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大失血患者大量输注血液制剂不同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其临床观察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其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4-06-25T14:33:17.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古力米娜?玉山[导读] 总之,在对于急性失血患者进行治疗时,联合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治疗方式比单独输注其中之一有很好的疗效。
古力米娜?玉山(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83005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三种方法及其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收治的急性大出血患者共245例。
将其随机分为3组,试验A组给予采血小板单独输注治疗,试验B组给予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治疗,试验C组给予联合输注治疗。
对3组患者输注后1-2h的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检测治疗前后的PT、APTT、TT、PLT、Fbg,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试验C组与试验A、B组相比,止血效果较好,有效止血率大大增高,止血时间缩短。
结论对于急性大失血患者,联合输注与单独输注相比更有效。
【关键词】急性大失血联合输注血小板冷沉淀【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121-02 急性大失血被认为是急诊的危重症之一,在急诊病房极为常见,其起病急、发展快,短期内即可引起患者血容量、红细胞浓度急剧下降、极易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引起死亡[1]。
对于此类患者,一般要进行输血或输液的治疗手段,并进行及时的护理,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为探讨急性大失血患者最佳的治疗手段,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们选择我院在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由于创伤、消化道大出血、宫外孕破裂等引起的急性大出血患者245例,其中男性119例,女性126例,年龄在18-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1±12.6)岁。
所有患者的输血量均超过3500ml。
2 研究方法2.1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A组给予采血小板单独输注治疗,共72例,给予单采血小板10U;试验B组给予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治疗,共80例,给予冷沉淀凝血因子10U;试验C组给予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治疗,共93例,先后给予血小板10U和冷沉淀凝血因子10U。
不同比例成分输血对急性大出血患者的效果分析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13.050不同比例成分输血对急性大出血患者的效果分析孙鑫1,张钰蓓2,葛镇镇31.江苏省镇江市中心血站,江苏镇江212000;2.镇江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镇江212000;3.镇江市中医院医务科,江苏镇江212000[摘要]目的观察大出血患者采用不同比例成分输血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镇江市中医院应用大量输血的患者71例,根据输注血浆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比例分为3组,其中16例低比例组(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3),37例中比例组(1∶3≤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2),18例高比例组(1∶2<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1),对比3组患者入院后24 h凝血功能。
结果输血后,低比例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指标为(19.50±1.80)s、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rothrombin time, APTT)指标为(63.50±12.50)s、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指标为(25.70±6.50)s、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指标为(1.10±1.30)g/L、血小板(platelet, PLT)指标为(82.60±12.10)×109/L。
3组输血后PT、APTT、TT、FIB、PLT指标明显优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输血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的PT、APTT、TT均明显比低比例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大出血患者应用中高比例成分输血,有利于凝血功能恢复,加快患者止血。
[关键词]急性大出血;不同比例输血治疗;成分输血[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7(a)-0050-04Effect of Different Proportion Component Transfusion on Patients with Acute Massive HemorrhageSUN Xin1, ZHANG Yubei2, GE Zhenzhen31.Zhenjiang Central Blood Station, 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212000 China;2.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Zhenj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212000 China;3.Department of Medical, Zhenj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212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ransfusion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 components in patients with mas⁃sive hemorrhage. Methods From March 2018 to April 2019, seventy-one patients who received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in Zhenj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plasma transfusion and leucocyte removed red cell suspension. There were sixteen cases in the low pro⁃portion group (FFP:RBC<1∶3), thirty-seven cases in the medium proportion group (1∶3≤FFP:RBC≤1∶2), and eighteen cases in the high proportion group (1∶2<FFP:RBC≤1∶1).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was compared 24 hours after ad⁃miss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the PT index was (19.50±1.80) s, the APTT index was (63.50±12.50) s, the TT index was (25.70±6.50) s, the FIB index was (1.10±1.30) g/L, and the PLT index was (82.60±12.10) g/L. The indexes of PT, APTT, TT, FIB and PLT after transfusion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ansfus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the PT, APTT and TT in the medium proportion group and the high propor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medium low propor⁃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proportion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assive hemorrhage is conducive to the recovery of coagulation[基金项目]2021年度镇江市社会发展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镇科农(2021)136号]。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种交通事故、手术、外伤等因素引发的急性大出血的情况越来越多。
