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捷径》-----脉诊 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 把脉口诀

合集下载

李士材新著四言脉诀篇

李士材新著四言脉诀篇

李士材新著四言脉诀篇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需要迈过两大关,一是脉诊,二是药物苦欲补泻,这是临床断病用药第一要义,不明则不足言医。

今天主要公布的是李士材脉法秘诀。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脉诊的重要性,但很多人都是走个过场,包括专家教授,都以问诊和检查为主,对于诊脉,实在是心明者寡,泛泛者多,想通过诊脉而疗疾如神者,真的是寥寥无几。

为什么脉学这么难?全国精通者那么少呢?原因就是在于学习的人,即使临证几十年,期间也有过琢磨感悟,但可能从始至终都没有走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也就很难达到一种至高至深的境界。

学习脉诊,我们业内早有共识,那就是王叔和《脉经》中所记载的“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隋唐名医许胤宗也表示,“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也就是说,脉象的复杂性,要想真正辨别其中的奥秘,往往并不简单,有时候意思好像明白,但就是无法表示,大有一种“爱在心口难开”的感觉。

宋代名医许叔微这样说到,“脉之理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

凡可以笔墨载,可以口舌言者,皆迹象也。

至于神理,非心领神会,焉能尽其玄微耶?如古人形容一胃气脉也,而曰不浮不沉,此迹象也,可以中候求也。

不疾不徐,此迹象也,可以至数求也。

独所谓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非古人秘而不言,虽欲名状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发,跃然于言词之表,以待能者之自从耳。

”比如这是一个关于胃气脉的论述,古人讲这种脉的形态描述为“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

Oh Maiga!这种表述该怎么去体会?这个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比较好理解,但是接着给你来一个“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题怎么解?对于这一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对此也表示词汇量有限,不知该如何表述这个“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干脆笔锋一转,玩个更大的,一句“脉贵有神”就点明其奥义了。

“脉贵有神”该怎么解?对此,脉学宗师李士材也表示“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迹象求,言语告也”。

手抄本《医道捷径》

手抄本《医道捷径》
20、右寸沉脉(肺)
右寸沉,肺气实,内热表寒;嗽声沉,咽微干,见饭懒餐;气不散,胸 腹满,膨胀难堪;轻四君,重益气,二方可拣;平肺散,生脉散,泻白
三散。 诗曰: 参苓青陈知味天,即是人参平肺散, 生脉散中参麦味,泻白桑骨二皮甘, 参苓术草四君子,益气归芪升柴兼。
21、右寸迟脉(肺) 右寸迟,肺经寒,寒难尅木;木过旺,反烁金,更凌脾土;脾土衰,不 生金,金愈受苦;外不卫,表更松,贼风易入;也须将,生金饮,连进
10、左寸数脉(心) 左寸数,心经热,热即是火,心属火,数属火,火中加火,或赤肿,或 痒疡,无非火烁,归脾汤善能泻,火中之火,六味汤加归芍,渐渐消却。
六味汤诗:
地黄山萸苓丹泽,加入归芍滋阴来。 阴生阳降自然里,何怕脉数见火灾。
11、左关浮脉(肝) 左关浮,肝经虚,木中无火,木无火,不生心,心血立涸,血枯稿,不 管筋,筋挛脚弱,或结核,或瘰疬,肝气不和,只须用,七味饮,一方
邪亡。理谷不并行,邪正难两立,满座皆君子,小人无地容。
右部既已又写完,肺脾命门脉乃全; 虽是按经著煎丸,学者务必要互看; 历举数方立本宗,不贵熟来贵变通; 果能运用方寸地,神明变化用无穷。
蜜丸朱砂衣,引用灯草汤, 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8、左寸沉脉(心) 左寸沉,心火实,实则亢害,移热于,小肠中,便闭赤涩,或淋浊,或 口糜,疼难忍耐,导赤散合逍遥,一剂清泰,若不然,泻心汤,亦可使
得。 导赤散诗: 生地木通甘草稍,还有竹叶清上焦,
数味清凉降实火,南方丙丁自然消。 逍遥散诗:
逍遥古人不自得,苓术芍药与归柴。 生地薄荷同煎服,山栀丹皮外加味。
24、右关沉脉(脾) 右关沉,脾经实,实则为郁;土即郁,不化食,久则作湿;湿盛了,变
痰涎,呕吐不已;二陈汤,六君子,斯症妙剂;山楂肉,宿砂仁,效过 神曲。

