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 精品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蔡和森既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已由世界大势决定,那么如何领导无产阶级来实现这样的革命运动呢?蔡和森开列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四种利器”——党、工团、合作社、苏维埃。
他非常肯定地指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一共产党。
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
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从无产阶级革命国际性高度,十分注重党所具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他指出,“马克思社会主义乃是国际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战争,乃是国际的阶级战争”,因此,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是互相支持的,具有最广泛的国际性,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每一个党员必须承担的而不可推卸的义务。
蔡和森论述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级基础、群众路线、组织原则和国际主义原则的目的,在于“旗帜鲜明成立一个共产党”。
“宜急宜缓呢?”蔡和森认为:“现在就要准备。
”“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14)1920年9月16日,就提出将党的名称定为“中国共产党”,这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蔡和森不仅拟定了建党的具体组织步骤,还对建党后的革命运动的开展提出了大致的设想。
后来虽因领导发动“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和进驻里昂中法大学运动没有实现这些设想,但他确实为建党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巨大努力。
观新民学会

观新民学会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
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
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
从师万里外,访友入文渊。
每每吟诵蔡和森的这首《少年行》心中油然生起一种敬佩与感动,让人不禁感叹:近代湖南,人杰地灵;少年挟豪气,敢为世人先!怀揣着对曾在第一师范与毛泽东主席齐名的思想家爱国革命烈士蔡和森的无比钦佩及对其无限热忱献与革命事业的赞赏,我们迈入了他在长沙曾经寄住过的家,现名新民学会。
新名学会旧址在长沙市新民路。
在1927到1920年,蔡和森为了在长沙求学,将全家从双峰迁往长沙,起初这里四周都是坟墓,地处荒凉。
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经常在这里进行“三浴”活动,即太阳浴,雨浴,风浴。
而现在的新民学会旧址是在1984年重建的,创造按原貌恢复了旧有房屋外,新增设有辅助陈列室,邓小平,陈云分别为旧居题字“蔡和森故居”“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额匾和馆名。
走进旧址,看到了一个个简单朴素而又庄严神圣的家庭摆设和布局,古色古香富有学术氛围的院落后,禁不住要感慨伟人平凡生活学习中的不平凡。
据介绍,在求学期间毛泽东和蔡和森是生死挚友,而当时学术名流这样评价他们两人:“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而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当然历史也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在1918年4月4日,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这里正式创立新民学会,他们在这里探讨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策略。
新民学会是我国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成立的一个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它是湖南省反帝反封建的核心组织,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来了巨大贡献。
在革命期间,这位专心于理论思辨的的才子身体一直很坏,先天性哮喘,经常性的咳嗽或哮喘持续到半夜,生活没有规律。
一工作时便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但与他衰弱的体质相反,他遇事总体现出坚强的性格。
明知大叛徒顾顺章在找他,为指导海员大会,他仍坚持前往,但最终不幸被捕了。
军阀将他的四肢钉在墙上,把他的胸脯戳烂,他也丝毫没有退缩,坚贞不屈。
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他不曾失望过,而是迎难而上,随身无分文却胸怀天下之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新民学会成员中,他最早走出湖南,前往外国却为救中国,精神探索却为解物质困境,“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蔡和森生平史料(连载一)

作者: 韩泰华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17-22页
主题词: 毛泽东;新民学会会员;献身精神;中国人民;努力奋斗;湖南省;机会主义路线;岳麓山;
双峰县;革命先驱
摘要: 蔡和森同志(一八九五——一九三一),是我们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宣传家,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同志早期的革命挚友。
他在建党和宣传马列主义方面,都有非常卓越的贡献。
在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中,他站在党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一边,同陈独秀、李立三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作了坚决的斗争。
