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小学六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单元二:?形态及构造?第一课反抗弯曲1、纸梁的宽度及抗弯曲实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宽度,纸梁的抗弯曲实力增加〕。

2、纸梁的厚度及抗弯曲实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厚度,纸梁的抗弯曲实力大大增加〕。

3、横梁的放法:横梁一般都是〔立着〕放的,这样更能增加横梁的〔抗弯曲〕实力。

4、影响横梁抗弯曲实力的因素:横梁的抗弯曲实力及〔横梁的材料〕、〔横梁的长短〕、〔横梁的宽度〕、〔横梁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的抗弯曲实力。

5、试验:纸梁的抗弯曲实力及厚度有关?我的揣测:纸梁的抗弯曲实力及厚度有关。

纸梁厚,抗弯曲实力强;纸梁薄,抗弯曲实力弱。

变更的条件:纸梁的厚度不变的条件:纸梁的宽度、放垫圈的位置、书本的间隔试验材料:厚度不同的纸梁、垫圈、书本、记录纸试验过程:〔1〕把薄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2〕把厚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3〕比较厚度不同的纸梁承载的垫圈数。

第二课形态及抗弯曲实力1、材料变更形态的目的: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态,虽然削减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的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加〔抗弯曲实力〕的。

2、增加材料的抗弯曲实力的方法有:〔增加宽度〕、〔增加厚度〕、〔变更形态〕三种。

其中最能增加材料抗弯曲实力的是〔变更形态〕。

第三课拱形的力气1、拱形承载重量的特点:拱形承载重物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2、古代的城门、桥梁造成拱形,是为了:〔更加牢固〕。

第四课找拱形1、圆顶形的特点: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2、球形的特点: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态都要稳固。

3、圆顶形、拱形、球形承载压力从大到小的是:球形、圆顶形、拱形。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抗弯曲能力不同,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物体形状和力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入理解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弯曲能力的概念,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抗弯曲能力不同。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变化,让学生深入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铁片等)、弯曲工具(如钳子、扳手等)、测试仪器(如测力计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力,有些物体容易变形,而有些物体不容易变形?引发学生对于物体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并通过示例来说明不同形状的物体抗弯曲能力不同。

让学生初步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不同的形状的物体进行弯曲,并观察和记录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实验报告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实验报告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刚度和弯曲应力的概念;2. 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形状的材料在相同条件下的抗弯曲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刚度: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趋向程度称为刚度。

刚度越大,材料发生形变的趋向程度越小。

2. 弯曲应力: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材料内部产生的应力称为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是材料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三、实验器材与试样:1. 实验器材:弯曲测试机、计算机。

2. 试样:选择不同形状的金属棒进行实验。

例如,圆柱形状、方柱形状和圆环形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不同形状的金属棒作为试样,并测量其初始长度和直径。

2. 调整实验仪器: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弯曲测试机的参数,例如加载速率和测试温度。

3. 实验操作:a. 将试样固定在弯曲测试机上,并调整好加载装置。

b. 开始实验,加载外力使试样发生弯曲。

c. 记录试样弯曲发生的变化情况,包括试样的形变程度和弯曲后的长度变化。

d. 重复以上实验操作,以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形状的试样在相同外力作用下的弯曲应力。

2. 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图表,并比较不同形状试样的弯曲应力。

3.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不同形状试样的抗弯曲能力大小顺序。

六、实验结论:1.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不同形状试样的抗弯曲能力大小顺序。

2. 形状对材料的弯曲应力和抗弯曲能力有一定影响,不同形状的材料的刚度表现不同。

七、实验中的不确定因素:1. 实验器材的精密度和可靠性;2. 试样的制备过程中的因素;3. 实验环境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等因素。

八、实验改进措施:1. 通过增加重复实验次数,减小实验数据的随机误差;2. 选择更加精密的实验器材和仪器,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九、实验意义与应用:1. 了解不同形状材料在抗弯曲能力方面的表现;2. 对材料的设计和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3. 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抵抗弯曲能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抵抗弯曲能力》

减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改变的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不同
1、仔细观察瓦楞纸 板在结构上有什么 特点?
2、这样的结构 有什么用?
1、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与 物体的(宽度)、(厚度) 及( )等因素有关。
1、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与 物体的(宽度)、(厚度) 及(形状)等因素有关。
15cm
“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实验单
形状
实测
W
我们的发现:改变材料的形状 ,可以 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不同的形状 ,抵抗弯曲能力不同
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 抗弯曲能力呢?
把薄形材料弯折成 “V”“L”“U” 我们发现:
增加了厚度
“T”或“工” 字等 形状,虽然减少了材 料的宽度,但却增加 了材料的厚度,增加 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 料的抗弯曲能力的。
复习导入
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梁的宽度、厚度有什 么关系?
梁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 梁越厚,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生活中几种常见材料形状
U形 圆形
L形
方形
拱形 槽形
1、折纸时保持长度不变 2、架空的距离都控制在 15厘米 3、从中间摆放垫圈 4、以所折的形状变形导 致垫圈翻倒为准。 5、记录测试结果,将测 试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 的纸变坚硬了?
• 答:因为瓦楞纸板很厚,且中间一 层折成三角形增加厚度能大大增 强材料坑弯曲能力的,所以能使柔 软的纸变坚硬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形状和力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抗弯曲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抗弯曲能力的概念,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铁片等)、实验桌、仪器等。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弯曲的竹签、变形的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会发生变形?它们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铁片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否会影响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实验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实验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实验说课稿1、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下一节课学习《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基础,同时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做铺垫。