五世家传《脉诀》诊脉口诀

五世家传《脉诀》诊脉口诀

五世家传《脉诀》诊脉口诀山西老中医萧通吾继承五世家传《脉诀》诊脉口诀萧通吾继承五世家传《脉诀》的基础上经过六十多年的临床实践,验证了各种脉象与疾病变化的关系。

浮脉左寸脉浮是伤风,目眩头痛风痰壅。

浮兼虚迟心气少,心神恍惚不安宫。

浮散心气虚烦躁,洪数心经被热攻。

左关脉浮主腹胀,数因风热入肝中,怒气伤肝脉浮促,心胸逆满不相通。

左尺脉浮小腹胀,膀胱风热是尿涩。

芤则男子必尿血,妇女崩带定无疑。

迟是疝气脐下痛,浮而无力是肾虚。

右寸脉浮肺受寒,咳嗽清涕寒风痰,如遇洪浮为肺热,浮迟喘咳吐痰涎浮细本是肺阴伤,干咳少痰声嘶哑。

右关脉浮是脾虚,中满不食郁气居,浮大涩来因吐食,浮迟脾胃虚寒余。

右尺脉浮下焦风,大肠秘结苦难通,若逢浮虚元气少,浮数风热大肠攻。

沉脉左寸脉沉心内寒,胸痛皆因饮与痰。

关沉痃癖小腹痛,沉伏肝寒胁刺连。

尺沉肾脏寒邪侵,腰背冷痛便浊频。

男子精冷女结血,沉细筋酸尿余淋。

右寸脉沉肺受寒,停痰咳喘气舒难,紧滑咳嗽因伤冷,细滑骨蒸寒热缠。

右关脉沉是胃寒,食积中满与吐酸。

右尺脉沉腰酸痛,若还沉细痢脐寒。

迟脉左寸脉迟心内寒,湿凌膻中布散难。

关迟手足皆拘急,胁下时痛因受寒。

尺迟肾虚小便浊,妇女月水定然难。

右寸脉迟寒入肺,冷痰气促胸不宽。

右关脉迟中焦冷,脾胃有寒食不甘。

右尺脉迟脏冷泻,小腹疼痛腰膝艰。

数脉左寸脉数口舌疮,咽喉疼痛苦难当。

左关脉数肝经热,头晕目疼邪火亢。

左尺数为下焦热,遗浊淋癃小便黄。

右寸脉数肺经热,吐红咳嗽内生疡。

右关脉数肺有热,呕逆痰壅火炎亢。

尺为相火炎上象,滋阴降火始能康。

滑脉左寸脉滑心热盛,实大心惊舌又硬。

关滑目痛肝有热,尺滑淋赤茎中痛。

右寸脉滑痰涎呕,毛焦咽燥晕在头,有时津涕粘而咳,须知肺热疗解瘳。

关滑脾热并口臭,食不化时吐逆咎。

右关滑因相火炎,肠鸣下痢不能安。

涩脉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浅散。

或一止复来,三五不调。

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

左寸脉涩心耗虚,冷气心痛有血淤。

关涩肝虚胸胁痛,筋失濡养身转疼。

把脉的口诀

把脉的口诀

把脉的口诀
以下是五个符合要求的口诀:
《一脉一感要记牢》
一脉跳动有奇妙,一摸就知啥情况。

轻取好比微风飘,重按如同石头撞。

正常脉象如小鱼,欢快游动有力量。

如果脉象很奇怪,身体可能有异样。

小学生们要记清,自己健康心中放。

《二看二辨很重要》
二看脉搏快或慢,二辨节奏齐不齐。

快如小鹿在奔跑,慢似蜗牛慢慢移。

节奏整齐心安稳,忽快忽慢要警惕。

就像走路看步伐,稳定有序才适宜。

小朋友们多留意,脉象之中藏秘密。

《三感三知有妙法》
三感脉的软硬度,三知体内气和血。

软脉好似棉花糖,硬脉如同硬棒棒。

气血充足脉有力,气血不足脉虚弱。

好比汽车要加油,动力满满才好跑。

小学生呀要知晓,关心身体要趁早。

《四摸四想趣无穷》
四摸脉来四想象,想象体内啥模样。

滑脉好似珠滚动,涩脉就像路坎坷。

洪脉如同大江流,细脉宛如线一条。

如同观察小世界,脉象之中有乾坤。

小朋友们仔细摸,探索身体的大门。

《五观五思有门道》
五观整体五思考,思考健康好不好。

整体和缓为常态,异常波动要思考。

如同观察天气变,阴睛风雨要明了。

小小脉象大学问,用心体会才知道。

小朋友们多学习,健康成长乐淘淘。

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把脉入门必背口诀”的文案:咱今天就来唠唠把脉入门的那些必背口诀。

