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果糖降血脂作用的研究概况
崔丹丹低聚果糖的属性及应用1稿

低聚果糖的属性及应用摘要低聚果糖作为一种独特的保健食品,对调节体能菌群平、降低血脂、保护肝脏、防止龋齿等有明显的作用。
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饮料、乳制品、糖果、美容行业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本文概述了低聚果糖的生理功能及理化特性和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低聚果糖;生理功能;应用概述低聚果糖又称蔗果低聚糖,是在蔗糖(GF)分子上结合1~3个果糖分子的低聚糖。
果糖分子通过β-2-1键与蔗糖分子中的果糖基结合,分别生成蔗果三糖(GF2)、蔗果四糖(GF3)和蔗果五糖(GF4)。
低聚果糖通常是GF2、GF3、GF4的混合物。
低聚果糖被称为第三代保健食品的功能因子,它在食品加工方面不但具有蔗糖的优良性能,口感圆润,而且还具有多种试糖所不具有的优良性能。
其主要成分是存在于多种可食植物中精华——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简称FOS)低聚果糖.广泛存在于香蕉、大麦、小麦、大蒜,洋葱、黑麦、马铃薯、洋姜、莴苣、菊芋等植物及酵母中. 自1950年Bacon等人发现由酵母作用于蔗糖可以转移果糖基而生成低聚果糖以来,人们研究了它的结构、性质,生理学功能和活性、自然存在状况、生产方法和反应机理等,并于1983年在日本实现了规模生产。
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东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原料和方法不完全相同。
一是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及国内以具有果糖基转移活力的酶作用于蔗糖生产低聚果糖的方法,简称酶法;二是法国、比利时以植物菊粉萃取的工艺方法。
其中酶法生产工世其产物主要为聚合度n=2-4的蔗果三糖、蔗果四糖、蔗果五糖,分子量更大的蔗果糖极少,而含低聚果糖的菊粉萃取工艺产物主要为聚合度n=2-7,其基本生理功能与酶法低聚果糖相似。
由于低聚果糖具有优良的生理特性,自八十年代被日本明治制果公司开发成功后,现已在日、美、欧、韩等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被广泛食用,1992年6月8日日本健康食品协会就对日本明治制果公司生产的低聚果糖的生理功能迸行了“总合评价”。
低聚异麦芽糖 低聚果糖 低聚半乳糖

文章标题:探秘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的神奇功效1. 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各种新型的低聚糖开始在市场上备受关注。
其中,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以其独特的功效备受瞩目。
本文将通过对这三种低聚糖的全面评估,为大家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2. 低聚异麦芽糖2.1 定义和特点低聚异麦芽糖是一种寡糖,由2-10个葡萄糖分子组成。
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独特的甜度,而且不易吸收,对血糖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2.2 神奇功效低聚异麦芽糖对肠道有益,可以促进益生菌生长,改善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健康。
它还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降血脂的作用,对预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低聚果糖3.1 定义和特点低聚果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寡糖,具有良好的溶解度和口感。
它对人的口腔和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属于低能量的纤维素。
3.2 神奇功效低聚果糖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问题。
它还可以预防龋齿,维护口腔健康。
低聚果糖还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对于控制体重和预防肥胖也有一定帮助。
4. 低聚半乳糖4.1 定义和特点低聚半乳糖是一种益生元,能够促进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在肠道中的生长。
它具有优秀的酸耐热性和耐低pH值的特点。
4.2 神奇功效低聚半乳糖对于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钙的吸收率,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它还能够帮助调节血糖和血脂,对于控制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一定意义。
5. 总结与展望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作为新型的低聚糖,在保健和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不断增加,相信这三种低聚糖在未来会有更加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也需要更多科学研究来验证它们的功效和作用机制。
6. 个人观点低聚糖作为一种健康食品添加剂,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和选择,避免过量使用带来的不良影响。
低聚果糖的作用功能主治

低聚果糖的作用、功能、主治一、低聚果糖简介低聚果糖是一种来源于天然植物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由两到十个果糖分子组成。
它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中。