大量失血会导致患者体内的血容量不足,从而引发多种症状,如低血压、心率增快、低氧血症等。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及早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及时进行输血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急性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是治疗大出血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正常血容量维持体内各组织和器官的供氧和养分需要。
血液状况的好坏决定了机体内多种代谢的行为。
失血后很多器官的功能衰退可能是由于供血不足造成的。
因此及时输血能够维持机体的氧合和营养的充足,保证脏器的正常代谢和维持生命的器官。
输血之前必须确定失血的原因和程度,以确定输血量。
特别是血容量不足时,必须先矫正血容量再进行输血,避免血压过高,导致肺水肿等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输血的量和时间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病人需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输血。
目前常用的血液产品有红细胞悬液(RBC)、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和因子浓缩等,其中以红细胞悬液用量最大。
输血前要做血型鉴定和免疫学试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治疗可以让急性大出血患者血容量及早恢复,从而使机体的代谢和病理过程得到控制。
同时,输血也能迅速升高机体的氧输送,加速组织修复和恢复代谢功能。
但是,输血不仅仅要随意进行,还要注意输血后的监测及敏感反应。
总之,针对急性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该技术能够快速的让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
但是也需要注意输血前的确认和输血后的监控,避免患者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急性大失血是指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导致血容量不足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输血治疗是迅速纠正失血导致的低血容量和休克的主要手段之一。
下面将介绍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输血治疗的方法首先要确定患者的输血指征,通常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
典型的症状包括进行性贫血、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皮肤苍白、四肢湿冷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和凝血功能异常等指标。
在确定输血指征后,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进行输血。
常见的有全血、红细胞悬液、浓缩血小板和新鲜冷冻血浆等。
红细胞悬液是最常用的输血制品,可提供氧运输功能,迅速纠正贫血状态。
对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来纠正凝血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在输血前要进行输血配型和交叉试验,以防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注重监测患者的临床效果和输血反应。
临床效果主要表现为症状和体征的改善,如血压恢复正常、心率减慢、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等。
输血反应常见的有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后感染等。
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和输血相关急性肾损伤等。
输血后感染是指输血后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同时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制品。
临床研究表明,输血治疗对急性大失血患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输血可以迅速增加血容量,提高氧输送能力,改善组织灌注,帮助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
输血还可以纠正贫血状态,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对于急性大失血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还可以补充凝血因子,促进凝血功能的恢复。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是迅速纠正失血导致的低血容量和休克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合适的输血指征和血液制品,并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组织灌注,促进患者康复。
但值得注意的是,输血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应用。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急性大失血是指由于出血导致失血量迅速增加,超过人体代偿能力所引起的一种危急情况。
这种情况下,及时输血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血液循环,维持组织器官功能,救治患者的生命。
输血治疗是将新鲜血液或其成分输入到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见的输血治疗方式有全血输注、红细胞悬液输注、血浆输注以及血小板输注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失血程度、循环状态等因素来确定。
输血治疗的目的是补充患者体内的血液容量,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组织器官的供氧情况。
输血可以迅速增加患者的血液容量,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增加输送给组织的氧气量,通过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和恢复功能。
临床实践证明,及时进行输血治疗可以有效地阻止失血引起的生命危险。
输血能够迅速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减轻组织器官的负担,缓解失血带来的休克状态。
输血还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促进细胞代谢,加快组织修复和再生的过程。
对于急性大失血患者来说,输血治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输血可以迅速恢复患者的血容量,提高血液的氧合能力,改善组织的供氧情况,从而减少心脏所需的工作量,增加心脏的功能储备。
输血还能起到抗休克、扩充血容量、纠正代谢紊乱、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
输血治疗并非没有风险。
输血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感染传播、血液凝块形成等并发症。
在进行输血治疗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液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迅速纠正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状态,缓解休克,促进组织修复和恢复功能。