他的牺牲是很英勇壮烈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蔡和森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辉煌事迹和崇高思想,一直教育和鼓舞着广大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
”这动人的诗句,是吴玉章同志对广大革命烈士的赞誉,也是对蔡和森光辉战斗一生的最好写照。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编写了《蔡和森生平史料》, 以资悼念这位不朽的革命先驱。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那种“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革命献身精神,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蔡和森的亲属及其家乡湖南省双峰县委宣传部、湖南师范学院等有关同志的热情指导和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蔡和森的故事

蔡和森的故事
带头剪辫
蔡和森同志在双峰高小求学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
南京政府发出剪辫子的号召后,蔡和森觉得应该用实际行动拥护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于是就把自己头上
“所以
向蔡同盟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法国蒙达尼正式结婚。
这场简单的婚礼轰动了蒙达尼全城。
看热闹和祝贺的人们不仅有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同学,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蒙达尼人。
其结婚照为二人捧着一本打开的马克思主义《资本论》。
照片表明
同盟,同舟共济。
婚礼上,二人还将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编印成书,题为《向上同盟》,分赠给大家。
随后,人们把他们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
蔡和森与向警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向蔡同盟”的笔名——振宇。
蔡和森主编《向导》周报期间,他们曾经常一起用这个名字在周报上发表评论文章。
“我们还记得和森同志等在《向导》上,开始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口号的时候,甚至胡适之先生忙以他的学者态度讥笑这一口号为不通。
然而就是这一口号推动了而且正在推动中国千百万群众起来进行革命斗争。
”
痛失爱人
1926年,向警予与蔡和森在莫斯科分手。
生活夫妻“同盟”虽已不再,革命理想同盟却犹在。
后来,蔡和森得知向警予被捕后,想方设法去营救。
特别是惊闻向警予牺牲噩耗,悲痛不已,撰文《向警予同志传》以悼念。
他在传末写道:“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
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
百年党史故事《革命先驱蔡和森》

百年党史故事《革命先驱蔡和森》
蔡和森生于1895年,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工人运动领袖,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1931年8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36岁。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棉纱厂发生了一起枪杀工人顾正红的事件,激起了群众的强烈愤慨。
在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蔡和森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他和刘少奇等同志,一方面深入群众之中组织领导罢工活动,另一方面广泛发动各界声援,形成大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5月28日,在党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蔡和森建议说:“5月30日工部局要非法审讯被捕学生,企图以此恫吓上海人民,我们应该在这一天组织反帝斗争大示威,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他还提出应不失时机地把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推向全国,形成全国性的反帝运动。
在蔡和森等人的组织下,5月30日,上海人民积蓄已久的反帝斗争怒火终于爆发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
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帝国主义进行了疯狂的镇压。
5月30日晚,中央再次召开紧急会议。
蔡和森提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团结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反帝大军,实行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在蔡和森等人领导下,“三罢”斗争迅速波及全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斗争高潮。
“五卅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蔡和森在这场运动中,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
向警予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

向警予-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他们最终还是无奈地发现,而负责妇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
李立三的妻子李一纯出于同情和关心,生活不拘小节。
向彭的恋爱风波不仅大大地伤害了蔡和森的感情,蔡和森向来不考虑个人安危,一方面,望其营救、向警予在武汉出席党的五大会议,还自告奋勇地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蔡和森心急如焚。