把脉这事儿啊,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就是中医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身体状况的一门学问。

要入门把脉,就得先把一些口诀牢记在心。

就说这“浮脉轻取即可得,沉脉重按始应指”,意思就是浮脉啊,轻轻一搭就能感觉到,而沉脉呢,得用力按下去才有感觉。

这口诀简单吧?可真要掌握好,还得下点功夫。

我记得刚开始学把脉的时候,那真是一头雾水。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互相把脉练习。

我对面坐的是个小胖子,我一搭他的脉,哎呀,感觉模模糊糊的,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是啥脉啊?老师走过来,轻轻敲了下我的脑袋说:“用心感受,别着急!”然后耐心地给我讲解,怎样分辨脉象的细微差别。

再比如“迟脉一息不足四,数脉一息五六至”,这说的是脉搏跳动的频率。

迟脉跳得慢,数脉跳得快。

可这快慢的度又该怎么把握呢?我当时就天天拿着个小计时器,自己给自己把脉,边把脉边数,弄得跟个科学怪人似的。

还有“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滑脉就像是珠子在盘子里顺畅地滚动,涩脉呢,则像是用不太锋利的刀在刮竹子,那种不顺畅的感觉。

为了体会这两种脉象,我没事就去摸摸家里的珠子,再去感受感受竹子的表面,就想找找那种感觉。

把脉入门的口诀还有很多,像“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紧脉绷急弹指,状如转索”等等。

每一句口诀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需要我们慢慢去领悟和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

有一次,我给家里人生病的亲戚把脉,还真能说出个一二来,虽然不是特别准确,但也让大家对我刮目相看了。

总之啊,把脉入门的这些口诀是基础中的基础,要想真正掌握好把脉这门技术,就得把这些口诀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多实践、多体会。

相信只要用心,咱们都能成为把脉的小行家!不知道您看了我这一大通唠叨,对把脉入门的口诀有没有多一点了解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浮脉口诀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口诀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口诀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把脉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其中一种,主要看的是人的气血,根据人的气血判断人五脏六腑的活动,脉象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切脉来来了解病情,对症下药。

把脉可以看出人体气血运行的状况,五脏六腑的活动是否正常,病变的过程中正邪的消长,可以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新心脉的活动,比较好的中医通过把脉就可以诊断疾病。

把脉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史记》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就用望闻问切的方法给人看病,把脉是中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实践医疗经验总结而成的。

脉搏是人体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人体的循环和身体的内脏有一定的练习,所以组织代谢的变化都会影响血液的循环,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可以通过切脉来了解病情的具体属性是寒性还是热性,从而了解具体的病因,根据病因对症下药。

中医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就用自然中的花草来治疗一些疾病,也用烧热的沙土和石块来作为局部的取暖,治疗一些疾病。

后续又有扁鹊李时珍等名医对于中药的完善,发展到现在,中医是实践
的发展,通过实践不断的总结一些医学理论知识。

现在中医已经被不断的重视,中医里面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别看这东西有点玄乎,其实咱们老百姓也能轻松掌握。

今天,我就给大家来一段儿把脉入门必背口诀,让你在朋友聚会时,也能炫耀一下自己是个“中医达人”!1. 1.1 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咱们得了解一下脉象的基本知识。

脉象是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种方法。

脉象分为浮、沉、迟、数、紧、滑等六种类型。

记住了吗?嘿嘿,别忘了跟我一起念一遍:“浮沉迟数紧滑”。

2. 1.2 掌握把脉的三大原则在学习把脉的过程中,咱们要掌握三个原则:举、按、寻。

举就是抬起手臂,让医生看到你的脉搏;按就是轻轻地用指腹去感受脉搏的跳动;寻就是根据脉搏的跳动情况,来判断你身体的状况。

记住了吗?跟我一起念一遍:“举按寻”。

3. 2.1 浮脉的特点浮脉是指脉搏跳动较快、较弱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的人身上。