输血治疗也需要谨慎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急性大失血是一种严重的医学紧急情况,常见于外伤、手术、消化道出血等情况下。
急性大失血会导致严重的循环衰竭和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对于急性大失血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其临床效果。
一、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指征和原则1. 输血指征急性大失血患者需进行输血治疗的指征包括:(1)血容量显著减少,如进行性低血压、心率增快等;(2)血红蛋白严重下降,如低于70 g/L;(3)已使用有效的容量复苏措施后仍然存在明显的循环衰竭;(4)存在明显的出血原因,如外伤、手术等。
2. 输血原则对于急性大失血患者的输血治疗,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输血,以迅速补充失血所致的血容量不足和维持组织器官的灌注;(2)备血:根据患者的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预先备足适宜的血液制品;(3)合理用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输血制品和输血量,不盲目大量输血;(4)观察: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输血效果,及时调整输血治疗方案;(5)避免输血并发症: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输血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1. 红细胞悬液红细胞悬液主要用于补充失血引起的贫血和维持组织器官的灌注。
选择红细胞悬液时,应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临床症状来确定输血指征和输血量。
一般情况下,可输注红细胞悬液来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改善组织灌注,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2. 血小板悬液急性大失血患者可因出血导致血小板减少而出现出血倾向,因此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悬液来改善血液凝血功能。
在选择血小板悬液时,应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情况来确定输血指征和输血量。
适量的血小板输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3. 新鲜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可用于改善急性大失血患者的凝血功能。
急性大失血患者的临床分析及输血治疗效果评价

( P<0 . 0 5 )
悬浮红细胞 续用量 ( 4 . 8 ±0 . 7 9 U)较其 他两组 明显 减少 ,有效 止血率
组 ) 、单独 输注 单采血小 板组 ( B 组 )、单独输注 冷沉淀 凝血 因子组
( C 组 ),每 组2 O 例患者 。输注后 l ~ 2 h 后 ,对所有 患者的平均止 血时 间、有效止 血率 、2 4 h 内悬浮红 细胞续用量进 行记录 统计 。其 中,冷 沉 淀凝血因子 、单 采血小 板、悬 浮红细胞 由本院血库提供 。 1 . 4护理 观察 :对三组患者 进行输 注治疗的 同时也要 给予 正确 的护理 治疗 ,主要包 括 :①及 时记录患者 的体温变化 ,若 发现异常患者 应采 取 相应的治疗 措施 ;②随时注意 出血情 况或者倾 向,若在患者 的非手 术 部位发现瘀 点 、瘀斑 等倾向时 ,先排 除溶血反应 ,随后立 即进 行抽 血 ,明确原 因后采取相应 措施 ;③定期 观察尿液是否 出现异常变 化 , 若旱现酱油 色或者浓 茶色 ,停止输血 ,抽取患者 的血液和血袋剩 余血
【 摘 要】 目的 研 究分析 急性大失血 患者的输血 治疗临床 效果评价 。方 法 选取 6 0 例我 院 自 2 0 1 3年 5月至 2 0 1 5 年 3月收治的 因创伤 、异位妊娠
破 裂、 消化道 大出血 等原 因的 急性 大 出血 患者进行 回顾性研 究,随机将所 有患者平 均 分成三 组 ,即联 合输 注组 ( A组 ) 、单 独输注 单采血 小板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急性大出血是指由于外伤、手术或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大量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输血治疗是迅速恢复血容量和维持组织灌注的关键措施之一。
下面将讨论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原则、方法以及临床效果。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快速补充有效循环容量,维持组织氧供,纠正贫血和减轻器官损伤。
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迅速复苏血容量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有效提高血压和改善心输出量,确保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灌注。
输血要迅速纠正贫血,提供足够的氧供,减轻器官缺氧导致的损伤。
对于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全血输注、红细胞悬浮液输注和血浆输注。
全血输注是将新鲜的全血输注给患者,其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
红细胞悬浮液输注是将血浆去除后,只输注红细胞。
血浆输注则是将血浆输注给患者,其中含有凝血因子等凝血成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输血方法,以尽快补充有效循环容量和纠正贫血。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和免疫反应等。
在输血治疗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交叉配血、感染筛查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
对于大量失血的患者,还应积极寻找和纠正出血原因,以减少输血的需要。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措施,能够快速恢复血容量、纠正贫血和维持组织灌注,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输血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基础上进行,配合必要的预防措施和出血原因的处理,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大失血患者大量输注血液制剂不同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外伤急性大失血患者大量输注血液制剂时,对不同输血方案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合理的输血治疗方式,使临床用血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和涪陵中医院收治的急性大失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及临床医师输血方案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2);给予观察组患者输注红细胞时按照比例同时输注其他血液成分(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冷沉淀),给予对照组单一输注红细胞悬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GB、HCT、PLT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输血后,观察组HGB、HCT、PLT及凝血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急性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救治中,按比例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治疗能够改善凝血功能,缓解临床病情,是临床上应该采取的输血治疗方式。
标签:急性大失血;大量血液制剂输注;不同方案;疗效分析
随着私家车数量、高层建筑施工增多,交通事故、建筑事故所致外伤急性失血患者,偶发的刀刺伤、妇产科及外科肿瘤、器官切除手术意外出现的术中大量失血现象仍然存在。
患者机体急性大量缺血而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重要器官和组织出现灌流不足,缺血缺氧。
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异常、重要脏器肝脏、肾脏、脑组织功能衰竭,甚至休克死亡。
而在急性失血患者的临床抢救上,输血补液扩容增压是主要的急救方式,常规的血液制剂输注方式分为单一输注悬浮红细胞和各种血液成分按比例输注两种方式[1]。