低聚果糖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因为它具有多种作用、功能和主治,可以提供许多健康益处。
二、低聚果糖的作用和功能1.调节肠道菌群–低聚果糖是一种益生元,可以作为肠道益生菌的营养源,促进良好菌群的生长。
–它可以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减少有害菌的滋生,维护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2.促进钙和镁的吸收–低聚果糖可以增加肠道内的溶解钙和镁的浓度,促进它们的吸收。
–这对骨骼健康和预防骨质疏松症非常重要。
3.调节血糖水平–低聚果糖具有低升糖指数,可以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降低血糖峰值。
–一些研究表明,低聚果糖的摄入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4.改善便秘问题–低聚果糖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吸水性,可以增加肠道内的水分含量,软化大便。
–它还可以增加肠道蠕动,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缓解便秘问题。
三、低聚果糖的主治1.肠道调节–低聚果糖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腹泻、便秘等肠道问题。
–它可以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肠道免疫力,预防肠道感染。
2.骨骼健康–低聚果糖有助于钙和镁的吸收,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
–它还可以改善钙的利用率,促进骨骼的形成和修复。
3.血糖控制–低聚果糖可以帮助调节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
–它可以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降低血糖峰值,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4.免疫增强–低聚果糖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它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性,预防感染和疾病。
5.肥胖控制–低聚果糖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
–它可以调节能量代谢,促进脂肪的分解和利用,有助于减肥和控制体重。
结论低聚果糖作为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在肠道调节、提高钙和镁的吸收、调节血糖、改善便秘、增强免疫力和控制肥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适量摄入低聚果糖可以带来多种健康益处。
低聚果糖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52卷分析化学(FENXI HUAXUE)评述与进展第3期2024年3月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97~305DOI:10.19756/j.issn.0253-3820.231215评述与进展低聚果糖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柳玉蓉1,2李秀琴2陈智*1周霞*2张庆合*21(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杭州310018)2(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计量与分析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29)摘要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具有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糖等多种生理功能,作为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营养领域,常作为营养强化剂添加到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
近年来,用于植物和食品中FOS分离分析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FOS的结构和组成多样性对其准确定量检测提出了挑战。
建立FOS的准确定量检测方法对于提升FOS的质量、功效研究和相关食品质量的监管尤为必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OS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当前FOS定量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低聚果糖;益生元;膳食纤维;定量检测;食品基质;一测多评;评述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形成的直链或支链聚合糖,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被归类为益生元和可溶性膳食纤维。
根据来源和糖单元之间连接键型,FOS主要分为三大类型:菊粉型、Levan型和混合型。
菊粉型FOS中果糖基之间为β(2→1)连接键,主要以菊粉为原料生产,菊粉经内切酶或外切酶酶解生成FOS,使用菊粉内切酶产生的FOS包括蔗果型FOS(GF n)和果果型FOS(FF n)[1];使用菊粉外切酶产生的FOS只有GF n型。
另外,以蔗糖为底物,在果糖基转移酶作用下生产得到的FOS也为GF n型,GF n型的末端通过α(1→2)键连接D-吡喃葡萄糖单元[2]。
低聚果糖的作用及功效

低聚果糖的作用及功效关于《低聚果糖的作用及功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低聚木糖是一种营养元素,也是身体所务必的一种物质,具备着一定的推动身体健康的作用和功效。
