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苏轼《定风波 》(共28张PPT)

❖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 , 多了几分 淡定从容 。
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 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 和希望。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赏析探究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晴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 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 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 心情.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 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 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 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思考: 小序交代了
哪些信息?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酹(lèi)江月
C. 狼狈 何妨 吟(yín)啸 竹仗
D. 料峭 斜照 回首
潇瑟(sè)
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
仗”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
瑟”。
26
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
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 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 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 和希望。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赏析探究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晴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 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 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 心情.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 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 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 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思考: 小序交代了
哪些信息?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酹(lèi)江月
C. 狼狈 何妨 吟(yín)啸 竹仗
D. 料峭 斜照 回首
潇瑟(sè)
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
仗”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
瑟”。
26
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
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 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定风波》 (公开课)课件

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①表达了诗人即使在被贬的艰辛生活中,也不会向命 运低头的豁达心胸,表现出誓与古人比肩不服老的豪 迈气概。(2分) ②“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用反问借这种不入俗眼的 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莫笑”、“君看” 也全是自负口吻。(2分) ③最后三句借用典故(晋朝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 赋诗之典;末句中“拍肩”化用郭璞《游仙诗》中 “右拍洪崖肩”)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还要 骑马射箭,吟填诗词,其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将 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
自觉功成名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整体感知
概括内容
整体感知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三月七日--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 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事件:遇雨 、 已而遂晴 故,交代写作缘由。
“轻” “竹杖芒鞋 轻胜马”
闲散江湖 奔波官场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赏析探究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 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风雨”
表层义:自然界的风雨, 深层义: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理解词句的含义思路:表层义+深层义
1.看题目 2.看注解
①定风波——词牌名。这首词于元丰五年(1082) 三月七日作于黄州。
注释②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3.古典诗词
A.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作品有《东坡乐府》 《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高一必修四 语文课件:第5课《定风波》 (共46张PPT)