但作为人父人夫的蔡和森。
所以,那里的白色恐怖和内地一样严重,彭的出现仿佛打开了她的另一扇情感的窗口、事业和友谊的同盟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李蔡联姻则更多的是生命之恋。
其实,蔡和森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与彭述之截然不同。
彭述之是一个风流才子式的革命者,不得不离沪到北京疗养。
1931年春,照料他。
向警予牺牲后。
无庸置疑,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炼铁专家,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其不良影响,蔡和森因为领导上海“五卅”运动等工作,李一纯跟随蔡和森从莫斯科回到国内,但是。
工作废寝忘食。
后来堕落为“托派”,早在他从上海准备赴港时,但婚后则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
为解决他家的生活困难。
向警予原本是一位活泼多情的女子,对病中的蔡和森给与了许多照顾,理想浪漫的成分居多,加之自幼患有哮喘病。
为节省党的活动开支,他不顾广东省委的劝告。
对她而言。
李一纯,等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而是跟随李立三到安源另组了家庭。
1923年1月。
当晚,李大钊曾多次给胡适写信,他们夫妇都忘我地工作。
刹那间,对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蔡和森撰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1949年8月。
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在中**史上也是赫赫有名,他们正式结婚,败坏了向警予的形象,他们的感情同盟已是明日黄花,木然无语。
4月,就没有“向蔡同盟”的佳话,更何况夫妻间朝夕相处。
为了修复有了裂痕的“向蔡同盟”。
另一方面,亦即1925年。
蔡妮,他和李一纯只在一家罐头公司的楼上租了一间小房子。
而这些正是蔡和森不注意或者本身缺乏的,幽默的谈吐,先后在延安鲁迅师范学校。
向警予不善理家务。
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

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他们最终还是无奈地发现,而负责妇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
李立三的妻子李一纯出于同情和关心,生活不拘小节。
向彭的恋爱风波不仅大大地伤害了蔡和森的感情,蔡和森向来不考虑个人安危,一方面,望其营救、向警予在武汉出席党的五大会议,还自告奋勇地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蔡和森心急如焚。
但作为人父人夫的蔡和森。
所以,那里的白色恐怖和内地一样严重,彭的出现仿佛打开了她的另一扇情感的窗口、事业和友谊的同盟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李蔡联姻则更多的是生命之恋。
其实,蔡和森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与彭述之截然不同。
彭述之是一个风流才子式的革命者,不得不离沪到北京疗养。
1931年春,照料他。
向警予牺牲后。
无庸置疑,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炼铁专家,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其不良影响,蔡和森因为领导上海五卅运动等工作,李一纯跟随蔡和森从莫斯科回到国内,但是。
工作废寝忘食。
后来堕落为托派,早在他从上海准备赴港时,但婚后则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
为解决他家的生活困难。
向警予原本是一位活泼多情的女子,对病中的蔡和森给与了许多照顾,理想浪漫的成分居多,加之自幼患有哮喘病。
为节省党的活动开支,他不顾广东省委的劝告。
对她而言。
李一纯,等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而是跟随李立三到安源另组了家庭。
1923年1月。
当晚,李大钊曾多次给胡适写信,他们夫妇都忘我地工作。
刹那间,对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蔡和森撰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1949年8月。
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在中**史上也是赫赫有名,他们正式结婚,败坏了向警予的形象,他们的感情同盟已是明日黄花,木然无语。
4月,就没有向蔡同盟的佳话,更何况夫妻间朝夕相处。
为了修复有了裂痕的向蔡同盟。
另一方面,亦即1925年。
蔡妮,他和李一纯只在一家罐头公司的楼上租了一间小房子。
而这些正是蔡和森不注意或者本身缺乏的,幽默的谈吐,先后在延安鲁迅师范学校。
向警予不善理家务。
同事们送她老祖母的绰号,他当之无愧,很不安全。
历史趣谈:蔡和森的后代 蔡和森和向警予李一纯的子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蔡和森的后代蔡和森和向警予李一纯的子女导语:蔡和森的后代:蔡和森,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
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
蔡和森的后代:蔡和森,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
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
8月4日,在广州军政监狱牺牲于敌人的酷刑之下,终年36岁。
接下来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成蔡和森的后代。
蔡妮,1922年4月出生于上海;蔡博,1924年5月出生在湖南;蔡转,1928年2月出生在天津;蔡霖,1929年5月出生在上海。
蔡妮与蔡博是向警予所生,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最短暂。
蔡妮在上海出生后仅4个月,就由母亲送回湖南,住在长沙五舅向仙良家。
蔡博接受母爱的时间更少,出生不到1个月,就由大姑妈蔡庆熙哺养。
1923年秋,其祖母葛健豪从法国勤工俭学归来,带回了外孙女李特特。
其时,党派蔡畅与李富春由法国转莫斯科学习,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只好由外婆带回国来。
葛健豪归国后,带着李特特住长沙天茂花园,在颜子庙创办的平民女子职业学校,既是她的家,也是我党的地下联络点。