哎呀,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哦!咱们得赶紧调养身体了。

4. 2.2 沉脉的特点沉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慢、较强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旺盛、阴血充足的人身上。

这可是个好消息!说明你的身体状况还不错嘛!5. 2.3 迟脉的特点迟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慢、有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两虚、阳气不足的人身上。

这时候,咱们得好好补一补身体了。

6. 2.4 数脉的特点数脉是指脉搏跳动较快、有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两盛、阴血过剩的人身上。

这个嘛,也得注意调节身体平衡哦!7. 3.1 紧脉的特点紧脉是指脉搏跳动较紧、有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瘀滞、气机不畅的人身上。

这时候,咱们得活血化瘀,让身体恢复健康。

8. 3.2 滑脉的特点滑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滑、无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两虚、阴血不足的人身上。

这个嘛,得好好调理身体了。

9. 4.1 把脉的重要性把脉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门必背⼝诀【中医指南】把脉⼊门必背⼝诀把脉⼊门概述1、浮脉⼝诀:浮轻取,重按⽆,浮如⽊在⽔中浮,浮⽽有⼒多风热,浮⽽⽆⼒是⾎虚。

沉脉⼝诀沉重按,脉才显,如⽯投⽔必下潜,沉⽽有⼒为冷痛,沉⽽⽆⼒是虚寒。

迟脉⼝诀迟脉来,⼀息三,脉来极慢记⼼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2、⾸先要弄清脉的搏动原理,⼆⼗多种脉像光靠死记硬背可不⾏。

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动属阳,切脉其实就是感觉体内阳⽓的盛衰。

静脉⾎经下腔静脉回流右⼼房,再⼊右⼼室再经肺静脉⼊肺,红细胞与氧原⼦结合后再由肺动脉⼊左⼼房,再⼊左⼼室,再进⼊主动脉供给全⾝其他器官。

切脉中独取⼨⼝指的就是切⼿太阴肺经经过的桡动脉搏动开端。

三部九侯就是摸⾝体其他各处脏器经络循⾏部分的动脉搏动。

肺是红细胞和氧原⼦结合的地⽅,⼈体运⾏就是⼀个不断进⾏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所以肺脉的变化反应了⾝体内的整体变化,所以可以⽤来指导如何调节⼈体阴阳。

你可以把⾎管想像为⽔管,正常情况⽔通过⽔管,靠近管壁就会压⼒明显可看做阳⽓,管道中央压⼒较⼩可看做阴⾎,如果阴虚轻轻摸就能感觉到搏动(浮脉,⽑脉)。

如果阳虚管壁压⼒⼩,要⽤劲按的⽐较深才能感觉到搏动(沉脉,⽯脉)。

如果⾎不⾜,⽓失⾎养,⽓也少,⾎也少,就会流动不顺畅(涩脉,芤脉)。

久病⽓虚搏动压⼒⼩(细脉,⼩脉),⾎液流动缓慢(迟脉,缓脉)。

阴虚阳亢(疾脉,长脉),⾎⾏不畅有瘀阻(结脉,代脉)。

风属阳邪,会使脉跳过于有⼒,寒属阴邪,有收引的性质会使脉跳动紧绷,⽕属阳会使脉快速跳动,湿属阴邪会使脉缓慢或出现停顿,暑为阳邪但多夹湿会使脉紧⼩慢涩。

⼝诀切脉法,有真传,⼆⼗⼋脉不⼀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浮统五脉要明勘(濡、⾰、洪、微、散)沉含四脉重⽅得(伏、细、牢、弱)浮中沉⾥四脉焉。

(虚、实、芤、长)浮脉浮轻取,重按⽆,浮如⽊在⽔中浮,浮⽽有⼒多风热,浮⽽⽆⼒是⾎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投⽔必下潜,沉⽽有⼒为冷痛,沉⽽⽆⼒是虚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2013-04-02 20:00:4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春风《【转载】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

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古人的诊脉法虽然能知道病在那一脏、那一腑能治好病,但太深奥使人很难掌握;而只听病人的口述很多病确诊不了病根,按摩没有效果。

