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内选段阅读(附答案)
【名师讲题】袁枚《游桂林诸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
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
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
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
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
初尚明,已而沉黑窗渺。
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
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纲、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
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
计行二里许。
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则游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客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
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
方知日光从西缚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
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又次日,游木龙洞。
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
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
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
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记岁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
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可喜、可愕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节选自袁枚《游桂林诸山记》)材料二: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世有A自谓明B于理C行乎D义E而终身F面墙G者H率类I是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葬之卒:最终。
B.有穴窈.然窈:幽深。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解析A项,“卒”,死亡。
答案A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
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
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中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与“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同。
解析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五六”是约数。
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拿着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C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D而在己为有悔己:自己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志”“力”“物”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
“志”是必要的`保障,“力”与“物”则是基本的前提。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6.给画波浪线的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

《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王安石,号_____,世称_____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则或咎其欲出者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③.何可胜道也哉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21、翻译下列语句:①、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求思”应具备一些条件。
游褒禅山记答案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而卒.葬之(死)(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南面)(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拿着<火把>)(4)不出,火且.尽(将要,就要)(5)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6)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7)夫夷.以近(平坦)(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帮助)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同于另外三项的一项是:B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3.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另外三项的一项是:D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 独其为文犹可识C.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D. 其孰能讥之乎4.下列句子在句式特点上不同于另外三项的一项是:AA.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B.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C. 此余之所得也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word文档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B.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A.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C.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D.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7、翻译下列句子。
(10分)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为不在也。
(5分)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分)答案:4.A5.A6. C7、翻译下列句子。
【高中课内阅读】高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课内阅读答案

【高中课内阅读】高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课内阅读答案高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课内阅读答案写作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延熙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谐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实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存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岂可辨曰“花山”。
今言“华”例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存有感叹矣。
古人之必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存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保险以离,则至者太少。
而世之壮伟、瑰怪,非常之观,常是山险,而人之所罕至矣,故非有志者无法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无法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速,至于迷雾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无法至也。
然力不足以至焉,于人为可以诬,而在己为有悔;天下吾志也而无法至者,可以不屈矣,其愚讥之乎?此余之税金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去浅父,余弟安国平父、堵上氢铵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6.以下加点词表述有误的一项()(3分后)a.而卒葬之最终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尽c.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己d.则或咎其欲出者责备7.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3分)a.唐浮图慧褒始延熙其址。
浮图,梵语(和古印度语)音译,也文学创作“浮屠”或“佛图”,本意就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游褒禅山记阅读及答案

老师,能否归纳一下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内容及翻译?答:为你归纳如下:《游褒禅山记》一、重点难点讲解[重点]1.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特点。
2.体会本文先叙后议,严谨自然的结构特色。
3.学习文章凝练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特色。
[难点]领悟作者阐述的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如何理解本文作为游记却不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是本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是一篇借事喻理的文章。
作者记山、记碑、记游洞,重点记半途而废的后洞之游,并非为了描绘“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是要从失败的游览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阐发自己的真知灼见,即: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相之,而“志”尤为重要,因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由于“古书之不存”,学者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之”,不可以讹传讹。
由此可见,写景记游并不是文章的表达重点,只为后文明理作铺垫,写景状物,也就不可着墨太多。
如何理解“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本文的又一难点。
此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
“志”就是意志,属主观的因素;“力”即体力,“物”即物质条件,为客观条件。
三者并不是并列的,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主观因素,因为只要有了“志”,就会克服一切困难,百折不挠;相反,如果意志薄弱,斗志松懈,小挫即回,即使“力”与“物”再充足,也难以达到目标,因而作者将“二、字词1、注音慧褒(bāo) 庐冢(zhǒng) 窈(yǎo)然春华 (huá)秋实咎(jiù)其欲出者仆(pū) 道深父(fǔ)2、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男子的美称3、重点实词①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持,拿)②夫夷以近 (平坦)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xiàng帮助)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感叹)⑤何可胜道也哉 (尽)4、一词多义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④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副词)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其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它的,代"有穴窈然"之"穴";后"其",那些;代"好游者")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自己)道①有碑仆道 (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 (说,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课内选段阅读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3.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B.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9.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所谓前洞也。
B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此余之所得也10.用“……者……也”表示判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单纯的判断,另一种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
请按照这个说法,选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的一项()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1.D“至”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活用作动词2.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
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3.B(A 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C项中“以”是表修辞关系的连词;D项中“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D(D项中“观”当动词讲,意思是“观察”,其他三项中的“观”都是名词。
)5.C(A项中“所以”表原因,B项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
D项中“至于”是“到……”的意思。
)6.B(“侧”是名词作状语,“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7.A(A项中者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其余B、C、D项中三者都译为“……的人”8.B 9. C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