小结起來,低聚木糖具备推动双歧杆菌繁衍、避免热流和容易上火、营养成分功效、推动身体对矿物的消化吸收、避免便秘、避免龋齿、美容护肤功效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功效。
下边将对低聚木糖的作用开展详解。
1、推动双歧杆菌繁衍双歧杆菌在肠胃内总数愈多愈好。
人体试验说明,摄取低聚果粮能够促进双歧杆菌快速繁衍,进而抑止危害菌的生长发育,维护保养肠菌均衡。
科研说明,肠菌混乱会造成腹泻,腹泻也会造成肠胃肠道菌群失调,二者因果性。
因而,微生态制剂,调节肠菌而预防腹泻。
2、避免热流和容易上火实验说明,身体每日摄取3-6克低聚木糖,3周以内,就可以降低44.6%有害发醇物质和40.9%危害病菌内毒素的造成。
进而降低有害类化合物造成的热流或容易上火、口臭、口苦口臭等状况。
另外缓解肝脏的祛毒压力,具有维护肝的作用。
3、营养成分功效在肠胃内能够当然生成维生素b21、B2、B6、B12、维生素b3及叶酸片,进而提升身体基础代谢水准,改进肠胃的作用,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口腔溃疡的产生。
4、推动身体对矿物的消化吸收在肠子内被病菌发醇转化成L-乳酸菌能够融解钙、镁、铁等矿物,推动身体对矿物的消化吸收;试验确认,低聚木糖推动钙的消化率达70.8%。
因而,低聚木糖能够推动少年儿童成长发育。
5、避免便秘低聚木糖在肠胃内根据双歧杆菌发醇,会造成很多的短链脂肪酸,这类油酸可以刺激性肠道蠕动、提升排泄物潮湿度并维持一定的血浆渗透压,进而避免便秘的造成。
在人体试验中,每日摄取5克的低聚木糖,一周以内便可具有避免便秘的实际效果。
6、避免龋齿低聚木糖不可以被突然变化链球菌感染运用转化成不可溶葡聚糖而出示口腔微生物菌种堆积、产酸和浸蚀的产所,因而,能够避免龋齿。
7、美容护肤功效低聚木糖在肠胃内降低毒副作用新陈代谢物质的转化成,另外快速将毒副作用类化合物排出来身体之外,清除肠胃内的肠油,即给“肠道洗洗澡”,降低毒副作用类化合物对皮肤的损害,少年儿童能够降低皮肤过敏的产生,成年人能够避免面疮、青春痘、黑色斑、雀斑、老年斑,使皮肤靓丽,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低聚果糖的理化特性、生理功效及其应用

士
低聚果糖的理化特性 、生理功效及其应用
刘宗利 ,李克 文,王京博 ,刘克瑶 ,熊小兰
( 保龄 宝生 物股 份有 限公司 ,禹城
摘
2 5 1 2 0 0 )
要 :低聚果糖是一种典型的益生元 ,是一种符合 当代健康理念的新型糖源 。研究显示 ,动物或人体摄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F OS h a s a h i s t o r y o f mo r e t h a n 2 0 y e rs a ,g r e a t e r p r o g r e s s h a s b e e n ma d e i n t h e t h e o y r a n d he t
re a wi d e l y u s e d i n t h e i n d u s  ̄i e s o f f o o d,h e a l t h c re a p r o d u c t s a n d a n i ma l f e e d, e t c .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t h e r e s e rc a h
Th e p h y s i c o c h e m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u n c t i o n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f r u C t O O l i g O s a c c h a r i d e s
LI U Zo ng - l i , LI Ke ・ we n,W ANG J i n g - b o,LI U Ke - y a o,XI ONG Xi a o - l a n
低聚果糖的特性及其应用

低聚果糖的特性及其应用姓名:贺湘指导老师:于淑娟学号:200920121599 专业:制糖工程【摘要】低聚果糖作为一种独特的保健食品,对改善胃肠道功能、降低血酯、调节机体平衡、提高免疫力等有明显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饮料、乳制品、糖果等食品行业,饲料工业以及医药、美容等行业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本文概述了低聚果糖的发展状况、制备方法,详述了低聚果糖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及在各行业的应用,并对其作出未来展望。
关键词:低聚果糖;制备方法;生理功能;应用1概述所谓低聚糖是指以2~10个单糖用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糖类的总称。
而低聚果糖(Fructoolig osaccharide,简称FOS)是低聚糖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又称寡果糖、蔗果三糖族低聚糖或蔗果低聚糖,是指在蔗糖分子的果糖残基上通过α(1—2)糖苷键连接1~3个果糖基而成的蔗果三糖、蔗果四糖、蔗果五糖及其混合物的总称,是一种优良的水溶性膳食纤维。
天然低聚果糖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马铃蓦、洋葱、大蒜、津藓、小麦、大麦、黑麦和香蕉等植物或水果中含量都较高,而菊粉中的低聚果糖的含量最高,约占92%。
但用工艺提取天然低聚果糖较为困难,且难以批量生产,目前商品低聚果糖主要是利用生物酶工程技术生产。
低聚果糖的工业生产发展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约在1940年,美国就开始采用酸酶合并糖化工艺生产高甜度糖浆;1950年Bacon and Edelman及Blanchard and Albon 用酵母转化酶分别独立地水解蔗糖得到了蔗果三糖族低聚糖;1952年,WhaEey等人制得蔗果三糖;1957年美国的Marshall发现假单孢菌能催化葡萄糖发生异构化反应转变成果糖,但转化率低,还不适于工业生产应用。
1961年日本开始用淀粉酶液化和葡萄糖淀粉酶糖化的双曲法生产结晶葡萄糖;1965年日本的高崎义辛从土壤中分离出白色链霉菌,次年日本首先利用这种异构酶生产果葡糖浆;1977年应用于生产的离子交换树脂或无机吸附剂能将葡萄糖和果糖分离开来,从而出现了高果糖;直到1982年日本日高秀昌等采用含有果糖转移酶的微生物技术才第一次生产出了低聚果糖。