是温暖。悲观的人,春天播种的是失望,夏天
挥洒的是叹息,秋天收获的是泪水,冬天享受
的是寒冷。
2.希望是什么?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 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 明星,能告诉人们希望就在前头。”风是什么?悲观 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 岸。”生命是不是花?悲观者说:“是又怎么样?开 过了也就没有了。”乐观者说:“不,它能留下甘甜 的果。”
提示:不是。这是一句包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 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 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
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 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
此类题目主要的命题角度有:(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 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 为它好在哪。(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5)某个词语
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考题印证
(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注]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 〈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
考点对接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 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 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
挥洒的是叹息,秋天收获的是泪水,冬天享受
的是寒冷。
2.希望是什么?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 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 明星,能告诉人们希望就在前头。”风是什么?悲观 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 岸。”生命是不是花?悲观者说:“是又怎么样?开 过了也就没有了。”乐观者说:“不,它能留下甘甜 的果。”
提示:不是。这是一句包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 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 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
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 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
此类题目主要的命题角度有:(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 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 为它好在哪。(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5)某个词语
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考题印证
(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注]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 〈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
考点对接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 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 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6
02
《定风波》文本解读 与赏析
2024/1/25
7
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
2024/1/25
原文呈现
全文准确呈现苏轼《定风波》一 词,包括题目、作者、正文及标 点。
注释解读
对词中难懂的字词、典故、历史 背景等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帮 助学生理解词意。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如“穿林打 叶声”、“竹杖芒鞋”、“一蓑烟雨 ”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词中的画 面感。
10
03
《定风波》艺术特色 分析
2024/1/25
11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
上下片呼应
上片描述自然景象,下片 抒发情感,二者相互呼应 ,使全词结构紧密。
2024/1/25
时空交错
词中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 ,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起伏 变化,增强了词的艺术表 现力。
线索清晰
以词人的行踪为线索,贯 穿全词,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
12
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
炼字精准
苏轼运用精准的动词、形容词等 ,刻画出生动的景象和强烈的情
感。
2024/1/25
音韵和谐
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 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13
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
寓情于景
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苏轼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 认同。
《定风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02
《定风波》文本解读 与赏析
2024/1/25
7
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
2024/1/25
原文呈现
全文准确呈现苏轼《定风波》一 词,包括题目、作者、正文及标 点。
注释解读
对词中难懂的字词、典故、历史 背景等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帮 助学生理解词意。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如“穿林打 叶声”、“竹杖芒鞋”、“一蓑烟雨 ”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词中的画 面感。
10
03
《定风波》艺术特色 分析
2024/1/25
11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
上下片呼应
上片描述自然景象,下片 抒发情感,二者相互呼应 ,使全词结构紧密。
2024/1/25
时空交错
词中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 ,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起伏 变化,增强了词的艺术表 现力。
线索清晰
以词人的行踪为线索,贯 穿全词,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
12
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
炼字精准
苏轼运用精准的动词、形容词等 ,刻画出生动的景象和强烈的情
感。
2024/1/25
音韵和谐
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 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13
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
寓情于景
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苏轼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 认同。
《定风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03
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 放奔放,也有婉约柔美;既有 山水田园,也有边塞题材。
04
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词 风,成为后世词人学习的典范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教影响,主张“内儒外道”, 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
02
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 人墨客,尤其是他的豁达乐观 、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语言特色
平易自然
苏轼的词语言平实,不事雕琢,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读来亲切自然。
清新脱俗
这首词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 ,语言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
含蓄蕴藉
苏轼的词往往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 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耐人寻味。
05
《定风波》的影响与评价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教育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这首词传达了一种不畏 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VS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定风波 》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 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从而培养他们的 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 通过这首词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 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02
03
意境深远
苏轼的诗词意境深远,常常通过 描绘自然景物或历史典故来表达 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04
03
《定风波》诗词解析
词的上片解析
总结词
描绘雨中行走的场景
详细描述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 平生。”描述了词人在雨中行走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 神境界。
高二语文必修4《苏轼 定风波》公开课(20张ppt)课件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确,高低不平的样子。
①请简要分析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中“清”字的妙处。(4分)
“清”字有清澈、澄明之意。一个“清”字描绘出雨后月光的皎洁, 营造了清新、澄澈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 (写出“清”字的意思得1分;“清”字的效果3点,每点得1分。)
小结
•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 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 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 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 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 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 崭新的位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②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淡泊名利、不畏艰险、自得其乐 的诗人自我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①元封五年三月,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游此地得此词。 ②白发、黄鸡,即“黄鸡催晓”、“白日催年”,语出白居易 《醉歌》诗。 (1)词的上阕描写了暮春兰溪的雨后景色。“松间”句脱胎于白 居易的“沙路润无泥”。本词换“润”为“净”。请结合上下句,从 景艺术角度赏析这一“净” 字的表达作用。(4 分)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 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 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萧瑟”指什么?诗 人要“归去”何处?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优秀课件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 是潇洒超俗、乐观开朗、旷达恣肆 的。
“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我们怎样的人生 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2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 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 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身在闲散江湖胜过在官场奔波劳碌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 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 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 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逸闻趣事
❖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 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 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 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 “水漂东坡诗(尸)。”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 是潇洒超俗、乐观开朗、旷达恣肆 的。
“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我们怎样的人生 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2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 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 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身在闲散江湖胜过在官场奔波劳碌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 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 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 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逸闻趣事
❖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 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 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 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 “水漂东坡诗(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评价他的人、他的词、他的人 生态度;可发表你对他的情感;也 可谈他对你的影响。
小结:
此词作于苏轼贬到黄州之于寻常中 见深意,表现出旷达、洒脱的人生 态度。
背诵全文
作业:
1、背诵并能默写全文 2、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 都会遇到风风雨雨,面对人生风雨, 我们可以从本词得到哪些启示。写一 篇200字左右的感悟。
定风波 苏轼 执教者:汉源二中 彭晓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理 解作品深层内蕴. 2、体味诗歌中包含的人 生哲理,力争能背诵全 词. 3、感悟词人乐观、旷达、 洒脱的情怀.
(一)整体感知
1、多形式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语调轻重 语气急缓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深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你品读出来 的深刻含义。
(二)品味赏析
2、分析苏轼形象
通过___这句话(词 语),我看到了一个__
从_容的苏、轼淡。定、洒脱、旷 达、乐观、自然、沉 着......
(二)品味赏析
3、如果把全词作者的的情怀浓 缩到词中到一个字上,哪个字 最恰当,为什么?
归
(三)写作练习:
如果苏轼就在你对面,写几句最想 对他说的话。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2、分析序言 3、简析上下阕内容
(二)品味赏析
1、 “文为读,诗为品”,诗词的 意蕴或力透纸背不在言表,或言在 此而意在彼。 从文中找出一句你最喜欢或感受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