本研究选取涪陵中心医院和涪陵中医院收治的86例外伤或者手术意外大量急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比较探讨这两种大量输注血液制剂方法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涪陵中心医院和涪陵中医院收治的中老年急性失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及临床医师输血方案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2)。
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6例,年龄25~72岁,平均(54.3±8.2)岁;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刀伤、手术意外分别为24、10、6、4例。
对照组男37例,女5例,年龄24~71岁,平均(55.4±9.2)岁;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刀伤、手术意外分别为23、9、7、3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外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JHF7-300血常规检测仪(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及其配套试剂、质量控制品;采用AYW9001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南京瑞迈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
产研发),选用北京创美科技有限公司配套的试剂盒[2]。
待明确急性失血原因后及时给予有效止血。
其中,观察组输注红细胞(2000 ml)时按照比例同时输注其他血液成分(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冷沉淀),并对部分患者输注纤维蛋白原(FIB)、机采血小板(PLT)。
給予对照组单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果出现异常则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和凝血四项指标。
其中,凝血指标包括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于检验科(输血科)行检测[3]。
比较两组溶血反应、发热与过敏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资料分析与处理均采用SPSS 16.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血前后血常规比较
输血前,两组患者HGB、HCT、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输血后,观察组HGB、PLT及HCT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变化
输血前,两组患者FIB、PT、TT及APT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输血后,观察组发热1例、過敏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4.55%,死亡3例,死亡率6.81%(3/44);对照组发热2例、过敏3例、溶血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9.05%(8/42),明显高于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5例,死亡率11.90%,与观察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事故呈现上
升趋势,同时加上偶有刀伤,妇产科、肿瘤科等手术意外偶有发生,术中大出血意外事件也增多,需要给予患者大量输注血液治疗[4-6]。
外伤急性失血患者遍及各个年龄层,患者一般情况下存在HGB、HCT、PLT及凝血指标异常状况[7]。
其中,PT、TT及APTT水平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性与预后的重要指标。
陈宝龙等[8]认为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抢救时,需要及时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以颈外静脉为首选。
在急性大失血患者治疗上,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支持性和代偿性疗法,也是维持患者血容量、血压,维持重要器官血流灌注,避免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方法。
大量输血时,要求合理搭配各血液成分,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大量输血指南中,大量输血方案(MTP)联合剂量为:6 U压积红细胞,4 U FFP和1份单采血小板(室温储存,非冻结)[9-10]。
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输注红细胞时按照比例同时输注其他血液成分(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冷沉淀),结果显示:(1)输血前,两组患者HGB、HCT、PLT与凝血指标差异無统计学意义(P>0.05)。
输血后,观察组HGB、PLT及HCT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输血前,两组患者FIB、PT、TT及APTT指标差異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差异明显,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量输注血液制剂时,按照比例,及时足量输注各血液成分比单一输注红细胞血悬液临床疗效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在急性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救治中,按照比例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治疗,对于有效提高血容量、改善机体凝血功能、缓解患者病情及减少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且,治疗中基本上不会发生红细胞无效输注,是临床上理想的输血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兰珂,陈均平,魏素志.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对中老年外伤急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0(2):2751-2752.
[2]胡旭梅,赵海涛,王敬波,等.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对创伤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5,14(3):486-488.
[3]王洪远,陈萍,刘红,等.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大量输血的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6(4):2351-2353.
[4]赵海涛,胡旭梅,王敬波,等.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分析[J].华西医学,2015,15(9):1692-1694.
[5]温志红.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及时补充血浆的必要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9(4):3072-3073.
[6]胡丽华.临床输血学检验[M].第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65.
[7]戴蕴,王占科,乐爱平,等.严重创伤失血患者大量输血后血糖水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的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5):83-86.
[8]陈宝龙,彭家明.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对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救治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22(29):16-17.
[9]于淑敏.大量失血患者中应用成分输血对DIC发生率的影响[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5):61,63.
[10]罗宏山,任俊.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单独及其联合输注对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3):321-3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