二、实验教学内容(1)探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探究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3)研讨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增加宽度可以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显著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能运用实验结论对横梁平放还是立放做出科学解释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

重点:究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难点:识别和控制对比实验中的变量。

4、实验原理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加;纸梁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五、实验改进要点教材实验中把科学课本叠放在一起作为桥墩,实际操作中会比较费时,且课本容易移动、变形,导致纸梁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距离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度。

因此我们自制了一个桥墩装置:在一块纸板上固定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木块,两木块之间的距离固定为10厘米。

这样就可以控制纸梁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距离保持不变,从而减少实验误差。

六、实验器材自制桥墩;厚度、长度相同,宽度分别是3厘米、6厘米、12厘米的卡纸条;宽度均为3厘米,长度相同的1倍厚,2倍厚、4倍厚卡纸条;同规格垫圈;泡沫板。

7、实验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桥梁和房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再结合图片让学生明白当受到压力时,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精品)

单元二:《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1、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宽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强)。

2、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厚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3、横梁的放法:横梁一般都是(立着)放的,这样更能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4、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横梁的材料)、(横梁的长短)、(横梁的宽度)、(横梁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5、实验: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我的猜想: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

纸梁厚,抗弯曲能力强;纸梁薄,抗弯曲能力弱。

改变的条件:纸梁的厚度不变的条件:纸梁的宽度、放垫圈的位置、书本的距离实验材料:厚度不同的纸梁、垫圈、书本、记录纸实验过程:(1)把薄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2)把厚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3)比较厚度不同的纸梁承载的垫圈数。

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材料改变形状的目的: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的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的。

2、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方法有:(增加宽度)、(增加厚度)、(改变形状)三种。

其中最能增加材料抗弯曲能力的是(改变形状)。

第三课拱形的力量1、拱形承载重量的特点:拱形承载重物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2、古代的城门、桥梁造成拱形,是为了:(更加牢固)。

第四课找拱形1、圆顶形的特点: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2、球形的特点: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3、圆顶形、拱形、球形承载压力从大到小的是:球形、圆顶形、拱形。

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

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

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梁的弯曲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力学实验,通过对梁的施加不同的外力,观察梁的弯曲变形情况,探究梁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

本实验通过设计不同材料和不同截面形状的梁,测量其弯曲变形与外力之间的关系,分析梁的强度和刚度。

引言:梁是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元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了解梁的力学性质对于设计和优化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梁的弯曲实验是研究梁的力学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

实验目的:1. 掌握梁的弯曲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测量和分析,了解梁的强度和刚度与外力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对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梁的力学性质。

实验器材:1. 实验台2. 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3. 弹簧测力计4. 支撑架5. 测量尺6.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将实验台调整水平,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 将梁放置在支撑架上,调整支撑点的位置,使梁的长度适当。

3. 在梁的中间位置放置弹簧测力计,记录其初始读数。

4. 通过调整弹簧测力计上的螺母,施加不同的外力到梁上。

5. 记录不同外力下梁的弯曲变形情况,并测量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6. 将实验数据整理并分析,得出梁的弯曲性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外力下梁的弯曲变形情况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我们发现,随着外力的增加,梁的弯曲变形也增加,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也相应增加。

这表明梁的弯曲变形与外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同时,我们还比较了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的弯曲性质。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在相同外力下的弯曲变形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存在差异。

这说明梁的材料和截面形状对其弯曲性质有重要影响。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外力与梁的弯曲变形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外力越大,梁的弯曲变形越大。

2. 梁的材料和截面形状对其弯曲性质有重要影响,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在相同外力下的弯曲变形存在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边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六年级
实验名称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增加厚度提高抵抗弯曲的能力
实验器材
厚度、长度相同,宽度不同的三张纸条长度相同,厚度相同的三张一样的纸条,一把直尺
实验步骤
一把直尺就能演示。1、现在两本书的中间距离放上一张纸条(最窄的)看能承受多少个垫圈,然后拿开在放上第二张2倍款的纸条看能承受多少个垫圈。然后再放上3倍宽的纸条看能承受多少个垫圈。2、把一张纸条放在两本书的中间距离上看能承受多少个垫圈,然后3张和尚看能承受多少多少个垫圈。3、用直尺演示就是平着用手在两端用力就弯曲,立着两手用力不容易弯曲
实验结果
增加厚度能提高抗弯曲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