结果是怎么引出的,确定自己的写作范围,变成一个“话题作文”,显然“回声”关键核心的词语,对面的“小山”可以是人,自然,社会。
我们在写作时,只需要选择一个范围,写深入,写出自己独特的真实的情感就行了;审题的第二点是审要求,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一般都有“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样的要求。
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显然是“回声”。
“回声”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与其有相似之处、相通之理。
古诗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就含有“回声”之理。
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便会发现许多“回声”现象,比如:付出与回报,理解他人与被人理解,欺骗生活与受生活捉弄,破坏环境与遭自然惩罚等。
“回声”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生、社会哲理。
"回声"又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话题:创造良好的人际、社会、自然环境是时代的呼唤。
同学们尽可驰骋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去捕捉与“回声”想关的素材,挥动生花妙笔去描画生活中的“回声”现象,点析“回声”本质,写出隽永华美的篇章。
材料中最后有一句母亲的话“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这是立意的重点。
“回声”,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先要发出声音,这在我们的隐喻里面,就是付出和奉献,而回声则可以理解为回报、回应、结果等意思。
这个话题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关系,或者说一种关联,浓缩一下,就是奉献和回报,但是,我们写作的着眼点应该是在回报上,奉献、付出自然是不能不提及的,但是回报和感应才是我们写作的重点所在,切忌全文只写“奉献”之类。
另外,选择好表达的角度,角度易小,驾御起来容易,也往往能以小见大,写出深刻的主题,而记叙文更要注意细节的描写。
以下这四篇本文紧扣题旨,巧设场景人物,构思新颖,感悟独特深刻。
范文—城市的角落白露刚过,中秋已近在眼前。
浓郁的秋意、喜庆的气息瞬间填满了整个空气。
我摇下车窗,秋风拂来,凉飕飕的,拂起了我心中的急切。
此刻,我恨不得插上风的翅膀飞扬,飞向城市的一个角落,飞向她身边,飞向那颗寂寞的心。
她是爸爸的奶奶,是个地地道道的裹小脚、旧式的童养媳。
老太太一手把儿孙们带大,老来晚景却颇为凄凉。
好在还有老爸惦记着她,不时去看望,似乎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