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4 第69讲 专题1
合集下载
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4专题复习与测评

内容 (1)发展机器工业,创办了埃
影响 促进民 族经 济发 展; 加快 埃及 近代
及第一批近代工厂。其中
以军事工业最为重要
经济
(2)大力培养本国技师,开办
技校,选派留学生出国学
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领 域
内容
影响 确立统 一的 中央 集权 体制; 稳定 了社 会秩 序
(1)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立高 级国务会议,领导政府各部工 作;同时简化地方行政区划。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备 政 治 的行政机构 (2)大力压制马木路克的势力 (3)采取严厉手段整顿社会治安, 消灭盗匪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明治维新 人民的反抗;新 兴地主、商人 不满;统治阶 社会背 景 级内部分化, 幕府成为众矢 之的
戊戌变法
封建危机严重,中 外势力相互勾结, 封建势力较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
明治维新 具体 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 新的改革措施, 强制大力推行
戊戌变法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
文,无法推行
帝国主义时期;帝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国主义掀起瓜分 西方列强入侵中 中国狂潮,他们 国际 国,客观上为明 环境 不愿意中国成为 治维新提供了有 一个独立强大的 利的国际环境 资本主义国家
• 1.目的 • (1) 为了防止革命爆发,缓和阶级矛盾,维护 沙皇专制统治。 • (2)改革也是为了保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 2 .性质:改革虽然是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 阶级主持进行的。但就其背景、内容和作用来 说,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3.评价 • (1)1861 年改革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度,为资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 和资金。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 统治地位。 • (2)1861 年改革后,沙皇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 扩大了,沙皇专制政权逐渐成为俄国地主阶级 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 (3) 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 制残余。资本主义的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 碍,劳动人民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 剥削和压迫。
影响 促进民 族经 济发 展; 加快 埃及 近代
及第一批近代工厂。其中
以军事工业最为重要
经济
(2)大力培养本国技师,开办
技校,选派留学生出国学
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领 域
内容
影响 确立统 一的 中央 集权 体制; 稳定 了社 会秩 序
(1)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立高 级国务会议,领导政府各部工 作;同时简化地方行政区划。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备 政 治 的行政机构 (2)大力压制马木路克的势力 (3)采取严厉手段整顿社会治安, 消灭盗匪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明治维新 人民的反抗;新 兴地主、商人 不满;统治阶 社会背 景 级内部分化, 幕府成为众矢 之的
戊戌变法
封建危机严重,中 外势力相互勾结, 封建势力较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
明治维新 具体 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 新的改革措施, 强制大力推行
戊戌变法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
文,无法推行
帝国主义时期;帝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国主义掀起瓜分 西方列强入侵中 中国狂潮,他们 国际 国,客观上为明 环境 不愿意中国成为 治维新提供了有 一个独立强大的 利的国际环境 资本主义国家
• 1.目的 • (1) 为了防止革命爆发,缓和阶级矛盾,维护 沙皇专制统治。 • (2)改革也是为了保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 2 .性质:改革虽然是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 阶级主持进行的。但就其背景、内容和作用来 说,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3.评价 • (1)1861 年改革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度,为资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 和资金。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 统治地位。 • (2)1861 年改革后,沙皇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 扩大了,沙皇专制政权逐渐成为俄国地主阶级 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 (3) 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 制残余。资本主义的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 碍,劳动人民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 剥削和压迫。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单元整合课件4