低聚果糖降血脂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Ex p l o r a t i o n o f Hy p o l i p i d e mi c Ef f e c t a n d Ac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o f F r u c t O - O l i g O s a c c h a r i d e s
的吸 附能力较强 。结论 低 聚果糖能 降低正常 小鼠血清T G含量 ,并可减 少 胃肠道对猪油 、花 生油和胆 固醇 的吸收,提示
低 聚 果 糖 是 影 响 脂 类 吸 收 、代 谢 的 重 要 因 素 。
关键词 :低聚果糖 ;降血脂 ;p H
中 图分 类 号 : T S 2 0 1 . 4 R 9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9 7 9 X ( 2 0 1 5 )0 1 - 0 0 3 4 — 0 3
3 4
食 品与 药 品
F o o d a n d Dr u g
2 0 1 5 年第 1 7 卷第 1 期
低聚果糖降血脂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刘 国红 , 马皎 洁 ,魏 颖 ,赫 英 英 ,厉 玉婷 , 于红 霞
(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 院 营养 与食 品卫生教研室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2 )
Me t ho d s I n v i v o e x p e im e r n t , 3 0 Ku n mi n g mi c e s we r e r a n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g r o u p s ,i n c l u d i n g c o n t o r l g r o u p
d a y s . T h e l e v e l s o f t r i g l y c e r i d e ( T G) a n d t o t a l c h o l e s t e r o l ( T C ) i n s e r u m a n d h e p a t i c t i s s u e s we r e a s s a y e d . I n v i t r o , t h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聚果糖降血脂作用的研究概况
低聚糖是指那些“人体不消化或难消化的成份,(低聚糖由2~10个单糖组成的糖类,由于其聚合度低,所以称作低聚糖。
)这些成份可选择性刺激结肠生理活性益生菌的生长和活性,从而对宿主产生健康效应”,也称之为双歧因子(Bifidogenic Factor)。
有益生元功能的低聚糖主要是一些非(或难)消化性低聚糖,如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大豆低聚耱、水苏糖、棉籽糖、甘露低聚糖、低聚壳聚糖等[1]。
低聚果糖是指蔗糖(GF)的果糖C1位置通过糖苷键结合1~3个分子果糖所构成的低聚糖,其分子式为G-F-Fn,n=1~3(F为果糖,G为葡萄糖)。
一般而言,低聚果糖是蔗果三糖、蔗果四糖和蔗果五糖混合物的总称。
低聚果糖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中具有果糖转移酶活性的酶作用于蔗糖而得到的。
这一类低聚糖统称为Fructo-oligosaccharides (FOS)。
FOS作为一种膳食纤维对脂质代谢产生影响[2],FOS是一种优良的水溶性膳食纤维,通过肠内双歧杆菌的作用,FOS能发酵产生丙酸,阻碍胆固醇的合成,促使胆固醇向胆汁酸转换,增加胆汁酸排出量,能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游离脂肪酸的数量。
另外,FOS不被人体吸收,不能由糖→脂代谢途径合成脂肪。
1. FOS降血脂作用的动物研究
FOS是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蜂蜜等食物中的天然物质,是融营养与保健为一体的活性成分,该成分不仅具有食物纤维的功能,还是一种双歧因子,对双歧杆菌具有显著增殖作用。
双歧杆菌代谢产生烟酸的能力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认为双歧杆菌通过抑制人体内活化的T细菌,控制新生成低密度脂蛋白接收器,起到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的作用,从而对宿主产生健康效应。
国内外动物实验结果显示,FOS具有降动物血脂的效应[2-6]。
Fiordaliso M等用含10% FOS的饲料分别喂大鼠30 d、16周后,分离肝脏进行体外研究,发现FOS能降低肝脏甘油三酯的水平,胆固醇的水平未受影响[3,4]。
徐进等人的研究中以高脂饲料诱发大鼠为高脂动物模型,同时给予高脂饲料与FOS 28 d 后,与高脂模型组比较。
0.5、1.5、2.5 g/kg·bw FOS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水平(P<0.05),但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无显著影响[2]。
罗予等人的研究中以1 g/kg·bw FOS灌服小鼠,其血甘油三脂含量呈现下降趋势。
FOS 作为消化性的膳食纤维,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后者产生的醋酸和乳酸能刺激肠蠕动,影响脂类吸收入血和促进脂类排出[5]。
袁尔东等的研究中通过连续4周给小鼠喂食不同品种膳食纤维的高脂饲料,发现水溶性膳食纤维素可显著降低胆固醇的吸收率和胆汁酸的重吸收率,从而起到明显的降血脂效果[6]。
2. FOS降血脂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为膳食纤维,FOS具有水溶性膳食纤维的特性,其自身有一定吸附脂类的能力,能减少肠道对膳食脂肪的吸收,也可以吸附肠道中的胆汁酸,并与其结合排出体外,间接的减少了胆固醇与脂肪的吸收[7]。
国内外临床实验研究表明,FOS具有降血脂作用。
Williams和Pereira等报道FOS可显著降低健康个体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分别为19%和27%),但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脂蛋白胆固醇变化不大[8,9]。