阎惠民先生在六十余年的按摩生涯中,根据病情脉搏的反应,创造了一套十二部简易诊脉法,少走了许多弯路,治愈了许多针药治疗无效的疑难病。

(一) 诊左手寸脉如轻压只有寸脉顶指,说明有胸闷,如无胸闷感觉,有时长出一口气则胸部有舒服感则是胸闷,多因肝、胃有病。

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必有脾虚,多有四肢无力,女性月经偏多。

如轻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小肠有火,小便多数黄赤。

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

但感冒发烧,全身有炎症也会出现三部脉顶指,可试血压鉴定。

如轻摸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阳虚怕冷或高压低;如深压只寸脉顶指,多心火大,多有心烦、心悸,少数左肺有火、咽干;如摸不到,多数心脏弱,心脏或心血管有病。

深压只关脉顶指,说明胃有火,食欲正常。

如深压摸不到,则是胃寒,食欲不佳,或有各种胃病。

如深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左肾虚,多数有腿痛、无力等症状;如摸不到,则腿通气不畅。

重压两膝眼痛不可触,如果按摩的双足有了凉感,说明气已通,再压两膝痛立止。

如深压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低压低或是阴虚体弱;如深压三部脉都顶指,则低压偏高。

(二) 诊右手轻压只寸脉顶指,绝大多数有头晕、头痛以及咽喉痛或耳有病;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多数胆有火、口苦,如不苦,食无味也系轻度口苦;或者是有胆结石或胆囊炎,可做B超检查。

如只尺脉顶指,多数是大肠有火,大便不成形,有结肠炎,少数便秘次数多;如摸不到,则为大肠寒,多数便秘或肠感冒。

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或有感冒发烧及全身有炎症。

如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阳虚、怕冷或是高压低。

如深压只寸脉顶手,说明多数右肺热,多有咽喉干渴。

如深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肝火盛,易怒,易发脾气。

如只有右手尺脉顶手,不是腰痛(检查多数血沉快或有肾炎如抗连O高则是风湿腰痛)。

如不腰痛,就是背部有压迫感,胃有病。

如深压寸脉摸不到,多数肺弱或肺有病。

如关脉摸不到,多数肝有病。

如只尺脉摸不到,则是腰通气不好,如掐压后溪双足有凉感腰痛立止。

如三部脉深压都摸不到,多低压低或身体虚弱。

如三部脉深压都顶指,则低压偏高。

脉70次左右为特别正常,但快不超90次,慢不低于60次都属正常范围,超过则为不正常。

注:l、如深压只双手尺脉顶指,则为气血双亏。

古人讲气血双亏不能补,一见补药立即影响食欲。

如深压只双手尺脉摸不到,则为底脉断,不治,卧床病人多数近日可死。

如十二部脉都摸不到随时可死(无脉症例外)。

如按摩调不过来,请快速送医院,以免出现危险,慎之慎之。

如果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煤气中毒猝死,如体温正常,用心脑肺复苏法90%可抢救活,如体温已降速送医院,随时有危险。

2、老有少脉者死,如老年人十二部脉重压还跳动顶指,说明其生命不久矣。

如能调过来可继续治疗,可延长生命时间:如调不过来就让人家另请高明。

3、三跳一停一年必死,两跳一停随时可死,慎之慎之。

所以要特别注意,对重病人看着很危险,只要脉搏正常、有力,体温也正常,看着有危险实际危险很小;如果脉搏无力、体温又不正常,看着没危险实际危险很大。

如果在按摩中出现休克,四肢抽动,速向中指方向重补内关十八下,重拨合谷,迅速强掐十指根十指甲根两旁,迅速强掐十趾根和趾甲根及趾甲根两旁,最后掐人中,立即可以抢救过来。