单元整合
一、整体把握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俄国、埃及、日本和中国的改 革 1.四国改革的共同背景 (1)外部危机:19世纪以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列强 加紧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扩张。这样,亚非拉大多数尚处于农业文明 阶段的落后国家,一方面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武力侵略、沦为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的危险;另一方面也受到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 (2)内部危机:外部的危机激化了各国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腐朽 落后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威胁着统治者的统治。如俄国 的农奴制、埃及马木路克的黑暗统治和包税制、日本幕府统治的 危机还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等。
二、怎样理解世界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1.近代化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指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核心)、思想上开明化。 2.近代化方式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英国、法国等。 (2)通过资本文义性质改革的道路,如日本、俄国等。 (3)通过国家统一的道路,如德国、意大利等。 (4)通过民族解放的道路,如美国、拉美各国等。 3.对不同道路的理解 (1)决定不同道路的选择因素是本国具体国情。国情各异,选择的 道路自然不同。 (2)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应该求同存异,尊重各自的选 择,和谐共存。 (3)不同道路之间无)经济上: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或者为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如埃及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化工厂;日本 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中国维新变法也采取了许多 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等。 (2)政治上:大都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制。如俄国的司法改革 与地方自治;日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国允许官民上 书言事等。 (3)思想文化上:相应地提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如日本的文明开 化和中国的维新思潮。
3.四国改革的结局和影响 欧洲的俄国、非洲的埃及、亚洲的日本和中国的改革由于国情 等的差异而各有不同的结局。 (1)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 俄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 (2)埃及的阿里改革一度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逐渐 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但最终因自身的局限及外国的干 涉而失败。 (3)日本的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实现了近代化。 (4)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体现了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既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整体把握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俄国、埃及、日本和中国的改 革 1.四国改革的共同背景 (1)外部危机:19世纪以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列强 加紧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扩张。这样,亚非拉大多数尚处于农业文明 阶段的落后国家,一方面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武力侵略、沦为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的危险;另一方面也受到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 (2)内部危机:外部的危机激化了各国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腐朽 落后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威胁着统治者的统治。如俄国 的农奴制、埃及马木路克的黑暗统治和包税制、日本幕府统治的 危机还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等。
二、怎样理解世界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1.近代化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指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核心)、思想上开明化。 2.近代化方式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英国、法国等。 (2)通过资本文义性质改革的道路,如日本、俄国等。 (3)通过国家统一的道路,如德国、意大利等。 (4)通过民族解放的道路,如美国、拉美各国等。 3.对不同道路的理解 (1)决定不同道路的选择因素是本国具体国情。国情各异,选择的 道路自然不同。 (2)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应该求同存异,尊重各自的选 择,和谐共存。 (3)不同道路之间无)经济上: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或者为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如埃及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化工厂;日本 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中国维新变法也采取了许多 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等。 (2)政治上:大都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制。如俄国的司法改革 与地方自治;日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国允许官民上 书言事等。 (3)思想文化上:相应地提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如日本的文明开 化和中国的维新思潮。
3.四国改革的结局和影响 欧洲的俄国、非洲的埃及、亚洲的日本和中国的改革由于国情 等的差异而各有不同的结局。 (1)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 俄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 (2)埃及的阿里改革一度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逐渐 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但最终因自身的局限及外国的干 涉而失败。 (3)日本的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实现了近代化。 (4)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体现了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既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岳麓一轮复习课件:选修4 第讲 近现代革命家及科学家 本讲小结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 束。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 高级军官之手。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前后 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 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 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 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答案】(1)变化: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 贫富有别)。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3.(2015·新课标Ⅱ·48) 导学号 26061610 材料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 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 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 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 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 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 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 12 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 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 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解析】第(1)问,从社会经济、社会矛盾、工人阶级力量 等 方 面 概 括 背 景 ; 第 (2) 问 , 据 材 料 中 的 “ 通 过 了 《 非 常 法》”“对……进行严厉镇压”“提供医疗保障”等信息,从 镇压工人运动和建立社会保障两方面回答采取的政策;结合政 策给予评析。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前后 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 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 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 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答案】(1)变化: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 贫富有别)。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3.(2015·新课标Ⅱ·48) 导学号 26061610 材料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 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 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 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 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 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 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 12 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 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 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解析】第(1)问,从社会经济、社会矛盾、工人阶级力量 等 方 面 概 括 背 景 ; 第 (2) 问 , 据 材 料 中 的 “ 通 过 了 《 非 常 法》”“对……进行严厉镇压”“提供医疗保障”等信息,从 镇压工人运动和建立社会保障两方面回答采取的政策;结合政 策给予评析。
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 选修1 2商鞅变法

课堂巩固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早年指出: “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 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 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 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 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
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 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 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淮南子· 要略》 材料二 邑大治。 ——《史记· 商君列传》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
1.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处处受到旧贵族的阻挠破坏。商 鞅不惧权贵,执法如山,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 2.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 3.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影响
1.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 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 国强兵的目的。 2.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 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 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
也称“军功爵制”。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 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 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 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 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 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2)根据材料一、二,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 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 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岳麓一轮复习课件:选修1 第1讲 专题4 王安石变法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选修一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王安石变法的局限与变质 1.局限 (1)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 他们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 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便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 攻击新法的借口。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仿真模拟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1.(2015·商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26061508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 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 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内容
1.理财 (1)青苗法 ①背景: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豪强之家往往乘机大放 高利贷,导致许多农民破产;同时为增加政府的收入。 ②内容: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 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收成之后,农民归 还钱粮。贷款有不同的最高限额。 ③作用: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岳麓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选考内容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选修一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王安石变法的局限与变质 1.局限 (1)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 他们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 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便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 攻击新法的借口。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仿真模拟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1.(2015·商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26061508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 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 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岳麓版 ·历史
内容
1.理财 (1)青苗法 ①背景: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豪强之家往往乘机大放 高利贷,导致许多农民破产;同时为增加政府的收入。 ②内容: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 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收成之后,农民归 还钱粮。贷款有不同的最高限额。 ③作用: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讲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课件 岳麓版选修4

(2013· 新课标Ⅱ卷· 48)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
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 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 风俗,立法度 ”,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哲宗绍圣初年,诏 “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建炎 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 起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2.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据个 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 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 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 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 “贴标签”。
3.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 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 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 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 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 来“好”的结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 效果就背道而驰,需用此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同背景下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中国古代大一 统王朝的政治家的比较,追求民族独立的孙中山、凯末尔和 甘地的比较。
三、注意进行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 1.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以下 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 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 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 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
2019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大一轮精品复习课件:选修4单元提升