吴婷等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等国际期刊数据库和相关出版物的参考文献,以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为分析指标的人体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系统评价的结果表明FOS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人群的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而对血脂正常者无明显作用,每日随食物摄入FOS 17g/d对高血脂人群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10]。
3. FOS降血脂作用的应用前景
高脂血症是临床上的一个常见病、多发病。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也是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血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人群总的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18.6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肥胖比例上升,人群的高脂血症发病率还呈现出升高趋势。
血脂异常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普遍健康问题。
膳食纤维被称为现代人的第六大营养素,美国膳食协会建议每人每日摄取膳食纤维20g~30g,可溶性纤维FOS对胆固醇水平的下降起到一定的作用。
根据多项研究结果显示,FOS每增加1g,低密度脂蛋白平均下降2.2 mg/dL,其原理在于FOS可以吸收大量的胆汁酸,阻止其进入血液,并增加胆汁酸的排泄,从而增加了胆固醇与胆酸的转换率,起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另外,FOS也能使胆固醇合成胆汁酸的活动加强,血脂和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
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患病的危险因子,由于药物治疗的高额费用和不良副反应,近年来研究者和公众普遍关注通过膳食管理调节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并且将膳食看作是调节血脂水平的基石。
因此,FOS的开发利用受到国际食品界的高度重视,并成功应用在焙烤食品、糖果、乳制品、
饮料以及调味料等食品领域。
FOS不仅可以作为脂肪替代品应用于低能量食品生产,而且具有膳食纤维以及益生元的生理功能,是一种优秀的功能性食品基料。
FOS在降血脂方面的应用前景将不可估量。
本文全面检索和收集相关研究,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两方面评价了FOS对血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作用。
结果显示,FOS确有降血脂的作用。
本文为FOS在降血脂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为高血脂人群提供了新的饮食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峰,杨海军.低聚糖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发酵[J].科技通讯,2009,38(4):53-56.
[2] 徐进,严卫星,耿桂英,等.低聚果糖降血脂作用的动物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13(4):7-8.
[3] Fiordaliso M, Kok N, et al. Dietary oligofructose lowers triglycerides, phosoholipids and cholesterol in serum and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of rats[J].Lipids, 1995,30:163-7.
[4] Kok N, Robedfroidd M, et al. Involvement of lipogenesis in the lower VLDL secretion induced by oligofructose in rat[J].Br J Nutr,1996,76:881-90.
[5] 罗予,蔡访勤,孟林敏,等.低聚果糖对小鼠肠道菌群、血甘油三酯及血尿素氮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3,24(4):136-138.
[6] 袁尔东,郑建仙.不同品种膳食纤维降血脂功能的比较[J].中国粮油学报,2002,17(3):38-41.
[7] 徐营,李霞,杨利国.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人体的生理功能[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6):92-6.
[8] Williams C M. Effects of consumption of prebiotics on serum lipid levels in humans[J].J Nutr, 1999, 129(7 Suppl): 1471-73.
[9] Pereira D I, Gibson G R. Effect of insulin on lipid parameters in humans[J].Grit Rev Biochem Mol Biol, 2002, 37(4): 259-81.
[10] 吴婷,杨月欣,张立实,等.菊粉类果聚糖对血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影响—系统评价初探[J].卫生研究,2010,39(2):172-176.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4, 2(12): 919-922.。