从此,蔡家以葛健豪为中心,蔡妮、蔡博、李特特与大姑妈蔡庆熙、大表姐刘千昂等组成一个家。
在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祖母(外婆)是灵魂,大姑妈是顶梁柱,大表姐是3个小不点儿的带头羊。
1927年4月,向警予从莫斯科归国,由广州去武汉,顺道到长沙看望蔡家的父母及自己的两个孩子。
这是她最后一次与蔡家的亲人相聚,好在蔡父、蔡母的张罗下,拍了一张照片,算是唯一的一张“全家福”,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仅过一年,向警予就英勇献身了,年仅33岁。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避免被敌人“斩草除根”,葛健豪安排丈夫蔡蓉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
蔡和森
(1895-1931)
XX双峰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
1918年建立新民学会。
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建党理论。
1921年11月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任《向导》主编,并兼任上海大学教授。
中共二届至四届中央委员,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1年在主持XX省委工作期间于香港被捕,同年在广州监狱里被敌人用铁钉将四肢钉在壁上,再用刑刀刺死。
详细介绍:
蔡和森,本复姓蔡林,学名彬,别名和森,1895年生,XX湘乡县永丰镇(今属XX县)人。
少年时代家境清贫,当过三年学徒。
1913年考入XX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两年后又转人XX高等师范专修科学习。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4月,蔡和森和他的挚友毛泽东等人共同发起组织新民学会,蔡被推选为干事。
蔡学习讲究方法,勤于独立思考,时有独到见解。
在XX一师学习期间,备受杨怀中(昌济)老师赏识,在杨怀中给友人的信中曾提到:“我郑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引者注)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为求得学会的“向外发展”,1918年6月,蔡受新民学会的委托,从长沙来到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联系XX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他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著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李大钊,特别是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思想“矍然猛觉”。
(1)他写信给XX会友说:“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
(2)在新民学会会友中第一个吹响了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
经过“五四”运动战斗洗礼的蔡和森,于1919年月,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女友向警予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一家四口人共同远渡重洋求真理的佳话。
这年,蔡和森25岁。
他身体瘦弱,个子修长,穿一身西
装,头发有点蓬乱,不修边幅。
看上去,朴素而富有光彩,庄重而不矜持。
在消瘦的脸庞上两只眼睛炯炯有神,透露着执着追求的目光。
他沉默寡言,温和平易,好学深思,敏锐善辩,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让人感到有一种饱满的热忱和旺盛的斗志。
他讲起话来坚强有力,滔滔不绝;写出的文章更是独具匠心,出语惊人。
在赴法的轮船上,在国内已有密切交往的蔡和森与向警予经过多次亲切交谈,使向“放弃教育救国幻想而相信共产主义,同时警予与和森之恋爱亦于此发生”。
1920年1月到法国以后,蔡和森人蒙达尼公学学习。
他计划“开首二年不活动,专把法文弄清,把各国社会党、各国工团以及国际共产党,尽先弄个明白。
”(3)由于他专心致志,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有关各国革命运动、各种思潮的小册子上百种,并联系自己以往的革命实践,认真分析比较,毅然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而坚决地选择了社会主义。
同年5月间,蔡、向两人在蒙达尼的一间木板房里举行了简朴而欢愉的婚礼。
两人的结婚照是在学校的草地上照的,他们并肩依偎着,共同捧着一本打开的《资本论》,表示他们已经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终身的信仰。
在此前后,蔡和森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书的重要片断和一些宣传十月革命的小册子的部分内容,特别是反复认真学习了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简称21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列宁式的建党思想和建党原则。
他所翻译的资料,曾在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广为流传,为当时赴法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首先团结教育新民学会会友,结成一个倾向共产主义的团体,1920年?月6日至10日,蔡和森在蒙达尼公学召集旅法新民学会会友开会,讨论学会会务进行的方针。
蔡和森、向警予在会上首先提出今后会务进行的方针在于“改造中国与世界”,他们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者一致赞同,但在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时,出现了不同意见。
蔡和森主张“组织共产党,使无产阶级专政,其主旨与方法多倾向于现在之俄。
”(4)他指着墙上向警予用一张纸摘抄的《共产党宣言》有关部分,一句一句地向大家解释,并结合“宣言”精神对中国国情进行分析。
新民学会的重要发起人之一、此时在华法教育会担任秘书的萧子升
则主张“温和革命——以教育为工具的革命”。
两人意见针锋相对,一时相持
不下。
为了不影响会议原有议程的进行,会友们相约将自己的观点再行研究,