单元整合·优化提升
社会史观
基本观点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
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 眼光向上” , 关注“ 大人物” 和“ 大事件” ,还要“ 眼光向下” ,关注“ 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 息息相关的“ 小事” 。 1.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 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 经济问题、 文化问题之 外的所有问题。
解析:本题以“ 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 为切入点,考查对 史料的利用、 价值判断以及综合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甲 :柱状图主要 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烈妇女的宣传褒扬 ;材料 乙: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婚姻自由的观念;材料丙:反映了 20 世纪初 人们保守与进步并存的婚姻观。第(1)问应从比较的视角来分析。首先要明 确材料甲反映出古代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 ,进而明确可为 探讨 20 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第(2)问作答时 必须结合具体事例从保守与进步两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第(3)问考查了史 料的价值。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报纸的新闻报道相对于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 作品史料价值要高,故可判断应优先选择材料丙,“ 理由” 应从分析材料丙和 材料乙的史料价值差别的角度回答。第(4)问注意设问,先从材料丙的角度 来分析,然后再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来分析, 最后再回归结论②。
丙:摘编自 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 望门 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 路前进。” 结论 ①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 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 说明理由。 (4)据材料丙并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社会史观
基本观点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
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 眼光向上” , 关注“ 大人物” 和“ 大事件” ,还要“ 眼光向下” ,关注“ 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 息息相关的“ 小事” 。 1.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 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 经济问题、 文化问题之 外的所有问题。
解析:本题以“ 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 为切入点,考查对 史料的利用、 价值判断以及综合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甲 :柱状图主要 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烈妇女的宣传褒扬 ;材料 乙: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婚姻自由的观念;材料丙:反映了 20 世纪初 人们保守与进步并存的婚姻观。第(1)问应从比较的视角来分析。首先要明 确材料甲反映出古代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 ,进而明确可为 探讨 20 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第(2)问作答时 必须结合具体事例从保守与进步两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第(3)问考查了史 料的价值。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报纸的新闻报道相对于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 作品史料价值要高,故可判断应优先选择材料丙,“ 理由” 应从分析材料丙和 材料乙的史料价值差别的角度回答。第(4)问注意设问,先从材料丙的角度 来分析,然后再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来分析, 最后再回归结论②。
丙:摘编自 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 望门 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 路前进。” 结论 ①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 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 说明理由。 (4)据材料丙并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2019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大一轮精品复习课件:选修4.1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共和 国 时期
过渡时期 开始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正确决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左”倾错误、八字调整方针 “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2)评价: ①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②对中国革命的功绩大于他的过失,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孔子
1.孔子其人 (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2)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2.主要思想 (1)政治思想:主张“ 仁” (核心)和“ 礼” 。要实现“ 仁” 和“ 礼” ,就必须遵循 中庸之道。 (2)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创私人办学先河,主张“ 有教无类” 和“ 因材施教”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2.唐太宗 (1)出现“ 贞观之治” 的原因: 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的作用。 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 贞观之治” 的内容: 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官员。 ③科举:发展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 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2.詹天佑 (1)成就:完成修建京张铁路的伟大工程;一生致力于祖国的铁路建设事 业,为维护祖国路权与列强进行不懈的斗争。 (2)评价: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修筑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 路史上的里程碑。他被称为“ 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曾三次到叙拉古,企图建立哲人统治的理想城邦,结果失败。
历 史
岳 麓
(4)公元前387年,重返雅典,建立了阿卡德米学园。
版
2.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理念论
①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
返回导航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②对理念的讨论实质是对事物共性的讨论。
③认为人性是多重性的。
(2)政治思想——理想国和法治
①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其最基的含义是“爱人”,但孔子的
“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
返回导航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②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
③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
(2)“克己复礼”
①“礼”是指周礼,其基础是以宗法分封为基础的礼制。
②为维护“礼”,提出“正名”的主张。
岳 麓
2.伦理思想:提出要遵循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最高品德。
历 史
岳 麓
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版
返回导航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岳 麓
基础梳理
版
历 史
返回导航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
一、孔子的生平
1.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少时好学。
2.收徒讲学,积极从政,晚年办学修书。
二、孔子的思想主张
历 史
岳 麓
1.政治思想
版
(1)“仁者爱人”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69讲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专题一 东西方的先哲
1 课标展示
2
基础梳理
3
仿真模拟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岳
课标展示
麓
版
历 史
返回导航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
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他追求真
历 史
岳 麓
2.对世界
版
(1)18世纪前,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
文化的组成部分。
(2)18世纪后,儒学传到西欧,使法、德等国先进思想家受到很大启发。
返回导航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柏拉图
1.主要生平及政治实践
(1)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名门望族,曾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
(2)公元前399年,因对民主政权失望,离开雅典,开始游历。
应该是勤奋
历
①理想国中居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平民三类,国王需懂哲学。
史
岳 麓
②国家的目的不是民主,也不是自由,而是和谐与效率。
版
③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包括统治者在内。
返回导航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仿真模拟
岳 麓 版
历 史
返回导航
安全小贴士
课间活动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励志名言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
版
3.教育思想
(1)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历 史
返回导航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
1.对古代中国
(1)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
的主流思想。
(2)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其形象逐渐被神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