千万不要先掐人中,如果是心脏引起的,如油灯没油猛一加油仅剩下的灯头反被浸灭就没救了。

但有的人脉太弱摸不准和不全面,所以还需以诊痛法、诊气法进一步诊断,才能使诊断达到与CT、B超、透视、化验95%的准确率。

如六十岁以下不管男女,长过长的眉毛超过多数眉毛二倍以上必患重病,可让病人每月拔两根,拔完为止。

连根拔,不要用剪刀剪,有利于治疗效果。

如在未病时提前拔掉,多数可避免重病的发生。

血压,高压看低压,高压240mmHG是红灯:而低压120mmHG 是红灯。

所以,低压120mmHG随时可以出危险。

如按摩降不下来,请病人速到医院。

低压看高压,高压低于50mmHG 则有危险,请注意。

如压差低于20mmHG是肾脏所致,治肾为主;压差大一倍是心脏所致,以治心脏为主。

如一手寸、关脉顶指,尺脉摸不着;一手尺、关脉顶手,寸脉摸不着,俗名叫“十五个桶打水七上八下”,病人最痛苦。

只有手足调通才能治好。

摸两手只有关脉顶指,寸、尺脉摸不着,俗名叫枣核脉,实际是气结胸,针、药很难治,按摩以治足为主,上下兼治。

发焦肺主皮毛,毛发在药中叫血竭,说明血已不能润发,以治生血为主,不及时治疗将危及生命。

耳焦耳主肾,多因房事过度,多患肝病而死。

左右双手关、尺脉都顶指,饮食明显减少手抄本《医道捷径》------ 脉诊我有一个手抄本《医道捷径》,是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人)著,本书以脉理为刚进行治疗,现将其中的一小部分打出来,行家们看看没有实用价值?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

八里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几家,明其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用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用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而无力大虚火,浮而有力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里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而无力知是气,沉而有力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寸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心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至诊脉时,稳呼吸,以己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一息四至平和脉,再加一至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八九十至将死期。

当医人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足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7、心经浮脉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土困兮,金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归脾汤诗曰:参术龙芪神,远归香枣仁,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养心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血足心自宁。

补心丹诗:人元(玄)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又诗:补心加石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衣,引用灯草汤,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8、心经沉脉左寸沉,心火实,实则亢害,移热于小肠中便闭赤涩,或淋浊,或口糜,疼难忍耐,导赤散合逍遥,一剂清泰,若不然,泻心汤,亦可使得。

(注:便指的是小便)导赤散诗:生地木通甘草稍,还有竹叶清上焦,数味清凉降实火,南方丙丁自然消。

逍遥散诗:(略)(注:原书此方有山楂一味)泻心汤诗:泻心汤中芩连黄,三味能泻是火强,大黄必须酒蒸用,至于芩连生无妨。

9、心经迟脉左寸迟,心经寒,抽愵冷颤,面色青,小便白,毛骨悚然,喜热饮,恶凉水,烈火不煖,真武汤,理中汤,附桂难免,不大寒,养荣汤,可保安痊。

(方剂略)10、心经数脉左寸数,心经热,热即是火,心属火,数属火,火上加火,或赤肿,或痒疡,无非火烁,归脾汤善能泻,火中之火,六味汤加归芍,渐渐消却。

11、肝经浮脉左关浮,肝经虚,木中无火,木无火,不生心,心血立涸,血枯稿,不管筋,筋挛脚弱,或结核,或瘰疬,肝气不和,只须用,七味饮,一方安妥。

七味饮诗:六味加桂名七味,辛以润之此方类,水能生木木自强,何虑肝经浮脉溃。

12、肝经沉脉左关沉,肝经实,郁而不伸;胸胁痛,胃脘疼,二目赤昏,怒伤肝,不荣筋,久则崩淋;每食后,吞酸味,如醋浸心,数般病,逍遥散,加入左金。

(吴萸炒黄连即为左金)13、肝经迟脉左关迟,肝经寒,冰里藏炭;不是热,用凉药,不得正权;浑身颤,二目闭,两手搦拳;腰又弓,脚又软,筋急拘挛;右归饮,八味饮,二方任拣。

14、肝经数脉左关数,肝经热,火又增火;上烁金,中凌脾,痰嗽形削;君不明,乱贼臣,助纣为虐;向北方,求救兵,剿灭贼伙;大剂子,六味汤,重加归芍。

15、肾经浮脉左尺浮,肾经虚,虚则水泛;水泛兮,土不撮,浮而为痰;理中汤,加白蔻,木香制半;亦有那,命门衰,不能配简。

即当用,八味饮,补而逐痰。

(木香制半:木香制半夏。

八味饮:六味地黄汤加附子、肉桂)16、肾经沉脉左尺沉,肾经实,实则水聚;水不流,其余脏,何以济滋;二目赤,唇口糜,鼻无润滞;皮肤燥,咽咙干,二便且闭;四物汤,右归饮,重加六味。

17、肾经迟脉左尺迟,肾经寒,寒则水凝;水凝了,遇寒冬,必冻成冰;穿厚衣,近烈火,难忍寒冷;四肢厥,两唇青,小腹绞痛;用姜附,上肉桂,加入汤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