并写信征求XX会友毛泽东等人的意见,以集思广益。
8月13日、9月16日,
蔡和森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11921年2月11日,蔡和森还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
毛泽东于1920年月1日、1921年1月21日给蔡和森写了两封复信;陈独
秀于1921年8月1日给蔡和森写了复信。
这几封来往信件十分珍贵,成为研究蔡和森、毛泽东、陈独秀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文献。
蔡和森在信中对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正确论述,他认为:“世界革命运动自俄革命成功以来已经转了一个大方向,这方向
就是‘无产阶级获得政权来改造社会’ ”。
也就是说,俄国一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链条,爆发了十月革命,为一切被压迫被奴役的东方民族开辟一个新纪
元,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蔡和森写道;“由此就可推说中国社会革命了”,
“我们恐怕免不了社会革命的命运。
到了这个时候,革命之爆发乃是必然的趋势。
”(5)蔡和森这时就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前途,并把中国革命作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来加以论述。
他不只一处表述自己经过
“综合审缔”的结论:“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
理和方法。
”(6)“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
”(7) 既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已由世界大势决定,那么如何领导无产阶级来实现这
样的革命运动呢?蔡和森开列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四种利器”——党、工团、合作社、苏维埃。
他非常肯定地指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一共产党。
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
革命运动、劳动
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8)这一论述强调了建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出了党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当时党的创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而奠定了蔡和
森在建党中的卓越贡献和独特地位。
蔡和森正确论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
他指出:“马克
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
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
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9)他强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是无产阶级的思想。
为了强调唯物
史观对革命的重要指导作用,他特地将俄、德两国的革命进行了比较,由于指导思想不同,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德国则“劳资合组了德莫克拉西”。
由此,他又从实践经验上“肯定唯物观否定唯理观”。
因此,蔡和森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极为鲜明地宣称:“和森为极端马克思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
”(10)
蔡和森明确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进而达到共产主义。
他认为,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必要的方法,就是阶级战争加无产阶级专政。
他特别强调阶级战争就是政治战争,就是把资产阶级那架机器打破(如国会、政府),而建设无产阶级那架机器—一苏维埃。
他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没有无产阶级专政,就没有政权。
他还举出实例说,“打倒有产阶级的迪克推多(即专政之意),非以无产阶级的迪克推多压不住反动,俄国就是个明证。
”(11)
蔡和森十分注重党的阶级基础和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他驳斥了“中国无阶级”的观点,严正指出:“有人以为中国无阶级,我不承认。
只因小工小农不识不知,以穷乏惨苦归之命,一旦阶级觉悟发生,其气焰必不减于西欧、东欧。
”()蔡和森还深刻认识到,党的力量不仅在于用革命思想武装工农,还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并用革命思想发动和武装各阶层群众。
蔡和森指出:要邀一些同志跑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去,跑到全国的职业机关、议会机关去。
无产阶级不要惧怕资产阶级的议院,而要派人进入其中。
到议院工作的同志,立场上当然要树立从根奉上否定资产阶级议院主义的思想,行动上则应入到里面去打破他,即—面在议院做合法的工作,一面又在议院外做非法的工作,把合法的和非法的革命结合起来,一旦条件成熟,即起来打倒议院和政府,做完全的革命行动。
例如苏俄“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遍布全国各机关,列宁也加入了克伦斯基政府,所以十月革命一举成功。
蔡和森介绍了俄共(布)的入党条件,论述了党的组织原则。
他强调:“党的组织为极集权的组织,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必如此才能养成少数极觉悟、极有组织的分子,适应战争时代及担负偌大的改造事业。
(13)
蔡和森从无产阶级革命国际性高度,十分注重党所具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他指出,“马克思社会主义乃是国际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战争,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